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整优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207&run=13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膨胀总量、优化
结构、增强活力, 着力打造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
术产业为先导,石油工业、八大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体,服务业和基础产业为
支撑的高效型、生态型、创新型、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新型的高效东营。
一、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
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高产、生态、
循环、观光、安全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能力。
(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集
约化生产,实施优势农产品推广提高工程,培育壮大棉花、蔬菜、畜牧、水产、冬
枣五大优势产业,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
优势农产品产业区。种植业,在粮食稳产70万吨左右、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优质棉、特色蔬菜、饲草等高值经济作物。重点布局建设70万亩优质专用
粮、 100万亩优质棉、60万亩特色蔬菜等三大生产基地。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
坚持草畜一体化发展,搞好品种改良,突出标准化饲养小区建设。重点布局建设优
质奶牛、肉鸡、生猪、肉羊、肉鸭、肉牛和牧草等七大生产基地。水产业,坚持开
发与保护并重,加快浅海、滩涂等资源开发,突出发展高效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
名优海珍品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和观光渔业,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建成全国
重要的贝类生产加工贸易基地、全省重要的无公害对虾养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宜渔
改碱示范基地。林果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突出绿色、生态、高效,
搞好速生林、冬枣、桑蚕等经济林建设,建成全省重要的冬枣、速生林生产基地。
到2010年冬枣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0万亩,速生林达到75万亩。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思路,
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引进联合、改制改造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一
是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快膨胀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
装备水平,增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二是着力培育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健全农
村市场体系,重点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健全生产
要素市场,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三是扶持发展农业服务型龙头
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行业协会、专业合
作社等集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市场开拓、技术信息等各
类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的能力。到2010年,力争销售收入过10亿
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 过5亿元的达到13家,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0%以上,
进入产业链经营的农户达到90%以上。
(三)完善农业标准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质量
认证体系,重点搞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冬枣区和绿色蔬菜区建设,提高农
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对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扶持农业社
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重点完善技术推广、信息和疫
病防治等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新技术、 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实施“沃土工程”、
“种子工程”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程,推行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生物防治等绿色
农业生产技术,搞好耕地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工
程,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体系,争取到2007年所有乡镇全部建有连锁超市,
3至5年内较大规模的村全部建有放心店。加强气象预测预警、防汛抗旱等体系建设,
努力将农业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搞好土地综合开发。继续实施以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
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滩涂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采取上农
下渔、深沟条田排碱、暗管排碱等模式,合理开发利用“三荒”资源,黄河南实行
集约经营,黄河北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力争到2010年全市宜农荒碱地基本得到开发
利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坚持农业开发与推进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延
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技术和先进适用
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初步
建成山东省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亿
元的企业达到120家,100亿元以上的达到10家。
(一)稳步发展石油工业。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可采储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
采收率。加大浅海埕岛开发力度,支持胜利油田充分开发省内资源、积极参与我国
西部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争取油气当量重上3000万吨,实现胜
利油田持续稳定发展。
(二)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信息化和循环经济模式为主要提升
发展方向,突出层次提升、技术创新、提质降耗三大重点,加快运用信息、清洁生
产、节能等现代技术改造石油化工、造纸、橡胶、纺织等四大产业,鼓励现有骨干
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扩张、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力争到2010年实现销售
收入1580亿元。
石油化工产业。按照“强化上下游、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思路,引导
骨干石化企业提升发展水平,保持石化产业在地方工业的第一优势产业地位。以大
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发展高标号环保型清洁汽油、柴油,提升炼油能力
和水平;大力发展后续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重点建设延
迟焦化、催化裂解、催化重整等石油深加工项目及对二甲苯等化工原材料项目,形
成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国家大型化工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市地方原油加工能力
达到25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造纸产业。坚持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走林纸一体化道路,建设造
纸速生原料林生产基地和芦苇原料基地,重点发展木材纤维,积极扩大废纸回收利
用,合理使用非木纤维,形成多元化原料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展木浆造纸
和高档纸。重点建设华泰集团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推动实施2×40万吨/年新闻纸和
20万吨/年SC纸项目, 打造全国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到2010年,机制纸及纸板
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左右,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
橡胶制品产业。立足于为汽车产业配套,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做大
做强橡胶轮胎及其配套产业。突出规划建设广饶橡胶工业园和垦利胜坨橡胶工业园,
引导其他子午胎生产及配套企业向两大园区聚集,形成技术、规模和品牌优势。重
点实施好一批全钢、半钢子午线轮胎扩建项目,建成全国重要的子午线轮胎生产基
地。到2010年,全市轮胎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套以上,其中子午胎1000万套,钢帘
线达到10万吨,销售收入争取突破20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突出原料、面料、服装三个环节,推进专业化协作分工,重点
发展高档纺织面料、装饰用纺织品及培育品牌服装,形成纺、织、染、后整理及服
装加工一条龙产业链。原料,积极研制生产高仿真、高强度纤维等特色产品,加强
棉、麻、丝的改性研究,加速纺织原料的更新换代。面料,重点发展高档、高支、
精梳纱线和高档坯布,开发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推广纳米等加工技术。服装,
着重提高CAD、CA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与设计开发水平,打造知名服装品牌。重点建
设30万锭高支高档精梳纱、高档服装面料、新型环保竹纤维等项目,建成全省重要
的纺织面料生产基地。到2010年,销售收入争取达到180亿元。
(三)加快发展壮大四大优势产业。盐化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
是我市拥有资源比较优势、基础条件较好且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要加快资源开发、
市场开拓和产业培育壮大,力争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
盐化工产业。加大盐卤和盐矿资源开发力度,扩大“一盐两碱”生产能力和水
平,搞好氯气、氢气和苦卤的综合利用,开发镁素、钾素和溴素及其深加工产品,
发展有机氯产品和海洋生物化工产品,拓展产业链。重点建设卤折盐、氯碱、离子
膜烧碱等项目。到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精细化工产业。依托骨干企业,扩大添加剂、助剂、轿车防冻液等生产能力,
发展合成树脂、 新型催化剂、油田专用表面活性剂、新型无铅汽油抗爆剂、MBS塑
料抗冲剂等,开发合成橡胶及制品、高档染料及中间体、聚醚、新型涂料等产品,
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油田化学品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20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和聚
丙烯酰胺、燃料乙醇等项目。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
机械制造产业。立足油田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自主开发,推进机电一
体化。重点发展石油机械、燃气发电机、电焊机、电子元器件、电磁线、新特仪器
仪表等油田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打造全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高
频电阻焊套管、BLDC电动机、燃气发电机、地源热泵机组等项目。到2010年,销售
收入达到100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根据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食品生产结构,发
展安全、营养、方便、功能和绿色食品。突出发展以乳制品、油料、肉制品、水产、
蔬菜、冬枣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特色传统食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培育
一批知名品牌。重点建设清真肉业产业化、速食海参加工、大豆分离蛋白等项目。
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
(四)大力发展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产学
研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大对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
信息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的新兴高端产业的培育力度,加快形
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自我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3
至4个高新技术集聚园区。 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新材料。依托石油大学和骨干优势企业,引进、吸收、开发先进技术和工艺,
鼓励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电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新型环保节
能建筑材料,建设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物医药。重点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轻工与食品、海洋等领域的推广
应用。依托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尽快提高水平,膨胀规模,支持研究开发
中成药、基因工程制药、海洋生物制药、生物保健品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
型高效药物,形成生物技术产品及中成药、新药加工集聚区。
电子信息。加快引进步伐,鼓励支持软件开发,壮大信息技术发展基础,努力
取得软件研究和开发的新突破。重点建设100万平方米/年柔性印制电路板、72万片
/年液晶显示器模组制造项目,建成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基地。
(五)着力打造七大产业集群。以东青高速、东港高速等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园
区、大型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支撑和载体,以上下游产业链为纽带,全力培植一批大
项目、一批骨干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加快形成一批零部件配套半径小、竞争力强
的重点产业聚集区,打造七大相互依存、共生共赢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聚、产
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即形成以炼油——基础石化原料——精细化工——合成材料为
一体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盐卤——盐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盐化工产业集
群,以原料设备——汽车轮胎——刹车片为一体的汽车配套产业集群,以林木——
纸浆——造纸为一体的林纸产业集群,以“一机(机械)一器(仪器)一表(仪表)两用
(通用专用)”为一体的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以纺织——染色——成衣为一体的纺织
服装产业集群,以农产品种植——精深加工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六)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明确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营
港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功能定位,搞好园区规划,加强软环境建设,促进工业项目
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提高骨干行业、重点产品的配套协作水平,努力把园
区建设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窗口、承接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
重要龙头, 推动整个加工制造业向高附加值、 高层次方向发展。东营经济开发区
(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
增强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等产业,
积极引进和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工业立区强区,
服务业富区养区,打造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龙头。到2010年,全面完成40平方公里
的设施配套,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园区。东营港经济开发
区要加快发展步伐,坚持规划建设、项目引进同步展开,相互促进,力争五年初具
规模。重点依托港口突出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能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临
港产业,引导石化等行业重点企业集聚发展。河口、广饶、垦利、利津、大王经济
开发区和胜利、胜坨等园区要努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充分发挥集
聚效应。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扩大总量、提升水平、服务生产、满足生活为方向,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
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并重,发展知识密集型服
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兼顾,优先发展旅游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
商贸流通业,全面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努力建设知名的生态旅游城市和区域性物
流集散中心。
(一)优先发展旅游业。突出黄河口、大油田、孙子故里、吕剧发源地、湿地生
态特色,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品位高、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旅游产
品。重点实施黄河口生态旅游、滨海旅游、油城旅游、文化旅游四大工程,开发建
设以中心城游憩、观海栈桥、黄河口生态旅游及农业观光园等为主要支点,由黄河
口旅游南线和沿海大堤相联接的旅游精品环线,力争在滨海休闲观光游、黄河三角
洲湿地生态游、红色旅游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上率先实现突破。围绕“食、住、
行、游、购、娱”搞好配套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会展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与济南、泰安、曲阜及环渤海城市的旅游线路对接,塑造黄河口生态旅游品牌,
打造“新、奇、野、美、特”的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胜地,争取进入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行列。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依托重点城镇、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物流基础设施
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搞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重点依托黄
大铁路和东青高速公路,在东营南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在加强港口建设的基础上,
搞好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形成面向鲁北、晋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
托骨干物流企业,建设一批专业物流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综合运输网
络,加快汽车总站建设,改扩建东营火车站,推进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的整合发展,
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金融保险业。按照市场化原则改进和完善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制度,提高贷款
决策水平。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10家企业上市。规范各类非银
行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来我
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创新险种,拓宽保险业务渠道,
提高保险密度和人均保费水平。
中介服务业。规范完善监理、会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业;
培育壮大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积极发展劳动力、房产中介、
基层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发展壮大经
纪人队伍。
(三)提升壮大商贸餐饮、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消费性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坚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培育发展新型业态,提升水平和档次。
依托骨干商业企业,提高济南路和商河路步行街商业集聚程度,建成传统业态与新
型业态融合、功能完善的市级商贸中心;依托东城公共服务中心,以胶州路、东三
路为骨架,建成商业商务结合、新型业态为主的东城商贸中心,逐步完善商业网络
体系。强化“三改一管”,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影响大、具有较强竞争
力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物流配送,规范旧货、租赁、
拍卖等行业。
餐饮业。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实施连锁经营,支持发展地方特色名吃,搞好美食
城、特色小吃街建设,形成一批地方餐饮品牌,与旅游、文化相融合,繁荣餐饮市
场。
社区服务业。探索新型社区建设管理机制,扶持发展各类社区服务性公司,发
展面向居民家庭和社区公共需要的服务行业。重点发展清洁、陪护、家教等家政服
务业,积极发展物业管理、康乐保健、老年服务等专业化服务行业,推进社区服务
市场化。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引导房地产业合理布局,促进房地产业持续
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安康居住工程,搞好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农村特困房建
设,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培育和发展住房二、三级市场,依法
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把住宅建设和住房消费培育成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拓展服务业新领域。适应消费加快升级的趋势,跟踪市场需求,培育新型
服务行业。一是培育发展汽车服务业。发展规范汽车销售、租赁、二手车交易市场,
完善汽车维修、配件供应和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发展装饰服务业。着力培育设计水
平先进时尚、施工质量高、健康环保的专业化服务企业,整合家装、家居产业链,
拓展利润增长空间。三是培育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业。重点加强中介服务组织体系
建设,发展跨县区就业培训服务。
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枢纽
地位,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坚持加强对内沟通、打通对外通道的原则,完善立体
交通网络,密切市内外交通联系,提高运输能力。
海港。把提升东营港港口功能放到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龙头”的地位,为区
域崛起提供航运支撑。重点实施东营港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建设2×3万吨级泊位和
1×2万吨级泊位,适时进行东营港扩建二期工程。加强港口与内陆的铁路、公路连
接,拓展港口腹地。
空港。扩建东营永安机场跑道和停机坪等,由4C级扩建为4D级。增加航线和班
次,提高机型档次,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
铁路。重点建设黄大铁路,与大莱龙、朔黄、黄万铁路接轨。依托黄大铁路和
淄东铁路完善市内铁路网络,建设东营港通港铁路、东营经济开发区支线铁路、广
饶至博兴地方铁路;积极推进德(州)龙(口)烟(台)铁路建设。
公路。优化路网结构,加大省道密度,大力发展高等级公路,建成荣乌高速公
路东营段,到2010年实现市到县区基本由高速公路连接,县区及部分油田二级单位
之间由一级公路连接,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工程,加快县
道、乡道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基本实现县区到乡镇之间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公路的标
准,乡镇之间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加强农村公路管理,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力争到2010年,实现市域内平均30分钟上高速,形成3.5小时京津冀交通圈、2.5小
时半岛城市交通圈、1小时周边城市交通圈、45分钟市内交通圈。
(二)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进一
步改造和完善电力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能提供充足电能和优质服务的现
代化电网。 建设大唐东营发电厂一期工程2×100万千瓦项目,适时扩建胜利电厂,
启动实施一批热电联产节能项目。 建设东营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东营港、垦利、
利津、广饶、东营经济开发区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110千伏及以下城乡电网
设施。积极争取在东营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
步开采应用地热资源,开发建设东营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积极发
展太阳能,搞好废弃余热综合利用。
(三)有效开发水资源。继续推进实施引黄补源工程,涵养地下水资源,控制海
水入侵。加快对地表水拦蓄堤等水利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水资源总量。科学开发利
用黄河滩区浅层地下水。扩大海水直接利用规模,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启动建设海
水淡化工程。 对现有水库进行改造衬砌,确保蓄水能力保持9亿立方米以上。对黄
河水、地下水、地表水、淡化海水、回用中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切实保障
水资源供应。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宽带城域网。整合各部
门和行业信息资源,发挥“数字化东营”作用,建立标准统一、内容完整的城市数
据中心。健全行政公务信息、社会公共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金财、金盾、金安等工程,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固定和移动通信网
络建设,提高网络的覆盖率和信号质量。建设全市统一的CA认证数据中心,为电子
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服务提供电子身份识别、鉴权等服务。加强信息和网络
安全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保护、安全检测与监控能力。到2010年,居民家庭计算机
普及率达到20%以上。
五、积极发展建筑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进步,鼓励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重组,促进设计
施工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支持优势企业进行资本、人员、技术和品牌
扩张,促进建筑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向房地产、建材、租赁等领域延伸,培育壮
大一批集勘察、设计、施工、装修于一体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
新增1至2个特级资质、 5至6个一级资质建筑企业, 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
(集团)达到3家,超过5亿元的中型企业达到10家。到2010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
到20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