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9&rec=34&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4年,沂源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93亿元
,增长5%。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84亿元和2.22亿元,分别增长28%和22.9%。工农业总产值27.8
亿元,增长23.2%。
农业总产值完成6.87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经济总收入16.71亿元。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增加值分别达到2.08、0.47、1.31和0.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3元,比上年增长20.3%。粮食总产
15.4万吨,增长1.58%。肉、禽、蛋总产3.78万吨,增长24.4%;水产品产量1540吨,增长18.5%。造林
1342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木材蓄积量91万立方米,全年采伐量9050立方米,完成水利工程175处,
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6万亩。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市、县、乡属工业企业分别完成0.46、1.6和
0.46亿元,分别增长54.5%、47%和52.5%。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增长48%,其中县属工业
企业实现6.85亿元,增长23%。实现工业利税9045万元,其中县属工业和乡镇工业分别完成6868万元和
2177万元。续建和新上技改项目59项,完成投资6335万元,有20个项目建成投产。
年内完成了石香路等10.5公里路面硬化工程,铺开泰薛路等47.1公里路面拓宽改造工程。县城居住小
区新开发面积2.3万平方米。积极稳妥地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出售住房41.2万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集市贸易成交额1.66亿元。全县总财力完成7025万元,增长32.8%
。其中灶内财力完成6551万元,增长34.7%。工商税收完成5721万元,增长6.2%。全年财政支出7343万
元,其中灶内支出6935万元。各项存款余额6.75亿元,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5.7亿元。贷款余额8.06亿
元。承担保险累计总额12.55亿元,增长9.8%。保险业务总收入1152万元。
全年完成省、市科技攻关项目6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1项(其中省级5项),申报星火计划12项
(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7项),新发展科技示范乡2个、村30个、户160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
比重达到43%。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有11个乡镇顺利通过市级检查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
初中率均达到98%。输送大中专毕业生1619人,其中本科163人,专科47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计
划生育率为98.1%。广播通播率100%,电视覆盖率为86.3%。参加国家、省、市级体育运动会获金、银
、铜牌19、9、30枚,并破两项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纪录。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农业
1994年,全县“两高一优”农业主要完成了以下任务:1、西部花生高产、高效开发。总开发面积5万
亩,花生平均单产174公斤,总产达870万公斤。2、旱作节水综合技术开发。在南麻、悦庄、石桥3乡镇,
开发区面积3.5万亩。小麦单产达259.3公斤,比开发第一年增产13.7%,比当年全县平均单产增加18.5%
。夏玉米平均单产390.76公斤,地瓜平均单产394公斤。3、在开发区外推广花生良种鲁花11号3000亩,引
进推广玉米、花生、小麦种衣剂3万亩,示范推广新型生物钾肥1500亩,推广88—34旱地高产品种1000亩
。4、优质苗木引进繁育和高档果品开发。建成全市首家规模较大的优质无毒苗木繁育基地,从荷兰引进
红乔纳金、爱尔斯特、红富士BC2等8个苹果新品种优质无毒苗木3.9万株。引种日本黑皮晚三
吉梨5000棵获得成功。引进优良的浙江金华滕稔葡萄苗1000棵。在韩旺、中庄、张家坡3乡镇发展优质果
林近1万亩。在沟泉、鲁村、南麻、悦庄4镇发展银杏基地近3000亩。全县发展板栗、银杏各100万株,嫁
接大枣100万株。还在石桥、悦庄、南麻等地发展奇可力基地8700亩。

畜牧业跃上新台阶
1994年,县畜牧部门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引进推广国家级星火计划攻关项目“活干菌软化农作物秸杆
”新技术,正在建设该项目全省推广基地。与天津正大公司联合,引进饲料配方和加工技术,开发高能配
合饲料。从省内农学院和梁山、菏泽等地引进良种瘦肉型猪、鲁西黄牛、兔707头(只)。推广良种蛋鸡
和药用乌鸡46.1万只。繁育调剂良种兔12340只。省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建设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指
标均超过规定标准。投资215万元,建成占地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良种猪场。全县杂交瘦肉型猪达到85%
。至年底,全县牛、猪存栏1.84、17.7万头,比上年分别增长21.9%和4.6%。羊、兔、禽存栏16.4、
76.3和169.1万只,分别增长31%、7.4%和24.2%。畜禽饲养专业户952家,比上年增长10.81%。畜牧业
产值达到3.058亿元,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4.51%。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1994年,全县水产养殖业又有较大发展。一是大力推广网箱养鱼。在全县大中型水库放养网箱65只,
面积2.5亩,其中4立方米小体积网箱4只。投放100克重罗非鱼种1万公斤,150克重建鲤鱼种1000公斤,秋
后共产罗非鱼61万公斤,建鲤鱼0.4万公斤。二是大搞小型水库低产变中产综合技术开发。全年新开发面
积3000亩,采取放置网箱、化肥肥水、人工投饵增加放养量、增大放养密度等系列综合技术措施,使小水
库平均单产超计划(130公斤)达到150公斤。三是做好鱼种调运和培育工作。全年从外地鱼场调运乌仔
200万尾,其中花白鲢140万尾,草鱼60万尾,共培育鱼种18c万尾,其中4寸以上大规格鱼种150万尾。全
年共利用养殖水面1.9万亩,收获水产品1540吨,平均单产81公斤。全县渔业增加值达到659万元。

拍卖荒山
为扩大造林绿化面积,彻底消灭荒山,县委、县政府年内作出将造林绿化难度大的远山、深山、高山
和瘠薄地片开发使用权,有期限(使用期30~100年)拍卖的决定。遵循:公平均匀,连片集中,适度规
模,合理定价,竞价购买原则,按照以下程序拍卖:1、分类划片。对不同地片、地级适当搭配出售。2、
以质定价。按地级标准和林木价值合理定价。每亩最低价5元,最高价420元。3、投标者自由选择地块,
公平竞争投标。4、结果公开。拍卖敲定后,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宣布并张榜公布拍卖结果。5、履行法律
手续。拍卖结束后,由县农业部门协助签合同,县公证处公证。
该措施实施后,全县有11个乡镇、24个行政村拍卖荒山1.8万亩,残林、果园2000亩。共有8个企事业
单位和2900户农民获得荒山使用权。荒山拍卖后,投工、投资分别比拍卖前增加5倍和10倍。造林面积已
占拍卖总数的70%。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
年内,沂源县采取多种方式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效果。1、企业净资
产出售。6月份,县制订《关于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股份制经济发展的试行意见(供试点用)》
,将光力士玻璃纤维厂、内燃机配件厂、蔬菜公司产权出售,募集总股本575万元。分别组建为淄博光力
士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沂源源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沂源县蔬菜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企业产权
整体出售。将沟泉金泉工贸公司、燕崖压铸件厂、南麻镇鲁山型钢厂、星源建材总公司产权整体出售,共
出售资本总额1982.6万元。3、组建集团公司。将山东药用玻璃总厂和山东沂蒙新华制药厂组成东方医药
玻璃集团。将鲁村煤矿、金星金矿和矿山黄金总公司组建为沂源县矿业集团。将烟酒公司和副食品加工厂
合并。4、企业依法破产。资不抵债的县外贸公司依法破产,组建了沂源县对外经济贸易公司。5、分解、
整顿企业,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将亏损并处于停产状态的县酿酒总厂分为淄博亨利啤酒厂和沂源县白酒厂
,各自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企业。
通过改革,使企业产权明晰,活力增强,产销两旺,遏制了亏损局面。至年底,全县亏损企业由原先
的10家减少到6家,亏损总额由583万元减至492万元。

对外经贸有新拓展
年内,全县对外经贸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的战略,又有新拓展。一是加强了外经贸队伍建设。举办由乡镇分管经贸的领导人、三资企业负责人和
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外经贸人才培训班及涉外经贸统计培训班两期,增强了涉外经贸知识,提高了管理
水平。二是外商独资企业和在国外办厂实现了零的突破。港商许淑贤女士投资近80万元,独资兴办了“淄
博楼外楼大酒店”,县制革总厂和第一皮毛厂,在乌克兰、澳大利亚兴办了企业,运作良好。三是争取产
品自营进出口权有新突破。山东东方医药玻璃集团总公司和淄博动力机械厂,积极争取进出口权,已经省
、市审准,正在国家外经贸部审批。四是参加涉外经贸活动效果较好。成功举办了沂源外商恳谈会。在上
海召开了招商引资洽谈会、经济技术恳谈会和同乡会。全年共接待外商团组36个、82人次,签订意向、协
议、合同16个,其中签合同8家。新办三资企业6家,累计兴办50家,合同利用外资总额3213.81万美元。
完成外贸收购总额2亿元,比上年增长42.9%。

邮电通信事业大发展
年内,沂源县邮电通信事业,重点进行了市内程控电话、光缆传输、移动通信和农话通信等工程的建
设。市内程控电话和光缆传输系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县邮电部门的大工程,整个工程耗资1780万元。
1992年8月开始筹备,到1994年1月,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程控交换设备全部到位,引进美国摩托罗拉公
司移动通信系统亦同期到位。经过3个半月突击施工,共架设电缆57皮卡公里(其中放出局电缆5600对)
,新装交接箱7个,新建管道1500米,于3月上旬割接调试完毕,3月18日正式使用,全县开通直拨国内、
国际长途电话业务,彻底改变了沂源县通信落后的面貌。移动通信也在4月份投入运营。
随后,又进行了农村通信工程建设。投资20万元,重新架设和修复县城至燕崖、中庄乡的中继杆路。
投资275万元,架设了县城至东里镇39.8杆公里光缆传输电路。自动支局建设,至年底开通金星、王家庄
、张家坡的程控电话,土门支局程控电话工程正紧张施工,已架设电缆16杆公里。石桥、悦庄2乡镇程控
电话土建工程也已破土动工。另外,购进先进设备,将东里、梭背岭、鲁村、大张庄4乡镇的程控电话并
入市话网。
到年底,沂源县长途电路达到162路端,市话、农话交换机容量分别达到4320和2173门,全县市话普
及率11.37部/百人,全网电话普及率1.55部/百人,分别是1990年的7.04、2.2、1.2、1.8和3.1倍。

大力开展劳务输出
年内,沂源县的劳务输出迈出更大步伐。一是在1993年对全县农村劳力大规模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搞
好劳动资源综合分析、科学管理。在县外设立了18处劳务输出联系点,在全县聘请59名劳务信息员,与北
京、上海、天津、辽宁等十几个省市52家单位建立了较稳定的劳务输出关系。二是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质
量。一方面,县内利用就业训练中心、劳动技校、乡镇劳动服务站等对输出对象进行基本素质培训。另方
面,由用人单位派人来县重点培训后输出上岗。坚持“对输出人员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的原则,每新
开辟劳务基地,均对用人单位的资信情况、劳工待遇、居住条件等进行详细考察后,再与用工单位和劳工
分别鉴订合同。
至年底,全县共输出富余劳动力1045人。输出人员年收入为3000至5000元,是在家务农收入的2~3倍
,呈现出“输出1人,脱贫1户”的现象。

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
年内,为改变沂源县部分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县委决定选拔百名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时间一般为3
年。任职期间保留干部原单位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编制、工资发放渠道不变。为使下派干部选派一个
、成功一个,县委严格把关,认真筛选,从报名的260多名干部中选出124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其中县机关
47名,副科级以上职务的1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63人),下派到47个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非党员任村
长)。为使下派干部尽快打开局面,县委制定了“十个一”配套措施。即:下派单位要有一名主要领导分
管解决下派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生活等问题。配一名乡镇干部与下派干部一同进村工作。配一名老干部
为下派干部当参谋顾问。配一名团干部到村任团支书。选配一名科技人员,抓好科技开发、推广工作。配
一个保安小组,帮助抓好社会治安。提供一笔启动资金,发展经济。挂靠一家县、乡企业,帮助发展工副
业。配一套生活用具,不给村里增加负担。下派干部与乡镇党委签订一份富村富民合同,保证任期内使所
在村脱贫致富。
干部下村工作后,积极开展工作,成绩显著。一是所下派的47个村,全部建立健全了党支部、村委会
和群团组织,并选拔134名农村优秀青年,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和党员发展对象。二是妥善处理了一批计划
生育、社会治安、土地纠纷、宗族矛盾、财务混乱等农村遗留问题,完善了农村各项制度。三是为群众解
决了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共为所在村新上水利项目30余个,引进资金30多万元,有的村成为科技示
范村。

(尹雪源)

扶贫工作成绩显著
1994年,全县扶贫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具体做法:1、积极考察上报扶贫项目,扩大上级的扶持面。
年内共向国家、省报技改和新上项目30个,申请资金1.5亿元。向市报种、养、加工等工副业项目和22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请资金150万元。年底共到位资金825万元。2、开发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年
内签订果蔬加工项目合同1项,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年产脱水蔬菜300吨,水洗蔬菜600吨,南瓜粉200吨
,板栗粉200吨,苹果山楂粉200吨。该项目已征地25亩,资金到位70万元。3、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增
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年投资160万元,修复、新修连村路、经济路7条,建桥4座,新建水利工程5项,帮助
发展经济林1850亩,架设低压线路15公里。4、强化科技扶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年内,组织参加省举
办的科技培训班4期,培训食用菌养殖、日光温室蔬菜、果树管理和统计等人员38人次。县举办培训班两
期,培训技术人员170人次。5、加强部门扶贫包点工作。县委、县政府重新调整了县直机关的包扶工作,
重点放在96个贫困村、27个库区村和20个灾区村,建立扶贫包点责任制。各包点单位共向贫困村投入327
万元,其中无偿资金74.45万元,实物折款86.88万元。争取贷款165.67万元。
通过扶贫,1993年的227个贫困村、37192户、12.8万人,1994年有12个村、1956户、6520人摆脱了贫
困,有72个村、11736户、39168人跨过了温饱线。

(袁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