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2年,全区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精神,团结实干,
争创一流,全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国民收
入14.7亿元, 比上年增长25.4%;社会总产值4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财政总收入8942万元,比上年增长9.2
%。
农业继续贯彻强农固本方针,加大投入,建成了大姜、张坊、南阎、南营4个吨粮乡镇及5万亩吨粮田;中低产
田和山旱田大面积开发取得显著成绩。 全区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又获丰收,总产10.4万吨,单产596公斤。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区县”,并连续两年获“鲁水杯”铜奖。深入开展荒山造
林、 平原绿化和果树管理效益年活动,全年植树321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20.8%,果品总产量6815吨。蔬菜生产
形成了规模经营,建成17个生产专业村,引进和开发了7个品质好、效益高的稀有品种,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总产
量9.5万吨,总收入3000万元。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建成建国、水磨等6个大型畜牧业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发展到
200多个, 肉、蛋总产量分别达4135吨和7340吨,畜牧业总产值5724万元。全年农业总产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
2.5%。
工业生产以提高效益、增强后劲为重点,采取主攻周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开展“三星”创建活
动等措施,使全区工业上了一个大台阶。全年投资3.5亿元,完成技术改造和开发项目185项,增强了发展后劲。全
年工业总产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52.6%。乡村工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总产值22.8亿元,其中周村、萌水两
镇工业产值分别突破7亿元、3亿元,居全市第一、第七位。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年内新批准“三资”企业66家,出口创汇企业达到50家,全区出
口商品收购值连续4年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在俄罗斯办企业1家,开创了全市境外办企业的先例。
第三产业开发规模空前。纺织大世界已经成为设施优、功能全、知名度高、具有一定现代化色彩的大型商业中
心。 它拥有经营面积20万平方米,年内成交额5.8亿元,跨入了全国特大专业市场行列。至年底,全区拥有专业市
场10处, 综合集贸市场32处,商业网点10967处,千人占有商业网点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达到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年内开工建设了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7500万元的“十大建筑”(建行大厦、工商
行大厦、物资大厦、发展大厦、金谷大厦、沙发展销大厅、观山阁、催化剂厂综合大楼、丝织一厂综合楼、丝绸印
染厂综合楼) ;开工建设了总投资8670万元、规模为2.4万千瓦的周村热电厂;城市居民合作建房呈现连片开发、
立体开发局面,开发建设面积20余万平方米,竣工8万平方米。
“科教兴周” 战略实施步伐加快。年内实施省级科技计划16项,国家级科技计划4项;实施星火计划12项;完
成新产品开发146项。 建成专业研究所4处,民办研究所5处,中试基地13处。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提
高到45%。 引进各类大中专毕业生612名,居全省各区县首位。全区11处乡镇全部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高考
录取人数279人, 创历史最高纪录;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1940人和2250人;连续3年被省政府授予
“职工教育先进区”称号。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周村电视台自办节目正式开播。《周村区志》出版发行。计划生育率99.6%,节育率
99.8%。体育工作顺利通过全国体育先进区的复查验收,成功地承办了省运动会举重比赛,组织区级比赛活动15次,
参赛运动员15050人次。 萌山水库旅游区基础性接待和游乐设施竣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46元,比上年增长18.8
%, 其中周村、王村、南阎3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职工人均工资2206元,比
上年增长10.1%; 人均住房面积10.2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全区有18
家企业发行股票,面值2980万元,融资398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1992年,周村区围绕发展市场经济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资金投入加大。全区初步建立了以
各级财政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为依托的农业投入机制,全年总投入2120万元,其中区财
政拨款120万元。 二是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周北和周南分别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开发区和农业新技术开发区,一批
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在两区得到推广应用。 全区共引进推广先进技术5项,引进优良品种6个,组织实施丰收计划7
项,创造经济效益9830万元。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产中的比重达到44%。三是生产条件改善。全区新建“三位一
体”农机站3处,农机大院25个,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投资1456万元,全面完成了梅
家河桥闸改建、大埠山扬水站、东道北扬水站、彭阳果树滴灌、贾黄乡标准社会化供水等骨干工程和1250处小农水
工程,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3.5万亩。四是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确立了北菜、南果、城郊花的经济作物种植格局。
周北发展蔬菜基地5000亩, 周南初步建起一批林果和用材林基地,城郊花卉已初步建成前进、北旺、水利局3个园
艺场。 五是服务性实体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口9个部门全部办起服务性实体。全区1/3的村庄建起农机大院,基
本形成了以区级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上靠经济技术部门,下连广大农户的服务网络,较好地为农民
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可靠的物资技术保障。六是创汇农业有了良
好开端。与美国合资兴办了新美经济作物有限公司、淄博安丰种苗有限公司,投资分别为145万元与80万元。
(王振声)
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步伐
周村区1987年6月和1988年4月分别被省委和国务院批准为农村股份合作制试验区。 经过5年探索,1992年,该
区在城乡企业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企业由原来的811家发展到1097家, 增长35.26%。乡村办集体企业
489家,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已达482家,比上年增长51%。城区国有和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由26家发展成138
家,增长了4.3倍。
其主要做法是: 1、宣传引导。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意义、原则和方法,象当年农业推行
“大包干” 和企业推行“承包制”那样推行股份合作制。2、政策激励。制定实施了《乡镇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管
理办法》和《加强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建设的试行意见》等政策规定,使干部群众看到企业发展和个人致富的前景。
3、 行政推进。成立改革指导小组,实行区五大班子领导分工负责制,从区机关抽调75名干部组成15个工作组深入
基层, 全区有近5000人上阵,参与股份合作制改革具体操作。4、分步实施。按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意见》和
《操作程序》分四步进行:一是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二是明晰产权,确立股权;三是招股扩股,募集资金;四是
建章立制,召开股东创立大会。这些措施保障了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全面推行合作股份制,一是强化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全区4万名职工,入股者38822人,
占94.1%,职工个人入股人均达2230元,职工成了股东,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共兴衰的机制。二是融集了资金,促进
了企业发展。以股份制的形式,共融集资金5.48亿元,股份总额达12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达22.8亿元,比上年增
长53.5%。 三是推动了区域联合。该区与全国4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股份合作关系。四
是提高了周村的知名度。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分别进行了报道;年内有28个
省、市、自治区的334批团组计5375人次到周村学习股份合作制经验。
(王荣修 韩其永)
兴办“三资”企业数与出口商品收购值位居全市之首
1992年周村区新批“三资” 企业66家, 总投资1.3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196万美元;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
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三资”项目批准数量、出口商品收购值均居全市首位。其主要做法:一是提高办事
效率。过去批一个“三资”项目,从与外商谈协议到领取批准证书,约需半年时间,年内批一个项目只需一个月。
如王村建安公司与香港科研工业器材有限公司合资的石英谐振器项目,从签定协议书到领到批准证书只用了20天时
间。二是大范围、多形式地利用外资。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城镇、农村都招商。二是调整创汇产品结构,采
取多渠道、多品种、多口岸出口。充分利用外贸部门信息灵、行情准、路子广、资金雄厚的优势,帮助企业与其建
立联营生产、来料加工等关系,扩大了产品出口渠道。针对过去出口产品单一的状况,在继续发展纺织品出口的同
时,支持部分生产机电和化工产品的厂家,新上了出口产品。机械产品增加了铸件、泵夹、方向轮、循环泵、汽车
配件等十几个品种;化工产品增加了反酸、富马酸、苹果酸等品种。产品出口新增了北京、天津、深圳、珠海、大
连、哈尔滨等口岸。
(韩其永)
开展“三星”创建活动
为了更好地激励、调动各单位干部、群众奋发进取、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实现区政府“主攻工业”的战略决策,
达到高速度、高效益地发展周村经济的目的,年内区委、区政府在全区组织开展了创建“明星乡镇、明星村、明星
厂”活动。全区成立了“三星”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意见”。“意见”中规定明星乡镇的主要标准是:工
业产值超2亿元, 年增长速度20%以上,年人均收入达1000元,报市级以上文明乡镇称号;明星村的主要标准是:
工业产值超1亿元, 年增长速度30%以上,人均收入1300元以上,报市级以上精神文明村称号;明星厂的主要标准
是:工业产值5000万元或出口收购值1000万元,报市级以上先进企业称号。“意见”还提出了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对明星单位,在税收、资金、申报工业技改和开发项目、水电供应、土地征用等方面实行优惠,并在全区通报表彰、
颁发标志牌;对明星村、厂分别奖励4000元、3000元。经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全区人民以极大热情和干劲,掀
起争创“三星”竞赛热潮。年底,经认真考评,有1个镇、9个村、13个厂进入首批明星行列。区委、区政府发布了
表彰决定,落实了奖励政策。明星单位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榜样和骨干。
(王振声)
全方位多元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进入90年代以来,周村区始终把“科技兴周”当作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在过去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争取技术、
项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合作项目,全方位多元化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大批科技项目、
科技成果既能引得来,又能留得住。至1992年底,全区建科工联合体8个,民办研究所11个,专业研究所4个,先后
与中科院、 航空航天工业部等4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结成“姻缘”,为其建立试验场和中试基地13个。全区
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28项。 科技成果的应用,使经济发展乘上了“直达快车”。依靠科技兴农,农业良种覆盖率达
95%以上,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比重达44%以上;依靠科技兴工,以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推广应
用新技术115项, 开发新产品215项,研制专利申请授权产品63项。1992年,开发新产品146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
13项,填补省内空白28项。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4项;省级科技计划16项,完成10项;列入省、市火炬计划3项,其
中东塘村的功率变频器、周村钢砂厂的陶瓷滚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投入市场,发挥了效益。全区科技进步因素
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由1989年的35%提高到45%。
(甘爱华)
引进人才居全省区县之首
1992年,周村区共引进各类人才1110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61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98人,居全省各区、县
第一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周村区领导逐步认识到:人才是经济腾飞和社会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和
引进人才是一种历史责任,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因此,采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引进人才的意义,在全区形成
了尊贤重才的大气候。在引进人才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相继制定了《周村区关于
引进人才的政策规定》、《周村区关于大学生来本区工作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对引进人才的工资、住房、
家属安排、子女上学和就业等问题给以种种优惠。同时建立了人才发展基金,切实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
好、作用大。2.走出去,广招人才。先后派出180人次分赴8省50所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招聘人才。区长亲自率20名
干部两赴西安联系引进人才事宜。3.搞好服务,留住人才。凡是大专院校到周村联系毕业生实习的,均为其联系单
位、安排食宿,区主要领导介绍情况,并陪同参观企业,来、去召开迎、送会。某校在周村实习的21名大学生即留
下20名,并产生“蚂蚁效应”,招引来了一大批人才。对首次来联系工作的学生,引进人才办公室派专车在济南、
张店、周村等地接站,住宿一律免费,并送给每人50元“落脚费”。区及有关部门领导与他们促膝谈心,根据他们
各自的情况,为其推荐单位。对愿意留在周村区工作的及时办理手续,安排工作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用
人单位竟相安排最好的房子给他们住,有的还给每人购置一辆自行车。八、九月份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期,周村区
出现了百家单位争抢人才的动人场面,仅南阎镇东塘村年内就引进46名大学生。
(王荣修 王允信)
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居全市首位
1990年始,周村区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修。至1992年底,全区共有55名教师获得大
专以上学历, 有839名教师获得中师学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结业106人,不同层次的短期培训班培训500人,其
他形式培训852人。全区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52.71%和86.19%,居全市首位。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师训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熟悉师训业务的干部。其
次,为师训专项拨款85万元,并通过校舍改造及内部配套,改善师训办学条件。第三,以在职业余自学为主,利用
寒暑假集中进行面授辅导,坚持教师教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做到专业对口。
(王允信 张亮)
区人大常委会依法授予13人地方荣誉称号
9月26日, 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召开授予地方荣誉称号大会,授予13位公民“创业兴周”荣誉奖章,其中10人晋
升一级工资,3人一次性奖励现金2000元。获得荣誉称号的公民都是在全区各条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模范人物。
依法授予地方荣誉称号是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它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广泛的民主性、荣誉的
崇高性等特点。年内,周村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精神,为加速周村地区改革开放、促进
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领导开展了授予个人地方最高荣誉称号的活动,制定了三项评比条件:1.政治坚定;
2.业绩突出,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3.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深受群众赞誉。通过一系列工作,按照民
主程序,逐级提名、层层推荐、反复筛选及人大代表和各届人士民意测评,最后由区人大常委会审议评出了13名同
志。这一活动,在全省尚属首创。
(王允信)
省内规模最大的聚氨酯漆生产线建成投产
11月22日,由淄博兴华树酯厂与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合资兴建的淄博尤尼泰克化工有限公司聚氨酯漆系列生产线,
在周村建成投产。 该生产线是省内最大的聚氨酯漆生产线,年内6月27日动工,占地1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共投资500万元,设计规模年产聚氨酯漆4000吨,可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创利税1200万元。当年生产聚氨酯漆100
多吨, 实现产值200多万元,创利税13万多元。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设备防腐、轿车、电冰箱、洗衣机、高档家具及
建筑物装饰等。
(韩其永)
纺织大世界成交额达5.8亿元
1992年,周村纺织大世界市场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重点,坚持市场建设和市场管理一齐抓,全年实现成交额
5.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名列全省第三位,并且跨入全国文明市场行列。其主要措施是:1. 转变思想,更新观
念。树立大市场大流通观念,坚持“以市(市场)兴市(城市)”战略,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核心和重
点。2.政策优惠,招引客商。为了招引客商,区政府制定并实行多项优惠政策,如:凡进入纺织大世界经营的工商
业户和个体经营者,一年内免征工商所得税、免收市场管理费;对外地经营者,优先安排摊位等,从而吸引了大批
外地客商, 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年内个体经营户比上年增加500余户。3. 落实制度,加强管理。先后制定了
《周村纺织大世界管理暂行规定》、《工商业户经营活动规范》、《市场管理工作暂行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从而规范了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提高了管理水平。4.廉洁勤政、转变作风。工商管理机关建立监督领导小组,制
定廉政措施,对工商业户摊位定点实行三公开(公开安排方案、收费标准、安排结果)。并从市场经营户中聘请15
名义务监督员,对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对“吃、喝、拿、要”等不正之风进行严肃查处。同时,为客商提供良
好的服务,先后开展了信息服务、寄存服务等项目,全年为经营业户提供信息300多条,并投资20万元设置450间五
彩遮阳棚,招聘10名保安员实行昼夜巡逻,为客商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由于注重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措施,使纺织大世界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至年底,来自江、浙、闽、粤
等十几个省、市的经营业户已达1200余家,整个大世界已形成以纺织大厦为龙头,以东街、东门路、中和街为骨架,
以观山百货楼等30余幢沿街营业楼为群体,以布匹批发为主业的鲁中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
(甘爱华 孔剑)
周村酿造厂连续8年经济效益居全省同行业首位
周村酿造厂强化企业管理,狠抓产品质量,利税连续5年超百万,经济效益连续8年居全省同行业之首。1992年
创利税122万元。采取的主要措施:1. 严把产品质量关,向产品质量要效益。年内狠抓技术监测工作,对半成品、
成品的技术监测环环扣紧,道道把关,一班一检查,每班都化验,保证了100%的合格率。2. 强化企业管理,开展
“双增双节”活动。年初,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强化遵守制度的自觉性与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并采取大处着手,小处着眼,时时处处抓节约的措施,通过醋糠重复利用、
废糖液代替部分原材料、 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分开计算、自装自卸原材料等办法,全年节约资金5万余元,降低了
生产成本。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年内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开展“十个专题”教育,调动了
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人人为提高经济效益献计献策,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甘爱华 庞云明)
《周村区志》出版发行
新编《周村区志》 于1982年开始纂修,十度寒暑,四易其稿,六审七修,终于锤炼成书,于1992年4月由中国
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周村区志》是周村区1945年建制以来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全书分23个专志和人物编,
前设大事记,后置附录。计139章、459节,69幅图片,115万字。该书囊括了周村地区的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
文化与科技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上限1840年,下限1985年,重点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周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周村区志》由翟明本任主编。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的
关注和好评。
(王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