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6&rec=22&run=13

企业改革继续深化
1991年的企业改革围绕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突出改善企业内、外部环境,提高经济效益,调整经济
结构的工作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企业承包制进一步完善。市、区工业、流通各系统、各企业在上年实行“基数分档,企业自选”办法,签
订承包合同的基础上,将承包与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层层分解合同年度指标,落到实处,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包保体系,并进行了第一轮承包经营的奖惩兑现工作。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表彰
了在第一轮承包中做出突出贡献的43个先进企业和45名优秀承包经营者,总结交流了博山水泥厂、张店化工厂、博
山水泵厂、博山陶瓷厂、淄博化工采购供应站和再生资源公司的典型经验,承包政策得到进一步配套完善。市委、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评选表彰承包先进企业和优秀承包经营者的意见》、《关于对新一轮企业承包经营者奖惩的实
施意见》、《关于新一轮承包企业实行全员风险抵押的办法》、《关于国营企业新一轮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
工作意见》。这些文件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企业承包制。年内,实行承包制的企业克服资金紧缺、产品
销售不畅、原材料涨价等困难,实现了效益增长高于速度增长的目标。市属工交企业完成产值、实现利润、上缴利
税、 更新改造投资额、技改归贷分别超过全年承包指标的23.9%、39.88%、15.9%、87.7%和66.7%,各项主要
指标完成情况均好于上年水平。
二、企业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为把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各有关部门到
基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全市实际,制订了《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企业若
干问题的规定》、《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工业企业改革试点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市
委召开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了进一步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之后,各区县、市直各部门都把切实搞活国营大中型
企业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了扎实的贯彻落实措施,针对大中型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政策、资金、原材料
等方面加大了倾斜力度。“三乱”治理取得进展。全市共清理1989、1990两年度各种收费、罚款、集资、基金、摊
派项目453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升级达标得到了遏制,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初见成效。
三、推进了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围绕引发企业内在能量,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动力机制,全市企业在稳定和推
进已有各项改革中,把重点放在改革分配、劳动用工制度方面。年内,劳动合同制工人达到143860人,占职工总数
的23%;淄博钢厂等7户大中型企业岗位技能工资制试点测评工作相继展开;40家企业实行了一级品工资制;在174
家企业实行优化劳动组合的基础上, 又在18家企业开展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试点工作,有14913名职工参加试点。
博山水泥厂“设岗定员、定岗定责、岗位定薪、竞争上岗、优化组合、严格考核、动态管理”的改革经验得到了国
务院、劳动部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张店陶瓷厂创造的“利润递增承包股份制”得到国家体改委的充分肯定,向全
国作了介绍。
四、制订产权转让政策,引导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在组建企业集团、企业兼(合)并中遇到的难点,
在调查研究和赴外地考察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淄博市产权转让暂行规定》,市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长期亏
损、 资不抵债的淄博轻质保温材料厂组织实施了关停和资产有偿转让,240多名职工在系统内得到妥善安置。对资
不抵债的第四毛巾厂划转隶属关系归淄博毛巾厂;对已报废的临淄煤矿、淄川煤矿实施了承担债务式转让,两矿的
采掘工由王庄煤矿接受,扩大了开采区。同时,淄博制酸厂跨区兼并淄博油漆厂后,理顺了纳税渠道,在突破“三
不变”上迈出了一步。截至年底,全市已有31家优势企业对36家劣势企业实施了兼并,巾被、电机、华轻、新华医
药等企业集团的核心层建设得到加强;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平)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1991年,在继续加强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整顿流通秩序的同时,全市积极培育发展各类市场,尤其是重要生
产要素有形市场建设明显加快,成效显著。
生产资料有形市场建设取得重点突破。年内,市政府调整加强了市生产资料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并由体改、工
商、物资部门组成全市生产资料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对全市48家生产资料主要经营单位进行调查和三次考
察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淄博市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暂行规定》、《淄博市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管理
细则》 、《关于贯彻实施市政府第7号令办好淄博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的意见》,建立了全市有形的生产资料综合交
易市场, 实行开放式、多渠道、多方式经营,自9月开业到年底,已有40余家生产、流通企业进场经营,经营额达
4100多万元。
集贸市场开始向打破区域界限,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面向省内外的较高层次迈进。全市年内新建、改
建、 扩建市场28处;集贸市场新增43处,总数达444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新增14处,总数达68处。涌现出张店美
食街、张店中心市场、淄川建材市场、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博山机电泵类市场、周村纺织大世界二期工程、桓台
木材市场等一批有影响的专业化市场。集贸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搞活了商
品流通,全年集贸市场吞吐商品总值达14.8亿元;二是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围绕
市场直接从事购销活动的达10余万人;三是为城乡剩余劳力找到了生产和致富门路,促进了社会稳定,至少有50万
人依靠集贸市场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陈平)

积极稳妥地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1991年,全市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紧紧围绕搞活全民大中型企业进行,一是在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搞活金
融,促进生产发展;二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待业保险试点范围,从而使信贷、财政、税收等经济
杠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促进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鲁中地区金融中心的思路,建成了淄博金融市场。金融部门适
时调节, 活化资金,全年共办理拆借融通资金15亿多元;直接融资筹措资金逾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城票据
交换功能增强,参加交换的金融机构由上年的136个增至162个,覆盖率达70%以上。证券交易柜台增至13个,年成
交额达1.01亿元, 交易券种15个。到年底,全市各项贷款余额实现92.57亿元,比年初增加18.1亿元,其中工业贷
款的85%投向了国营大中型企业。
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年内对原五区一县和市属粮食企业实行了“盈亏统包、减亏分成、超亏共担”的大
包干办法,粮油经营全年减少亏损,实现了当年不挂新帐的目标;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开展了清产核资试点、产
权登记、资产评估等工作;建立了国债融通市场,五区相继成立国债服务机构,办理国债发行、转让、兑付业务,
全年推销国债5509万元,国库券交易额达1560万元。财政信用规模扩大,有偿资金的投放对缓解企业资金困难、支
持重点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税收杠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年
税收收入自始至终按照计划进度稳定增长。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新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立社会保险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市政府颁
布的《淄博市私营企业及个体劳动者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和《淄博市临时工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已有
9382名临时工、 1370名个体劳动者及私营企业工人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缴纳养老基金466万元,全市基本形成了
从全民、集体到“三资”企业,从合同制工人到固定工,从临时工到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的职工社会养老保
险保障体系。农村村级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在1990年沂源县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推广实行。至年末,全市已承
保村级干部2593人,收缴保险储金351万元。

(陈平)

稳步推进股份制试验
1991年,全市稳步推进股份制试验,取得较大进展: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规范化改造步入试验阶段,有14户乡
镇企业被确定为试点单位, 并开始实施改造的试验工作;7户国营全民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单位、10户法人持股试
点单位和各区县城市信用社等股份制试点企业的试验内容也得到拓展。
为鼓励和引导股份制试验健康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年内市体改委对全市股份制试点进行了分类指导。在组织
指导乡镇企业股份制规范化试点方面, 抓了干部的培训工作,区县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企业干部500多人次参加了
股份证券知识培训;在制订政策、法规方面,深入20家乡镇企业进行重点调查,草拟了《淄博市乡镇企业股份合作
制规范化试行办法》 、《财务税收办法》、《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4家乡镇企业制订了股份合作制章程。各
区县在试验中坚持讲求实效,逐步推进的原则,分别制订了推进股份合作制试验的总体方案,选择企业进行试点。
桓台县辛泉村新组建的桓台钢管厂采取较规范的做法,仅46天就筹资82万元,初步走上了通过股份合作制发展乡镇
企业的路子。
年内, 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在淄博市建立了乡镇企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1亿元,第一期为5000万元。
全市还为乡镇企业争取到中农信贷款3000万元,同时对两家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三家内部职工持股的企业及法人
持股的企业集团,理顺了企业内部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调整了所得税率,为股份制试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
条件。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