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6&rec=81&run=13

综述
淄博市蔬菜办公室于1991年3月建立。主要负责组织全市蔬菜生产,协调产销工作;制定蔬菜发展规划、计划,
并组织实施;搞好服务体系建设,向菜农提供系列化服务;搞好蔬菜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瓜菜种子的繁育、生产、
经营;参与流通、搞活蔬菜经营;贯彻有关蔬菜工作方针、政策,搞好调查研究,确保全市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
1991年全市蔬菜生产总面积28.19万亩,比上年增加1.21万亩;总产量760412吨,比上年增长5.4%;总产值达
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30%。在满足全市城乡人民需要的同时,约有1.5亿公斤销往外地。
蔬菜保护栽培面积11.64万亩,其中塑料大棚生产1.1万亩、中小拱棚5.9万亩、风障阳畦2万亩、地膜覆盖2.74万亩、
冬暖型大棚1255亩。冬春大棚蔬菜生产的丰收,使冬春季上市蔬菜数量多、品种全、质量好,实现了全年蔬菜均衡
上市,价格平稳。
年内,发展蔬菜生产的主要措施有三项:一是继续坚持四放开(生产、价格、品种、经营渠道),搞活供应,
积极开拓外向型蔬菜生产和深加工,脱水、速冻蔬菜已打入韩国、日本市场。二是靠科技进步的推动。年内先后引
进“津春四号”黄瓜,“苏杭八号”、“西粉三号”西红柿,“农丰”甜椒,“雪山”菜花,“中甘八号”甘蓝等
各类蔬菜良种23个,继续抓好外繁制种工作,年内制种面积26.8亩、制种87.8公斤。组织技术开发10项,推广粉尘
法施药、 二氧化碳气体施肥等新技术8项。 三是加强领导, 搞好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县先后成立或改建了蔬菜局
(办) ,在巩固、健全区县级7个服务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43个乡镇蔬菜产销服务站,深入为基层和农民服
务,为蔬菜生产发展提供了保证。

进一步完善蔬菜产销服务体系
1991年,全市蔬菜管理部门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系列化服务体系,搞好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截至年底,全市建立的产销服务体系有传递信息、技术咨询、科技服务、物资供应、蔬菜植保、贮藏保鲜、
农业机械、大棚保险、提供资金、深加工以及运销等项目,特别是信息咨询已初步形成网络。市蔬菜办公室从各区
县、乡镇、村选聘87名信息员,并与省内外蔬菜行业建立起横向联系,每月出刊一期“蔬菜简讯”,及时准确地把
生产、技术、价格、良种、农药及市场信息传递给生产者,使菜农瞄准市场需要安排生产。是年,建立区县级服务
实体7个, 乡镇级蔬菜产销服务站43个,村级服务组50余个。共为菜农调剂供应化肥6630吨、农药103吨、农膜416
吨、 柴油汽油193吨、各类蔬菜良种11.53万公斤。为了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组织各种技术培训班219次,培
训技术人员1929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9628份;在加大资金投入方面,各区县、乡镇、村三级全年共投资708万元,
扶持蔬菜生产发展。

沂源县山地蔬菜生产不断发展
沂源县地处世界园艺带上,位于鲁中腹地,有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降水量足、积温多等特点,
利于瓜菜生长。尤其是该县沟谷纵横,在沟谷地带形成了避风朝阳的小气候环境,利于保护栽培生产。1991年初,
市农委、市蔬菜办对沂源县蔬菜生产情况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发展沂源县山地蔬菜生产、
致富农民的调查报告》。市长韩新民对报告作了批示,并印发了参阅件。沂源县委、县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认为大
力发展山地蔬菜生产,是农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条件,决定成立县蔬菜局,负责全县蔬菜产销工作,促进了生产的
发展。1991年全县瓜菜总面积达到4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其中保护栽培面积1.05万亩,比上年增加0.25万亩,
瓜菜总收入5700万元,比上年增加1652万元,全县农村人均蔬菜收入110元,比上年增长23元。

高青县万亩瓜棉套作获丰收
高青县本着“确保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原则,1991年重点抓了以瓜棉套作为主体的西瓜高产开发,
不但有效地解决了瓜棉争地矛盾,保证了全县的棉花面积,而且使生产效益比纯棉田显著提高,促进了西瓜和棉花
生产的同步发展。全县瓜棉套种面积1.44万亩,西瓜平均单产4507.8公斤,皮棉平均单产102.23公斤,亩均总收入
1485.03元,比纯作棉田增收938.99元,为棉农开辟了致富路。8月,来自省内外的专家高度评价了高青县瓜棉套作
的作法,称其为开创了棉田向高产高效转化的路子。

蔬菜高产优化模式及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鉴定
该课题是省科委下达的农业重点攻关项目,自1989年1月至1991年12月历经3年按照总体实施方案要求完成任务。
该项目通过试验研究、科学安排茬口、搞好新品种引进、气体施肥、南瓜嫁接黄瓜等多项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提高了蔬菜单产,增加了总产和经济效益,并建立健全了各种形式的区县、乡镇、村级综合服务体系,为菜农从技
术、 信息、物资、销售和咨询等方面提供系列化服务,达到了课题要求的目标。3年来共筛选出10个适合当前生产
需要的蔬菜高产栽培优化模式,并制定出栽培技术规程。累计推广面积4.5万亩,平均亩产5500公斤,总产2.475亿
公斤,增收9450万元,超额完成了规定的各项指标。经省内外有关专家、教授鉴定验收,认为该课题的研究为蔬菜
的周年生产、供应和解决淡旺季矛盾提供了可靠依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在省内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冬暖型塑料大棚蔬菜生产发展迅速
“冬暖型”塑料大棚又叫“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项保护栽培技术。因其后墙和山墙都加
厚到1米左右, 前坡面角加大到20~25度,后屋面仰角在35度以上,采用长寿无滴膜覆盖,结构合理,采光性和保
温性能都显著好于春用型塑料大棚, 故能在冬春严寒季节进行黄瓜、 西红柿、大椒、西葫芦等多种蔬菜生产。自
1987年在临淄区齐都镇试验成功后,继而在临淄、张店、周村等区县大面积推广。1991年底全市已建起“冬暖型日
光温室”3150个,面积1255.4亩,比上年新增920个、530.1亩。采用这种棚型生产的黄瓜自12月下旬开始收摘。翌
年6月中旬拔秧,收获期180天左右,平均亩产7500公斤,亩纯收入超万元。特别是在新年、春节期间群众吃上了当
地生产的鲜嫩细菜,解决了长期以来严冬季节靠南方调菜供应的被动局面。

推广黄瓜嫁接新技术
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嫁接黄瓜的生产技术,是近年来随着冬暖型大棚的迅速发展而普及的一项新技术。嫁接后
的黄瓜苗由于南瓜根系发达,可免疫枯萎病,在冬春大棚内生产能耐低温、耐弱光、抗病防病、长势旺、适应性强,
延长结瓜期1~2个月, 比不嫁接的黄瓜苗增产35~50%,亩经济效益可提高2~3倍。全市在上年嫁接300亩的基础
上,1991年推广到700余亩,使全市大棚黄瓜生产增收250万公斤,增加产值450万元。

蔬菜良种引进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蔬菜良种是抗病增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内因。为逐步调整更新蔬菜品种结构,不断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丰富和改善人民生活,近年来,市蔬菜办公室与全国农业高等院校和蔬菜制种科研单位密切联系引进推广了蔬菜良
种。至1991年底,引进各类蔬菜良种达137个,主要有津杂1、2、3号、津春4号、碧春、密产、农城3号黄瓜;苏杭
8号、苏杭9号、西粉3号、毛粉802、佳粉、双杭2号、历齐粉等西红柿;中甘11号、鲁甘蓝2号、夏光甘蓝;日本雪
山、雪晶菜花;早青一代、阿太一代西胡芦;济南早小长茄;玻璃脆芹菜;湘研1号、早丰1号、洛椒1号、农大40、
农丰等甜椒和辣椒;小杂56、北京新1号、鲁白8号等大白菜。其中津杂1、2号黄瓜大面积推广获农业部部级科学技
术进步三等奖。另外,还引进种植了苦瓜、佛手瓜、空心菜、绿菜花、紫甘蓝、芦笋、草食蚕、结球莪苣、塔菜、
西洋菜、木耳菜、乌塌菜、菜心等20余种稀有蔬菜。试销后,深受各大饭店、宾馆和消费者欢迎。由于上述多种蔬
菜良种的引进推广,不仅高产、抗病、早熟、优质,而且有利于排开播种、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全市1991年推广
新引进良种面积达8万余亩,增产25%以上,总产值增加3800万元。

(孙鸿钜)

香菇优质商品出口基地建设
1991年,博山区石马食用菌种厂被国家列为香菇优质商品出口基地,总投资190万元(其中贴息贷款150万元)。
项目要求到1993年达到栽培11万平方米、 500万个栽培袋的生产规模,年产值750万元,利税150万元。1991年,该
厂通过采用机械化、扩大规模、选用优良品种、降低杂菌感染和培训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等措施,加快了这个基地
的建设。 到年底, 已发展到3666平方米、 160万个栽培袋的生产规模,年产香菇32万公斤,创产值80万元,利税
1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