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5&rec=33&run=13

高青县概况
高青县位于鲁中平原北部,北依黄河,南临小清河。地处东经117°34’~118°04’,北纬37°04’~37°17’
之间。总面积8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8.04万亩。1948年4月,高苑与青城合并为高青县,1956年3月高青与齐东合
并为齐东县, 1958年11月撤销齐东县,析入邹平、博兴县境,1961年11月复置高青县,隶属惠民专署,1990年1月
正式划归淄博市。年内全县辖4镇6乡,766个村委会。总人口3489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147人,平均每平方公里
412人。除汉族外,有蒙、回、满等22个少数民族,共269人。
高青县属河流冲积平原,为第四纪黄土覆盖。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2米。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但地处太行山脉和泰沂山区狭道北口,春季西南风频率高,风速大。境内北有黄河,南有小
清河, 均顺县境由西而东。支脉河与北支新河源于境内,东西走向,境内河段约长36公里。南北走向的干沟8条,
总长41.5公里。全县水面约16万亩,水资源较充足。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有狐、獾、野狸等。水生植物有
苇、 蒲藕等。水生动物有鲫、鲤、鲢等鱼类和虾、毛蟹、甲鱼等。植物性药材100多种,动物性药材40多种。地下
有储量丰富的天然气、石油资源。
全县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宜,灌溉便利,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大豆、谷
子、 水稻、花生次之。建国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100公斤,
提高到1990年的264公斤, 棉花皮棉单产由15公斤提高到62公斤,被列入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一。1990年,全县
在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搞以
抗旱除涝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坚持科技兴农,狠抓农业机械化的配套管理,加快商产开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
发展。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81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5.48%。粮食总产205122吨,人均粮食588公斤。棉花
总产16413吨, 油料作物1946吨,蔬菜总产24033吨,水果总产3964吨,蚕茧产量40吨。全年出栏生猪41795头,年
末大牲畜存栏81679头,羊28271只,家禽119.33万只,禽蛋产量4766.88吨。年末有林地面积86151亩。
全县主要工业集中在县城。建国后,陆续建立了农机厂、油棉厂、酒厂、织布厂、印刷厂、造纸厂、地毯厂、
棉纺厂等骨干企业。1990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378个。由于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改善工业基础,提高产品质量,
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和企业效益,使工业生产迈上一个新
台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54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4.52%,其中乡镇以上独立核算企业61个,实现工
业总产值21518万元。
高青县交通便利,境内公路成网,乡镇公路相通。1990年全县拥有客货车1488辆,年客运量3510万人次,货运
周转量7650万吨公里。 全县有邮电局1个,邮电支局6个,农村投递路线增至11148公里。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2436
个, 从业人员3530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4325万元。对外贸易收购总值3293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549.1
万元,总支出3543.1万元。全县有金融机构31个,年营业额183万元。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有影剧院2个,县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0个。有图书室115个,藏书7.5万册。有县
广播电台1个, 电视差转台1个。全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学28所,小学338所,在校学生46597人。全县各类专
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3441人。1978~1990年,有11项成果分别获市、县级奖。全县已形成比较健全
的三级卫生医疗网。有县人民医院2所,县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7所,村级卫生室764个。另设有卫生防疫站、妇
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麻疯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卫生进修学校等。拥有病床393张,医务人员591人。有田
径场19个, 篮球场115个,排球场28个,羽毛球场20个。1978年以来,命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向上级体校输
送人才73人,多次在省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王俊法 谷先锋)

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0年, 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0.51万吨,播亩单产264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231万吨和23公斤,单产、总产均
创历史最高水平,小麦、玉米都实现了大幅度增产。为了实现全年粮食大丰收,全县在种植技术的改革和综合配套
技术的应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小麦生产在1989年的“六改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地力和产量的变化,提
出和落实了“两增、一补、五改、三配套”的技术措施。即:增加化肥尤其是有机肥料的投入量,增加大穗、大粒、
抗倒、抗病高产品种的比重;补施氮肥和稀土微肥;改播种偏晚为集中适期播种,改大播量为精量、半精量,改大
畦小行距为小畦大行距,改畜耕耧播为机耕机播,改单一小麦、玉米纯种连作为小麦、玉米、棉花间作套种;配套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规范化、指标化栽培技术。二是玉米生产重点解决了障碍产量发展的四大问
题,即品种、肥水、密度、套种,提出和落实了“三增、四改、五及时”的技术措施,即:增加紧凑型玉米品种的
比重,增加肥料投入,增加种植密度;改点穴播为串种条播,改早晚套为集中适期套,改间作大豆为玉米纯作,改
不用基肥、单一氮肥、一次性追肥为基肥、追肥、叶肥分期施用,氮、磷、钾、微肥配方施用;及时治虫,及时中
耕灭茬,及时查补苗,及时间定苗,及时运筹肥水。这些综合技术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生产。

(王俊法 巩玉琢)

跨入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列
高青县植棉历史悠久,以盛产低酚棉而闻名全国。为了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夺取更大丰收,年内采取了以
下措施。一是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棉花生产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制。县六大班子成员包乡镇、乡镇干部包管区,
并以此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印发《致全县棉农的一封信》,广泛进行宣传发动。三是各有关部门密
切配合,通力协作,为棉花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生资部门购置大量地膜、化肥、农药等物资,满足了
生产需要。县、乡、管区、村四级建立健全了配套的农技推广网络,及时进行棉花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四是
加强棉花不同时期的管理。除抓了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足墒播种等常规性措施外,还突出抓了棉花适时
早播、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规范化种植、统一机防等措施。五是搞好高产开发试点。以科技、物资、行政相结合
的集团承包方式,在高城、唐坊两乡镇实施百公斤皮棉开发,以此带动全县棉花生产。年内虽然遇到春季低温、中
期雨涝、 后期虫害等自然灾害,但由于措施得力,棉花生产仍然获得好收成。全县种植棉花26.63万亩,平均亩产
61.6公斤,总产达到32.8万担,跨入了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列。

(李考堂 王俊法 孙本辉)

实施粮棉“双一”工程成功
1990年初春,市政府决定在高青县高城镇、唐坊乡实施粮棉高产“双一”工程综合技术开发,即高城镇4.05万
亩粮田单产1000公斤,3.2万亩皮棉单产100公斤;唐坊乡3.2万亩棉田单产皮棉100公斤。
为了实施“双一”工程,全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成立了以县长邢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乡镇成立了以主
要领导挂帅的指挥部,层层成立起有力的领导班子。二是由行政、技术、物资等部门组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承包
集团,对“双一”工程实行集团承包,各方的责、权、利用合同的方式予以明确。三是建立健全了科技推广网络,
村村有科学种田的技术员和示范户,户户有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四是全面推行科学种田的新技术。棉花:选用优良
品种中13和中无1316;全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组织机防队,专群结合,综合防治病虫害;全程化控和部分采用
摘早蕾技术。玉米采用一换、二增、三改的方法,即更换玉米优良品种特别是紧凑型高产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增施
肥料,改革种植方式、施肥技术、灌溉制度。小麦:选用良种,精量半精量播种,规范化种植,科学肥水管理等。
经过1年的努力, 粮棉“双一”工程实施成功,据省市有关专家测产验收和棉花交售记录,开发区内4.05万亩粮田
单产1000.3公斤, 6.5万亩棉田皮棉单产101.5公斤,分别比开发前3年增长34.3%和52.3%,达到了预期目的,唐
坊乡的棉花生产还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
粮棉“双一”工程的实施成功,不仅使开发区内新增粮食1613万公斤,新增皮棉4.2万担,新增产值3336万元,
人均增收329元,更重要的是为全县粮棉高产开发创出了一条新路,为百公斤皮棉县建设积累了经验。

(王俊法 崔广彬)

全县第一家外向型企业
高青县地毯厂,是山东省地毯专业生产定点厂。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全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
研制新产品。该厂羊毛栽绒地毯,已形成4大系列、50多种花色、130多种规格,产品全部销往美、英、意、德、瑞
士等10几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威望和信誉。
1990年, 全厂出口地毯2万平方米, 质量正品率达80%, 产品合格率达96%,实现利税94.8万元,出口创汇
160.8万美元, 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第一大户,也是全市地毯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县第一家外向
型企业。

(王俊法)

工农共建结硕果
近几年,胜利油田在高青县境内相继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油区工农之间相
互配合支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把工农共建活动规范化,年内高青县与胜利石油管理局纯梁采油厂签订了工
农共建协议。按照协议,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主动地为油田排忧解难。纯梁采油厂在建设生活基地时,县城
建部门优先安排施工计划,并参与设计规划。全县建立了严密的油区治安网络,为油田生产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地方的无私支援,激发了油田干部职工尊重地方、依靠地方、支援地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帮助修建了县城中心路
和50公里的乡镇路;当油田得知寨子村建设农副业综合开发基地时,与村里一起制定出共建规划和实施目标,并及
时安排施工机械,支援施工。油区工农共建活动,使工农友谊日益巩固和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王俊法 陈长佳)

县城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长时间以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县城基础设施落后,欠帐较多。近几年,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县城基
础设施虽有所加强,但仍不适应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90年,全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投资760万元, 先后整修拓宽了县城中心路、高苑路西首,完成了黄河水厂一期工程,建成了集中供热站和两桥等
基础设施。
县城中心路整修拓宽共投资250万元, 投工3.77万个,完成土石方10.43万立方,施工面积4.5万平方米,总长
1260米,如期建成了全市第三条高标准的县级城市道路。经市政工程处监测,整个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级,地下排水
和路面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在整修拓宽中心路的同时,还投资20万元,整修高苑路310米;投资10万元,造桥涵2座。
县城西部集中供热站共投资276万元, 建厂房1000平方米,铺外网管线3550米,安装6吨煤气混燃锅炉1台,采
暖规模达5万平方米,解决了12个单位2000多名职工及家属取暖问题,成为全市县级第一个集中供热站。
为解决县城供水矛盾, 还进行了黄河水厂一期工程建设。先后投资210万元,开挖水库容量20万立方米,铺设
主管线2300米。水库防护坝、送水干渠、厂基淤建、电力设施安装等建设也已接近尾声,为黄河水厂的全面开工做
好了准备。

(王俊法 孙本欣)

生猪市场实行“三统一分”
为了加强对生猪市场的管理,年内全县生猪市场实行了“三统一分”,即统一收购屠宰,统一检疫,统一纳税,
分散经营。主要做法是:一是全县地销、外销生猪收购由县内国营食品部门负责,不准其他单位和个人收购。二是
地销猪肉由国营食品部门统一收购,定点屠宰,统一检疫,统一纳税,多渠道(集体、个体)分散经营。三是国营
食品部门以外的经营者,持证到国营食品部门批购出售。四是原从事生猪屠宰的专业户,自行拆除屠宰设施,在限
定时间内到工商部门登记换新证。五是国营食品部门在物价部门的指导下,合理制定收购价、批发价和销售指导价;
六是上市猪肉加盖“三统一验讫章”,明码标价。
实行,“三统一分”后,全县生猪市场流通秩序明显好转,价格平稳,偷税漏税减少。一是加强了卫生检疫,
国营食品部门及时处理病猪12头,控制了疫情发展,维护了消费者利益。二是节制了偷税漏税,国营食品部门1989
年全年上交税金8000元,实行“三统一分”的7个月,交税4.5万元。三是保证了多渠道经营的健康发展,国营食品
部门的主渠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挥。在实行“三统一分”后的7个月内,全县地销生猪1.5万头,国营食品部
门经营5000头,占30%,比1989年全年多销4000多头。

(王俊法 牟树华)

农村改厕试点成功
为了加快农村改厕步伐, 5月份全县组织部分乡镇长、村委会主任,到全国推广“双瓮漏斗式”厕所先进县河
南虞城县参观学习。 回来后,结合全县实际,在黑里寨镇和木李乡的2个村进行了改厕试点。试点村采取水泥预制
和砖垒2种制所办法,统一时间,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材料。为了调动改厕的积极性,县里规定,每改造1个
卫生厕所,补助100元,并派出专人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经过近1个月的努力,两村共建高标准新型“双瓮漏
斗式”厕所41个。这种厕所的特点是:猪不吃,鸡不挠,家禽家畜瘟疫少;保护环境,减少水源、空气、土壤的污
染;粪尿不流失,可以多积肥;防蝇防蛆,清洁卫生,人畜安全。

县中医院建成开诊
根据市中医事业发展规划, 经县政府批准,县中医院由县结核病防治所分离出来,独立建院,已于12月5日正
式开诊。全院有人员55名,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15人。下设10个科室,安装简易手术床1台,病床38张。医院占
地19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1万元。

(王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