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205&run=13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
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一个
总目标、两个率先、三个显著提高”的总体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执政为
民,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子,突出以人为本,推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以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为
根本目的,突出实施工业强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发人力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四
大关键举措,着力推进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
东营三大战略任务,努力把东营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适宜人居的国家高效生态经
济区。
二、指导原则
在工作中,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始
终把握好的重要原则。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综合实力。广泛动员
油地军校各方面力量,坚持资源带动、多元发展,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
建设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石油接续和替代产业体系,实现区域发展由资源型向
综合型转变。
坚持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牢牢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突出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这一关键问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把经济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
效益上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上来,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优化升级
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基地,
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坚持投资与消费并重拉动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投资仍是拉动我市经济
和社会加快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继续下大力气抓好,保障经济持续增长。同时,
努力启动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努力实现投资型经济
向投资消费型经济转变。
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有效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切实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实现发展动力
由内力推动为主向内力、外力并重推动转变。
坚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的现实问题入手,坚持发展改革稳定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
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改善,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实现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三、功能定位
“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东营发展的定位是:提高经济质量,膨胀经济
总量,内联半岛城市群,外接东北和中原经济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山东经
济强市,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区域,努力打造现代化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高效
生态经济示范城市。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发挥防潮大堤的综合效能,加快建设观海栈桥、广利新
港,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中心城东扩,着力搞好水
系景观建设,打造滨海特色石油城市。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
建设,构建对外交通大通道,建成连接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通达东北老工
业基地和中原经济区的人流、物流集散地,形成区域性枢纽中心。强力推动山东加
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形成重要的区域增
长极。
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城市。依托我市资源丰富、原始自然生态完整的良好条件,
积极探索油气、土地、海洋、盐卤、湿地等资源有效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的路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全国同类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
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到2013
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跨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 年均增长15%左右,五年再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
均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 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
上, 单位生产总值水耗比“十五”末降低1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1%以上,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每
公顷建设用地产出生产总值达到200万元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左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强
度年均降低15%以上,城乡环境卫生普遍达标,普及安全饮用水,形成天蓝、水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力争到2007年,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
型城市,2010年夺取“中国人居环境奖”。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健全科技进步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全面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防
灾减灾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秩序优良,群众安居乐业。中心城成为最适
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年均
增长9%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超过8000元,年均增长11%以上。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享有比较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福利待遇,拥有宽敞的住
房和较高的文化娱乐消费,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政务
公开制度和村(居)民自治制度,人民群众对社会经济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
权和监督权。
在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生
产总值争取达到5000亿元, 比2010年再翻一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万元
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左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更具活
力、更加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显
著增强,现代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