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6&rec=33&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1年,周村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八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确立了“强化科技、加
快开放、推进开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攻工业、强化农业、大抓商业”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实现“一个
再上”(农业新台阶),“两个突破”(工业外经和商业设施建设)和“三个创建”(省级食品卫生达标、精神文
明和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区)为重点,组织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开拓,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社会总产值达32.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2.2亿元,国民收入1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4.9%和34.1%。
农业,通过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和综合配套开发、完善双层经营机制等重大措施,创出三个新水平:粮食总产
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林木覆盖率达到19.6%;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1370.76万元,建成梅家河桥闸改造、
机井房达标、萌西引水二期工程延伸配套等一批重点项目和3712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工业, 围绕“抓投入、增后劲,抓效益、求提高”这一主攻目标,完成技改项目129项、新产品开发30项,研
制新品种、 新花色166种。产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企业后劲增强,产品质量、效益有新提高。首批参加“三星”
(明星乡镇、明星村、明星厂)创建活动的单位取得可喜成果,周村、萌水两镇工业产值分别达到4亿元、2亿元,
长行、 爱国两村双双跨入亿元村行列。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2%;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
现利润总额4023万元,上缴税金433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8%和52.9%。
外经外贸提前一年完成了“1415”工程,提前3个月完成外贸收购计划,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1.4亿元,比上年
增长101.2%。全年新批合资企业5家,有4家建成投产,并新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协议书4家。
财贸战线坚持服务生产、方便生活的经营方向,充分发挥国营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等部门的主渠道作用,
积极组织货源,丰富市场。商业设施和网点建设不断扩大,纺织大世界二期工程竣工,观山百货大楼、五金交电大
楼及5000吨露天粮仓等大型商业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0.2%;
年末城乡储蓄余额为5.4亿元, 比上年增长27.2%;实现财政收入8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区职工(不含
省市属企事业单位)工资平均20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2.2%。
城乡建设本着“财政保吃饭,建设靠社会”的方针,积极挖掘、拓宽聚财、用财之道,使以周北高新技术经济
开发区、 合作建房和农村“两化”工程为代表的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309国道拓宽工程基本完成,贾萌、周演、
张周3条主要道路建成通车, 在全市率先实现区乡道路沥青化;在全省首家实现区乡电话程控化。城市绿化、美化
不断创新和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
科技教育为经济发展发挥出更大作用。 年内取得33项科技成果,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4项,填补省内空白的15
项。开发出高效节能电暖器、禹王山矿泉水等新项目;8项丰收计划全面实现既定目标;首次实施省级火炬计划1项;
完成科技发展计划12项; 实施星火计划12项,其中2项在全国“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上分获银质奖和优秀奖。教
育质量大幅度提高,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在第二届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各项评比中周村区获两个最高奖。电视
新闻和专题片,中央台采用11件,省台采用75件,采用量继续居全市各区县之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区医院
“南门北开”工程和南营、萌水、王村医院门诊大楼均已竣工。实现了全省食品卫生先进区县达标,获“全国计划
生育宣传教育先进区”称号和省人口目标责任考核第三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批
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农村党建工作受到省委提名表扬,双拥工作被评为市级模范区和省级先进区。

(翟明本)

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1年,全区在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和遭受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总产达11.57万吨,单产646公斤,分别比上年
增长14.2%和14.5%,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夏粮生产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为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区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强化对农业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制订并坚持定期议农
制度, 区五大班子主要领导人长期坚持包乡镇和种样板田制度。二是完善双向承包制。年内,全区216个村普遍签
订了双向承包合同, 上包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服务,下包生产计划、定购和上交提留等项指标;161个村建立了合
作经济组织;区、乡、村三级建立起社会化服务体系,搞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给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依
靠科技,抓好以吨粮田为重点的高产开发。全区配方施肥25万亩,秸杆还田13万亩:合理密植,小麦种植改为小畦
小背,玉米采用等行距;全区选用良种100万斤,有鲁麦12号、鲁玉2号等;平原水浇麦田推广了精播、半精播技术,
从而促进了高产开发。1990年,大姜乡率先实现亩产吨粮,年内又建成南阎、张坊、南营3处吨粮乡镇,4万亩山旱
田也实现了单产506.6公斤的好收成。

(王振声)

林业生产成效显著
1991年, 周村区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善平原农田林网15.12万亩,实现绿化达标,被林业部授予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荒山绿化5464亩,创历史最高水平;营造经济林3100亩,生产果品551.9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22.6%;植树总数102万株,林木覆盖率达19.6%,比上年增长1.5%。
全区林业取得上述成果主要是措施得当,具体有四抓:一是抓政策。年初,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两年消灭
荒山、 5年绿化周村的决定》和《1991年全民义务植树意见》,同时制定了苗木补助政策,实行“区保苗木,户投
劳力”的办法,由区林业部门提供苗木,区财政部门保证苗木资金,与绿化单位签订合同,统一标准,限期完成;
制定奖惩政策,开展林业生产“丰收杯”竞赛活动。二是抓投入。首先是资金投入,由区财政拨一点启动资金,乡
镇筹一点生产资金,群众出一点发展资金;其次是科技投入,举办学习班38期,培训技术人员3600人次,推广科技
成果十几项。三是抓会战。春秋两季,全区统一规划,城乡全面发动,大搞绿化造林,全年义务植树人数首次突破
30万人次, 适龄公民人均义务植树7.9株。四是抓领导。区五大班子负责人带头植树,率先垂范;区、乡、村各级
负责人签定限期绿化责任状,落实责任。

(王振声 刘德武)

周北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为发展新型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布局,加快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利用及对外开放的步伐,区委、区政府根
据周村交通方便、工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发达等条件,通过大量调查论证和研究,于1990年确定建设周北高新技
术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可供开发面积4.5平方公里。它以丝绸路和张周路为南北、东西
轴线向四面开发。其中丝绸路两侧和以东地段为工业开发区,丝绸路北段西部为生活、商业、娱乐设施开发区。为
加快建设,1991年区委、区政府以“建好基础上项目,抓好项目促基础”为指针,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编制
较为详细可行的规划,分别制定了纺织、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外贸企业及科研工业区、文教卫生和商业服务
等功能小区的建设规划。二是制定土地使用、税收、人才引进等各项优惠政策。三是起步区基础设施陆续展开,已
投资500万元, 完成了开发区内两条主干道路建设,架设了供电、供水、通讯专线,供热、绿化等工程也正在加紧
进行。至年底,瀚博毛绒有限公司、淄博新型传动机械厂已建成投产,前者是与台湾张福庆先生及卡德威有限公司
合资兴办的企业, 项目总投资300万美元,其中外方投资100万美元,年可创产值4700万元,创汇875万美元。后者
是与西安国防科工办系统“联姻” 办的企业,投资近千万元,年可创产值1200万元,利税200万元以上,将成为周
村区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在建项目有科新自控电器厂、淄博周村灯塔牛仔服装厂、周村防爆灯具厂、南阎镇办中
学等。准备就续明年待建项目十余个,其中,有填补省内空白的淄博精密钢管厂、合资企业恒峰电子有限公司等。

(王允信 宋吉选)

在全市率先实现区乡道路沥青化
为解决道路交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周村区从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战略出发,
狠抓了地方道路建设。1989年,全区投资335万元,开通了连接张坊、高塘、萌水3个乡镇的姜萌路、库西路及西过
境路,总程计24.3公里,解决了重点乡镇卡脖子路段。上年投资805万元,在全区7个乡镇建区乡道路12条,计82.5
公里。开工里程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其中大姜乡发动群众集资76万元,人人参战,一举建成25公里的环乡路;彭
阳乡自力更生,辟山搬石,建成9.8公里的彭萌路。年内又投资500万元,集中力量建设了贾萌路、张周路、周演路
及梅家河大桥,全区已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三年来,全区道路建设总投资达1640万元,其中集体与群众集资1100
万元。动用各种车辆5万辆次,新建和改造地方道路132公里,桥涵30座,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干线,区乡道路为
骨架,村间道路为基础的相互辐射连接贯通的公路网络。年内全区81.4%的自然村又铺设了沥青路面,在全市率先
实现区乡道路沥青化。

(王允信 甘爱华)

在全省率先实现区乡电话程控化
1989年9月,周村区在区及部分乡镇程控电话开通以后,又提出了用3年时间,全面实现区、乡(镇)电话程控
化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全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乡镇长任组长
的两级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落实;2.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向上级争取,二是区里拿一点,三是乡镇凑一点。
先后投资1660万元,建成总装机容量为4730门程控电话网络。其中,城区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3000门;乡镇分别建
成装机容量为1000门、500门等程控电话交换系统4个。1991年10月,全区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区、乡(镇)电话程控
化,全部实现了国内直拨和部分国际直拨,为周村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副省长马世
忠等领导对周村区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允信 明子春)

城镇合作住宅建设结硕果
周村区为加快旧城改造, 解决全区4500户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的困难户和不便户的住房困难,在广泛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 根据本区实际,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开始实行城镇合作住宅建设,1991年4月成立全省第一家城镇住
宅合作社, 至年底,全区已有40个单位和600户居民参加。住宅合作社是在区房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房地
产管理局牵头,城乡建委、工会、建行联合主办的。其性质是城镇居民为解决自身住房而自愿参加的公益性合作组
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城区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户、拆迁户,在单位的资助下,集资合作建房。合作社根据个人出
资、单位资助、政府扶持的原则自愿参加、民主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合作住宅的产权根据个人投资的多少
分为个人所有、 个人与单位共有和合作社所有三种。 年内已完成了第一期建房工程,共建楼房19幢,建筑面积共
4.5万平方米,相当于1990年全区建成住房面积的2倍多。走出了一条加速旧城改造、尽快改善城区居民居住条件的
新路子。
城镇合作住宅已经显示出巨大优越性。首先,吸引了群众的消费资金转化为住房投资,减少了政府财政开支,
同时为效益差的企业起了松绑、 减压作用。一期工程筹集社会资金1300多万元,为540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第
二,住宅建设、旧城改造、商业服务网点融为一体。一期工程改造了4片危旧房住宅区。同时建设商业服务设施1.1
万平方米。第三,有力地推动了住房制度的改革。增强了群众住房商品化的新观念,较好地解决了有房户与无房户、
老房户与新房户在住房问题上的利益差别,调动了社会各界关心、参与、支持住房改革的积极性。省长赵志浩对此
给予充分肯定,国家建设部房地产司致电省建委,对此表示祝贺。

(王允信)

梅家河桥闸改造工程竣工
该桥闸坐落在张坊乡梅家村东孝妇河上。原桥闸建于1959年,桥低路窄,拦水量少,交通卡脖,制约着周村北
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区政府确定改建梅家河桥闸。改造工程由区交通局、公路站、水利水产局主持,周村、
桓台水利建筑安装队施工,于1990年12月动工,1991年10月竣工,总投资360万元,用工6.6万。个。新桥闸由拦河
闸和公路桥两大部分组成, 另有桥头堡和启闭机房两个附属建筑。拦河闸设5孔,闸底板高程29.1米,闸门为升卧
式平板钢闸门。公路桥宽12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桥长72米。桥设8孔(包括拦河闸5孔),每孔净宽8米。
新桥闸是周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枢纽工程, 它的建成,使孝妇河引水量扩大至2000立方米,为原引水量的4倍,增
加了北部乡镇地下水补源能力, 可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5.2万亩,为周北吨粮田建设和高产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改善了周村区与张店、邹平、桓台等区县的交通状况。

提前一年实现“1415”工程
1989年10月,区委、区政府制订了发展外经外贸的“1415”工程,即至1992年,使全区30个企业成为出口创汇
骨干企业,年出口收购值分别达到1000、400、100和50万元,全区收购总值超亿元。至1991年底,全区出口企业发
展到44家,年完成出口收购值超1000万元的2家,达400万元的4家,达100万元的16家,达50万元的12家,另有不足
50万元的10家,收购总值达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2%,提前一年实现“1415”工程,成为全市面积小,人口少,
完成收购值最大的区县。
从规划制订到完成,外贸收购值平均每年递增60%。发展如此迅猛,首先在于区委、区政府有较强的开放意识,
领导同志多次带队到发达地区考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为了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出口创汇行列,区政府制订
了《关于鼓励出口创汇的暂行规定》 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至年底,全区有出口基地乡镇2个(周村、萌水),出口
创汇企业44家, 出口产品7大系列、100多个品种、300多个规格。其次,层层落实承包责任制。每年,区政府与区
经委、外经委、外贸公司和11处乡镇签订承包合同,并落实到企业与个人,执行重奖重罚政策,年底兑现。再次,
拓宽出口渠道。 年内,除青岛主口岸外,又与广州、深圳、海南、福建、上海、浙江、大连、天津、江苏9个口岸
建立了业务联系,外口岸出口额占25%。

(王振声)

物资局利润绝对值列全市各区县之首
1991年,周村区物资局按照“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宗旨,积极投身市场,参与竞争,全年完成销售额
1.5亿元,实现利润222万元,利润绝对值首次列全市五区三县之首。他们的主要做法:1.开拓货源基地。年内先后
与济钢、上钢、太钢等10余家钢铁生产厂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支援生产厂家生铁1.56万吨,购进各种钢材1.35万吨。
2.建立销售基地。靠规模经营争取用户,不锈钢公司由原来2个发展为6个,品种由10几种扩大到1300余种;以服务
大中型企业为主,年内先后与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需关系,为其送货4500余吨。3. 千方百计筹措资
金。全年共筹资2500万元,保证了业务顺利开展。4. 深挖内部潜力。重点抓了资金的利用率、清仓挖潜、清理200
万元长期拖欠款。

(甘爱华 庞刚周)

周村区被定为全省家教“三优”工程试点单位
近年来, 周村区积极探索搞好“三优”(优生、优育、优教)工作的新路子,逐步摸索了一些经验,1991年5
月,被列为全省“三优”示范工作试点区。年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级儿童少年工作委
员会和“三优”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少儿工作干部。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负
其责。通力合作,共同搞好“三优”工作。2。制定了近期目标、长远规划,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及街头宣传、
咨询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受教育人数达2.7万人,并与淄博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为期6个月的“鲁萌杯”家教征文活
动,扩大了“三优”工作影响。3. 多层次办学。在上年成立全省第一家“三优”学校的基础上,全区9个乡镇陆续
建起了分校。至年底,“三优”学校共开办34期,学员达2760余人。“三优”工作的开展为儿童少年的成长创造了
良好环境,促进了全区儿童少年事业的发展。年内全区计划免疫和“四苗”接种率达99%以上,14岁以下儿童的遗
传病患病率降为12.92‰,儿童健康查体率达到68%。

(王允信 甘爱华)

教育质量跃居全市上游
1991年,周村区继国办校舍改造在全市夺魁之后,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狠抓教学管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上来,使教育质量跃居全市上游。其主要做法是:1.明确提出全区整体教学质量跃入全市上游的奋斗目标,围绕目
标,层层宣传发动,精心组织会战。2.加强班子建设,对各校领导班子及教学研究室进行全面调整、整顿,作出了
干部听课、兼课的有关决定。3.实行目标化管理,校校班班有目标,人人有压力,严格考核,奖惩挂钩。4.成立教
育学会,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5.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年内为60多户教职工解决了住房困难,民办教师退休、
教师医疗费、 30年以上教龄教师退休拿100%工资等问题全部得以解决。由于措施得力,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
性, 使全区教育普结硕果:小学毕业生全市会考合格率达98.73%,比上年提高3%;高中招生考试总分超过500分
的考生348人, 录取分数线比上年提高100~130分;中专录取分数线由上年385分上升为438分,居全市第三;高考
本科上线人数突破90大关(不含艺体考生) ,创区高考最高纪录,居全市第二位;周村、萌水、高塘、彭阳4乡镇
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周村区被评为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省“学平度”教育工作先进区。

(甘爱华)

长行村成为全区第一个亿元村
1991年,周村镇长行村完成工业总产值1.04亿元,成为全区第一个、全市第二个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的村。
其主要措施:一是层层发动,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在各企业掀起一个想亿元、千亿元的生产高潮。二是加大投入,
增强后劲。 建成年产值4500万元的“三资”企业瀚博毛绒有限公司;投资280万元对东方地毯厂和淄博染丝厂进行
了技术改造, 新增产值1500万元。并吸收采纳合理化建议110余条,创造价值70多万元。三是强化科技意识。先后
举办8期企业职工专项技术培训班,培训职工400多人次。及时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做到了产品畅销无积压。

(王允信 甘爱华)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国家级验收
1991年6月14日, 周村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市首家通过了国家计生委、中宣部的验收,并被评为全国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1.充分发挥计划生育职能部门的作用,坚持主动向党政领
导请示汇报,争取支持。2.主动与文化、宣传及工、青、妇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搞好宣传。3.建立计
生宣传网络, 把工作落到实处。 全区建乡镇、村服务站214个,建站率达94.6%;配宣传员874人,建党员联系户
461 0个,基层协会314个,发展会员22497人;联系已婚育龄妇女59550入,形成以镇村计生干部为中心、以服务站
室为阵地、以党员协会会员和育龄妇女服务站为支撑、以育龄群众为端点的网络化辐射型宣传组织体系。4.运用多
种形式广泛宣传:编排节目,组织计生文艺会演,寓教于乐;举办计生知识竞赛,转播实况录相;组织街头计生咨
询服务活动;开展计生宣传月活动,定期表彰先进;把计生工作纳入社教内容;利用党校、人口学校进行人口理论
教育;把计生宣传纳入“两个文明”建设规划,在争创文明活动中坚持计生“一票”否决权;强化舆论阵地,几年
来投资10万余元,制作固定性宣传牌280块、宣传橱窗32个、跨街横幅标语175条、固定标语1395条,定期组织大检
查、召开现场会,从而保证了全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翟明本 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