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学(华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rec=123&run=13

石油大学(华东)

[概况] 石油大学(华东)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企业集团联合办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软硬学科兼备的全国重点大学。
1994年,石油大学(华东)有教职工3320人,有教师1014人,其中教授94人,副教授284人,在校学生7000人。有11个系:石油勘探系、石油开发系、石油炼制系、石油机械系、自动化系、管理工程系、数学物理系、计算机科学系、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和体育系。另外,建筑规划设计院设有本科专业,电化教学中心设有专科专业,招收全日制学生。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函授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
1994年,学校有博士点9个: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应用地球物理、沉积学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钻井工程、有机化工、应用化学、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硕士点18个,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应用地球物理、沉积学、应用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钻井工程、有机化工、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矿山工程力学、工业自动化、管理工程、自学科学史、无线电物理、计算机应用。博士后流动站2个:应用地球物理、有机化工。国家重点学科1个:有机化工(石油加31)。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重质油加工实验室。学校现有9个研究所,31个研究室,52个实验室,固定资产3.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458万元,学校占地2400亩,藏书95万册,中外文期刊2400多种,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联系,其中与2所学校建立了正式的校际关系。

[通过国家“211工程”的部门预审] 国家实施的“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石油大学申报“211工程”工作起步较早,到93年底已经完成了《“211工程”石油大学整体建设子项目论证报告》和6个重点学科的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国家教委同意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开展“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并提出了做好预审工作的具体要求。
1994年9月13日至18日,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石油大学正式进行“211工程”部门
预审。总公司王涛总经理、张永一副总经理以及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王忠烈主任、吴镇柔副主任也出席了开幕式。同时,部门预审工作也得到了山东省、北京市以及石化总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支持。王涛总经理及有关司局长还专程赶来东营听取专家对石油大学(华东)办学的意见。
部门预审专家组成员都是在国内有影响的专家。17名专家中,有5名是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其他都是教授或教授级高工。专家们经过5天的认真工作,认为石油大学具备了实施”“211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办学条件良好、石油特色鲜明的重点大学;二是依托企业联合办学,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学校的特色;三是主管部门非常重视教育;四是石油大学抓住机遇,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争取进入“211工程”。

[教学改革] 1、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改革思路。认真贯彻总公司在四川乐山召开的“深化教学改革座谈会”精神,研究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步骤,树立起忧患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改革意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把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抓好教学基本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注重师资队伍质量的全面提高,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等,开展岗位培训等。二是做好拔尖人才的培训工作。自1990年开始每年选拔一批教师作为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到1994年底已推荐了97人,有24人被作为跨世纪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培养;有71人作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三是制订特殊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1994年4月份学校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规定,对愿来校工作的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博士等层次优秀人才,给予优惠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供实验室和科研启动费。学校还在《光明日报》刊登招聘广告,招聘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弥补学校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状况。四是注重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许多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骨干,有300多人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的科研基金项目,有22名担任了系级领导职务。加强专业建设。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扩大服务面,学校抓紧专业建设和改造工作。开发系钻井、采油和油藏三个专业合并为石油工程专业;勘探系物探和测井二个专业合并为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矿机专业扩展为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另外,还建立了一些适应面较广的专业,如精细化工专业、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专业。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在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和安徽巢县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了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学实习基地和炼厂生产过程仿真实习培训基地。
3、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了给学生创造充分发展的机会,全方位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改革新措施,包括在本科专业中实行主辅修制,修读第二学士学位制度,在自费生中实现完全学分制,加强学生学业考核管理,取消补考实行重修制等。

[德育工作] 全校认真学校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生德育大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细则》,组织开展了升国旗、唱国歌、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周、电视周等一系列活动,初步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氛围。为了提高教书育人工作水平,1994年下半年,学校组织了大规模的教书育人工作情况调查,为制定新的教书育人的措施提供了依据。此外,学校的“两课”改革步伐也较快,成为省和总公司的试点单位。
1994年,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下了较大功夫,取消补考制度,严格考试纪律,使学风、考风有了明显好转。学校还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优良学风班”和“十大学习标兵”评选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抓学习的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在1994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大赛”上,名列全国高校第17名,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
以“献身西北写春秋”为突破口,开展毕业教育,激励学生向祖国交出合格的答卷。1994年共毕业学生1882人,其中主动申请去西部油田工作的毕业生有249人,大大超过了计划数,为此,学校被国家教委授予“毕业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科学研究、科技开发] 1、全面完成了科研“1331”奋斗目标。即全年科研经费实现1000万元(实际实现2042万元),科研项目达到300项(实际完成312项),鉴定科研成果30项(实际鉴定4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10项(实际获奖项目10项以上)。
2、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有较大发展。学校先后调整建立了9个研究所,39个研究室。这些研究机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并有较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基本合理的学术梯队,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结合“21l工程”建设。根据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山东省教委关于建设重点学科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经过努力,应用地球物理等8个学科被列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油气钻井工程等3个实验室被列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3、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包括对学校科技工作做出突出贡献有功人员的重奖政策、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论文奖励办法及关于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取补助等新政策,积极鼓励教师、科研人员承担科研项目,从事科研工作。
4、加强了对重大项目和重要项目的争取和立项工作,重点抓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提出的石油行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能够带动石油行业全局发展的51项重大项目及12个开放实验室的申报和论证工作。抓了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总公司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论证工作。抓了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校办产业改革] 1、健全领导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学校成立了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增设了校办产业及经营管理处,加强了对校办产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2、制定优惠政策,“放水养鱼”。学校将校办产业上缴利润的一部分返还校办产业,使其具有造血功能和再生能力。学校连续三年批准仪表厂免缴利润,使该厂有能力购置了一套半自动印刷制版流水线,其制版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校允许炼油厂近几年每年都有较大的留利作为发展基金,目前炼油厂年处理量达到15万吨,年产值达到1.6亿余元。3、学校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到校办产业兼职,鼓励系或教研室与校办产业联合开发科技新产品。学校由系创办的科技开发公司已有10个,许多公司与校办企业联系密切,业务往来频繁、活跃。4、全面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努力使校办企业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为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打下基础,学校相继制定了《校办产业管理办法》、《校办产业及经营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规定》、《合资联营企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来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

[后勤服务] 1、1994年基础建设投资3230万元,大小工程32项,是建校以来投资最多、工程量最大的一年。新开工面积33875平方米,峻工面积17975平方米,竣工项目有机械厂车间、老年活动中心、自动化教学实习基地、电教馆等。
2、1994年教学科研固定资产投资1552万元,购买仪器设备1397台(件)。
3、建设住宅80套,使符合住房条件的职工基本住进了楼房。
(王岳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