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基础与环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204&run=13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全市上下在市
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
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十五”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提前完成,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构筑了新的平
台。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国民经济呈现逐年加速增长的良好态
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66亿元,按可比价格,是2000年的
1.96倍, 年均增长14.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33美元。地方财政收入38.5亿元,
是2000年的2.5倍,年均增长21.1%。2004年城市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27位,在省内
位居第3位。
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
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8.2亿元,年均增长7.4%;工业化进
程明显加快, 接续和替代产业初具规模,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585.8亿元,其中地方实现887.2亿元,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59.5亿元,年
均增长14.6%;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8.5亿元,年
均增长14.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6.5∶81.6∶11.9演进为4.1∶82.3∶
13.6。外经外贸、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完成出口总值23.7亿美
元,是“九五”的16.8倍;累计利用外资6.2亿美元,是“九五”的4.9倍;非公有
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的比重达到13.5%。
加快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市保持了较高的投资强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47亿元, 年均增长25.1%,其中地方累计完成1251
亿元,年均增长50%,投资率平均保持在45%以上,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
产业项目建成投用或启动实施,进一步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进一步
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东西城对接和“城中村”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建成
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 人口规模达到51万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
快, 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47.7%提高到2005年的58.2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
业建设全面加强。东营机场启用通航,利津黄河大桥、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建成投用,
东营港扩建、荣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启动建设,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49.9公里,
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97兆瓦,电网供电最大负荷1078兆
瓦,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中心城防潮堤全面建成。
各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不断提高。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油田中小学校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农村教
育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应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平安东营、信用东营建设
扎实有效,文化艺术、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老龄、残疾人、人口和计划生
育、防灾减灾、人防、气象、无线电管理、地震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精
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
城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科
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国家级荣
誉称号,并首批进入省级文明城市,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率先基本实现了“五保五救助”。小康文明村建设扎实
推进。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亿元,年均
增长14.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9.3元,年均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
入4602.7元,年均增长10.6%。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0.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到36%, 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3%;工业固体
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降低15%和13%,生态环境
质量进一步改善。
回顾“十五”历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
立足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拓宽发展路子,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这是我
们的宝贵财富,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五年来,始终按照发展改
革稳定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改善的方针,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靠发展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构筑起了经济
社会发展新格局。
坚持把上级方针政策与东营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立足对上负责与
对下负责相统一,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总目标、两个率先、
三个显著提高”的总体要求,探索完善了“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子,确立了高效生
态经济的发展定位,形成了开放、改革、管理的发展思路,实施了招商引资、建设
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建设平安东营、
文明东营、和谐东营、信用东营等战略措施,使经济社会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坚持把投入作为拉动发展的着力点,着力培育石油接续和替代产业。千方百计
拓宽融资渠道,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实施重点突破,积极培育外经外贸、民营经
济、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亮点”,抓好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大型企业、培育知名品
牌“三个一批”,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总量膨胀、经济结构
优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
事, 特别是利用政府资金, 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十件实事、建设十大工程,加大对
“三农”的倾斜扶持力度,着力加强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求真务实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完善了决策目标、执行责
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推行“四个环节”工作法,严格执行决策规则和程序,
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确保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全市上下、油地军校团结,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大
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稳定和
谐的社会环境,在全市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
浓厚氛围。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展望“十一五”,我市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
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全市上下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迎
接挑战,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再创新佳绩。
(一)总体发展趋势与有利条件。
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加快发展。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
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
和产业转移加快。从国内看,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市场
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将长期处于较快增长期。
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期间,城乡经济、油地经济将进一
步融合,基本实现人口跨区域自由流动,城镇化水平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城乡二元
结构将得到有效改善,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
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
和居民储蓄率比较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市居民消费由舒适型向发展型转变,
农村居民消费由侧重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将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继续保持。“十五”期间,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
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进入国家和省最高决策,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密切了与
韩国、欧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一
批重大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大规模的投资进入回报期,经济保持着
充足的发展后劲。
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
外经外贸成为三个亮点,园区经济初具规模;市民素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
高;全市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成为
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之一,对接青岛融入半岛,将有力地促进我市的发展。
丰富的油气土地盐卤海洋等资源的经济价值显著提高。油气产量将继续处于稳
定发展阶段,土地、盐卤、浅海、滩涂等资源丰富且成本价格低,配置条件好,特
别是土地在今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使我市发展制造业具备比较优势,建设山
东加工制造业基地面临更好的机遇。
枢纽优势进一步显现。我市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北翼中心,地处环渤海经济
圈的中心区位,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联系的重要通道。随着跨区域高速公路、
黄大铁路及东营港扩建工程的实施,经济往来将日趋密切,连接京津冀、山东半岛、
东北、中原各大区域、辐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有利于吸引国内
外产业转移,加快提升开放水平。
平安东营、信用东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文明城市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取
得了显著成绩,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主要压力和不利因素。
面临国际国内竞争加大的压力。“十一五”期间,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下,
我市将面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山东半岛和周边城
市竞相发展,比学赶超的态势咄咄逼人,形成对资源、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
要素的争夺,且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加剧,选择产业空间较小,寻找新的增
长极、培育核心产业较为困难,尤其在争当区域经济中心的竞争中,面临投资较高
的压力。
面临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较重的压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城乡差距特别
是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经济体制不活、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仍将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增
强县域经济实力,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是“十一五”期间面临的艰巨任务。
面临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的压力。油地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三次产业结构
及产品结构均面临较重的调整任务。服务业发展滞后,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尤其
是地方支柱产业链条短,骨干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经济增长对投资和资源的依赖
程度较高;石油经济仍占相当大的份额,油田经营管理体制调整和原油价格波动等
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性受到制约,与周边城市相比产业结构调
整优化的压力和难度更大。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很突出。生态脆弱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环境承载能力不高;能源、原材料等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大;水、电、土地
等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污染特别是水污染问题仍较严重,克服能源与资源、环
境与生态对发展的约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科技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市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严重匮乏,劳动者技能素质较低,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
产品少,不适应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制约
了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拓宽思路、创新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
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任务比较重。在推进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区域之间的
不平衡、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就业压力较
大,农民收入渠道较窄,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失地农民、偏远落后乡村居民等群体
分享发展的成果不够充分,各层面之间的利益协调难度加大;随着人们民主意识、
维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对政府的执法水平和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自
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大。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