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6&rec=31&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1年,全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深化体制改革,主攻乡镇企业为重点,以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强化农
业基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目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总产
值达到46.79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73亿元, 国民收入达到15.6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7.6%、24.3%和
25.5%;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37.3%。
农业生产,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和农业整体水平,被列为全省旱作农业开
发、农业社会化供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和以工补农粮食基地试点区。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63亿元,
比上年增长15.3%。 粮食总产达到1.67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16亿公斤;单产503公斤,增加47公斤。全区建成吨
粮田5万亩,10万亩旱作农业开发田粮食亩增109公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10年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效益最好
的一年,夺取了全省“鲁水杯”竞赛金杯奖。有10个乡镇社会化供水工作全面展开,黄家铺乡被誉为全市“供水社
会化第一乡” 。山区小流域治理完成60平方公里、荒山造林5万亩,果品产量达到3500万公斤,黄烟、花生等经济
作物产量和效益也有较大提高。
工业生产,坚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提前50天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生产计划。乡镇企业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区属工业完成1.3亿元,乡镇办工业完成6.97亿元,村办
工业完成20.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9%、26.8%和46.9%。
外向型经济有新的突破。 全年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61.9%。新增出口企业7家、出口产
品8种、“三资”企业8家。全年引进利用外资447.9万美元。
财政通过广开财源,堵塞漏洞,全年收入达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6%,连续8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
节余, 跨入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行列。 城乡储蓄余额达11亿元,比年初增长36.9%。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
7.9亿元,比上年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2元,比上年增加85元;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880元,比上年增加74
元。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影响较广的专业市场、商业设施、娱乐旅游场所、景点等十几
项骨干工程陆续竣工并交付使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鲁中商城初具规模。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有较大提高。日调水4.5万立方的东水西调工程全面完成,投资100万
元对城区管网进行改造,提高了供水普及率。完成了般阳大戏院、区医院门诊楼、供电调度楼、技术监督中心、区
委党校教学楼等一批单体工程。旧城改造面积达到7.73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23个乡镇全部安
装程控电话,其中15个乡镇并入市话网。西过境路、湖南路、淄洪路、聊斋路相继竣工。投资3082万元,新建改建
干线公路17.1公里,区、乡、村道路83.8公里,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15.9公里。
科技教育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成绩突出,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完成星火计划项目6项,科技发展
计划15项、新产品、新技术鉴定25项,实施专利技术16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推广新技术、新成果56项。
城镇学校校舍改造提前一年实现“五达标”,改善了办学条件。淄川技工学校当年审批、建校、招生。多渠道安置
待业青年3120人,比计划增加620余人,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9‰以内,完成了市下
达的各项计划生育指标。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首批社会文化先进区”称号,并名
列前茅,《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显著位置报道了全区文化建设情况,中央电视台拍了专题片。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
动和军民共建活动广泛开展,荣获省级卫生城、省级食品卫生达标区、省级双拥模范区荣誉称号。民兵工作做到了
“三落实”,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促进了全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旱作农业开发取得初步成效
淄川区地处丘陵,山旱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0%。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对促进全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再上新台
阶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全区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旱作农业开发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以科技为
先导,以高效旱作农业为目标,以改善生产条件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推广旱沟麦和旱田玉米开发。积极选
用良种,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加大农机投入,让农
机唱主角。在旱作农业开发中,在农机具研制、深耕细作、增加蓄水能力上下功夫。研制、改进了耕整机、玉米套
种耧、旱沟麦播种机等13种农业机械,推广应用了与之相配套的14种新机具。根据山区山旱田面积大及土、肥、水、
光、温等条件较好的特点,全面推广了旱田小沟麦播种机,一次可完成开沟、扶垄、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
道工序。旱田机耕面积达75%以上,提高工效40多倍。近几年共推广旱沟麦47万亩,增产2350万公斤。旱沟麦机播
技术已向全国推广。还实行了玉米深松覆盖麦穰技术,即在玉米小喇叭口期用深松机进行深松,然后在玉米行间覆
盖麦穰,保证了种麦时的墒情和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份供应,使玉米试验田比对照田增产68%。1991年全区农机总
动力达24.5万千瓦,平均每亩0.64千瓦,小麦、玉米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由原来
的50%提高到80%,机械化旱作农业名列全省前茅,为省内唯一的示范区。三是增施有机肥料,实行配方施肥。重
施磷肥,增施有机肥,稳定氮肥,并推行穴施入坑,条施入沟的办法,提高肥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四是对旱作栽
培技术进行攻关,推行蓄墒、节墒、保墒的“三墒”种植法,培肥地力,提高地温,减少水份消耗。五是优化农业
内部结构。全区先后建立了科技、农机、生资供应、农业经营管理四大服务体系,增强了集体服务功能。有关乡镇
努力增加对旱作农业开发的投资,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特别是西河镇,领导重视,真抓实干,实行了科、物、政有
机结合,万亩山旱开发田平均亩产663公斤,比开发前亩增385公斤,投入产出比为1:7.9,实现了高产高效。经农
业部、省、市有关专家、教授鉴定,该镇的山旱田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经验已在国内同类
地区推广。
年内, 淄川区被列为全省旱作农业开发试点区。10万亩旱作农业开发田粮食产量亩增109公斤,为农业的综合
开发创出了新路子。9月2—3日,全省旱作农业会议在淄川召开,充分肯定并推广了淄川区的经验。

(孙学珍)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1991年,全区工业生产深入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并以
科技进步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推动了工业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整体管理上水
平。全年技术改造立项67个,开发新产品148个,新上项目187个,实现工业产值28.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乡
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6.75亿元,实现利税65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74.3%,实现了增长速
度、销售收入、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尤其建材、纺织、冶金等行业在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中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建材工业是全区的支柱产业,针对全区建材行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的状况,年内加强了对企业
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积极搞活内部经营,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投资1.2亿元新上3项合资项目,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投资230万元分别对洪山水泥厂、西河水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扩建,使生产工艺更趋
合理。全年建材工业完成产值8亿元,创利税1亿元。
纺织企业在资源缺乏、销路不畅的严峻形势下,大搞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共开发新产品33个,取得了显著
的经济效益,全年实现产值2.8亿元。
为改变冶金工业“小而全”、产品档次低的现状,提高集约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成立了耐火材料配套
集团公司,对全区冶金产品实行归口分类管理,并投资15万元建起了耐火材料质量检测站,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质
量, 实现了厂厂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年内,冶金工业开发新产品11个,其中4个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完成工业产
值3.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84亿元。

(张绪传)

耐火材料配套集团公司成立
淄川区有17家耐火原材料矿, 164家耐火材料厂,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为淄川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发展
企业, 提高集约生产水平,4月16日成立了耐火材料配套集团公司,这是全区第一家企业集团。该公司是由区内12
家耐火材料骨干企业自愿组成,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具有法人代表资格的集体性质生产经营实体。公司实行董事
会管理体制,聘请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院、洛阳耐火材料设计院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院长担任副董事长,在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方面作坚强后盾。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对耐火材料从生产到销售实行整体配套管理,有利于
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技术开发,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至年底,
已实现销售额150万元, 利润12万元,并及时地反馈回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推动了全区耐火材料工业的发
展。

(孙学珍)

黄家铺乡社会化供水为全省首例
淄川区黄家铺乡位于淄博西南,丘陵占全乡面积的2/3,水资源稀缺。前几年连续干旱,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
受到严重影响。1989年10月始,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实际,经过周密调查,多方论证,不等不靠,自筹资金,组
织群众先后建设了引水、 吃水、补源和矿水利用开发工程,打井,修蓄水池、泵房,铺设输水管道,形成了4大供
水源、 2个供水场、4个加压站、7路供水管网的科学一体化供水体系。总投工6万个,搬动土石方6.1万立方米,总
投资435万元,日供水量可达2000立方米。1990年7月,全乡6300户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同时向112个乡、村企业、
区建材市场等进行供水。1991年又扩大水浇地面积4000余亩,开发喷滴灌工程2处,整个系列供水工程建设档次高,
管理上水平,年内被评为市“优质工程”。
社会化系列供水工程建成启用后,乡政府成立了供水站,实行企业化管理、商品化供水,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
供水制度,形成了自建、自管、自用、自养的管理机制和工作体制,走以水养水的路子。全乡供水实现了统一收费
价格、统一供水时间、统一核定水量水质、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装表计量,创出了一条社会化供水的成功之路,
为全省首例。
黄家铺乡社会化供水年利润可达4.4万元,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该乡腾飞化学建材总厂用上
好水后,每年可节约食盐30吨,锅炉检修次数减少,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全乡社会化统一建设供水工程
比分散建设节约打井费450万元, 节约电力设备费用75万元,管理人员比各村打井分割管理减少20多人,管理性开
支全年可节约6.5万元, 总投资减少40%。5月被市政府命名为“社会化供水第一乡”,5月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
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视察了该乡的供水工程,并给予高度评价。

鲁中商城建设初具规模
1991年,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制
定了建设鲁中商城的总体规划,即:以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城区市场开发为重点,扩大市场容量,
广招四方客商,建成以5条商业大街、10大专业批发市场和10余座综合商业大厦为主体,营业面积30—50万平方米,
从业人员4万人以上, 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商游一体,辐射鲁中的商业城。1991年淄川建材交易中心、服装城三
期工程、果品批发市场、洪山商场、北关商业街、第二商业大厦、淄博家具市场一期工程——再生物资交易市场等
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影响较广的市场和商业设施陆续完工并交付使用。西关商业开发区商业、供销两座综合
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地下商场进入内装修阶段。全区集贸市场发展到68处,其中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8处,总
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全区形成了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国合商业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国家、集体、个
体相结合、布局合理、互为补充的城乡商品流通服务体系,鲁中商城初具规模。

(韩宝祥 张绪传)

服装城年成交额突破3亿元
1991年淄川服装城年成交额达到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其具体措施是:
一、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服装城管理处45名工作人员,根据行市摊位分布情况制定了岗位、职责、奖惩、目
标和包服务、管理、卫生、秩序等16项岗位目标责任制,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采取月抽查、季检查、年终总
结考核的办法,加强责任心,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二、公开办事制度。服装城管理处瞄准群众关心的案件、摊位、收费、执照等热点问题,实行四公开、一监督、
五不准(法律法规公开,收费结果公开,处理违章违法案件公开,摊位安排公开;群众逆向监督;不准利用职权在
管理范围内购买廉价物品,不准按人情摊收人情费,不准以任何理由接受个体户礼品和宴请,不准粗暴管理,不准
酒后上岗),公开办事制度,杜绝管理中的不正之风。同时,管理人员为经营者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年内,
为经营户收发信件万余封,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经营户的信赖。
三、实行经营规范化。为了加强市场管理,管理处制定了《服装城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使经营活动、服务
设施、绿化卫生等都达到规范化要求。同时对所有经营户实行“经营许可证”、“信誉卡”和“明码标价”制度,
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城兴我荣,城衰我耻,人人为服装城增光彩”、“文明经营户”、“遵纪守法经营户”和
“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等评比、表彰活动,并与个体户签订了“文明经营公约”,服装城内文明经商,优质
服务蔚然成风,欺行霸市行为和打架斗殴现象大有下降。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城内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经营环境日趋良好,经营者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年内被评为省、
市级文明市场,并保持了国家级文明集贸市场的称号,吸引着全国20余个省、市的客商在此常年经营,国内外慕名
前来考察、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孙学珍)

江北最大的建材市场开业
淄川被誉为“建材之乡”,建材工业有着雄厚的实力。为了发挥这一优势,进一步启动建材行业的活力,区委、
区政府调集力量,于1990年10月开始动工兴建建材市场,1991年5月陆续建成开业。
该市场位于淄川济青路立交桥西首,占地面积130多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元,总体设计
为敞开式,呈带状对称,分布在济青公路两侧,每侧长1200多米,共建成45个单体,有66家经营单位,为江北最大
的建材交易中心, 整个建筑群反映了“建材之乡”的产品特色和艺术风格。8月成立了淄川建材市场管理处,将市
场各经营单位的统计、销售渠道、内部机制等工作纳入正规化管理。11月15日召开了首次订货会,成交额达93万元,
至12月底,销售额达1800万元。

(杜华)

创建农村党建先进区
为了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区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1991年全区开展了争创党建工作先进区、先
进乡镇、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的四级争创活动。区委成立了农村党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
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意见、规定,并编印成《淄川区农村党建工作若干规定》一书,发至农村基层支部,使党建工作
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在争创活动中,一是抓了调查研究,全区分4批选派了565名机关干部(其中副局级以上178名),组成119个调
研组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后进班子问题奠定了基础。二是区委常委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点,
每人重点联系一个乡镇和一个相对落后村,定期到联系点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发现典型,全区推广,收到了较好
效果。三是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乡镇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党支部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党员目标
责任制。四是整顿健全组织。为提高农村党支部班子的整体素质,实现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区共调整农村班子84
个,充实班子成员106名,选拔培训农村主职后备干部700人;狠抓了“四组一区”(党员小组、村民小组、团小组、
妇代会小组、 党员责任区)建设。全区483个行政村普遍健全了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等村级
组织。五是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投资70万元、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的区党校教学楼已投
入使用, 全区乡镇党校23所、分校114所,全部达到省、市基层党校标准,其中13所乡镇党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
党校。 全年共办班248期,轮训党员37280人次。全区农村党员活动室483个,其中市级先进党员活动室12个,区级
123个。党员活动室配备党课辅导员1996人,图书资料23.4万册,电教设备1137台。
经过一年努力, 全区先进党支部由上年的144个上升到168个,占党支部总数的34.7%,一类党支部由172个上
升到201个, 占总数的41.62%。涌现出党建先进党小组459个、先进党支部100个、先进乡镇11个。6月29日,淄川
区被省委授予“山东省农村党建先进区” 荣誉称号,名列全省第二。淄城、昆仑、罗村、西河4镇被市委授予“党
建工作先进乡镇”称号,城二村、龙一村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红旗党支部”。

(张绪传)

淄川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市区
1991年,为了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区委、区政府于年初作出了创建省级卫生市区的决定。经过近一
年的努力,争创活动取得显著成绩。12月10日,省爱卫会授予淄川区“省级卫生市区”光荣称号。
为了创建省级卫生市区,区委、区政府舍得拿出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切实有效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
把创建卫生市区摆到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区成立了创建卫生城领导小组,层层落实领导目标责任
制, 并实行现场办公、指导。先后召开协调会20余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110多项。坚持检查评比制度,10天一汇
报,半月一检查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通过新闻媒介通报批评。二是健全专业队伍,落实岗位责任制。区所有的卫
生主管部门、职能部门、监督部门的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和任务达到“五落实”,上下左右密切配合,通力协
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创建卫生市区的群众运动。三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资2600万元实施东水西调工
程与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 城区自来水普及率、人行道铺装率和城区主次干道保洁率均达到100%。城内34座
厕所达到“五净一通”(地面净、蹲位净、大便沟净、小便沟净、墙壁净,下水道通),垃圾日产日清。城区绿化
面积达329.1公顷,城区576个单位及城郊农村落实了“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市政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开发、旧
城改造都加快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市容市貌的改观。

(孙学珍)

城镇校舍改造提前一年实现“五达标”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淄川区在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实验室建设任务之后,年内又集中
力量打好城镇校舍改造攻坚战,提前一年实现校改“五达标”。
在城镇校舍改造中,首先,全区逐级成立了校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党委包校制,坚持现场办公,发现
问题,及时解决;其次,采取“区财政拿一点,群众捐一点,社会集一点,学校凑一点”的办法筹措校改资金。社
会各界踊跃捐资助学, 其中捐资万元以上的5户,千元以上的64户,保证了校改对资金的需要;再次,区直各部门
及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在审批方案、设计图纸、物资供应、用水、用电等方面为校改提供方便;各建筑队抽调和选
派最好的施工力量,选用最好的建筑材料,对施工定期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推倒重来;广大师生员工以极大的热情
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搬砖运石,清除建筑垃圾,美化、绿化校园,共投入工日25万个,节约校改资金
80余万元,加快了校改进度。
全区城镇13所学校的校改共投资3140万元,建成校舍5.3万平方米,其中楼房32幢,装饰维修校舍5万平方米;
新建学校大门9个,校校设立了塑像、景点、花坛、绿地,绿化面积由1560平方米扩展到18424平方米;校内道路全
部硬化,各校操场普遍扩建整修;更新课桌凳8370套。
11月25日至12月1日, 省城镇校改验收团验收淄川区的城镇校改后,总评价是:“校校优良,全区优良,较高
水平地达到省校改五达标要求。”

(张绪传)

西游记宫落成开放
1991年9月1日,由农民投资建造的大型游览景点——西游记宫落成并正式向游人开放。
西游记宫位于淄川区留仙湖北侧,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淄城镇城一村投资700万元,由
本村建筑队克服种种困难, 昼夜奋战,历时5个月兴建成的。宫内设计由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制景工作组的美工
人员巧妙构思而成,置25个景点,运用灯光、电控、电子音响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塑造出人间瑰丽的仙境,形象地
再现了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坎坷经历。
西游记宫的落成,是农民发展旅游事业的一个典型。至12月底,已接待大批游客,收入达250万元。

(杜华)

淄城镇北关村建成华洋街
地处淄城镇北郊的北关村, 1991年依照淄川城区的总体规划,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根据本村的实际,仅用9个
月的时间,建成了一条全省第一家融商品交易、名吃布点、娱乐中心、居住寓所为一体的村办新型商业大街——华
洋街。它是由该村淄博华洋实业总公司在原淄城一街北关段拆迁拓宽建成的。
华洋街3月20日开始拆迁兴建, 共拆迁66户村民住房和部分集体房屋、场所22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00平
方米, 投资1500万元。街长500米,宽20米,安装豪华路灯50盏,街两头各矗立一雕塑,南座名为“砺志图强”,
象征北关人磨砺自己,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北座名为“幸福美满万年长”,表示国泰民安,万事吉祥。全
街共建营业楼9幢, 均为商业门头和居住房一体化结构,一楼营业门头193个,二楼设风味名吃餐馆8个,高等级卡
拉0 K娱乐中心1处。配套设施齐全,经营、生活十分方便。整个工程于12月20日竣工,12月27日开业。年营业额可
达1.2亿元。

(孙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