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
淄博,是我国主要陶瓷工业基地之一,素有北方瓷都之称。陶瓷生产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门类齐全、品种
丰富闻名于海内外。从原始社会开始制陶,到魏晋南北朝生产青釉瓷以来,陶瓷职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为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增进国际经济技术、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在中国陶瓷发展史和齐鲁
经济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淄博市沂源县土门乡发现的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考证,大约在四五十万年前,淄博地区就有
了人类的足迹。到距今7000年前的山东北辛文化时期,淄博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至大汶口文化时期,今张店、淄
川、临淄境内的孝妇河、淄河沿岸许多地方都有陶器生产,这一时期的遗址迄今已发现30余处。发展到距今4000多
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制陶基本遍及全市,今发现的遗址达60余处。先人们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黑陶文化,以
黑如漆、硬如瓷载入史册。
商周时期,制陶工匠认识和懂得了釉子的配制和使用,烧造出了釉陶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兴起
和铁制工具的应用,陶器生产不仅大量制造生活器皿,而且开始转向砖、瓦、下水管道的生产,淄博陶瓷踏入了建
筑陶瓷的门槛。西汉以后,陶工们掌握了铅釉制作技术,烧制出了水平较高的低温绿色釉陶器,标志着淄博陶瓷工
艺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经开始由陶向瓷进化。
北朝时期,淄博陶瓷从技术上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烧造出了青釉瓷,从此揭开了淄博瓷器生产的新篇章,
成为山东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陶瓷史》称淄博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是
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可见,淄博生产瓷器的历史,不仅在山东即是在北方也是悠久的。
隋唐五代,淄博的陶瓷业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品种、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新窑场不断出现。其中,淄川
磁村窑先声夺人,自唐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瓷器。产品以黑釉为主,兼产青釉、酱色釉、茶叶末釉等产品。黑釉瓷
当时较河南、陕西为大,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茶叶末釉的出现开淄博窑变花釉生产的先河。五代时,能工巧
匠们烧制成功白釉瓷,成为淄博制陶工艺上的又一大突破,为宋代制瓷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北宋至金,窑场蜂起,新品迭出,生产规模空前扩大,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烧造地点之多,品种之丰富,
产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产品除青釉、黑釉、酱色釉、黄釉、白釉外,还有雨点釉、茶叶末釉、三彩釉等。装饰
有剔花、刻划花、印花、白地黑花、绞胎凸白线和釉上彩等。著名的窑场有淄川磁村、郝家、巩家坞、坡地,博山
的大街、北岭、万山、八陡等。其中,磁村窑规模较大,村北建有“窑王殿”,殿东有“晒金场”,村内有“窑头
店”。由于规模较大,官府曾在这里设官收税,以“磁窑务”而载入史册,直到今天那里的宋代瓷片还俯拾皆是。
元代,由于战祸及天灾,淄博的陶瓷业一度萧条衰败。明帝国建立后,始渐恢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
的繁荣,以及新的原料、燃料资源的发现,生产迅速发展,并逐步集中到博山地区和淄川西河、渭头河一带,一批
新窑场相继崛起,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博山即出现了“陶者以千数”的盛况。天启年间(1621~1627年),
西河窑场有大小窑百余座,成为名噪一时的陶瓷产地。
清代前期和中期,淄博陶瓷业进一步发展,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最。博山已发展成为淄博陶瓷的集中产
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遐迩闻名。当时,窑场百余户,遍布城区四方,终日烟火不断,城内瓷器张列,窑货设
市,商贾辐辏。产品除供应本省外,远销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东北等地,其规模之大,影响所及已相当可观。
《山东通志》称淄博陶瓷“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镇矣”。
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入侵,统治阶级内政腐朽,战乱频仍,淄博陶瓷业象风雨漂泊中的航船时沉时
浮。随着国外现代陶瓷生产技术传入,为了促进民族工业的振兴,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山东官府拨款在博山
开办陶瓷工艺传习所,研究改良陶瓷生产技术,恢复了失传已久的茶叶末釉,研究应用白瓷、彩绘、烤花等现代生
产技术,开创了博山瓷业改良的新纪元。1916年后,博山现代建筑陶瓷、化工陶瓷、电瓷等工业陶瓷兴起,成为我
国最早的工业陶瓷重要产地。1931年,山东省官府再次拨款,在博山成立省立模范窑业厂,采用机械设备和现代窑
炉及生产工艺,研制生产半透明细瓷,成为山东现代细瓷的开端。其盛时出口40余种,有饮食器具、电瓷、卫生瓷
等,年产70余万件,远销天津及胶济铁路沿线。30年代后,久负盛名的雨点瓷重新研制成功。淄博陶瓷名扬海外。
(张道洪)
门类齐全的陶瓷基地
淄博陶瓷工业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近代以后,由于内忧外患,它却象一匹
被缚在厩旁枥畔的骏马屈辱地悲鸣。 到建国前,全行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仅有1处官僚资本陶瓷工
厂,迭经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豪夺,亦破烂不堪。全市的陶瓷生产全部集中在博山的山头、福山、五
龙、北岭村和淄川渭头河村,整个行业仍然是沿用着落后的手工操作。产品质量低下,品种单调,除大量生产黑、
白陶器外,仅能生产少量粗瓷、陶管及低压电瓷。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扶植下,为了迅速改变生产落后的状况,适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需要,淄博陶瓷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振兴了一批老企业,改造了分散落后的私营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加强了
原料基地和科研机构及技术后方的建设,经过40年的艰辛努力,使淄博逐步形成了生产布局比较合理、门类齐全、
产品丰富、技术比较先进、生产协调配套的陶瓷工业基地。
现在, 全市有市属以上陶瓷企业17个,中外合资企业2个,乡镇村办陶瓷企业60多个。在市属以上企业中,有
10个是专门生产各种陶瓷制品的工厂,其他有为陶瓷生产配套的专用设备制造厂、陶瓷原料矿、包装制品厂以及金
水、花纸、颜料生产单位。主要产品有各种高中档日用细瓷、工艺美术陈设瓷、园林陶瓷、建筑卫生陶瓷、高低压
电瓷、化工陶瓷、特种陶瓷、耐火材料、匣钵、窑具、陶瓷机械、包装制品等。此外,还有专门从事陶瓷工艺技术
研究设计的科研中心,培养专业人才的电大、中专、技工学校。可以说从原料到生产,从科学试验到人才培养开发,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生产基本实现了原料处理机械化、产品成型滚压化、干燥链条化、烧成连续
化。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淄博陶瓷工业生产建设速度加快,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新产品迅速增加,产
品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基本建设和对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以及引进外资,又发展了一批新企业,扩建了老企业,
加强了基础配套工业,提高了行业的整体实力。近年来新上和扩建产品项目有:高级细瓷、象牙黄瓷、鲁青瓷、锆
刚玉、莫来石、宾馆瓷、强化瓷、精炻器、仿古瓷、陶瓷机械、光学材料、合成云母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使
淄博陶瓷工业的各类陶瓷产品生产能力、装备制造能力和内部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大,产值、产量较大幅度增长。到
199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44亿元,比1978年增长3.35倍;日用陶瓷总产量达到3.68亿件,其中出口陶瓷1.58亿件,
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 1.29倍,在我国主要陶瓷产区中列第二位。工业陶瓷、陶瓷机械、颜料比1978年分别提
高1.7倍、 4倍、4.1倍。现在的淄博陶瓷产品,既有品种繁多的日用陶瓷和园林陶瓷、容秀多姿的美术陶瓷;又有
工农业生产、国防军工、尖端科研用的工业陶瓷和特种陶瓷及无机材料,其绰约风姿令人叹为观止。
(张道洪)
产品异彩纷呈,喜获五洲盛誉
淄博陶瓷在七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若干代人的奋斗,创造出了许多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
代特色,又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的精品佳作。翻开历史画卷,人们无不为闪烁着原始文明火花的大汶口文化
彩陶,山东龙山文化“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的黑陶,商周时期的釉陶,战国时期品种繁多的建筑陶,汉代青
翠朗润的铅釉陶,北朝时期举世闻名的青瓷,唐代漆黑光亮的黑釉瓷,宋金时期的白釉红绿彩瓷、粉杠瓷、耐人寻
味的茶叶末釉、雨点瓷,明代的琉璃瓦,清代的颜色釉、浮雕、壁画,民国时期的现代细瓷所吸引。然而,淄博陶
瓷更壮丽的篇章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
淄博的细瓷生产建国初期产量很少。1954年,第一个细瓷专业厂——淄博瓷厂建成后,产量、品种逐年增加。
1957年开始出口。同年,淄博细瓷被评为全国优秀产品。国庆10周年之际为人民大会堂提供了第一批国家用瓷,其
中,釉下青花盖杯、花盆、托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好评。1961年,又承担了山东最大的宾馆——济南南郊宾馆全部
茶餐具及陈设瓷生产任务,标志着淄博细瓷生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70年代开始,淄博陶瓷工业开展新材质日
用细瓷创风格、上水平科技会战,相继研制成功滑石质乳白瓷、象牙黄瓷、鲁青瓷和色瓷,使淄博陶瓷发生了质的
飞跃。 开创了淄博陶瓷的新纪元。这4种产品,乳白瓷质地细腻,釉面光润,白中泛青,新奇精美;象牙黄瓷娇嫩
明快,光润爽目;鲁青瓷典雅华贵,青翠欲滴;色瓷色调柔和,釉面光滑、时代感强。被人们誉为中国陶瓷艺苑中
的新秀,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又先后研制成功了高长石质鲁玉瓷、新玉
瓷及骨瓷、高石英质瓷、精细炻器等。高长石质瓷质细胎薄,透明度高,如脂似玉;骨瓷白度高、强度好,晶莹明
澈,超凡脱俗;高石英质瓷质细胎薄,机械强度大,高洁典雅;炻器产品浑厚端庄,装饰独特。90年代以来,又锦
上添花,利用当地原料研制成功鲁光瓷,它不仅具有高级细瓷的理化性能,而且工艺稳定,成本低廉。这些以传统
跨入现代,领尽风骚的现代细瓷,不仅在淄博是前所未有的,有些在我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滑石质细瓷、高
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获国家发明奖。它以精美绝伦的工艺,形成了淄博陶瓷的独特风格,为我国陶瓷艺术宝库增
添了朵朵新花。绮丽明媚的娇颜使许多文人名士为之留下了余韵无穷的吟咏,许多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赞叹不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朱学范,国务院总理李鹏,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国画大师李苦禅、刘海粟,
科学家钱伟长、武中奇等,看了淄博陶瓷都挥毫抒怀,作了高度评价。廖汉生副委员长和李鹏总理分别称淄博陶瓷
是“独树一帜”、“巧夺天工”。
这些争奇斗艳的日用陶瓷,不仅畅销国内29个省市,被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等20多个大、中城市近
百家高级宾馆所选用,而且还登上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的大雅之堂,被选为国家用瓷。每一件产品都闪烁着淄博广
大陶瓷职工的智慧。
艺术陈设陶瓷,素以釉色丰富、浑厚凝重、造型洗练见称。其中雨点釉、茶叶末釉、黑釉产品尤为世人所推崇。
雨点瓷又名油滴瓷,是在墨黑色的釉面上布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盛以茶闪金光,盛清水耀银辉,映日视
之,晶莹夺目。有人说在日本“尺瓶寸盂被视为无上之品,茗瓯酒盏叹为不世之珍”,就连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
茶叶末釉古人对它也给予很高评价。但这些名贵艺术釉解放前已失传。建国后50年代恢复生产,技艺人员在继承传
统工艺基础上又大胆创新,进一步掌握了它的形成机理和工艺规律,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60年代
又恢复发展了红花釉、黄花釉、孔雀翠等10余种装饰釉。70年代后,进一步挖掘创新,推出了硅锌矿结晶釉、红金
晶釉、金星釉、鸡血红釉、黑釉系窑变花釉、开片釉等30多种新品种。它们或以华缛取胜,或以变化奇特见长,使
人惊叹不已。
刻瓷,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种手工艺术,它有浓厚的金石之趣和笔锋描抹不可代替的独特韵味,被称为
山东陶瓷艺术中的一绝。不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走兽,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有“神奇的艺术”之
说,多为国内外艺术家和文博部门所收藏。
此外,还有传神逼真的雕塑和别具一格的彩陶绘画。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巧妙运用釉色
多变、材质多样的特点,创造了许多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各种圆雕、浮雕、捏雕、镂雕等,无不形神兼备,栩栩
如生。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佳品,有许多被选为国家领导人馈赠外国元首的贵重礼品,以其精湛的技艺为中华民族
播下了与世界人民世代友好的种子。
为了促进国际经济、技术、文化、艺术交流,淄博陶瓷还经常参加国际展览,并有许多陶瓷艺术家、工艺美术
师,带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以高超的技艺到国外现场表演。自1979年以来,先后有22人、26次赴日本、美国、
德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十几个国家,给不同肤色的民族带去了美的享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
慧和创造精神。许多国家的观众看了以后,赞誉他们是“富于想象的民族,技艺高超的大师,纯洁晶莹的心灵,优
美丰富的构思”。
80年代以来,淄博陶瓷在国际上获得了一连串奖牌。其中,金牌11块,银牌8块,铜牌3块,为淄博人民和我们
伟大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1982年,在联邦德国慕尼黑举办的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淄博瓷厂青年刻瓷艺人李梓源刻制的鲁青瓷
五头刻瓷文具被评为最佳优秀作品,获得金质奖章,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陶瓷获得的第一块国际金牌,成为中国
陶瓷工业的骄傲。
1987年,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博览会上,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研制生产的高石英质细瓷荣获国
际发明金质奖;同年,山东省陶瓷公司研制生产的滑石质细瓷,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6届国际博览会尤里卡发明
金奖。
1989年,在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淄博瓷厂的昆仑牌炻器系列产品、博山陶瓷厂生产的滑石瓷茶餐具、精炻
器茶餐具获金奖;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研制生产的高抗蚀釉上丝网颜料、高石英质细瓷和张店陶瓷厂的系列颜
色釉精炻器咖啡杯获银奖;淄博美术陶瓷厂的三色咖啡杯获铜牌奖。
1990年,在景德镇举办的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上,博山陶瓷厂生产的象牙黄天蕊餐具获日用瓷唯一一项金奖。
1991年,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博山陶瓷厂的精炻器餐具、滑石质乳白瓷茶餐具、象牙黄瓷茶餐具,张
店陶瓷厂的系列颜色釉精炻器,淄博瓷厂的炻器餐具获金奖;淄博美术陶瓷厂的三色咖啡杯,淄博瓷厂的高石英瓷
餐具、刻瓷文具,福山陶瓷厂的新型节水座便器获银奖;淄川陶瓷厂的园林陶瓷、淄博瓷厂的鲁青瓷餐具获铜牌奖。
此外,在1992年第三届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国际陶瓷艺术作品展评大奖赛”上,博山陶瓷厂的刻瓷《鲜
樱桃》、《玫瑰女郎》、瓷塑《记者采访》、象牙黄瓷“金蕾”餐具,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的陶艺品《衡》,
山东淄博瓷厂的15头“白雪”咖啡具,淄博美术陶瓷厂的瓷塑《绵羊》,山东张店陶瓷厂的办公用瓷《至樽》获展
评大奖。获奖总数占授奖数的80%,淄博陶瓷的精湛技艺赢得了中外专家的好评。
(张道洪)
蓬勃发展的出口贸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口陶瓷的国家。唐代,中国陶瓷即以新兴商品独步国际市场。据史料记载,淄博陶瓷自宋
代开始传往国外。当时,宋王朝曾定雨点瓷为贡品,用以馈赠外国元首和来访使臣,但后来该瓷失传。清末以后,
茶叶末釉恢复生产,国外人士竞相购买,其中日本商人购者最多。1936年,雨点瓷重新研制成功后,又有少量销往
日本。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入侵,淄博陶瓷外销数量很少。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随着传统产品的恢复和发展,花色品种的增加,1957年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出口
产品有日用细瓷、套五花盆和美术陶瓷共30多个品种。其中,出口细瓷21.6万件,由淄博瓷厂独家生产,品种为苏
式碗、汤盘等。当时,淄博陶瓷主要销往蒙古、朝鲜、叙利亚、缅甸、埃及、加纳、荷兰、印尼及南亚等国。随着
生产的发展,到1959年,淄博出口陶瓷总量达到280余万件,比1957年增长11倍。
进入60年代,淄博出口陶瓷扶摇直上。1961年,博山陶瓷厂开始生产出口细瓷后,全市出口生产能力进一步扩
大。翌年,工业陶瓷异军突起打入国际市场,为淄博出口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淄博工业陶瓷厂生产的“双鱼”
牌耐酸管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科威特、坦桑尼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到70年代初,每年平均出口30多万条,
以品种齐全、质量稳定走俏国际市场,许多国家把中国的“鱼”牌耐酸管定为进口免检产品。期间,美术陶瓷也有
新的发展,在继承发展雨点瓷、茶叶末釉产品的同时,又创新了一些新品种,使美术陶瓷出口量逐年增加。60年代
末,日用陶瓷出口量达到1875万件,比1960年增长1.7倍。淄博从此跨入了我国出口陶瓷重点产区行列。
70年代,淄博出口陶瓷生产,虽然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但由于陶瓷职工的不懈努力,出口陶瓷贸
易仍然持续增长,十年间,出口量年均递增10.63%。到70年代末,日用陶瓷出口量达到5150.16万件,比1970年增
长1.48倍。 同时,出口产品结构有了改变,换汇率显著提高。70年代末,平均单件出口产品换汇由1970年的5美分
上升到9.8美分。 销售国家和地区,也由港澳、东南亚、非洲第三世界国家扩大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尤其滑
石质日用细瓷、色瓷等新产品的研制成功和投产,为后来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80年代以来,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引下,淄博陶瓷工业坚持改革开
放,使出口贸易生机勃勃,不断创出新水平。到1989年,全市出口交货量达到8350万件,交货值6000多万元,创汇
2004万美元, 比1980年分别增长19.06%、1.17倍、1.86倍。在创汇能力方面,又涌现出了一批声誉高、竞争力强
的新产品, 增加了一批出口生产厂家。80年代末,全市已拥有16个出口陶瓷企业,其中市属以上生产厂7个,中外
合资企业2个,乡镇企业7个。大大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90年代后, 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全方位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淄博出口陶瓷贸易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1992年, 全市出口陶瓷达到14500万件,交货值14483.58万元,出口创汇3764万美元,在我国十二个重点产区中位
居第二,成为继景德镇之后的第二大陶瓷出口基地。出口产品不仅有高、中档日用陶瓷、美术陈设陶瓷,而且有工
业陶瓷、耐火材料等。在日用陶瓷中既有各式碗、盘、杯、碟产品,又有餐具、茶具、咖啡具等成套瓷。其中,高、
中档细瓷、炻器和艺术陈设瓷占60%以上。独具特色的精炻器、色瓷、滑石瓷、高石英质瓷、骨质瓷、色釉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倍受青睐,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出口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约旦、德国、巴基斯坦、香港等50多
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加快发展,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1992年,淄博陶瓷在美国建立了跨国公司,在加拿大与
外商联营设立山东陶瓷经营部,与海外200多家公司(集团)建立了贸易联系。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呈现出畅销不衰的良好势头。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腾飞,淄博出口陶瓷贸易将以更加辉煌的业绩走向未来。
(张道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