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古代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6&rec=27&run=13

综述
“淄博” 一名是年轻的,而她所辖的这块土地却是相当古老的。大约在4.4亿年前,淄博大地便从海底升出了
海面。大约距今5000万年前,随着我国北部燕山山脉的隆起,淄博地区形成了南高北低、缓缓倾斜的地貌,成为鲁
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
淄博大地不仅古老,而且开发也早。据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沂源猿人便攀援于丛林覆盖着的群
山野岭之中,他们在大自然恩赐的这块土地上,一代一代地繁衍着、生活着、进化着……后来创造了由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建构的东夷文化序列。据文献资料记载:少昊时代,爽鸠氏以司寇受封于此。
舜、禹、夏、商时代,季前氏、逄伯陵氏、薄姑氏因袭治此,皆为诸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灭商,姜太公以功首
封于此,始建齐国。尽管其后发生了易姓而主的大变革,然而齐国作为一个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主权国家却存在
了800余年,其间并创造了春秋首霸、战国称雄的历史奇迹。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于此设齐郡。秦灭汉兴,
又改为封国,号称三齐之地。汉晋之后,均于此分设州、路、县等机构。公元1927年始有“淄博”之称,1945年,
淄博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正式确定下来。
从先秦到明清,在淄博这块热土上,曾培育出管仲、晏婴、房玄龄等经邦治国的政治家;孙武、孙膑等享誉世
界的军事家;邹忌、邹衍等出类拔萃的思想家;扁鹊、淳于意等妙手回春的医学家;贾思勰、薛凤祚等自然科学家;
左思、左芬、段成式、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等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真可谓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在人类历史
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中的人。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在历史的传承中生发了人类所独有的文化现
象。同理,在淄博大地悠久的历史累积中,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先哲先贤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丛丛文
明之花。荦荦大者,便可排出长长的一串名字:管仲学派建构的管子学、稷下学宫哺育的稷下学、孙子为代表的齐
派兵学、与秦医学争妍斗胜、相映生辉的齐派医学、秦汉两朝的齐学、孝妇河畔的蒲学。另外,甘德、薛凤祚的天
文学,贾思勰的农学等等亦是传统文化珍品。
由此可知,淄博是人类最早开拓的区域之一,是中国“东方文化圈”的发祥地之一。她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
古代文化,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宣兆琦)

博大精深的管子学
管子学是由管仲学派建构起来的一个学说体系。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齐颖上人,公元前685至前645年,
相齐达40年。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重
大改革与卓越建树。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与思想家,在古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管仲逝
世后,在春秋末和战国时期的齐国,有许多推崇管仲的学者,继承发扬了管仲的思想,于是形成了管仲学派,创立
了管子学说,《管子》一书就是管子学说的集中反映。
《管子》主体部分成书于战国时代,当有前人遗存及后人增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刘向校书之前,流传的
《管子》 书已有多种版本。刘向把收集到的原本《管子》同管仲学派阐发管仲思想韵其它著作混在一起,从564篇
中,校除重复部分,定著86篇。后佚10篇,现存76篇。历代学者文人对此书多有注释和校正。自汉刘向校订后,继
有唐宰相房玄龄、国子博士尹知章注释、宋张崃校勘、明刘绩增补、赵用贤订正、清戴望校正此书。
《管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举凡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诸多问题,该书都有全面而
深刻的论述。
在哲学思想方面,《管子》把天理解为自然之天,从而对西周的天神观进行了大胆的否定。《管子》提出水为
万物本原的命题,无疑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管子》进一步提出万物始基精气的学说,奠定了我国古代唯物论主要
形态气一元论的理论基础。
在政治思想方面, 《管子》 主张以法治国,它认为:“不失其法然后治”(《禁藏》),“任法而不任智”
(《任法》),《管子》认为,一个国家,人是根本,民是基石。如《霸王》中说:“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
乱则国危。”故而《管子》主张顺民、教民、爱民、富民。这种民本思想在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闪耀着光辉。另外,
《管子》“寓兵于农”的强兵思想、选才与能思想、礼法并用思想等都有许多可资今人借鉴的合理成份。如张岱年
先生所言:“《管子》的政治思想是比较全面的,也比较切合实际,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宝贵遗产。”
《管子》现存篇中有2/3涉及经济问题,1/2主要谈经济问题。其经济思想之丰富,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
是首屈一指的。《管子》认为欲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首先发展经济,正如《牧民》中所言:“错国于不倾之地。
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它还认为农业是人们的生活之源,无农不稳,“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
国富则安乡重家”(《治国》)。《管子》更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富民富国的必要途径,“无市则民乏矣”(《乘
马》)。因而《管子》用了大量篇幅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国家控制商品流通的理论体系,即轻重之学。轻重之学主要
包括价格论、货币论、商品轻重关系论三部分。这一理论不仅收效于当时,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管子》的军事思想、教育思想、人才思想、伦理思想、社会教化观、民俗思想、自然科学思想等也都
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历史上《管子》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罕有问津。80年代以后,对《管子》的研究逐
渐发展和兴盛起来。1986年10月“首届全国《管子》学术讨论会”在淄博召开。1989年10月首届“《管子》与齐文
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齐国故都临淄召开。《管子学刊》于1987年创刊,已出版20余期。

(宣兆琦)

异彩纷呈的稷下学
稷下,又作“棘下”(稷、棘二字古通),因齐故都临淄城稷门(棘门)而得名。战国时期,齐国在稷门外设
置学馆讲堂,招聘天下贤士来此讲学,故名为“稷下之学”,其馆则称“稷下之宫”。
稷下之学自齐桓公田午始兴,经过威王、宣王、王、襄王,到齐王建时才逐渐衰息。它的发展过程,几乎和
田齐的国运相始终。其中宣王时代,是稷下学宫的鼎盛期。司马迁在《史记》的《田敬仲完世家》和《孟子荀卿列
传》中作了这样的介绍:“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
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
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可见,当时稷下学宫的规模是巨
大的。
稷下学的特点之一是“不治而议论”,即稷下学士们虽然“言治乱之事”,却不担任行政职务。其中许多人,
都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问题结合起来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他们为齐国举事谋策,评议时弊,讽喻君臣,表现了强
烈的议政、参政意识。稷下学士这种不治而议论的政治风尚,秦汉时演化为博士参议制。
稷下学的特点之二是对不同学派兼容并包。稷下学士中有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公孙固、鲁仲连;有
道家,代表人物是环渊、田骈、黔娄、捷子;有阴阳家,代表人物有邹衍、邹爽、闾丘子;有法家,代表人物是慎
到;有名家,代表人物是尹文等等。各个学派,或相互间展开辩论,或在学派内展开辩论。辩论有时在学宫内进行,
有时在学宫外展开,充分体现了自由辩论的学风,开创了一代百家争鸣的局面。
稷下学士的著作, 见于《汉书·艺文志》 的有:《田子》、《娟子》、《捷子》、《慎子》、《尹文子》、
《宋子》、《孙卿子》等。这些书到后来,除了《荀子》(即《孙卿子》)基本保存完整,《慎子》尚存残篇外,
其余都遗失了。 即便如此, 稷下学风、稷下精神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
“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
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

(宣兆琦)

举世罕见的兵学
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先秦兵家之学,以齐国为最盛……齐国存在着兵家的传统”。的确,自周公分封、
太公建齐以来,齐国先后涌现了为数众多的军事学家和著名将领,如姜太公、管仲、孙武、田穰苴、孙膑、田单等
等。他们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并且大多都有军事理论著述传世,从而形成了举世
罕见的齐兵学。
在齐兵学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孙武和孙膑。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临淄人,曾助吴破楚,成就了吴国的霸
业。他功成不居,散财而去,人们不知其所终,惟传兵书于人间。他的军事著述《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
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孙子兵法》,分上中下三
卷, 计13篇,讲述了105个问题。它从战争问题、军队问题,谈到作战的战略和战术,提出了许多命题,具有丰富
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并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哲学指导意义,成为古代军事学术
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孙子兵法》以其特殊的价值,早已走出国界,具有了世界意义。早在唐代,《孙子兵法》
就传入日本,今天,日本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多达百余部。近代,《孙子兵法》又传入西方国家。海湾战争中,
多国部队的战略战术构想颇受益于《孙子兵法》的启迪。不仅如此,《孙子兵法》的影响还超越了军事领域,辐射
到其它行业, 日本的企业管理从《孙子兵法》 中得到借鉴,收到很好的效益。正如毛泽东所说:“孙子的规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战国时期人。司马迁说:“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即认为《孙膑兵法》是发愤之作。该
书自东汉以后,史籍中已不见著录,以致许多学者把《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混为一谈。1972年,山东临沂银
雀山汉墓开掘, 从发掘的竹简上,使《孙膑兵法》重见天日。该书《汉书·艺文志》注录为89篇,图4卷。而今人
们看到的仅有30篇,而且有的篇还很不完整。《孙膑兵法》对战争性质、军队建设、战略思想等都有深刻的论述,
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论证作战原则,则是全书的精华。
另外,托名姜太公的《六韬》和《司马法》也都是齐军事文化的瑰宝。
由于齐兵学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故对齐兵学,尤其是孙武和《孙子兵法》的研究,引起了
国内外军事理论家、有关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孙子兵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内已召开了三次。首届会议
于1989年5月在惠民县召开,二次会议于199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三次会议于1992年4月在临沂召开。同时在广饶县
召开了两次全国规模的“孙子学术讨论会”。随着《孙子兵法》研究会、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分别在北京和广饶成
立,《孙子学刊》1992年在济南创刊,齐兵学及其研究正可谓大放光彩。

(宣兆琦)

悠远伟岸的医学
先秦时代,我国的医学分为两派,即秦派医学和齐派医学,一东一西,若二水分流,似双峰并立。
齐派医学主要包括前后衔接的两个医疗群体。前者以扁鹊为核心,后者以仓公为基干,各有分明的师承传授系
统。扁鹊师承长桑君,授徒子阴、子豹、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等。仓公淳于意师承公孙光和公承阳庆,
授徒宋邑、高期、王禹等。这两个群体成员,可考者有20多人。二者之间,也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因此,司马迁把
扁鹊和仓公列入一传。
齐医学建立了一套富有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留传下丰富的医学著作。这些医书包括,长桑君授给扁鹊的《禁
方》 ; 公孙光授给淳于意的《方化阴阳》、《传语法》;公乘阳庆授给淳于意的《黄帝脉书》、《扁鹊脉书》、
《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
淳于意授给宋邑等的《五疹》 、 《经脉上》、《经脉下》、《奇络结》、《论俞所居》、《案法》、《逆顺》、
《论药法》、《定五味》、《和齐汤法》、《四时应阴阳重》等。公元前32年,在刘向主持下,李柱国校方技,便
把这20多种药籍,重新定名,分别汇编于《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
氏外经》 《旁篇》等7家216卷医经和《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等11家274卷经方文中。另据考证,被中医理论领域
尊为医经的《难经》,系扁鹊所撰。由此,齐国齐地的医学家们逐步建立了一套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方法,以腑脏学
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辩证学说、预防学说、治则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为基础理论的中国医学理
论体系。
扁鹊,姓秦,名越人,齐渤海郑(今山东长清)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称之神医扁鹊。扁鹊在中医学上的第
一个重要贡献是传授生徒,开创医学教育,把医学从王官和巫史的垄断下解放出来,从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
要奠基人。扁鹊创造的临床“望、闻、问、切”四诊法,今中医临床依然使用着。仓公淳于意,西汉时期临淄人,
是他把齐派医学推向第二个高峰。建立诊籍,即病历,是淳于意在中医学上的伟大创举。

(宣兆琦)

独树一帜的齐学
齐学是两汉时期,由齐地学者在传授经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学说体系。“经学”,本是儒家传家之学,应
该是“鲁学”的正宗,然而当时竟有大批齐人成为著名经师,实为齐鲁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作为经学的一个分支,齐学与今文经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体说来,经今、古文学派是汉代形成的,其主
要区别在于经书的文字和经说两个方面。就文字而言,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就的六艺经传,这些经传大
都没有先秦古文旧本,而由战国以来的学者师徒父子口口相授,到汉代才一一写成定本的。在今文经的传授过程中,
齐人起了极大的作用。《易》之最初传人田何,为齐地淄川人,其后之王同、服生、杨何、即墨成、主父偃,都是
齐人。后来五经博士分为十四,《易》学博士中施氏、孟氏、梁丘氏都是田何后学。今文尚书最早由济南伏生所授,
亦属齐地;其后济南张生、千乘欧阳氏家族,也都是齐人。今文诗有“齐诗”一家,最初传人为齐辕固生。辕固生
以治《诗》在景帝时为博士,并且以此教授弟子,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公羊春秋》,由战国公羊高到汉公羊寿、
胡毋生,更是典型的“齐学”。东汉时期,使今古文经熔于一炉的经学大师郑玄,也生长于齐地。因此,从某种意
义上说,今文经学即齐学。
齐派经学的特点之一是阴阳五行化。早期的阴阳五行说并不起源于齐国,然而齐国阴阳家邹衍却把阴阳五行学
说发展到高峰。延至汉代,齐派经学大师们便用阴阳五行学说解经了。比如《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就把《春秋》阴
阳五行化了。他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等文章中,以阴阳五行的理论说明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自然充满了糟
粕,但他提出的“三统”“三正”历史观,对后代的变法者,尤其是康有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派经学的特点之二是大一统政治说。《公羊传》开宗明义就讲“大一统”。这种政治观念在中国古代政治思
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由上可知独树一帜的齐派经学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学化作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宣兆琦)

方兴未艾的蒲学
如同曹雪芹和《红楼梦》形成“红学”一样,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形成了“蒲学”,或谓之“聊斋学”。蒲
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人,清代文学家。他怀才不遇,屡试不第,
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一生蹉跎失志,蕉落郁塞,俯仰时事,悲愤感慨;又有以激发其志气,故文章颖发苕竖,
诡诙魁垒,自成一家。蒲松龄一生勤于笔耕,著述甚丰,除《聊斋志异》外,有诗集6卷、文集4卷、俚曲13种,戏
3出,杂著5册,词若干。其中成就最高,使他享有不朽声誉的,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全书共8卷,或析分16卷,共计491篇,约40余万字。绝大多数写花妖、狐魅、鬼怪、奇人异事。
所以蒲松龄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狐鬼史》。《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就是暴露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贪官污吏的
胡作非为,无情地鞭挞了他们的丑恶灵魂,深刻地指出了人民之所以横遭蹂躏,受尽苦难的根源。反叛的内容与特
殊的形式相结合,更增加了其战斗力量,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
斋志异》的另一主题是展开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蒲松龄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禁锢思想,造成许许多
多的精神畸人,无异于杀人的屠刀。《聊斋志异》中有大量的篇幅歌颂了男女间纯真的爱情,从而对封建礼教进行
了淋漓尽致的抨击。《聊斋志异》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魏晋六朝以来的志怪传奇小说的艺
术传统,又作了创新和发展,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古代书面语言的表现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短
篇小说树立了优秀的典范。如鲁迅先生所言:“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变幻之状,如在目前;…故读者耳目,为
之一新”。
几百年来,《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早在上一世纪,就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给外国读者。据
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18种外国文字,七八十种版本的《聊斋志异》,在几十个国家流行。她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
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世界人民珍爱的中国优秀文学代表作之一。许多研究蒲学的外国学者把《聊斋志异》列
入世界杰作之林,称颂蒲松龄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随着蒲学影响的扩大,对蒲学的研究也由发轫、发展到渐趋高潮。继1980年和1985年两次全国蒲松龄学术讨论
会之后,1991年10月又在淄博召开了“首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中外蒲学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是蒲
学研究史上的一次盛会,把蒲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蒲松龄故居纪念馆早已落成,配套旅游及服务设施
也初具规模。淄博市文化局所属的蒲松龄研究所以及创办的《蒲松龄研究》对蒲学的研究、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蒲
学及蒲学研究正方兴未艾。

(宣兆琦)

争艳斗胜的北王南赵
明末清初,母亲般的孝妇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三位文坛明星,他们的名字是:王士祯、蒲松龄、赵执信。
王士祯长蒲松龄6岁, 长赵执信28岁。王桓台人,蒲淄川人,赵博山人,分别居住在孝妇河的下、中、上游。蒲以
小说取胜,而王与赵则以诗、论见长,尽管三人的文风有很大差别,但他们对文坛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
比较大的。这是孝妇河的骄傲,淄博人民的自豪。
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士慎是本名,死后至雍正时因避帝胤慎讳追改名为士正。乾隆时,
高宗以为“正”字与‘慎’字笔画相去太远,又改名士祯。生于1634年,卒于1711年,享年78岁。平生热忱著述,
至老不倦,一生编著诗、文,凡数十种,主要著述有:《带经堂集》、《精华录》、《池北偶谈》、《香祖笔记》、
《居易录》、《分甘余话》、《粤行三志》、《秦蜀驿程》、《陇蜀余闻》、《渔洋诗话》、《国朝谥法考》等。
其中诗一千余首, 可谓洋洋巨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带经堂诗话》,齐鲁书社出版了
《王渔洋诗文选注》。
王士祯,是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诗。继钱谦益之后,王士祯成了清初文坛领袖,主盟海内达
数十年之久,被誉为泰山北斗,当时和朱彝尊齐名,称为南北两大诗人。有人把他比作杜(甫)韩(愈),称赞他
开一代诗风。
王士祯早年的作品,有的揭露官府压迫人民,反映人民生活的艰辛悲苦,充满了时代气息,无疑具有积极的意
义。后期的作品,更多的是记游写景诗、怀古诗、赠答诗、咏物诗等。其中有些记游诗,以优美的笔调描述当地美
好的风物和生活情趣,并结合着抒怀,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有一部分咏史、怀古诗,内容多为感慨时代变易、追
怀史事得失、歌颂人物功绩、讽刺昏君佞臣等。有些咏物诗,别有寓意。咏物诗中有不少题画诗,大都诗情画意,
融汇一体,给人一种艺术美感享受。凡此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王士祯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体现在“神韵”二字上。所谓“神韵”,是指诗的神彩韵致而言,作诗须达到境界
缥缈淡远,意味空灵含蓄,避免实指,不露人工雕琢痕迹,要自然,具有风调之美。王士祯的神韵说曾风靡文坛,
但也引起时人的某些反对,抨击最有力的是他的老乡、甥婿赵执信。
赵执信, 字伸符, 号秋谷,晚号饴山。生于1662年,卒于1744年,享年83岁。一生著述繁多,流传至今的有
《饴山诗集》20卷,《饴山文集》12卷,《礼俗权衡》2卷,《谈龙录》、《声调谱》各1卷等。其中《饴山诗集》
和《谈龙录》价值最高。
《饴山诗集》收录赵执信各体诗歌作品1044首。这些作品大都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在一
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诗歌理论上,赵执信主张诗中要有人在;诗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反对脱离社会现实,一
味追求文辞华丽的形式主义文风,反对用“神韵”“含蓄”的唯一尺度,去衡量一切作家作品。这在文学史上具有
一定的进步意义。王士祯和赵执信宛若清初文坛的两枝奇葩,争艳斗胜,相映生辉。
(宣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