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7&rec=32&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2年,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十四大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
设这一中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使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社会
总产值127.91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长23.93%;国民生产总值3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1%;
国民收入3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9%。
工业生产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投入,强化企业管理,实现了效益
与速度同步增长。工业总产值完成22.34亿元,是计划指标的117.56%,比上年增长45.60%。其中,区属工业完成
7.19亿元,为计划的102.68%,比上年增长22.94%;乡镇办企业完成6.33亿元,比上年增长41.24%;村及村以下
工业完成8.82亿元, 比上年增长75.93%。按照1992年新的工业指标评价体系,工业综合经济指标居淄博市各区县
之首。全市重点考核的17种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100%,辛店、朱台、皇城、齐都四乡镇工业产值超亿元,
辛店、永流、朱台、大武、皇城等10处乡镇,利税超500万元。
农业生产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区县,制定了《临淄区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从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强
化科技兴农、 完善服务体系入手,积极探索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发展农业之路。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5.2亿
元,比上年增长7.75%,农业总收入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29%。粮食生产在遇到特大干旱、虫灾和面积调减
2.52万亩的情况下, 总产达3.19亿公斤,单产达836公斤。临淄区还被列为全国粮食基地(县)之一,种植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由上年7.02:2.98调整为6.8:3.2。瓜菜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其中保
护地栽培种植面积9.6万亩, 各类塑料大棚发展到2.75万个,棉花种植总面积达8737亩。林牧副渔各业均有新的发
展。 全区林木覆盖率达13.6%,果园2.8万亩,桑园2371万亩。大牲畜等年底存栏量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农业生产
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年水利投资1500万元,新打百米以上深井858眼,规划建设了中部井源灌溉、东水西调、南部
引黑(黑旺矿水)配套、齐陵群井汇流等4处大型水利建设工程,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
进一步提高, 农机总动力达30.89万千瓦。还完成了土地资源详查、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废弃地复垦和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并分别获得国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土地复垦先进单位称号。
经贸工作以大力兴办“三资”企业、扩大出口创汇为重点,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对外经贸实现了新突破。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达1532.6万美元, 办成“三资”企业30家,利用外资项目2个。至年底,全区累计办成“三资”
企业39家,利用外资项目6个。全年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1.5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1.30%,比上年增长36.13%。
全区出口创汇企业达25家,有15家被市政府命名为外向型企业。出口产品23种,产品畅销17个国家和地区。以临淄
有机化工厂为龙头组建的糠醇集团,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大户。利用外资的生产领域,已向房地产、饮食
等第三产业扩展。临淄区与辛店、南仇镇建立了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外向
型工业加工区。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全年新批第三产业项目265个,总投资达4.96亿元。特别是齐文化开发,已制定了《临淄
区开发齐文化发展文物旅游业十年规划》。修缮了齐园内大型仿古建筑群,封神宫、齐国秘史宫已建成开放。
全区市场活跃,购销两旺。年内新建商业网点12个,营业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集贸市场2个,城乡集贸市场
累计已达58处。其中临淄商场、齐都、齐陵的瓜菜批发市场、齐鲁粮食专业批发市场、齐鲁经贸大市场(一期工程)
已初具规模。 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2%,其中国合商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
长15.67%。区财政总收入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7%。税收完成6.42亿元。金融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各项
存款余额21.69亿元, 比年初增加4.04亿元。 其中城乡储蓄余额11.78亿元, 比年初增加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17.55亿元, 比年初增加2.24亿元。全年发行各类有价证券1.44亿元,其中股票4442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超额
完成市下达的任务指标,荣获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区称号。
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全年城市建设投资总额2.64亿元,修建农村沥青道路48条、110公里,新修城区道路
7.54公里, 拓宽309国道13公里。全区营业车辆4903台,完成货物周转量19747万吨公里。规划建设了6处乡镇程控
电话交换点。 投资6000万元用于农村校舍改造,全区18处乡镇全部实现了义务教育达标,其中5处达到优秀级。有
962名高初中毕业生升入大中专学校, 录取总数居全市第一。完成了北羊、朱台、金岭、永流等乡镇卫生院的新建
和扩建任务, 新建和改造了区高压氧舱、儿科及外科病房楼、中医病房楼等工程,年末全区病床740张。计划生育
率仍保持在99%以上,晚婚晚育率保持在9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出生率在16.3‰以下。
制定实施了《临淄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暂行规定》,解决了淄河沿岸19个村的群众生活用水污染问题。

(刘韶华)

建成高产高效大农业生产格局
临淄区是全国100个粮食生产、 交售先进区(县)之一。近年来,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合理调整
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林果业,逐步建立起大农业生产格局。
以提高粮食单产为前提,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区大搞综合技术开发,通过实施“丰收计划”、“吨粮田开发”、
“旱作农业开发” 、 “千斤玉米乡镇开发” 、“500公斤以上小麦开发”等项目,使粮食单产不断提高。1987~
1988年承担的农业部下达的10万亩小麦丰收计划,平均亩产高达417公斤;10万亩玉米丰收计划,平均亩产达488.7
公斤; 1989~1990年承担的省农业厅15万亩小麦丰收计划,平均亩产达419公斤。在粮食单产连年提高的基础上,
1992年粮食总产达3.19亿公斤,单产达836公斤。
在确保粮食产量年年有所增加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瓜菜种植面积,形成一定的区域化规模生产;
同时立足于抓质量、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普遍采用了保护地栽培新技术,合理安排早、中、晚茬口,创出了
适于深冬蔬菜生产的“冬暖式”塑料大棚和“一条龙”多覆盖种植春提前、秋延迟的瓜菜新经验。年内全区瓜菜种
植面积13.5万亩,总产达5.2亿公斤,总收入1.52亿元,农业人均占有380元,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建立大农业生产格局,把畜牧业和林果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畜牧业中,采取了发展食粮畜禽与食草
畜禽相结合,群众饲养与规模饲养相结合,饲养与加工相结合,社会化服务与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方法,使畜牧业得
到长足的发展。年内全区大牲畜存栏达3.53万头,生猪存栏9.46万头,蛋鸡存养122.75万只,肉鸡饲养达131.66万
只,肉类总产量达1764.9万公斤。1991年区委、区政府作出《全民动员,奋战三年,绿化临淄的决定》后,全区开
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荒山绿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1990年至1992年共植树1500万株,绿化荒山荒滩
3.2万亩, 全区林木覆盖率达13.6%。果树面积发展到4.1万亩,果品产量提高到950万公斤,果树生产实现了自给
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的过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荣梓桐)

《临淄区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1992年4月28日,《临淄区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了由农业部环能司原司长、研究员张文庆任主任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张象枢和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胡永庆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农科院、北京农业
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农业厅、淄博市农业局9个单位的有关领导、教授及专家组成的论证委员
会的论证。
《总体规划》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区情分析。第二部分为总体规划。总目标是:通过10年生态农业建设,
到2000年实现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全区人民生活更富裕,成为科学技术先进、经济实力雄厚、环境优
美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实施植树绿化、农田生态、畜牧业服务体系、水资源保护
利用及废水综合治理、 农村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及废弃物利用增值、机械配套等9项工程。第三部分是实施规划的
主要措施,对组织领导、宣传培训、配合协作、鼓励政策和行政规章等进行了阐述。
论证认为,该规划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提出的生态工程项目、分区开发模式、配套技术和实施措施符合临淄
区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趋势,对今后10年全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城郊型农业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
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样板。该规划9月9日已经临淄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实施。

(刘桂林 颜廷海)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1992年, 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2.34亿元,占年计划的117.56%,比上年增长45.6%;乡镇办以上工业实现利
税1.15亿元,接近全市五区三县利税总额的1/3;乡镇办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924.2万元,占年计划的127.4%,
比上年增长42%, 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全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7.8, 比全市平均指数高出
20.5,居全市各区县之首。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首先区经委制订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施
办法》,各企业从实际出发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其次,狠抓了三项制度改革。有17家企业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
制, 14家企业实行了效益浮动工资转固定和企业3%晋级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第三,推行
股份制,有5家区属企业发行内部股票3300万元,聚集资金4180万元。
二、 狠抓技改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围绕开展“一四三”(100项技改项目、40项新产品开发、30项新技术推
广)工程和“一改(技改)、二抓(抓企业管理、重点企业)、三提高(提高档次、水平、经济效益)”活动,对
一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嫁接,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同时新上一批“四高”重点项目。年内全区工业企业共完
成固定资产投入2.4亿元,完成技改项目103个,节煤5.5万吨,节电249万KWH,节油119吨,利用废渣60万吨。
三、 狠抓企业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区狠抓了扭亏增盈工作,亏损额由1108万元下降为464万元。对重
点、难点企业倾斜调度;建立机关干部包建企业制度;企业内部强化基础管理、现场管理和生产管理,实行划小核
算单位层层承包的经济责任制,将目标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和个人。这些措施提高了企业素质,增强了市场竞
争能力。
四、强化市场营销,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市场运行机制大讨论,使企业逐步实现了由
“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80%的企业建立、完善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系统,把握住了市
场行情和走势。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在全区工业企业中深入开展了“一心(核心、中心、民心三
心变一心)、二建(党建、法制建设)、三促进(促进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安定团结)”活动,针
对一系列经济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起市场观念、机遇观念和主人翁观念。

(刘桂林 陈学芹)

股份制改革收效显著
年内,全区按照上级有关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革,收到了显著效果。有18家企业完成了规范
化股份制改造,纳入新机制的运行轨道,企业股本总额已达2.09亿元,其中自有资产折股1.55亿元,新发行股票总
额5340万元,实际收回资金6190万元。试点范围包括机械、化工、塑编、建材、饮食服务等行业,既有区属大、中
型企业,也有乡镇企业。
股份制改革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快了企业建设步伐。齐鲁乙烯塑编厂新上方底阀
口袋生产线,在银行贷款不到位的情况下,以1:1.2的比例溢价发行股票800万元,收回资金960万元,解决了燃眉
之急。临淄人民商场以1:1.2的比例溢价发行股票200万元,弥补了6层6300平方米营业楼扩建工程的资金缺口。临
淄水泥厂以1: 1.25的比例溢价发行2000万元股票,收回资金2500万元,保证了30万吨水泥新建工程的顺利开工。
股份制试点企业普遍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经理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财务会计等规章
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纳入了规范化股份制的运行轨道。
股份制改革加快了企业发展步伐,促进了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到年底,全区18家试点企业产值、利税较上年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齐鲁乙烯塑编厂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产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实现利税985万元,
比上年增长58.9%;淄博齐鲁化工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产值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实现利税158万元,
比上年增长256%;淄博石油化工机械实业股份公司完成产值2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5%,实现利税275.5万元,
比上年增长200.2%。

(于光辉 陈红昌)

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建设进展顺利
年内,为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临淄区开始建设外向型工业加工区。
该区位于临淄城区东部, 规划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根据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主要产业结构为:精细化
工、 建材、纺织、塑料、机电加工5大类。并要求进入加工区的项目必须是无污染或轻污染,在技术装备上必须具
有一定的先进性。 按功能结构规划为5个小区,即:以现有企业为发展基础的起步生长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
高新技术工业区,以化工原料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区,与其他工业配套的仓储区以及为外向型工业加工区投资者
服务的生活居住区。
加工区于5月份破土动工。 按照统盘规划,分步实施,急需先上,梯次推进的原则,首先完善基础设施,采取
国家、集体、个人和联合体一起上的办法,实行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并积极鼓励港台同胞和海外客商参与开发。
区内新修道路3条长5500米,加上原有的3条道路总长达8000多米,使加工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建设日供水能力达
2万立方米自备水厂1处;排水设施建设完备,各种废水将顺利排入城市排水干道;10千伏电力线可直接送至用户;
500门程控电话正在铺设管线,1993年3月可开通使用。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近5000万元,局部已达到四通
一平,项目进入外向型加工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鼓励国内外客商进入加工区投资开发, 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已有7家企业进入加工区,其
中5家是合资项目,利用外资达426万美元。11月25日,又有俄罗斯圣彼得堡金属工厂联合公司、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胜利炼油厂等5家中外客商分别与加工区签订了进区开发协议,5个项目总投资达1.75亿元。

(荣梓桐)

建设齐鲁经贸大市场
孙娄乡党委、政府依据“大市场、大流通、大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当地地
理优势,按照合理规划,本着建一处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开发建设了齐鲁经贸大市场。
该市场位于镇境内的309国道和临淄城区齐园路至迎宾路段两侧, 客货运输四通八达,是四方客商交汇云集之
处。 规划总面积888亩,设计有12个专业市场,分别为:汽车交易市场、农用汽车交易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
汽车配件市场、工业品市场、供销商场、蔬菜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竹木器市场、临淄大集市场、西高商场、南街
市场。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350亩,总投资4000万元,由农副产品批发和机动车交易市场组成。于年内6月破土动
工,10月份竣工。第二期工程已开工,计划1993年8月底完工,包括供销交易大楼、工商行政管理办公楼等共12100
平方米。第三期工程规划建设服务、游乐设施,以便为国内外客商经商、生活、娱乐创造良好条件,使孙娄镇逐步
形成功能齐全、经营辐射面广、全方位开放的综合性大型商品集散地。

(刘桂林)

加快地方道路建设
为改善农村的交通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临淄区在1991年实现乡乡通沥青路的基础上,又
确定了在“八五”期间实现村村通沥青路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区交通部门提出了“勒紧腰带,轻装
上阵,一切工作为地方道路建设大开绿灯”的口号,并根据地方道路建设“民办公助”的原则,制定了新建沥青路
分等级补助的办法, 即:村级沥青路每公里补助1万元;乡镇级沥青路每公里补助2万元;区级沥青路每公里补助3
万元。这一补助办法激发了乡村修路的积极性,鼓动了群众修路的热情。
经认真考察论证,制定了地方道路建设计划。交通部门在资金短缺,技术、设备欠佳的情况下,压缩开支,四
方求援, 筹集资金,增置筑路机械设备,壮大筑路队伍,建起了一个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能承接国道、省道修
筑工程的中型企业。 由于领导重视,群众支持,交通部门的努力,1992年全区新建沥青路110公里,是“七五”期
间总和的3倍,使全区沥青路总里程达594.72公里,沥青路密度达百平方公里89.6公里,万人占有沥青路11.5公里。
有309个村通了沥青路,占全区村庄的70%。

(荣梓桐 王景顺)

全区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992年, 临淄区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重点工作,集中兵力打攻坚战,全年收取保费621万元,投保人数突
破14万人,在全区基本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区”称号。
突出抓了四项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理顺关系,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3月份民
政部和省政府确定该区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单位后,区长办公会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常务副区长任组长
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国发[1991]33号文件,切实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的通知》等文件,决定由民政部门承担全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从而理顺了关系。二是制定方案,组建
机构,积极稳妥地进行试点。经过深入调查摸底,制定发布了《临淄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和实施方案。
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区政府在基本冻结事业单位编制、精减人员的情况下,破格组建了临淄区社会养老保
险事业管理处,为副局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乡(镇)成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所,定编3人。本着“积
极、慎重、稳妥”的原则,配合市民政局在大武镇上庄村成功地进行了试点,召开了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现
场会,推广了试点经验。三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做好收费工作。首先把宣传发动工作渗透到整个收费过程的始
终, 机关干部下基层、包乡镇,并三次召开乡镇长会议交流情况、分析问题、制定方案、督促落实。永流乡仅用7
天就收取保费120万元,路山乡侯家屯村从宣传发动到收费结束仅用3天时间,投保率达到90%。四是健全制度,加
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该区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试行办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所)
职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所)会计职责》等制度,保证该项工作沿着制度化、程序化轨道运行。

(刘桂林 田刚昌)

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纪念碑落成
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创建遗址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
直入,祖国半壁河山沦入敌手。在这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临淄爱国进步人士李人凤、陈梅川、崔栋生等,在
中共党员李曦晨的协助下,于1937年10月在县立西关小学筹建起120人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经过短期训练,
于1938年元月5日,在矮槐树、合顺店一带伏击东犯的日军先遣分队,打响了清河平原抗日战争第一枪。1938年7月
7日, 这支抗日武装奉命编为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十团,李人凤任团长,刘斗辰任副团长,李曦晨为政治
处主任。从此成为清河区的主力部队之一,驰骋于抗日战场,立下了不朽功勋。1992年10月,临淄区人民政府为使
这支抗日武装的光辉业绩永垂青史,并教育后代继承其光荣传统,在西关小学为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建立
了纪念碑。

(荣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