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6&rec=34&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1年,桓台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共十三届七中、八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团结实干,带领全县人民开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
30.9亿元(现价, 下同),国民生产总值11.67亿元,国民收入1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2%、17.5%和20.5
%。
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吨粮县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发展高效农业初见成效。以农机为龙头的村级综
合大院建设进展顺利,农机工作获农业部“全国科技推广年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新城、耿桥农机站获农业部“全
国先进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称号;林业建设提前两年完成市县长平原绿化责任状确定的各项任务,获林业部“全
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水利建设再次被省水利厅推荐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桓台县38万亩夏玉米高
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农业部“1991年度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粮食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种植业和畜牧
业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工业战线深入开展“质量、 品种、效益年”活动,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6.04亿元,销
售收入5.78亿元, 利税5409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5.7%、29.7%和36.5%。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
100%。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比上年加速14.2%。全年新上和完成技改项目254个,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1.62亿元。
建筑业年内清理整顿非法经营和村顶名户经营的建筑队396支、9600人,归并264支,壮大了集体建筑队。加强
施工现场管理,工程质量明显提高,竣工工程一次抽验合格率达95.6%,优良品率44.6%,创省优工程37项,部优
工程1项。全年出工人数6.22万人,承接工程面积254.59万平方米,工作量10.53亿元,完成建安产值8.26亿元,实
现劳务收入2.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1%和30.95%。
外经外贸有新进展。 年内新批“三资” 项目5项,总投资1077万美元,可利用外资4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292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20%。乡镇引进外资开新端。田庄镇与香港百嘉食品有限公司、侯庄乡与美国华通鞋业有
限公司合资项目取得成功。 全县外贸出口收购值完成8560万元,比上年增长55.92%,其中工业品占84%,比上年
增长4个百分点。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170.1万元, 比上年增长10.69%,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贸物资企业实现销售
额4.45亿元,实现利润457.2万元,粮油总经营量31.5万吨,实现利润235万元。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3.85亿
元,比上年增长14.9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亿元,人均储蓄1331元,发放贷款余额达7.91亿元,清仓
挖潜1.3亿元; 市场建设完成投资830万元,商业网点完成投资637万元。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
30 00万元。1300万公斤的仓储建设基本竣工。
科教兴县步伐加快。有15项星火计划项目分别在国家、省、市立项,2项星火项目分获国家级和省级三等奖;7
项科技发展计划在省立项; 35项新成果通过市级以上鉴定,其中填补国家空白7项、省内空白5项、市内空白9项;
15项科技成果分获省、 市科技进步奖。提前半年完成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有8个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
育,有723名高、初中毕业生升入大、中专院校。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1%,城市综合开发完成285万平方
米, “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获省“优胜县”称号。年内建成5条、22.6公里的城区和县乡道路。起风镇和华
沟村被建设部确定为村镇建设试点单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21元,比上年增加136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75
平方米。 职工人均年工资1946元,比上年增长52元。县体育场400米高标准跑道和2000人看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农
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进展顺利, 3个乡镇实现初级卫生保健,7个乡镇完成乡镇医院改貌任务,3个乡镇建成市级卫
生乡镇。 降氟改水和卫生改水分别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和“全国改水先进县”。拥军优属工作获省、市两级
“拥军优属模范县”荣誉称号。档案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桓台电视台”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正式批准开播,
电视覆盖率达100%。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各项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
普法教育深入开展,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政府依法行政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依法行政工作
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廉政建设受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监察工作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陈军)

拓展“吨粮县”建设成果,粮食生产又上新台阶
年内,桓台县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针,在建成吨粮县后,采取
措施进一步拓展“吨粮县”建设成果。1.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承包经营机制。在家庭联产承包分户经营的基础
上,建立村级集体服务组织和村民小组,使分户经营和统一服务相结合,以解决农业生产中各家各户难以解决的难
题。年内全县新建以农机为龙头的村级综合服务大院76家,健全了以地片为主的村民小组,形成了联户经营、互助
合作、自我服务的区间服务格局,为实施计划种植、区域种植和规范化管理及推广科学种田提供了组织依托。2.狠
抓以农机、水利、地力培养为重点的农田基础建设。年内,全县新增农机动力0.48万千瓦,农机1700台(件),农
机总动力达到28.7万千瓦,亩均0.56千瓦,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建设以防渗节能和引黄配套为
重点,防渗渠达到346万米,节能价值达到1277.4万元,引黄效益面积达到40万亩。防渗渠、引黄沟渠和10201眼机
井形成了全县河灌井浇互为补充,防渗节能“水、油、地”三节约,引蓄排灌全面配套的农田水利网。建立了土肥
中心化验室和植株养分平衡监测室,指导农民配方施肥、科学施肥。大力推广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深耕深翻等
技术措施。亩均施用有机肥3.7吨,玉米秸杆还田20余万亩,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进一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
深化农业技术的普及工作。县主管部门组织全县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承包各乡镇的农业技术指导,集中举办小麦、
玉米、棉花、蔬菜、桑蚕等专业技术培训班1029期次,印发明白纸30万份,培训农民25万人次,推动了农业技术的
推广和应用。
由于措施得力, 1991年全县粮食生产连续获得第十三个丰收年,全县37.44万亩粮田,单产实现1048公斤,比
上年增产28公斤,增长2.75%。其中小麦单产432公斤,玉米单产633公斤,比上年分别增产13公斤和22公斤。
1991年桓台县粮食又获丰收。

(陈军)

农业生产走上高产高效之路
1991年,桓台县贯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实
现了由高产低效向高产高效的战略转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是上年的2倍。
全县把提高粮食单产、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和发展畜牧业作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措施,
采取稳定和调整并重的方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以巩固和发展吨粮县建设成果为动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 促进粮食高产开发,提高土地产出效益。1991年全县粮田面积缩减5%,但粮食单产增长
28公斤,总产量接近上年,粮食生产比上年增收近800万元。全部种植业实现产值3.79亿元,比上年增长8%。2.积
极稳妥地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稳定小麦种植面积,适当缩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桑、棉、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粮经比例由上年的85:15调整到75:25。同时大搞农作物间作、轮作和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年内种植业
投入增长和产出增长分别为6.64%和16.07%(按现价),亩均增收86元,亩均收入达745元。3.发展畜牧业,实现
粮食的转化增值, 以牧促农。 年内全县大型规模饲养场达到47家,各类饲养大户发展到1034个。畜牧业消化玉米
1.25亿公斤、 作物秸杆2亿公斤,提供有机肥15亿公斤。畜牧业产值达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6.5%,人均增收81
元。

(陈军)

工业生产提前45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1991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35.7%,提前45天超额15.36%完成全年生产计划。
工业生产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一靠技术改造和有效投入。全年投入技改资金1.08亿元,完成技改27项、技术革
新93项, 解决生产难题184项。 1984~1991年, 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其中1991年工业生产性投资达
1.62亿元,为全县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兴建的淄博禽蛋制品厂、2条8.8万吨水泥生产线、淄博电器开关厂和糠醛
厂等已成为全县的骨干企业。二靠加强生产调度,强化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生产计划与经营承包挂钩,层层分解,
按季下达生产作业计划,逐月汇总执行情况,及时分析、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正常生产。三靠强化销售力
量,以销促产。在扩大、充实自身销售力量的同时,通过加强广告宣传和挂网联销、聘请业余推销员等多种营销方
式,广开销售门路。年内全县实现销售收入5.78亿元,增长幅度接近产值增长速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陈军)

机械设备首次整机出口
县属淄博轻工机械厂积极开发高质量、高技术新产品,年内把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该厂生产的5个规格的3种
造纸机械设备整机出口孟加拉、 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和尼日利亚4国,出口交货值达30万元,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首
家整机出口机械设备的厂家。
淄博轻工机械厂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超前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健全质量保证
体系,理顺管理渠道,从来料来件、生产制造到产品出厂,从产品设计、改进到售后服务,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
度,产品处于全面受控状态。该厂生产的2个产品连续多年保持省优、部优或市优良产品称号。另一方面积极引进、
吸收先进技术, 以技术超前占领市场。年内通过厂际合作,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加改进优化,开发了3个高技
术新产品, 其中ZDP11B—450型全浮动双盘磨浆机是在英、日、法三国同类产品基础上优化改进而成的,其技术水
平达到国外同类设备先进水平,可代替进口,也是我国制浆设备的换代产品,已通过部级鉴定。

(陈军)

3万吨磷酸一铵工程竣工投产
淄博复合肥厂在全国新上的33家化肥专项建设定点招标中一举中标, 成为3万吨磷酸一铵工程建设单位。1990
年5月破土动工。市、县领导对建设工程很重视,经常亲临现场排忧解难,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建设施工,
实行网络计划管理,科学施工与建设会战相结合,土建、安装穿插进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大大加快了工程建
设进度, 赢得国家奖励性贷款400万元及省计委、建行增加贷款650万元,并争取发行企业债券500万元,保证了工
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3万吨磷酸一铵工程, 是全市重点工程和重要支农工程。总投资2664万元,生产设备采用全自动流水生产线,
生产工艺在国内属一流水平。 投产后可年创产值3900万元,利税650万元。产品磷酸一铵是高浓度氮磷复合肥,施
用方便,可用于多种农作物。
3万吨磷酸一铵工程,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比国家定额工期提前半年,于1991年11月完成建设任务,并于12月
16日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在全国45亿化肥专项、33家磷铵工程中,首家正式投产。中央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

(陈军)

辛泉村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
起风镇辛泉村曾是全镇有名的穷村, 素有“起风两头难,东巩、付庙挂辛泉”之说。1982年,3名村民集资入
股承包经营村里亏损多年的修配组获得成功,激发了全村集资入股办企业的热情。村委积极引导、大力扶助,股份
合作制企业在短短几年内有了较大发展。 1991年,全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20家,入股农户167户,占全村总
户数的44%。 形成了轧钢、采暖、纸管、钢塑等12个系列、14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实现工业产值1400万元,利
税1 3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320万元。股份制企业职工达450余人,人均年工资近3000元,股东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股份制企业向村上缴利润11万余元。企业经营方式由个人承包逐步向具有集体性质的股份合作经营机制发展。村民
委员会由单纯收缴承包、管理费和提留,进而参与股份投资和企业管理,股份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政企关系
走向规范化。
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全村道路、通讯、饮水、学校、村容村貌等各项公益事业有较大发展。
农业生产稳步前进,年内耕亩产量达112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陈军)

桓台县被确定为全国“劳务出口基地”
桓台县建筑业历史悠久。清末,桓台工匠即已跻身济南府,40年代,遍布全国18个省市,仅在济南注册经营的
就有44家、近5000人,少数工匠远涉美国、新加坡。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桓台县建筑业发展更为迅速。
1991年,全县建筑业出工人数达到6.22万人,承接工程量10.53亿元,竣工8.67亿元,完成产值1.8亿元,实现劳务
收入2.75亿元。建筑业由单一的土建安装向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园林古建及筑路、桥梁全面发展,全县已拥有装
饰装修公司9家、 工业设备安装公司5家、筑路公司3家、园林、古建筑公司各1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技术、装
备水平和施工能力在全国堪称一流。全县有四级以上资质的企业121家,其中三级32家,二级6家。中级持证上岗人
员659名, 761人获中级技术职称,993人获初级技术职称。三级以上企业人均装备率达1890元。独立施工了包括山
东外贸大厦(24层、 80米高)的多幢高层、超高层及多项大跨度基建项目。建筑队伍以淄博、东营、济南3市为基
地,遍及包括石臼港、青岛和黄岛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全省各地,踏足北京、大连、中原油田,远涉青海,赴省外施
工人数超过600人。 施工的中科院外国专家公寓和亚运村华侨公寓装饰工程在北京受到赞誉。早在1989年就有26人
随中国建筑公司远涉约旦王国,承建王宫工程。
桓台县建筑业的崛起, 受到国家建设部的关注,部领导多次来桓视察,“建筑之乡”逐渐名闻全国。1991年4
月,被中建公司确定为全国“劳务出口基地”。

(陈军)

市场建设迈大步
年内,桓台县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合力建市场,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总投资830万元,新建市场6个,
棚顶总面积10230平方米;新设大集5个,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其中木材市场和综合市场独具特点与规模。
木材市场位于205国道两侧,主要集中于县城城区,总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由于积极扩大与东北林区的联系,
年内,木材市场内经营点发展到80余家,木材年经营量达15万立方米,辐射范围东起潍坊,西至济南,南到临沂,
北达德州。 综合市场位于城区南部,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为钢混结构对应式二层营业楼,楼间4座天桥相连,玻
璃钢瓦罩顶,总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内设营业用房248间,400余个摊点,日接纳顾客万余人。
全县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市场管理,进行了多次专项检查,实行摊位编号定位管理,广泛开
展“文明市场”建设活动。年内建成县级文明市场20个,市级6个,省级2个,为客商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陈军)

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无一人违纪建私房
桓台县建筑业发达,近年来,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70%的农民陆续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农村
人均住房面积在19平方米以上, 但全县668名副科级以上党政干部无一人违纪建私房。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
多次实地采访报道。1991年6月中纪委予以通报表扬。
县委、县政府针对桓台建筑业发达这一特点,把防止领导干部违纪建私房作为廉政建设的重点来抓,明文规定:
“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在城区建私房,不得用公款对住房进行装饰整修。”对在农村建房也规定了申报和
公开制度。县纪委、监察局对此进行多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不遮不护,在全县形成了良好风气。县党政领
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搞特殊,与一般干部同住一样的宿舍。在桓台,既没有常委院,也没有县长楼,为
各级党政干部树立了榜样。

(陈军)

全面完成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
1985~1987年, 全县相继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实验室建设任务。从1988年开始,又着手城镇8个国办中
小学校舍改造。 为加快完成校改任务,1990年8月,成立了由县各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校改领导小组以
及筹资和校改办公室,具体负责校改工作。
为筹集校改资金,县党政领导带头捐款,群众踊跃集资,全县农民集资866万元的任务半年内全部完成,有5个
乡镇一次完成二年的集资任务。社会各界损款25.13万元,支援物资折款23.83万元,支援各种车辆1419台次,炉渣
6253立方米,减免各种费用41万元,至1991年底,全县共集资2039.29万元,占校改投资总额的72.78%,其中个人
集资占集资总额的53%。
为保证校改规划设计质量,聘请了两名高级工程师指导校改规划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各级党政领导紧抓不懈,
现场办公解决难题。有关乡镇、村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3000多名工人昼夜施工,关键时刻分段突击,重点会
战,五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年多的工作量。
校改后,各校教学、运动、生活三区分明,联系紧密,使用便利。校舍呈各具特色的组群式结构,功能全、采
光好、 体量大、造型新、有变化。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368.79亩,新增118.57亩;校舍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新
增5.9万平方米。新建景点30处、雕塑10座。课桌凳、绿化带、道路硬化面积成倍增长。
在高速建设的同时,工程质量也得到保证。桓台二中综合教学楼成为全县历史上第一个市优工程。1991年9月,
省城镇学校校舍改造验收团对桓台县8个城镇国办学校的校舍改造情况进行实地测量检查, 检测项目全部达标,顺
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陈军)

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
1991年,桓台县充分调动和发挥本县通讯员和埠外记者的积极性,把握重大题材,搞好重点报道,新闻报道工
作成绩显赫。全县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257篇,创历史最好成绩。有13人次受到市及市以上新闻单位的表彰奖
励,马承龙同志荣获淄博市唯一的《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一等奖。2个单位获市及市以上5个集体一等奖。全县被
市委、市政府授予“七五”期间“宣传报道先进单位”、1991年度“宣传报道先进单位”称号。
为搞好新闻报道,1990年6月,桓台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新闻报道中心”,并配备了5名骨干通讯员,在全县
建立了由各乡镇1~3名专职通讯员和县直各党委1名兼职通讯员组成的通讯报道网。主管部门加强与通讯员的联系,
定期培训,请专业新闻工作者讲课辅导,逐步在全县建立起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的通讯员队伍。通讯员围绕全
县中心工作,选取重大题材,从不同层次、角度采摘繁花,为各级新闻单位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稿件。其中,马承
龙撰稿、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江北第一个吨粮县——从高产走向高效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各大报纸、
电台在显要位置、节目头条进行了报道。科技兴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无违纪建私房的廉政
典型事例,也在多家大报上占据过主要版面。新闻报道为提高桓台县知名度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