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0&rec=4&run=13

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
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探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建设,“三农”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广大农村呈现出发展繁
荣的新景象。
一、“三农”发生巨大变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完成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所
有农田全部达到水浇条件。油地合作高标准建设了200公里的沿海防潮体系,
构筑起安全生态保护屏障,使50万亩滩涂变成稳产高产的养殖区。农业科技
进步加快,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43%提高到2004年的54%;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比上年提高24%。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2.3亿元,
比上年增长9.2%;粮食总产量64.9万吨,增长30.6%。
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束了自建市以来连续15
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历史,2005年高出全省平均672元;在全国地级市中率
先基本实现“三免五通五保五救助”,即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免收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村村通柏油
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中小学微机联网校校通,农村最低生
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贫困学生救
助、残疾人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老年人救助、农村住房特困户救助。
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能源清洁化
进程加快。2005年绿化村庄1171个,市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9.3%提高到2005
年的20.6%;上年硬化村内主街道200公里,2005年又修建258公里;上年有1.4
万农户用上沼气,2005年达到2.4万户。
农村社会政治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市农村没有发生影响重大的刑事和
治安案件,95%以上的村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和刑事案件,农民群众对
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6%以上,全市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镇、疑难信访案件不出县区和市。
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突破,有效推动了全市经
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逐年加快,社会事业全面
进步。地方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4年增长25%,2005年增长26%,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比2002年翻一番。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由2003
年居全国百强城市第37位,提高到第27位,在省内居第4位。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主要指标均已提前一至两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
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六个国家级称
号,成为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探索建立四个机制。
倾斜“三农”的领导机制。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中,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确定了“三个倾斜”“四个优先”的
工作原则,即从领导力量上、工作队伍上、经费投入上向“三农”倾斜;安
排财政预算优先考虑“三农”投入需要,规划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优先考虑
农业和农村,兴办社会事业优先考虑农村群众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
考虑困难群众。
统筹发展的推进机制。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着力谋划“三农”发展。
在制定发展计划、研究重大政策、调整利益关系等各方面,注重把“三农”
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注重加快村镇规划建设,全市1285个300人以上的村已
有900个完成规划编制,明年可全部完成。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着力增加
农民收入。扶持培育优势产业,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全市龙头企业数量近两
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加快开发荒碱地资源,2004年以来开发治理荒碱地
65万亩,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39
%的农村劳动力转到非农产业,2005年上半年来自非农产业的人均现金收入
为1093.8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及附加,由此所减少
的乡镇及村级收入全部实行转移支付,让农民真正实现零税赋。三是统筹城
乡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解决了
农村远距离中小学生食宿问题。2005年实施援助农村教育计划,使所有农村
中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二类以上标准。全部扩建了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集
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并建起了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的食品药品监管网
络。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力争3年内使每个农村劳动力都至少掌握一门
实用技术,目前已培训农民30万人。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
农村建设步伐。大规模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35处城乡首集市场进行改
造,建设农产品市场肉菜粮检验检测体系,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从2005
今年开始实施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工程,2006年将有60%的乡镇建立超市、
30%以上的村建立放心店。对10个乡镇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示范工程,使43
%的农民用上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力争再用2年的时间,全市基本实现城
乡供水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着力建设农村保障救助体系。提出
“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的目标,全面实施“五保五救助”。
“五保”:最低生活保障,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
人每年500元钱、500斤粮提高到1000元钱、500斤粮。医疗保险,对困难群众
原来由个人缴纳的保险金改为由市财政承担,全市农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1%。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每个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提高到2900元,集中供养
率达到97%。养老保险,农村适龄人员投保率达到52%。失业保险,将失业保
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务工农民,构筑起覆盖
全社会的“安全网”。“五救助”即贫困学生救助,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
金,用于贫困学生救助,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2004年以来共
安排1096万元,救助考入大学的和本市在校的贫困学生1.5万人次。残疾人救
助,建立残疾人专项救助资金,先后救助重度残疾人2996名,并为100户贫困
残疾人实施了危房改造。自然灾害救助,建立救灾应急机制,及时解决受灾
群众遇到的困难。 老年人救助,为全市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
360元。农村住房特困户救助,2004年建设住房3936平方米、维修住房1.3万平
方米,2005年新建住房1050套。
全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在资金投入上,采取“用老板的钱干发展的大
事、用财政的钱办百姓的难事”的运作方式,5年内引进1.5万个项目,共利
用市外资金897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腾出60多亿元用于解决老
百姓的难事。在“三农”投入上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各方配套联动、共
同支持三农”。近5年,全市筹集资金65亿元投向“三农”,其中市县区转移
支付32亿元、招商引资24亿元、争取支持资金9亿元。二是坚持调整支出结构,
集中财力投向“三农”。2004年市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到4.6亿元,占
总支出的29.6%,2005年安排了5亿元。三是坚持“多办雪中送炭的事、少花
锦上添花的钱”。在资金投向上,着力办好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一家
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难事、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实事。根据群众实际需求,
每年都为民办10件实事、实施10大利民工程。在人才投入上,实行“农民培
训、干部下乡、人才引进”。在大规模开展农民培训的同时,选送1600多名
农村干部到农业高校培训,连续选派13批共1.2万名机关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
作,选聘1800多名技术人员到乡村担任科技副职,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有
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激发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激发农村内在发展活力。一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类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培育了5大龙头企业集群
和130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15万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户均年增收900
元。二是村企合一的经营管理机制。广饶县西水村等一些村采取村企合一的
模式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闯出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三
是村级党政交叉任职的行政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交叉
任职,全市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的比例达到96.7%,有效发挥了农村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了农村工作运行效率。
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在卢良恕院士等专家关于东营市统筹城乡发
展、推动“三农”工作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对东营的“三农”工作
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推介到全国各地。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三农”工作的推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01年开始,坚持每
年为百姓办10件实事,实施10大利民工程,让群众得实惠。二是自2002年以
来,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取得一举多赢的效果,这项工程被中宣部作为
全国公民道德实践范例在全国推广。三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创建小
康文明村,拓展农村建设的内容,延伸统筹发展的途径。四是实施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工程。2004年在组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意见,确定
在全市实施包括“八大建设”30条措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总设想是:在前4年抓试点、闯路子的基础
上,用4年的时间打基础、建机制,再用5年的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到2013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让农民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在
发展水平上,达到5个标志:一是经济协调发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
约化水平明显提高,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小于35%,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二是生活富足宽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1万元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
并全部达到砖瓦结构标准,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计算机宽带网实现村
村通。三是社会全面进步。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平均预期寿
命达到75岁以上。乡镇全部建立文体活动中心,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大院和
文化娱乐设施。80%以上的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户标准。农村低保水平达到4000
元,农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从事二
三产业的农民和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业保险,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水平达到每
人每年5000元。四是村容整洁优美。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实现村庄
绿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能源清洁化和垃圾集中处理。五是乡风文明和
谐。农民对政务公开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保持在90%
以上。(市委综合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