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0&rec=185&run=13

2005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 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
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十一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166.14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
比上年增长17.7%。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8.20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
加值959.45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58.49亿元,增长18.3%。三次
产业结构为4.1:82.3:13.6。人均生产总值64907元,比上年增长17.5%,以现
行汇率折算,折合8033美元。地方生产总值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0%。
农林牧渔业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
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发展呈现
好势头。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2.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
中,农业产值43.0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1.0亿元,增长14.5%;牧业产值
22.2亿元, 增长13.9%;渔业产值18.9亿元,增长9.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7.2亿元,增长7.6%。200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20.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3.3万亩,比上年增长28.9%;
亩产397.6公斤,增长1.4%;粮食总产量64.9万吨,增长30.6%。其中夏粮播种
面积68.0万亩,增长44.2%;秋粮播种面积95.3万亩,增长19.9%。
蔬菜生产实现新的突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2.7万亩,其中配套完
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33.6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21.5万亩。
牧业生产全面发展。通过加快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无疫区”
示范园区、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
强化了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地位。全市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300个,
养殖方式逐步由小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饲养转变。畜禽出栏全面增
长,其中牛出栏总量达24.8万头,比上年增长17.2%;生猪出栏 91.0万头,增
长11.5 %;家禽出栏3707.3万只,增长17.8%;羊出栏160.1万只,增长9.9%。
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其中肉类总产量18.5万吨,增长14.5%;禽蛋产量10.9
万吨,增长9.4%;奶类产量8.3万吨,增长27.7%。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2.0万吨,比上年增长13.3 %。
海洋捕捞产量11.6 万吨,增长3.6 %;海水养殖产量20.7 万吨,增长20.5%;
淡水产品产量 9.7万吨,增长11.3 %。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5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9.3
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0.6万千瓦,增长4.1%。农
用拖拉机5.1万台,增长3.9%;农用汽车 2515辆,增长0.3%;农村用电量4.0
亿千瓦时,增长3.8%;地膜覆盖面积11.8万公顷,增长10.3%。
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市在“工业强市”战略决策指引下,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
展观,主动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
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工业生产规模大幅跃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生产保持强劲增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72.3亿
元,比上年增长32.2%。完成增加值8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地方
规模以上完成增加值285.2亿元,增长57.1%。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
轻重工业看, 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94.1亿元, 增长25.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
71.6亿元, 增长86.2%。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3亿元,增长
31.0%;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8.4亿元,增长48.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
9.6亿元,增长73.1 %;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825.4亿元,增长26.3%;外商
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49.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
加值2.6亿元,增长2.0%。分主要行业看,石油开采和采掘业完成增加值601.7
亿元,增长11.9%;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60.9%;石油加
工业增加值86.3亿元,增长44.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37.0亿
元,增长64.3%;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9.9亿元,增长57.3%;纺织业增加值
20.8亿元,增长119.5%;橡胶制品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65.4%;电器机械
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40.7%。
工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工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04家,其中过10
亿元的企业2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85.8亿元,比
上年增长53.2%。其中地方887.2亿元,增长70.9%。实现利税585.8亿元,增长
66.4%。其中地方102.6亿元,增长64.1%。实现利润458.0亿元,增长75.9%。其
中地方72.3亿元,增长69.4%。产品销售率99.23%,下降0.18个百分点。亏损
面5.75%,上升0.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668%,比上年提高2 01.9
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末,全市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91家,完
成建筑业总产值1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5.4万平
方米,增长11.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84.8万平方米,增长4.3%。资质内建
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增长2.4%。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5.7亿元,比上年增
长34.4%。其中地方完成490.4亿元,增长46.1%。全市规模以上投资597.0亿元,
增长35.5%。其中建筑工程投资321.3亿元,增长25.4%;安装工程投资53.4亿
元, 增长26.4%; 设备器具购置173.3亿元, 增长55.1%。民间资本完成投资
321.4亿元,增长58.7%。全市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7.9亿元,增长
69.7%; 第二产业投资378亿元, 增长35.2%,其中工业投资360.5亿元,增长
31.4%;第三产业投资201.1亿元,增长33.8%。城镇投资完成493.7亿元,增长
28.5%;农村投资完成103.3亿元,增长83.0%。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投资项目1329个,比上年
增长23.2%。亿元以上建设项目127个,比上年增加40个,完成投资352.5亿元,
增长36.7%,占全社会投资的58.2%;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8个,完成投
资183.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0.3%。
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7.0亿元,比上年增长
34.0%。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6.8亿元,增长46.1%,占房地产投资的57.0%。商
品房屋施工面积514万平方米, 增长24.3%。 其中住宅364.3万平方米, 增长
22.4%。商品房屋竣工面积235.3万平方米,增长82.5%。其中住宅187.8万平方
米, 增长116.6%。 销售商品房161.6万平方米,增长36.9%。商品房屋销售额
32.2亿元,增长57.5%。
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持续走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0亿元,比上年增
长15.7%。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6.4亿元,增长16.2%;餐饮业零售额
26.4亿元,增长15.5%。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零售额15.1亿元,增长7.8%;集
体经济零售额2.0亿元,增长10.1%;个体经济零售额83.1亿元,增长15.7%;
私营经济零售额26.3亿元,增长19.7%;其他经济零售额22.5亿元,增长17.4%。
2005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1个,成交额23.1亿元,比上年增长46.2%。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城市社会消费品
零售额100.2亿元,增长17.0%;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48.8亿元,增长13.2%。
汽车渐为消费新宠。 2005年, 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0亿元, 比上年增长
19.2%。汽车已由以往生产消费为主转变为生活消费为主,成为居民家庭消费
升级换代的标志性商品。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再上新的台阶。2005年,全市共完成进出口总值148258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出口85448万美元,增长41.1%;进口62810万美元,增
长39.4%。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达到81674万美元,增长44.6
%,占出口总额的95.6%;初级产品出口3774万美元,下降7.4%,占出口总额
的4.4%。从大类商品出口情况看,机电产品进出口77003万美元,增长31.3%;
其中出口36678万美元, 增长14.9%, 占出口总额的42.9%; 纺织服装进出口
17538万美元,增长33.6%,其中出口17063万美元,增长32.3%,占出口总额的
20%; 农副产品进出口2757万美元, 下降27.5%,其中出口2411万美元,下降
18.4%,占出口总额的2.8%。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15663万美元,增长7.9%,
其中出口527万美元,增长57.3%,占出口比重的0.6%。从出口市场情况看,
对亚洲出口54550万美元,增长28.2%,占出口总额的63.8%;对美国出口10000
万美元,增长121%;对欧盟出口4712万美元,增长90.6%;对非洲出口622 4万
美元,增长62.1%;对南美洲出口3771万美元,增长46.8%;对大洋洲出口1097
万美元,增长54.7%。
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69个,比上年增长5.0
%;合同外资34988万美元,增长3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569万美元。
外商投资项目中, 制造业项目55个, 合同外资28416万美元, 实际到位外资
2431万美元;农林牧渔业项目5个,合同外资5634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97万
美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项目2个,合同外资1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706
万美元;第三产业项目7个,合同外资92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35万美元。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共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5098万美元,完
成营业额35157万美元,均增长7.0%,合同额和营业额均居全省前列。外派劳
务953人,同比增长14%。新批境外企业4家,总数已达到9家,协议投资额累
计968万美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 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4749.9公里,比上年增加
61.2公里。公路密度60.0公里/百平方公里。地方营业性公路货运量3610万吨,
货运周转量413464万吨公里,分别增长34.3%和34.9%;客运量844万人,客运
周转量128395万人公里, 分别增长11.1%和11.3%;航空客运量2.4万人,增长
77.0%;水路货运量62万吨,增长14.8%;港口吞吐量50.7万吨,增长7.5%。
2005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11.7万辆,其中家庭轿车3.4万辆。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2.0亿元,同比增长26.0%。其
中邮政业务总量1.4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0.6亿元,分别增长17.0%和26.3%。
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0.9万门, 年末固定电话户数60.0万户, 小灵通
12.1万户,移动电话129.9万户,宽带网上网用户11.5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工程取得了新进展,重点突出黄河口水上游
线建设,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接待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今年新增星级
饭店5家,申报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1家,新增国际、国内旅行社9家。共
接待国内游客196.6万人,国内旅游收入114715.0万元;境外入境人数2950人,
其中外国人2471人, 香港150人,澳门112人,台湾217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42.2万美元。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76.4亿元,比上年增
长47.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5亿元,增长36.1%,其中各项税收31.0亿元,
增长36.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0.5%。国、地两税实现收入202.3亿
元,增长44.1%。其中国税164.5亿元,地税37.8亿元,分别增长47.1%和32.3%。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市地方财政支出50.5亿元,
增长42.4%。 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5亿元,增长52.2%;科技三项费用支
出0.8亿元,增长33.7%;农业支出2.5亿元,增长19.1%。
金融业健康运行。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1.6亿元,比
年初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4.5亿元,增长17.1%。各项贷
款余额420.1亿元,比年初增长18.0%。贷款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贷款和中长
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强,新增农业贷款8.3亿元,中长期贷款23.4亿元,分别占
全年新增贷款的12.9%和36.5%。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市保险公司已发展到14家,比上年增加3家,保险机
构总数93个,增加16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
财险收入5.4亿元,增长13.9%;人身险收入11.8亿元,增长1.0%。全年赔付支
出3.9亿元,增长13.5%。其中财险3.3亿元,增长15.2%;人身险0.6亿元,增
长1.8%。
市场物价
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其中,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中,烟酒及用品
价格下降0.6%,交通及通讯价格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2
%,食品类价格上涨2.2%,居住价格上涨5.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8%。
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22.8%。其中轻工业产
品出厂价格上涨2.1%,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28.0%。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
涨24.6%,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0.1%。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4.1
%。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9.3%,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5.9%,化工原料类上涨
19.2%,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31.4%,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上涨20.0%,
木材及纸浆类上涨5.9%,纺织原料类上涨0.4%,农副产品类下降3.2%。
房地产价格平稳上升。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8.0%,其中商品
房销售价格上涨7.6%。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4%,其中住宅租赁价格上涨2.5%。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城市建设完成投资21.0亿元,其中
中心城道路改造投资3.5亿元,中心城水系及城区河道治理投资0.5亿元。新
增自来水供水能力12.2万吨/日、用气人口6万人、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城市
道路面积114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498公顷、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40吨/日。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5项,环境污染治
理投资55141.7万元。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建成烟尘控制区7
个,面积为109.1平方公里。共有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为89.6平方公里。6个
环境监测站,其中一个市环境监测站,2个区环境监测站,3个县环境监测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为153000公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
环保总局整体验收。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1.3%。
科学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家,其中国家
级11家。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3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6.2亿元,占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3.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科技创业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市孵化设施面积15万平方米,入孵
企业超过200家。石油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东营高新技术创
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市新上科技项目150项,其中争取省级以
上项目91项,无偿资金1464万元。全市企业科研机构发展到291家,其中省级
工程技术开发中心5家,省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2家。科技奖励层次不断提升,
全市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获省级科技奖励20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010
份, 技术交易额达到8.63亿元, 居全省首位, 比上年增长13.1%。申请专利
1793项,授权专利630项,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6.4%。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的十件
实事”之一 “百姓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展顺利,发展会员45622户。
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深化。召开了2005'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企业与高校
院所签订科技项目合同或协议30项。东营市与241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
关系,转化实施科技项目504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235名。与澳大利亚联邦工
程院的合作开始启动,市政府聘请了首名海外科技顾问。长安集团、胜动集
团与澳方的合作已全面展开。
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和谐持续发展。2005年,全市有高等院校5所,招生27982人(其
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学生15287人),毕业生15119人(其中成人教育、
网络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248人),在校生75847人(其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
本、专科学生36619人);高等院校教职工5672人,其中专任教师2603人。15895
人参加普通高考, 录取11441人,录取率71.98%。4394人参加成人高考,录取
2860人,录取率为65.08%。新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2070人,毕业576人;
在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44514人。普通中专学校1所,职业学院中专部4处,
招生1731人,毕业生916人,在校生5256人。职业中学7所,招生4698人,毕业
生3905人,在校生10720人。技工学校1所,招生1113人,在校生3001人。普通
高中27所,招生15694人,毕业12951人,在校生46436人,专任教师3007人,专
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2.0%。普通初中86所,招生22140人,毕业生28905人,在
校生82282人,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5.1%,专任教师671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
率为98.8 %。小学229所,招生24062人,毕业生21743人,在校生133220人,适
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职工8065人,其中专任教师711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
标率为99.8%。幼儿园539所,在园幼儿52474人,教职工4533人,专任教师2688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124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28人,
毕业生22人,在校生299人,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2005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艺术馆6
个,图书馆6个。广场文化欣欣向荣。开展的“放歌黄河口”广场群众文化
活动共演出35场, 观众达到8万多人次。文化下乡成绩显著。累计送戏下乡
360余场,观众达到70多万人次。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有线电视通
村率达到98.8%,入户率达到71.4%。全市现有5个广播电台,6个广播发射台,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现有6个电视台(含东营教育台),电视综
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40.2万户。东营电视台新开办了《胜
利油田新闻》、《民生在线》、《财经视点》、《零五四六》等栏目,节目
结构更加合理。2005年东营油地军校春节晚会《大吉大利幸福年》获全省电
视文艺“牡丹奖”一等奖,电视专题片《真情》和电视公益广告《诚信明礼
源远流长》分别获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广播专题栏目《行风热线》、
《政协提案追踪》分别被评为全省广播“十佳栏目”。东营日报社先后有100
余件好新闻、好版面、好论文、好专栏、好照片、好广告等作品在省级以上
获奖。《守着黄河细算节水账》在《人民日报》(华东版)头版头条刊出。
外宣精品《东营: 河与海孕育的城市》 在《山东画报》上刊出;新闻精品
《风正潮平“黄三角”——东营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理论精品《和谐
是发展的支点——关于东营市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考》在《大众日报》刊出。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医疗市场
整顿取得新的发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较大加强。2005年末,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5个,实有病床位801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488人。政
府办卫生机构74处,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乡镇
卫生院33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在全国十运会上,东营运动员共荣获2枚金牌1
枚银牌,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取得了10金、9银、7铜
的好成绩。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5月21日上午,在新世纪广场举行了东
营市万人健步行活动暨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组织了市直第三届家庭趣味运
动会,市直机关第六届“金辰杯”三人制篮球比赛和市直机关乒乓球比赛;
举办了东营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来自全市44个代表团的2000余名运动员参
加了比赛。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总户数589859户,总人口1804964人,其中
男性916269人, 女性888695人。年内出生18914人,人口出生率10.53‰;死亡
9383人,死亡率5.22‰;人口自然增加9531人,自然增长率5.3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14939.3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9624.6元,增长17.5%。其中,
食品消费支出2619.8元,增长8.9%;衣着消费支出1509元,下降14.5%;家庭
设备用品服务支出625.3元,增长53.7%;医疗保健支出770.3元,增长73.3%;
交通通讯支出1095.2元,增长18.2%;娱乐文教服务支出1842.7元,增长13.9%;
居住消费支出751.4元,增长187.6%;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411.0元,增长1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2%。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8平方
米,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辆、摩托
车22辆、影碟机73台、空调器117台、微波炉42台、电脑59台、移动电话193部、
健身器材13套、钢琴4架、彩电129台。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4602.7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074.5元,增长12.8%;
工资性收入1222.5元,增长18.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3元,增长15.0%。其
中,食品消费支出1009.6元,增长3.8%;衣着消费支出185.7元,增长8.3%;
居住消费支出722.0元,增长15.3%;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72.2元,增长22.9%;
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57.8元,增长20.2%;交通通讯消费支出483.0
元,增长60.1%;文教娱乐用品支出410.7元,增长7.6%;其它商品和服务消
费支出32.1元,下降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8%,下降3.4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钢混砖木结构
住房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72.4%。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汽车(生活用)
3辆、摩托车71辆、影碟机42台、移动电话61部、彩电93台、电冰箱25台、洗
衣机37台。
就业再就业局势保持稳定。2005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3.2万人,比上年
增长5.7%;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6.3亿元,增长14.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6231元,增长9.7%,其中地方19949元,增长14.4%。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人
数达到366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822人,
其中“4050”人员1314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加强。全市最低保障救助17263户,2.7万人,市财政
转移支付发放低保金2032.2万元。 其中城镇3350户, 0.7万人, 发放低保金
824.2万元;农村13913户,2.0万人,发放低保金1208万元。社会福利院1处,床
位110张,收养各类人员40人。城乡社区老年公寓11处,床位1300张,收养各
类人员712人。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92 万元,接受社会捐助369万元。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5年, 共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
9958万元,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遗属发放养老金和遗属补助费22503
万元。为605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208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和准确率
保持100%。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10.4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0593万元;机
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万人,参保率达到100%,征缴保险费24534
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6万人,参保率为92%,征缴基金6.0亿元,收缴
率达到100%。失业保险全部建立个人缴费记录,参保人数8.2万人,征缴失业
保险费1980.7万元。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共有24.0万人参加投保,积累基
金7540.4万元,收缴保险费462.6万元。有671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全年发放
养老金158.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