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7&rec=31&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2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率领全区人民实施主攻乡镇企业、
外向带动和建设鲁中商城三大战略,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跨入全省经济强县之列。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73.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7.2亿元,国民收入达到23.3亿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60.8%、44.2%和51.5%。
种植业遭受严重干旱,但农村经济仍有较大发展。全区人民全力同灾情作斗争,粮食总产达到1.18亿公斤,比
上年减少0.49亿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3.26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下降10.2%。林业完成荒山绿化8万亩,
有13处乡镇实现了绿化达标。果品产量达到2万吨。大牲畜存栏量7200头,肉类总产量1.2万吨。加大农业投入,兴
办服务实体173个。 完善了农贸、畜牧、种子、农机、蔬菜、水利等六大服务机构和农技推广、人才培训、林果服
务三大服务中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行动早、规模大,15个乡镇实现了社会化供水。全区有21个乡镇通过市级验收,
首批跨入小康行列。
工业生产继续坚定不移地主攻乡镇企业,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针对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抓关键定措
施,使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3.2亿元,比上年增长57.8%。乡镇村工业产值突破40亿元,磁村乡办企业产值首家超
亿元。完成新上、技改项目350多个,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后劲。
抓住机遇,全方位突击,外向型经济呈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全区“三资”企业发展到69家,比上年增加61
家,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完成出口收购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39.8%。
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空前, 出现了全方位开发、城郊并进的新局面。全年总投资2.5亿元,分三批完成了近30项
商业、旅游等重点工程,在全省达到了一流水平。淄川商业大厦营业额超亿元,在全国县级商厦中居第一位。全区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10.4亿元, 比上年增长31.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5亿元,比上年增长67.4%,高于全市
平均水平。 房地产开发竣工面积达40万平方米以上,在全市、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农民建楼房面积达到225万平方
米,在全省居第一位。农民投资4000多万元,开发了聊斋宫、杜坡山游乐园等旅游景点。
年内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亿元, 比上年增长8.6%。合理安排信贷规模,积极融通资金,年末城乡居民储蓄
余额达13.35亿元,比上年增加2.35亿元,农村储蓄余额突破8亿大关,居全省内陆县之首。逐步建立健全了金融体
系,新建了交通银行淄川办事处和中国银行淄川支行。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投资300多万元对孝妇河段进行了治理。完成了张博路、胶王路、聊斋路30公里路
灯安装工程, 新建、扩建道路6.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1.7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1.5万平方米。
城市环卫工作继续保持了全市先进位次。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墨西哥举
办的中国实用技术及新产品经济贸易展览会上,淄川区有16项产品获金、银奖。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56项,专利申
请52项, 实施21项。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区高考升入大中专院校新生1047名,比上年增加221名,荣获全市高中
教学进步显著奖。各类在校生达95961人,委托培养大中专生452人。有13个乡镇提前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
8处山区乡镇实现了五年制义务教育达标。 18个乡镇实现了广播电视共缆传输,农村电话程控化建设在江北处于领
先地位。创办了文学刊物《聊斋园》、新建的工人文化宫即将投入使用。《淄川报》改为周四报。各种形式的文化、
体育活动赛事频繁,被评为省级体育锻炼达标区。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各项计划生育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58‰, 区医院增添了彩超、 CT等先进设备,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安置待业青年217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
1180元,比上年增长9.26%;职工年平均工资2231元,比上年增长18.6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跨入全省经济强县之列
淄川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前实现农村小康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率领全区人民
团结实干,努力实施“三大”战略,使经济工作滚动式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强大。年内,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经济
强县,成为淄博市唯一跻身于全省26个经济强县的区。在全市9个省级百强乡镇中,淄川区占据了5个。
全区农村第三产业产值居全省第一位。按照实际完成的综合指标,在全市排定的25个强乡镇、百强村和50个重
点企业中,淄川区有8个乡镇、40个村和7个企业榜上有名。
淄川区能跨入全省经济强县之列,其主要做法:一是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建设经济强县为
总抓手,科学决策,合理布局,推动全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二是坚定实施主攻乡镇企业和外向带动战略。全区
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3010家,形成了建材、冶金、煤炭、轻工、机电、化工、纺织、塑料8大支柱行业,从业人员达
19万人,使80%的农村劳力转入非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的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5%,为淄川经济的振兴起了
主导作用。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三资”企业全年建成61家,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三是大力进行第三产业开发。
总投资4.8亿元建成了服装城、 建材市场、 华联商厦、 东方商厦等大中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和商业网点。投资
8500多万元建成了聊斋宫、西游记宫等旅游景点,改善了淄川的投资环境。四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狠抓农村社会
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搞旱田农业综合开发、吨粮田建设、林果基地和蔬菜基地开发,使农业内部结构和产出水平发
生了很大变化。五是强化科技意识,加快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步伐,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使全区的经济和各
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稳定发展。

(孙学珍)

乡镇村工业快速高效发展
年内,淄川区的工业生产以主攻乡镇企业为主,推动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实现了速度与效
益同步增长。 全区乡镇村工业总产值达到41.5亿元,比上年增长53.9%,其中乡镇办工业完成9.6亿元,比上年增
长37.3%,村办工业完成29.7亿元,比上年增长57.7%。
淄川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做法:一是思想大解放。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
确立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发扬敢闯、敢冒、敢试的大无畏精神,以高涨的热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是保重点、 抓骨干。实施乡镇企业“1237”和“21312”(乡镇、村产值分别超亿、万元的简称)两大系列工程
取得预期效果, 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达15个,过亿元的村2个,过2千万元的企业13个。黄家铺、二里、双沟3个
乡工业小区被正式批准投建,从国外引进的11条高档建材生产线如期建设。三是投入大,技改、新上项目多,发展
后劲足。 各乡镇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加投资力度,在改进和引进先进技术上大做文章。年内投入4.5亿元,技
改、新上、扩建项目300多个,其中产值超2000万元的大项目14个,这些项目投产后,可增加产值8亿元,增加利税
6000多万元。

(高绍才 刘元忠 张绪传)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淄川区自1991年被列为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试点区以来,区委、区政府把这项工作当作农村经
济上台阶的金钥匙来抓,下发了《关于切实搞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试点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区长
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总体方案,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首先完善了区级龙头服务组织, 建立和完善了农贸、畜牧、种子、农机、蔬菜5大服务公司和农技推广中心,
形成了区、乡、村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至1992年底,全区已建乡级农委大院20个,农业、林业、水利、农机、
蔬菜等业务站162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456个,服务设施达30.4万平方米,达到了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设施标
准化的要求。
其次,抓住产前信息、产中科技、产后流通三大环节,大力兴办服务实体,达到服务目标市场化、服务内容信
息化、服务手段实体化、服务制度规范化。年内全区服务实体发展到173个,其形式为:工业企业型、合资经营型、
购销型、高科技开发型、生活服务型、加工服务型、人才培训型、金融服务型、文化娱乐型、建筑服务型等,服务
实体的从业人员6190人,经营额达1.5亿元。
第三,根据全区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各级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别制定了区、乡、村三级服务标准,建立健全
了各项管理制度、服务章程,按照服务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确立了服务项目和考核办法,形成了一套责、权、利、
效相统一的奖惩制度。推行企业化管理,将经济实体引入竞争机制。
淄川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试点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试点工作
当作农村工作的“牛鼻子”来抓,深化农村改革,将分散的家庭经营引入商品经济轨道;二是抓住农村社会化服务
的中心问题,使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三是转变职能,大办实体,超越单纯搞催收、
催种和农业生产的框框,参与整个市场经济的大合唱;四是从实际出发,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服务产业发展。

(李开华 张绪传)

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新突破
年内,全区的对外经贸工作以出口创汇为中心,以办“三资”企业为重点,外向型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一是
“三资” 企业发展快,全年实际办成“三资”企业61家,总投资1.5亿美元,注册资本达到9535万美元,合同利用
外资3488万美元。 全部投产后,可创产值16亿元人民币,创汇1.7亿美元。淄川的“三资”企业已由单纯的工业项
目向第三产业发展。二是外贸出口收购值增长较快,全年完成1.5亿元,完成市、区计划的111%。“三资”企业出
口创汇额达1097.6万美元。 出口产品由原来的9大类63个品种发展到11大类68个品种,出口渠道由原来单一的山东
口岸发展到深圳、天津、大连等10个口岸。其主要做法:
一、与外商广泛接触洽谈业务。年内,通过出国考察、召开新闻发布会、参加各种交易会、洽谈会等形式,主
动与外商接触,扩大交往,共接待外商400多人次,有30多个团(组)、138人次分别到美国、德国、日本等12个国
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广交朋友,洽谈业务。
二、积极进行经贸体制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撤销了淄川区外贸局和淄川区外贸公司,建立淄川区对外贸
易总公司,隶属区经贸委员会领导,实行经贸合一。巩固和发展驻外办事处,年内新设置了驻济南办事处,全区驻
外办事处已发展到6个。 机构健全后,及时理顺关系,招聘部分负责人,调整充实办事人员,为进一步为基层服务
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外资,发挥资源优势。淄川区是远近闻名的“建材之乡”,为了使建材产品提高档次与质量,打入国
际市场,年内抓紧新建罗村、龙泉、杨寨、昆仑等11条建材生产线,总投资3000多万美元,与外商合资分别从德国、
意大利、台湾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彻底改变了全区建材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的问题。
四、 强化为基层服务意识。 年内,两次对“三资”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进行调查摸底,为企业排忧解难。对
“三资”企业从立项到批准项目力求手续简化,发展项目主动办,重点项目下去办。主动为基层培训业务人员,传
递信息,介绍客户,与商检等部门疏通关系,为企业服务。

(常叙温 孙学珍)

鲁中商城建设规模空前
1992年淄川区实施商城带动战略,以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和骨干网点为龙头,以若干网点密集、各具特色的商
业街为骨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城建设规模空前。地下商场、服装城四期工程、华联商厦、东方商厦、大钟街
商业街、西关商业街、淄川副食品街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扩建各类专业市场10处,建设商业街6条。
鲁中商城两大中心——西关商业区的生活资料购买中心和立交桥的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初步形成。为了优化市场环境
和投资环境,旅游和饮食服务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大突破:在繁华的西关商业区建起了长达数千米的孝妇河风景区,
杜坡山工业开发区毗邻建起了占地360亩的杜坡山游乐园和般阳山庄, 还建设了聊斋宫、普照寺、街心公园等旅游
景点。省委书记姜春云视察淄川时指出:“淄川大力开发第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省带了一个好头,
在全省达到了一流水平。”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区委、区政府思路明、决心大、政策好。区委、区政府制定的
“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政策,调动了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各界建设鲁中商城的积极性。城区内的城一、
城二、西关一、西关二、公义等村都争相投资,兴建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场、点;昆仑镇奎三村投资3000万元兴建
了杜坡山游乐园;区商业局和区供销社分别投资3500万元和2500万元兴建了华联商厦和东方商厦。年内用于商城建
设的资金达2.5亿元。

(张绪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年内,淄川区的城建工作以推动鲁中商城建设为目标,以旧城改造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使整个城市建
设有新突破。改造完成了800米长的孝妇河治理工程,其中建成长75米的拦河橡胶坝、游船码头、三环岛、时钟岛,
新增水面8.6公顷、绿地3公顷,改变了孝妇河流经淄川段的脏乱面貌,为商城增添了景观。为了扩大城市的载体能
力,完成了张博路、胶王路、聊斋路30公里路灯安装工程,安装路灯1100多组。还先后完成了城二副食品街道路拓
宽、淄城一街、旧济青路西关段、淄洪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并对5条小街巷进行了综合治理。新建、扩建道路6.8万
平方米,城区道路设施综合完好率达到87.5%。城市综合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方针,以旧城
改造为重点, 全年开发面积11.3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53万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化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新增公
共绿地面积9.17万平方米, 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0.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3平方米。更新改造了三里沟片2600多
米的供水管网,增加供水量2500吨,供水设施完好率在98%以上。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加快。对第一供热站进行增容
扩建, 新增供热主管网5000米、供热面积9.2万平方米。有16项工程设计获市级以上优秀工程设计奖。市容管理、
环境卫生、公园建设等登上了新台阶,城市“三上”活动得到全面发展。

(汪好珍 孙学珍)

淄川服装城又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
淄川服装城是分四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兴建的闻名全国的大型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全国有21个省、市、自治
区的客商在此设摊经营, 日上市人次8万以上。年内上市摊位达6200个,市场成交额达1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74%和219.4%。 继1990年之后,年末又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服装城加强管理的做法有四
点:
一是落实岗位工作目标。为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行28项岗位目标责任制,采取定期考核的办法,规范
管理工作、经营活动、服务卫生,责任与物质利益挂钩,奖罚分明,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
全年出勤率达111%,累计加班9936小时。
二是建立规范化管理网络。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认真实行《服装城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对经营户
及从业人员实行统一市口、划行归市、对号入市的办法和经营许可证、明码标价、信誉卡、签订文明经营公约等制
度。 建立规范化管理网络,将市场分成3个经营区,形成主任统全盘、科长管面、市管员管片、个体小组长管段的
分工包干管理网络。
三是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坚持以低税费、高效益、管理规范、服务功能齐全的良好声誉吸引外地客商,在摊位
紧张的情况下,全年共引进800余户,对他们优先安排和照顾,提供各种方便,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效益好。
四是创造良好交易环境。 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打击不法行为,城内设立了治安办公室,设置了5个工商、公安
值班岗亭,配有大型电视监控和对讲机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开展文明经营户、信得过摊位评比活动,
使市场治安与交易秩序有了根本好转。年内为个体户发送信件、电报万余封,接待参观来宾470批、10050人次,被
评为市、区文明单位。

(杜风芹 孙学珍)

农村储蓄居全省内陆区县首位
1992年,淄川区农村储蓄增长迅速,年末存款余额达到88334万元,较年初增长了15018万元,存款余额和增长
额均居全省内陆各区县之首。淄川区农业银行的主要做法是:
加强储蓄网点建设。本着“农民经营到哪里,农行服务就到哪里”的精神,先后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储蓄
竞争激烈的城区、工矿区建储蓄所、设立信用代办站,形成了以24处基层处(所)、社营业门市为中心、58处储蓄
所为主体、 288处信用代办站为补充的储蓄服务网络。同时狠抓了储蓄网点的规范化管理,使储蓄网点更具吸引力
和竞争力。
增强储蓄网点的服务功能。从方便储户存取入手,积极开发应用微机办理储蓄业务,使微机储蓄网点的覆盖率
达到50%,在支行营业部开通了全省首家联网的自动柜员机,实行昼夜24小时服务。还在部分储蓄网点开办了代发
企业工资转储蓄、代送企业凭证、代理金融信息咨询、礼仪储蓄等业务,提高了储蓄网点的整体服务功能。
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改善服务方式,实行中午、星期日、节假日照常营业制度,达到了服务设施标准化、
文明服务规范化、微笑服务礼仪化,把储蓄所办成“储户之家”。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争创文明储蓄所”、“争当
优秀储蓄员”竞赛活动,坚持按月考评、年终总评,所所有目标,人人有任务,充分调动了储蓄人员的积极性。
有的放矢地制定阶段性储存计划。针对农村储蓄受季节影响的特点,实行了年计划、季安排,开展了“首季开
门红竞赛”、“女子爱国储蓄竞赛”、“储蓄突击月”、“储蓄宣传月”、“储蓄安全月”等活动,使农村储蓄克
服了季节差的制约,实现了旬旬升、月月增的储存计划。

(白怀明 顾廷池)

实施“借脑工程”成效显著
为了切实搞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快人才交流,促进智力流动,年内,淄川区大力实施“借脑工程”,共争取引
进各类人才457名,聘用高新技术人才246名,完成科技攻关项目135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51个,创收3.5亿元,
有效地促进了全区两个文明建设。
优化引进人才的手段。为加快“工程”速度,区政府修订了《关于引进招聘人才管理使用规定》的优惠政策,
全区有15个乡镇制定了引进乡镇企业人才的优惠办法,同时健全了智力交流领导机构,建立了引进、储存、交流、
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人才资源库”,为区属和乡镇企业等单位提供人才技术服务300多人(次)。
优化人才环境。为了增强吸引力,确保“工程”质量,首先为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定期进行政治
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区情教育;其次是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按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尊重专业选择和特
长安排工作岗位,使其有用武之地;三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衣食住行方面周到照顾,做到“引得进、留得住、
用得好”。
优化用人方法。为了发挥“工程”的效能,做到了敢用、适用、重用,对有决策能力的专业人才破格提拔到领
导岗位上,对高科技人才委以企业技术大权,让其充分施展才能。对引进人才进行全面考察,尽量使工作岗位适于
专业特长。对特殊及短线专业人才,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其在技术攻关中发挥带头作用。

(杨长化 杨真珂 孙学珍)

昆仑镇工业生产突飞猛进
1992年, 昆仑镇完成工业产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79%,人均收入达到1400元,经济指标跻身于全省百强乡
镇之列,成为淄川区的“第一虎”。
年内,昆仑镇开展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讨论,镇党委、政府增强了责任心和紧迫感。提
出了“建设淄川第二工业区、争当淄川第一虎”的口号。镇机关对内落实职责,对外搞有偿服务,能者上、庸者下,
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全镇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加速企业上规模、增效益。自1986年全镇工农业总
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起,6年来全镇工业投入每年都在3000万元以上,1992年投入达1.2亿元,新上和改造企业96个,
先后开发出新产品36项, 其中13项填补了省内空白,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的新产品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增加
产值2亿元。
昆仑镇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这一大好时机, 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 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1992年办成合资企业6个, 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利用外资700万美元,并在洄村至东西笠山处设立了占地500亩的
工业开发区。全镇注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投资30万元建起了1处高档宾馆,架设了1条10千伏电力
专线,开通了3000门程控电话,治理孝妇河,开发建设昆仑公园。还投资5500万元对张博公路昆仑段两侧进行拆迁
改造,加快了4平方公里的城镇建设步伐,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的步行商业街和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能容纳500个
摊位的3个农贸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昆仑镇还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全年引进各类科技人才195名,其中高级工
程师30名,工程师89名,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张绪传)

西河镇河南村建成全省最大的村级样板果园
西河镇河南村自1985年以来,大面积退耕还林,建设了850亩果园,其中苹果园500亩,已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
优质果园,并被确定为全省最大的村级样板果园。几年来,河南村采取三配套一挂钩(林牧配套、水利配套、产销
配套、与科研单位及市区林业部门挂钩)的办法大搞配套建设。先后在果园喂养了3000只鸡、360头猪和几百只羊,
沤造土杂肥600万公斤。打360米深水井2眼,进行了水利配套,在年内发生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仍浇水4遍,保证了
果树的正常生长。 还兴建了一座500吨的恒温库,旺季储存,淡季销售,提高了经济效益。河南村与省果树技术培
训中心、市区林业部门挂钩,聘请10余名高、中级技术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并选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青年人到大
专院校和省果树技术培训中心学习深造, 先后培训了2名大专生、12名中专生和30名农民技术员。在技术管理上,
实行统一技术意见、统一防治方法、统一土肥水管理;采取刻芽、环剥、拉枝、捋枝等方法,使树型变成了自由纺
垂式的丰产树型;通过改节换头、改劣换优等技改项目,引进了红富士、玫瑰红等新品种;将长枝型果树改为短枝
型果树,亩株数由原来的22株增加到80株,大大提高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1992年产苹果25万公斤,连同山楂、桃、
花椒等收入达70万元。

(李开华 张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