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5&rec=76&run=13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0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指示,坚持全党抓农
业、全社会大办农业,坚持重工强农兴商,不断深化和完善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大搞农业综
合开发,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农业总产值达到24.09亿元, 比上年增长12.6%;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周村、昆仑
等18个乡镇工业产值超亿元。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5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有33个乡镇、477个村超千
元,22处山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84.39兀。
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44.65万亩,单产340公斤,比上年增长26.3%,15个乡镇、390
个村计66万亩耕地亩产1吨粮,桓台县耕亩单产达到1020公斤,成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全市播种了31.43万亩棉花,
单产达到61公斤, 比上年增加5公斤;总产达到19297吨,比上年增长11%,其中高青县高城、唐坊两个乡镇6.6万
亩棉花, 平均亩产101.5公斤,成为全市棉花高产开发的典型。花生单产、总产分别比上年增长73.5%和63.4%。
蔬菜单产、总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6.2%。果品总产比上年增长32.9%。畜牧生产也稳定发展。
农业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共完成水利工程2.9万项,是上年的3.6倍,共修建
防渗渠398.6万米, 治理小流域面积166平方公里,治理“三保田”14.5万亩,扩大和改善水浇面积40.17万亩,新
增蓄水能力5000万方, 补源能力1亿立方米。北部平原基本实现了防渗化灌溉和林网化,南部山区生产条件也有很
大改善。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7.0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4%,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0.5l千瓦,居全
省各地市之首, 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农村用电量为9.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9%,农用
化肥使用量(折纯)为10.08万吨,比上年增长14.1%。

(孙志峰 刘迎军)

农业基本建设又上新台阶
1990年, 全市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搞农业基本建设。市、区县、乡镇、村4级对农业共投资
1.4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投入劳动积累工2455万个,比上年增加1倍。全市农业基本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一、水利建设。开展了“水利年”活动,掀起了10年来所未有的大规模群众治水高潮。全市共完成土石方3194
万立方,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40.17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166平方公里,深翻整土地60万亩,除涝面积达到52万亩,
解决了61个村4.68万人的吃水困难。建成了“引孝(孝妇河)济范(范阳河)”干渠护砌、太河水库保安全、田庄
水库渡汛应急、周村萌西引水,城子电灌站引水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
二、 林业建设。开展了“绿化达标年”活动。全市造林13.3万亩,育苗1.08万亩,四旁植捌763万株,新建改
善农田林网110.5万亩。张店区、周村区、桓台县跨入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行列。
三、地力建设。大力推广了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全市推广配方施肥面积达230.3万亩,秸秆还田275.9万
亩,施用微肥78.1万亩,钾肥42.1万亩。玉米应用稀土肥6.5万亩。
四、畜牧业建设。市、区县投入117.55万元扶持金,进行青贮氨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青贮机械已达2256台,
青贮池达14613个, 容量12.5万立方米,为进一步发展秸秆畜牧业打下了物质基础。加强良种服务体系建设。年内
建立了5处种猪场,在临淄、桓台建立了两处肉牛改良中心,在博山区建起了种鸡、种羊、种兔场各1处,临淄区建
起国营畜禽良种繁育场,唐山镇畜牧开发中心建成投产。博山区肉鸡场、临淄区父母代肉鸡场也在筹建。市畜牧兽
医咨询服务中心楼落成。
五、 农机建设。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7.03万千瓦,农机总值(原值)达到69153.66万元,农用拖拉机达到
30027台、38.2万千瓦,其中,小型拖拉机达到26243台、23万千瓦,农用汽车达到5515辆、41.7万千瓦。

(刘迎军)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1990年,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目标,以科技兴农为导向,以
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为动力,以增加投入为保证,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一是坚持政策导向,典型引路。市及
各区县普遍立足于建立鼓励开发新机制,研究制定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优惠政策。区县、乡镇、村从强化农业服
务、增加农业投入、实行科技兴农等不同角度,推广了在集约经营、“三节型(节水、节地、节粮)农业”、规范
化种植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为促进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起了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的积累投入机
制,为把农业综合开发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年内,围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加大了资金和劳动积累的投入。林业建设成绩突出,农机化水平进一
步提高,不仅促成了当年农业丰收,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全市农业发展的后劲。三是围绕
全市60万亩吨粮田、 40万亩山区综合开发和6万亩棉田开发任务,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其中行政、
技术、物资部门组成的粮棉高产开发承包集团就有96个,为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为优化配置
生产要素,提高组合效益提供了保证。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990年,全市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统一服务功能、巩固农村政权建设的物质基础
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事来抓。一是把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作为集休经济的支柱和新的生长点,增加投入,提高产出,
培育和拓宽集休经济的收入来源。年底,全市仅村办集体企业产值即达4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8%,平均每村
占有134.53万元。二是完善承包合同,增加集体收入。针对前些年承包基数普遍偏低、承包收入在国家、集体、个
人三者之间分配不尽合理的实际情况,许多乡村在稳定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经过民主协商,合理调整承包基数,狠
抓合同兑现。 至年底,全市共完善各类承包合同81.5万份,增加集体收入4041万元,平均每村1万余元。三是正确
处理劳动积累和资金积累。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强对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筹集、管
理和使用。年内,全市筹集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3463万个,其中以资代劳金额2870万元。利用这些劳动积累和资金
积累,对水利工程和其他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投入,有效地增加了集体积累。四是加强集体财务管理,开展资金融通,
管好用活集体资金。 全市农村已建立资金融通组织110个,融资8455万元。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推行财务公
开,加强民主监督。截至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统一经营收入达50.66亿元,占同级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9.02%;村集
体提留2.66亿元, 占提留总额的85.63%; 村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14.88亿元, 占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的
77.28%,集体经济收入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主导性经济。

推行农业双向承包
周村区张坊乡的农业双向承包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从区县到农户自上而下包农用生产资料供应
和技术服务;由农户到区县自下而上层层包农业生产计划、定购和集体上交任务的完成。这种承包形式将家庭承包
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与国家、集体的供需关系确定下来,并用合同的形式具体化、规范化,具有一定
的法律效力。 1990年2月4~6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之后,市委、市政府有计划、有步
骤地在全市农村推行。 5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又在周村召开了农业双向承包现场会,全面推广了周村区区、乡、
村三级配套承包的经验。会后,市委农工部等有关部门抽调力量,深入基层,帮助各区县抓好试点工作,总结试点
经验,解决试点中遇到的各种问题。8月4日,市委、市政府又在淄川召开了农业双向承包试点汇报会,总结了在推
行农业双向承包中应该把握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在全市分期分批、全面展开的部署。会后,各区县普
遍成立了领导班子,组织力量,陆续展开。在整个推行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强调坚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
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尊重群众、注重实效”的原则,较好地保证了农业双向承包工作的健康发展。截至年底,全
市农村推行双向承包的村已达到200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0.3%。省内外十几个地区的近300人前来参观学习,
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田茂春)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990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深化和完善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
来抓,先后召开了三次现场会,并拨专款,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共建立服务组织4965
个, 从业人员25211人。 按层次划分:市级24个、772人,区县级214个、4188人,乡镇级1103个、10211人,村级
3624个、9840人;按专业划分:农技推广153个、4605人,良种繁育供应93个、437人,农机1797个、4711人,水利
18 12个、4830人,林业157个、398人,畜牧143个、1215人,物资供应190个、3589人,瓜菜412个、1610人,其他
208个、3816人。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为进一步强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积极兴办经营服务实体,至年底,市、区县、乡镇农
口系统已办各种服务实体800多个,从业人员8400人,固定资产总值2.6亿元,年经营额2.2亿元,总收入1.7亿元,
实现利税250万元,利润1396万元。

(孙志峰 刘迎军 刘家德)

贫困山区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善
1990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大力开
展挂网联活动,使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桓台5区1县的22处山区贫困乡镇和40个贫困村的经济得到了长
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22处山区乡镇农业总收入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人均纯收入584.39
元,比上年增长17.37%;人均占粮192.58公斤,比上年增长163.8%。其中13个乡镇人均纯收入超600元,6个乡镇
已达500~600元,1个乡镇已达300~400元。40个贫困村,农业总收入2031.62万元,比上年增长30.1%,人均纯收
入500.4元, 比上年增长25.7%;人均占有粮食212.75公斤,比上年增长144.5%。其中,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上的
11个,400~500元的22个,300~400元的5个,200~300元的2个。
近几年来,充分发挥我市工矿企业多,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采取了“挂网联”对口支援、缔结姊妹村、下派
干部等形式,先后组织了384个市、区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分别与38处山区乡镇和431个村建立起了定点包扶
关系, 落实了扶贫承包责任制。1990年7月,市政府发出《关于对沂源县贫困村实行扶贫包点的通知》。年内,全
市129个工矿企事业单位与沂源县135个贫困村建立了挂钩扶贫关系。对贫困村无偿提供资金25.06万元,有偿贷款3
万元。 提供化肥15吨、 石油11吨、钢材34.7吨、水泥190吨、煤8吨和电料、文具、衣物、灯泡等物资。安排劳力
153人。 帮助建立学校4处,建设水利工程18处,解决了5000人的吃水困难。扩大改善灌溉面积500亩,帮助建设和
改造经济林1000亩。 有31个单位与贫困村拟定了脱贫措施。年内,135个贫困村农业总收入2400.6万元,比上年增
长27.55%;人均收入220.07元,比上年增长38.65%;人均占粮383.8公斤,比上年增长155%。农民生活有了明显
提高。

(刘家德)

百万亩吨粮田开发建设计划开始实施
为了推动全市农业再上新台阶,基本实现粮食和主要副食品自给,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市委、市
政府决定从1990年秋种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北部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区内大规模整建制连片开发建设百万亩
吨粮田。
百万亩吨粮田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桓台、临淄、张店、周村和高青五区县的46个乡镇。其中:桓台全县13个乡镇
(索镇、耿桥、起凤、邢家、田庄、荆家、马桥、陈庄、新城、周家、唐山、果里、候庄),临淄区15个乡镇(齐
都、 皇城、朱台、路山、永流、南仇、大武、北羊、高阳、召口、梧台、孙娄、辛店、敬仲、齐陵),张店区6个
乡镇(石桥、大张、房镇、傅家、马尚、南定),周村区5个乡镇(大姜、南营、南阎、张坊、周村),高青县7个
乡镇(高城、田镇、唐坊、青城、樊林、黑里寨、花沟)。46个乡镇共有粮田面积120万亩,常年小麦播种面积110
万亩, 玉米播种面积100万亩。开发建设百万亩吨粮田包括桓台县40万亩,临淄区30万亩,张店区12万亩,高青县
12万亩,周村区6万亩。
建设百万亩吨粮田目标是:耕亩单产由1990年的762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1991年平均亩产达到838公斤,
总产达到8.38亿公斤, 吨粮田面积达到60万亩;1992年平均亩产达到922公斤,总产达到9.22亿公斤,吨粮田面积
达到80万亩;1993年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总产达到10亿公斤以上,吨粮田面积达到100万亩。
为加强领导, 市政府成立了百万亩吨粮田开发建设指挥部。 市长韩新民任指挥,孙立义(副市长)、毕玉禧
(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玉良(市农委主任)任副指挥,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办公室主任由王玉良兼任,
王惠生,宋永贵任副主任。市政府农业顾问组为百万亩吨粮田开发建设工作的顾问团。聘请全国和省内知名专家教
授组成技术顾问团。
1990年8月31日召开了全市百万亩吨粮田综合开发暨三秋工作会议作了全面部署。9月24日,副市长孙立义代表
市政府与有关区县政府签订了“淄博市百万亩吨粮田综合开发建设承包合同”。技术指导组印发了“小麦高产技术
规程”。

(宋永贵 李光训 孙志峰)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山东省计委、财政厅、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89年9月7日批准下达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年
度计划,经过一年实施和建设已全面竣工,并于1990年底通过验收。
全市实际完成深耕改土6万亩, 秸秆还田23万亩,配方施肥22万亩,旱作农业开发面积20万亩,科技承包面积
36万亩,作物增产技术开发面积71万亩次;建良种基地4300亩,扩大晒场2650平方米,新建良种仓库1800平方米,
技术培训12万人次;建畜禽良种场3处,购孵化设备10台,增养种禽7400套,建饲料加工厂1处,年加工饲料360吨,
增养猪0.5万头,牛0.1万头,禽13万只;提供良种苗木2000万株,新建农田林网29万亩,新建鱼种场2个,面积302
亩, 提供鱼苗60万尾,开挖鱼塘放养面积487亩;新建改造农机服务站32处,购大中拖拉机57台,购置配套农机具
372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个,土建面积2504平方米,年产棉种450吨。
全市18个开发建设项目,实际总投资2199万元。其中:水利1145万元,开荒与改土91万元,农业科技151万元,
畜牧105万元, 林业172万元,淡水养殖97万元,农业机械369万元,农产品加工70万元。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调动
了大量劳务投入。劳务投入折资334万元,投工日约66.8万个。
开发建设的水、 土、科、牧、林、渔、机等8个方面共增产粮食6641万公斤,棉花0.4万担,肉类818吨,蛋类
18万公斤,蔬菜1200万公斤。全市防渗渠约40万亩,年节水500万立方米(折19万元),节电120万千瓦时(24万元),
节工日5.7万个(28万元) ,节出耕地660亩,年增产粮食23万公斤(折30万元),防渗渠年节约值可达101万元。
全市开发总产值5735万元。投入产出比1:2.06。

(宋永贵 李光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