城乡一体化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209&run=13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做大做优中心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构建滨海特色的宜居东营。到2010年,全市城镇人
口达到14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
一、建设生态化园林化的现代中心城
按照把中心城建设成为最适宜于人类创业和居住城市的总体要求,扩大城市规
模,改善城市环境,强化城市管理,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力争到2010年,
把中心城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一)扩大城市规模。将垦利县城纳入中心城控制范围,构建东城、西城、垦利
县城“一城三组团”的城市框架,规划区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左右。东城重在完
善综合服务功能,建成全市的行政、文化、信息和商务中心;同时依托东城实施开
发区东扩的战略性措施,造陆地、建栈桥、搞绿化,政府投资优先支持重大基础设
施建设,优先安排风能发电等基础产业项目,打造临海城市特征;西城加快改造整
合,提升商贸、物流和油田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形成区域性服务中心;垦利县城与
东城、西城相向对进实施连接,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生产力布局突出经
济融合,形成靠河临海的特色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人口达到90万左右,其中东
城35万、 西城45万、垦利县城1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以上,为尽快迈
入特大城市行列奠定基础。
(二)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加快中心城“五横四纵”
主干道路建设改造,重点搞好主干道路东延至防潮大堤、北延至垦利县城等道路建
设,推进东扩、北接进程。改造优化城区出入口和道路交叉口,重要路口实行立交,
完善主、次、支道路网体系,形成外成环、内成网的交通框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加大扶持力度,建立高效智能化的车辆调
度系统和快速的信息反馈系统,提高公交运输质量。适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
作。力争到2010年,实现中心城内“二十分钟交通圈”。二是完善供水、供热、供
电、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重点在东城新建日供水10万吨的水厂,加强现有水厂的
技术改造,扩大分质供水范围;建设开发区热电厂、胜利工业园区热电厂,搞好胜
利电厂余热利用,使热电联产热源成为城市供热的主热源;进一步完善公用设施管
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加强各类弱电管网集中建设管理,不断提高公用设施供应
保障能力。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无障碍化。三是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防抗救相结合,切实做好排水、防洪、防潮、防
地面沉降、消防、人防、抗震、气象等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建设黄河北防潮大堤,
完善沿海防潮体系;对全市骨干河道进行高标准疏浚治理,突出搞好广利河、东营
河、五干排等城区重点河道治理,提高排水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三)加强水系景观和绿化建设,打造生态卓越的湿地之城。充分发挥城区水系
和湿地类型较多的有利条件,搞好水系的规划建设改造,突出抓好城区河道拓宽、
挖深和综合治理,推进污水管网与水系隔离,完成管网改造,实施雨污分流,改善
水质、扩大水面,配套搞好绿化,建成碧水环绕、水湖相连、河海相通、水清岸绿
的城区水系。重点打造明潭假日公园、东城公共服务中心、登州路东人工湖等景观
节点,建设黄河路精品水系;打造清风湖公园、新世纪广场等景观节点,建设胜利
大街精品水系;打造胶州路桥、银湖、文化广场等景观节点,建设利三沟精品水系。
树立大环境绿化理念,突出公园、道路、住宅区绿化,林草结合,以林为主,增加
绿化密度,提升绿化档次。搞好城市雕塑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加快森林公园、石
油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力争到2010年,把中心城建成“人在园中、园在城中、路
在荫中、城在水中”的园林城市。
(四)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
聘请一流专家和知名机构,搞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树立公众规划的理
念,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集中民智,实现民意。实
行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统筹安排,高度融合,使城市的发展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城市设计,构建“两侧高起、中间耸立、周围过渡、
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线,打造特色鲜明城市高层集聚区。坚持规划一张图原则,
确保各类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坚持城市建设与油气开发并重,保护好城区油田生
产设施。搞好城市经营,积极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盘活城市资产,推行特
许经营制度,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市场化、城市建设项目化、政府受益最大化的目标。
放开城市建设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作业市场,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建立
政府投资与多元融资并举的城建投资体制。完善“三级政府、四级网络”的城市管
理新体制,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分期改造实施,全面立体
整治,突出抓好“城中村”、“路边店”改造,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
出发点,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更多的农民享受
到现代城市文明。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继续实施促强扶弱政策,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
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分类指
导,突出特色,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重点完善经济园区、商贸园区、居住小区
等功能区,引导企业向城镇园区集中、住宅向居住小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强
化特色产业支撑,围绕为农业和农村服务,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城市辐射型、商品集
散型、资源加工型、主导企业带动型等特色城镇,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突出抓好广
饶县城、垦利县城、利津县城、河口城区建设,强化其县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功能;
培育大王、胜坨、牛庄、陈庄、孤岛、仙河等一批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
带动作用较大的重点镇。力争到2010年四个县(区)城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左右,重
点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左右,2个县区跨入全国百强行列。
(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
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积极推进
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广
播电视、邮政等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信息、教育、医
疗卫生、文化体育、供水、供电等设施的投入,提高市域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和综
合效益。力争到2010年,农村全部喝上洁净的自来水,村庄之间实现三级公路连接,
乡镇建有汽车站, 村村设有停车点,教育、卫生基本达到城乡均衡发展,80%的村
通上宽带网并接入城域网。
(三)着力改善农村面貌。一是推进村庄建设城镇化。加快编制和实施新农村建
设规划,提高村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推进新农村
建设。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意见》,加大村庄
建设改造力度,重点抓好旧村、空心村改造,积极稳妥地推进偏远村庄特别是小村
合并,逐步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油地联合实施农村特困户安居住房建设工程。
搞好农村示范住宅建设,到2010年力争消除土坯房,基本实现砖瓦化。加快黄河展
区、滩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二是搞好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在小城镇、城郊村和公
路沿线村庄实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着重整治脏乱差现象,逐步改善村镇
人居环境。实施垃圾集中堆放、统一收集、集中处置和污水统一治理等工程,基本
实现农村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推进村庄绿化美化、街道硬化亮化和沼气化,建
设花园式村庄,使农村全面小康与城市初步现代化同步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小康文
明村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倡树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造就一
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0年,全市文明乡村达到80%以上。
(四)完善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一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坚持“多予
少取放活”,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积极运用贴
息、补贴、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发展农业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农村融
资难问题。二是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定居为中心推
进城镇化,逐步建立市内居民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使进城农民享有与
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深化农村改革。严格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加强
涉农收费监管,控制农资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土地承
包经营制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各项权利,
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积极推广实施村企合一发展模式,引导具备条件的村庄以股
份合作等形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吸纳
劳动力较多的优势企业,鼓励其对周边欠发达村实施兼并,促进村企一体化。完善
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四是强化人才支持。坚持“农民培训、
干部下乡、人才引进”,继续选派市县乡机关、科技干部驻村帮扶,鼓励大中专毕
业生到乡村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