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208&run=13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要求,以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充分就
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文明水平,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推进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文明富足的和谐东营,让人民群众充分
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一、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实
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的目标。
(一)促进充分就业。继续贯彻就业优先原则,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
加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使就业水平保持全省领先。认真落实各项
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重
点解决4050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
能,建立城乡、油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一体化的就业制度,重点完善县区、乡镇
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培训体系,力争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
动力都能得到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和引导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境内外就业市场,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力争使劳动者都能得到与个人能力相适应的就业机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
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支持
油田做好主辅分离后辅业改制企业职工劳动保障工作。“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
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
内。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资金来源多元化、
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城乡一体、标准有别,健
全养老保险制度,城镇逐步覆盖到所有从业人员,农村要扩大适龄农民参保率并逐
步提高保障水平,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社会覆盖。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
系,加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到2010年农村大病救助率
达到95%。 实行市级统筹,完善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和预警机制,到2010年城镇
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积极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继续
应保尽保,并适时提高低保水平;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五
保”集中供养工作。到2010年,城镇低保水平达到6000元左右,农村达到4000元左
右,7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提高到1000元,重度特困残疾人生活补助提高到1000元,
“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提高到5000元。支持发展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
利事业,健全困难群体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都能得到社会帮助和
关爱。推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办法,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完
善社保基金管理体系。
(三)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
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
缓解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
高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注重社会
公平,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十五”末的3.25
∶1缩小到2.8∶1。
二、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才建设,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突出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调动、保护和发挥
好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
境。一是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
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切实保障进城务工者子女接受同等义务教育。加强对农
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城乡教育援助制度,加快中小学现代化建设,巩固发展远
程教育,缩小城乡、区域教育水平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区域教育发
展规划,整合油地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扩大高中学
校规模,加快骨干高中建设,到2010年力争建成2所国家级名校,3至5所省级名校。
开发市内科普、军事、历史、旅游等资源,建设东营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基地和黄河
口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东营职业学院、
市技术学院、胜利职业学院、大王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改善办学条件,
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此基础上,积
极创办本科院校。全力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发展壮大。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发展农村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初、
高中毕业生就业前必须接受1至3年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三是支持发展成人继续教
育。优化网络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城乡成人教育网络,搞好专业技术人
员继续教育,加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
围,构建学习型社会。同时,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形成国办、 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职前培训率达到60%以上,新增劳动
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二)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政
企银、油地校结合“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区域科技创
新体系。一是培育发展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投入,支
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独立研发中心,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国内外研
发机构和企业到我市开展专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级。到2010年,
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3至5家,省级研发机构达到20家以上。二是围绕重点产业和领
域实施突破。围绕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支持一批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力争在石油
石化、造纸、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机械、汽车配件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推进八大产业和七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支持盐碱地改良、水
产品工厂化养殖、盐生植物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围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
力,支持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促进节约
型社会和生态市建设。到2010年,力争3至5个领域的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和国内
领先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和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国家级大
学科技园等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扶持发展科技咨询中介机构,完善提
升技术市场服务能力。建立完善油田化学品等公共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到2010年,科技创业服务机构达到10家以上。制定优惠措施,加大财
政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并发挥其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社
会资金投入科研开发。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做好专利
成果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重点培育胜动系列
燃气发电机组、凤凰天丹通络胶囊等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力争2010年省
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75个以上,著名和驰名商标达到40个以上。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人才政策,
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的人才选用机制。抓住培养、引进、用好和留住人才四个环节,重点加强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引进专业化高技能人才、研
发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利用联合办学、
短期培训、论坛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企业家、经理人和农村带头人的培训,提
高人才素质,促进油地校人才资源共享。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从法治、政策和市场
机制上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环境。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健全激励约
束机制,使高素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
撑和人才保障。
三、发展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以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调整和完善布局结构,加强医疗卫生、
体育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
(一)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医疗机构布局,优
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扩建市人民医院,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
形成以中心医院、人民医院、胜利医院为中心,辐射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
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四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药品流通等领
域体制改革,在加强监管、严格准入的基础上,建立投资多元化、资源配置合理化、
服务规范化的医疗服务机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
逐步实现以县级为主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病人住院期间疾
病交叉感染问题。搞好农村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加强艾滋病、乙型肝炎、非典、禽
流感等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
共卫生安全应急和保障能力,建成公共卫生安全示范区。到2010年,每千人口占有
病床数达到5.4张。
(二)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快推进市体育中心和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鼓励
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对社会开放体育活动场所,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巩固提高优势特色体育项目,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承
办全国和全省性的竞技体育比赛,提高体育事业综合水平和省内外影响力。
(三)加强人口综合服务。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化人口和计划生
育综合改革,实施人口安全监测,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
素质。 “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合理调控和优化
人口分布,使人口增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探索
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新机制,逐步推行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实现
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落实妇女
儿童事业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逐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
务体系,加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
平。认真落实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
四、加快文化建设与发展,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和弘扬
东营精神,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充分挖掘文化资源,重点研究开发孙子文化、吕剧文
化、黄河文化、石油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塑造地域特色文化,打造黄河口文化品
牌。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孙子文化广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
工程,策划组织孙子文化节等系列大型文化节庆活动,搞好文物保护,提高城市文
化品位。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区有较高水平的图书馆、文化
馆, 乡镇有规范的文化站, 村居有符合标准的文化娱乐设施。推进实施广播电视
“户户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和发
展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演
出娱乐、艺术培训、体育赛事、印刷和图书发行、会议展览等行业。建设东营会展
中心。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精品工程,培育特色文化产品,鼓励和支持社
会力量兴办民间艺术团体,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培植一批文化企
业,重点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行业改革,加快传媒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
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与商贸、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理想信念和爱
国主义教育,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和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和谐、诚信、创新、卓越”的东营精神,形成全社会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
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加快社会科学活动场馆和科普基础设施建
设,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创建科普示范城市,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做好
史志和档案工作,推进档案信息化。扎实推进信用东营建设,深入开展基层文明创
建活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全市信用体系,树立东营“文明立市、
诚信兴业”的新形象。加强国防教育,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搞好
以国民经济、人民武装、人民防空、交通战备为主要内容的国防动员体系和民兵预
备役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深化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成果,进一步
强化措施,争取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四)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
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各级政府要自
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
能。支持各民主党派工作。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推进政
务、厂务、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农村管理,完善法制建设,
实现自我约束。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五、推进平安东营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始终把维护安全和稳定作为政府第一责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
全和稳定工作责任制,着力打造平安东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
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一)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
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重点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
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议事协商会议制
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切实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民间组织管理体
系;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增强和谐社会基础。
(二)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防范和应急机制。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
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社会治安等配套联动,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
的应急防范和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重点健全气象灾害、抗旱防汛防
潮、危险化学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
制,搞好各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安全执法,加强
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粮食、油料、药品等重要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对
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安全监管,建成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加强交通安全
监管,减少交通事故。
(三)维护社会安定。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困难群体法律救助、维护稳定责
任追究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畅通诉求渠道,正确处理新时期
人民内部矛盾。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
切身利益问题,预防和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搞好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多元化纠
纷解决机制,解决老百姓打官司难的问题。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
丑恶现象,坚决打击黑社会势力和各种邪教组织、非法宗教势力。进一步加强油区
治安综合治理,创造祥和、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