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5&rec=31&run=13

综述
1990年,周村区委、区政府坚持“一要稳定,二要发展”的方针和“科技兴周”的战略,带领全区人民攻难关,
打硬仗,创一流,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达9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国民
收入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社会总产值2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农业围绕搞好综合产出,实现基础设施、农田林网、技术应用、社会化服务的目标,经一年努力,农村经济得
到长足发展。农业总产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粮食单产564公斤,总产10133.7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
38.6%、 38%, 总产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17.6%。 建成1个吨粮乡、3个小麦高产乡和3个玉米千斤乡,进入全国
“1990年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行列。 蔬菜生产比上年增长42.2%。 全区植树153万株,造林4855亩,比上年增长
43.3%, 新建农田林网7.34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长2.4%,平原农田林网建设3年任务1年完成,并通过了争
创部级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的省级验收。 果品产量45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51.5%。植树总数、造林面积、果品产
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9.2%。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967处,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09万亩,比
上年增长90.9%;全年投工337.91万个,投资1240万元,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农
业机械总动力达140258千瓦,比上年增长10.4%。农村普遍签订双向承包、双向经营合同,建立和实行了宅基地有
偿使用制度。
工业生产围绕抓好配套延伸、提高,搞好产业、技术、企业结构调整,坚持生产、技改和开发同步进行。工业
总产值达103712万元, 比上年增长29.1%,超额12.1%完成全年产值计划。其中乡镇企业产值95520万元,比上年
增长31.7%。 周村、 萌水、 王村、南阎4镇工业产值过亿元。“5315”和“1415”两项战略工程进展顺利,投资
5300万元进行了52项技改项目,其中23项重点项目中的19项发挥效益。36个骨干企业分别晋升为国家二级、省级、
市级和省系统先进企业,18个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工作达标,29个企业达到三级计量标准,26个产品被评为部、省、
市优产品。 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周北经济开发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瀚博毛绒有限公司,新型传动机械厂2个项
目已破土动工。
为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商贾荟萃、内外贸易发达的现代化商业城市,围绕搞好“工”字型商业中心,全
区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682万元,比上年增长6.5%;商品流通机构6790处,比
上年增长9%;从业人员25689人,比上年增长7%。纺织大世界一期工程竣工,下河农贸市场、东郊蔬菜批发市场、
沙发批发市场、 东街蔬菜批发市场全面建成,个体经营摊位由300多个增至1000多个,日经营额比上年增长40%以
上。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好成绩。城市“三上”(规划、建设、管理上水平)活动突出,城市建设围绕抓好配套与管
理, 铺设机场西路、治理次要道路和小街小巷达123210平方米。新增绿地47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6.8%。被
省爱委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市区” 。市南环岛、机场路主道通车,丝绸路北延道打通,东门路达标。7处乡缜投资
800万元新建12条长82公里乡村道路。宝山水源地勘探、杨古水源地配套建设提前完成计划,供水量比上年增长2倍。
科技成果有3项填补国内空白, 19项填补省内空白,落实引进项目和技术45项,完成新成果鉴定18项,实施星火计
划4项, 完成科技计划37项。各类技术人员5844人,其中农民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2135人。教育事业围绕加强基础
教育、 成人教育,实现教育达标,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招生15524人,其中职业技术高中和职业中专在校生占整
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为59.04%,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6%。城区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一举达标,总成绩居
全省第三位。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承办了全市“亿元杯”民族歌舞大奖赛,举办了“一村颂”文艺汇演、“党员
之春” 歌咏对抗赛等大型文艺活动,在市举办的“金秋灯会”上周村获奖层次居各灯区之冠。文艺作品有2件在国
际上展出、11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31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举办国家级展览1个。电视宣传被评为全市第一名。
全区11条广播专线全部达到部颁二级标准,通播率达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5‰,比上年下降1.2‰。第四次人
口普查受市府表彰。创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活动已通过省初步验收。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年末储蓄余额42535万元,比上年增长33.9%。全区职工平均工资1821元,比上
年提高14.4%。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67元,比上年增长6.9%.

(李存才)

萌西灌区一期工程竣工通水
萌山水库西灌区开发工程是周村区近20年来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其一期工程年内3月13日动工,10
月10日竣工通水, 仅用7个月就完成原计划一年半的工程量。 工程投资360万元, 在水库坝内建起直径9.7米、高
25.4米的封闭式竖井机房1座, 安装14SH—13A水泵4台,建9孔、189米桁式连接桥1座和直径为800毫米的钢筋混凝
土扬水管路465米,建850千伏安配电室1座和直径20米的砌石出水池1个,修建防渗总干渠11.7公里。在施工过程中,
萌水、彭阳、南郊等乡镇的村民,每天有千人上阵,日夜奋战。萌水镇建安公司承担了站首建设的重点工程,从砌
石、预制到电器设备安装,提前20天完成任务,为国家节约资金20万元。一期工程的竣工将使萌山水由东向西第一
次爬越萌西山头浇灌万亩良田。

防渗渠建设在全市率先达标
1990年初,周村区以会战形式,集中力量投入防渗渠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快进度。将麦前、麦后、
年底前三步计划,变为一步到位,麦前完成。二是加大投入。每米防渗渠投资10元,款项备足,随用随支。三是服
务周全。乡村建立工程队,按规划施工,乡水利站备足水胶管、部件,并负责焊接加工,昼夜服务。由于措施得力,
大姜乡首先完成9.5万米防渗渠建设任务,被市政府命名为“井灌区防渗达标先锋乡”。全区25万米防渗渠任务于4
月底全面完成, 率先在全市告捷。 全工程共投资225万元, 投工7.5万个, 完成地下软管外衬灰土暗管781条,
15.612万米;硬质塑料管469条,9.388万米。25万米防渗渠经验收全部合格,被市政府授予“防渗达标第一区”称
号。

(甘爱华)

省内率先使用“PVC”露天储粮新技术
1990年,周村区实有仓容只能完成粮食收购任务的一半,严重影响粮食收储工作。对此,区粮食部门10月份引
进美国、 加拿大“PVC”露天储粮新技术。该技术主要采用玻璃钢板做仓库框,仓内壁用塑料薄膜做内衬,外壁则
使用“PVC”双面涂塑革覆盖。可制成圆垛形、固定货台长方形、活动货台长方形、美国圆垛形4种结构形式,容量
分别为120吨、 60吨、60吨、50吨。每仓费用2100~3200元之间,较传统的棉线篷布节约费用36~40%;具有占地
少,装拆方便,效益高等特点。同时,“PVC”双面涂塑革还具有防火、防鼠、防潮、防腐功能,储粮时间可达3年,
为普通粮仓的3倍。 年内已建4个仓,共储粮360吨,比普通粮仓节约资金1.4万元。“PVC”露天储粮新技术在省内
率先应用,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11月15日,商业部粮油储运局、省粮油购销储运公司以及全省16个市地粮
食部门负责人来周村召开现场会,对周村实行“PVC”露天储粮新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并决定在全省推广。

(李存才 张玉福)

农民技术员逾两千
1990年,全区共评出农民专业技术员2135人,数量之多居全市各区县之首。评聘农民技术员的主要做法:一是
各级领导重视。年初,区政府向各乡镇、村转发了区科委制定的《周村区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暂行管理办法》;乡镇
科委做到人员、 经费、办公地点三固定;村委有1名科技副主任抓科技工作。二是抓好“三级”人才培训。区投资
14万元建立科技培训中心,乡镇以党校为场所,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重点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建立人才培训班,在
1 00个重点村建立人才培训点。 年内区乡两级举办培训班51期,培训2254人次;乡镇企业、村举办培训班238期,
培训8620人次。三是职称与工资挂钩。对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者,由所在乡镇、村和企业直接聘任,给予相应的职
务工资和技术职务补贴,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不仅保证了评聘质量,而且较好地发挥了农民
技术员的作用。

(肖滋新)

外向型经济的新发展
1990年,周村区加强对外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外向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年内与陕西国防科工办建立了长期
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利用外资建成灯塔纺织有限公司、齐达电子有限公司2个项目,在建项目3个(瀚博毛绒有限公
司、济昌电子有限公司和淄博华罄寝具有限公司),食品项目达成合作意向1个,合同利用外资264.3万美元。出口
商品收购值提前5个月完成全年计划, 总值达7183万元,比上年增长53.9%,为市下达计划的161.36%。出口创汇
企业发展到34家,产品增加到64种。

(尹顺利)

周村镇工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
1990年, 周村镇工业总产值突破3亿元。主要措施:一是调整发展工业指导方针。将推动、促进工业生产“四
个转变”的指导方针调整为“两个依托”(即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依托外向型经济)和“三个并重”(即速
度与效益并重,内涵挖潜与外延发展并重,国际与国内市场并重)。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企业由14家发
展到16家,出口产品由15种发展到20个系列、80多个花色品种。“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
补偿贸易)企业由2家发展到5家,并有6家企业被市政府命名为“外向型企业”。出口商品收购值3686.44万元,比
上年增长32.6%。 三是注重新产品开发。全年开发新产品项目14个,其中列入省重点项目8个,获国家及省级优秀
奖项目6个。 四是狠抓企业管理。全年完成技术改造24项,有3个村、6个企业被命名为科技示范村(企业),10个
企业三级计量达标,4个企业标准化管理达标,14个企业会计达标,有930人获得初、中级技术职称。同时还开展了
“百日竞赛” 活动、“双清”、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使工业总产值达到31614万元,比上年增长22%,居
全市各乡镇之首。

(肖滋新)

商业系统利润增长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1990年,周村区商业系统深化改革,开拓经营,向管理要效益,全年实现利润303.6万元,比上年增长9.33%,
利润增长列全市各区县之首。主要采取了3项措施:一是搞好清仓查库,及时处理拖欠款。全年处理商品150多万元,
清理收回拖欠款202万元。 二是建立内部银行,加强资金管理。及时收回销出商品的货款,并把资金占用同工作人
员的工资、 奖金挂钩,克服了重商品销售轻货款回收的倾向,如百货批发站平均货款余额比上年减少160万元,节
约利息8.6万元。 三是改进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采取“搭台子唱戏”、“借台子唱戏”等方式,如开各种订货
会,全年成交额4657万元,送货上门销售2500万元,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值40万元。

(王允信 沈仲岭)

人均储蓄额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1990年,周村各金融单位,从强化措施和管理,开展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了储蓄事业的发展。年内全
区储蓄存款42535万元, 占全部存款的71.5%,是全部贷款的53%,人均储蓄额1503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
高出881元、 821元、303元。其主要做法:一是合理布局,增设储蓄机构。年内全区拥有储蓄所及专柜74处,平均
每3800人一处, 另有代办点150个,遍布城乡。二是增强竞争意识,促进优质服务。在年内国家两次储蓄利率下调
的情况下,各金融单位推行储蓄所承包制,实行“三不关门”(节假日、星期日、中午),增设住房储蓄和农村养
老储蓄等新储种,并为储户代办支票、汇票和代发工资等业务,拓宽了储蓄渠道,方便了群众。

(尹顺利 房爱国)

纺织大世界一期工程竣工
1990年,区委、区政府为加快商业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投资1100万元,在东街和中和街处建
起总面积为1.69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体,称之为周村纺织大世界一期工程,11月28日全部竣工。主要措施:一是建立
工程指挥部。设动迁、调度、结算3个机构各司其职,用13天时间拆迁房屋413间,6172平方米。二是承包与会战结
合。 有7个三级建筑公司、1500余人日夜突击,采用“单体承包”、“百日会战”等形式,加快工程进度,比原计
划提前12天竣工。 三是多方筹措资金。预收营业户设施租凭费、出售新建营业楼产权集资700万元,向金融部门借
贷430万元, 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四是进行义务劳动。机关、学校、工厂参加义务劳动近万人次,清除污土等
万余方。
纺织大世界一期工程以14层纺织大厦为龙头,以金周村绸布楼、於陵邑商场、丝绸批发公司、齐彩楼、百汇楼、
纺织集团、 群星商场等为龙身,以253个整齐划一的绸布批发营业房为龙尾,首南体北尾转东,展现出“旱码头”
的雄威。

(李存才 王允信)

城市“三上”见成效
1990年,全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方针,在“齐鲁杯”城市“三上”(规划、建设、
管理上水平)活动中,结合创建省级卫生城,以增强城市功能,改观城市面貌为目标,颁布了《周村区关于城市规
划、建设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在城市规划方面,制定了64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范围,完成了城市风貌、功能分区、
大环境绿化和纺织大世界、绿化实验区、米山风景区的规划,并依据规定处理违法用地11处534.03亩,违法违章建
筑33起, 拆除410平方米。在城市建设方面,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进行综合开发,严格控制零星建设,
全年新区住宅建设综合开发率为58.33%。 在城市管理方面,把整治城市容貌卫生和秩序作为重点,对城区10条主
要道路进行综合整治,城区绿化面积40.11万平方米,人均4.2平方覆盖率为36.8%,并实行环境卫生行业化统一管
理、全日保洁、有偿服务等制度。年内全区拥有环卫机械19台,清运垃圾机械化程度为90%,城区建有居民生活垃
圾台5座, 垃圾箱230个,水冲厕所23座,普及率为85.17%,10月份,经省爱卫会检查验收,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市
区。

(尹顺利)

大姜乡建成环乡路
大姜乡地处周村区最北部,地僻路少。全乡17个村庄,7个乡办企业,仅有3公里长的沥青路面,很不适应农村
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姜乡党委、政府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对全乡道路进行全面规划,以姜萌
路和南大路为南北两个轴线,以南、北、西3条环线为主干,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村村相连,路路相接。从4月底
始, 经过4个多月的苦干,于9月11日全面竣工。整个工程总投资176万元,占地150.4亩,投民工55000多个,填挖
土石方15.5万立方米,拆迁民房27间、院墙170米,用沥青542吨,道路总长24.7公里。全乡道路建设实现标准化、
网络化。环乡路的建成方便了群众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李存才 马玉基)

城区国办校舍改造达标
1988年,周村城区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拉开帷幕。1990年,区委、区政府为善始善终完成这项任务,面对资金
缺、难度大等困难,制定了有力措施:一是落实领导负责制。区五大班子成员分工包校,督促帮助校长制订分段计
划,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二是在政府投资1275万元仍缺额很大的情况下,发动群众集资助学。社会各界年
内共集资近300万元,约占3年集资总数的43%;三是组织义务劳动。机关、厂矿、部队、企事业全年参加义务劳动
5153人次, 劳动工日4103个,出动车辆4463台。年内,全区新扩校舍2万平方米,新添课桌凳2338套,扩大操场面
积3.97万平方米, 新增校园占地69.71亩,新增绿地8555.56平方米,硬化路面10710.68平方米,新增景点14个。8
月经省首批一次验收,实现规模、校舍、课桌、环境、操场五达标,总分列全省第三名,也是全市第一个通过省级
验收的区县。

(王振声)

创办全省第一家“三优”学校
10月25日,由区妇联、民政、计生、卫生部门联合创办的全省第一所“优生、优育、优教”学校正式开学,校
址设在区妇幼保健站。该校以新婚夫妇为主要教育对象;以新婚卫生,孕前、孕期保健,围产期保健,新生儿护理,
胎教及婴儿期的智力开发为讲授内容,聘请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的理事任教;每月安排2~4个晚上、4~8小时的学习
时间,采取听课、看录相、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一般每月组织一期。自开学以来,人员齐,情绪高,有的甚至
从50里之外赶来学习。至年底,已有3期共130余名学员领取了结业证书。

(肖滋新)

石玉水舍己救人
1990年7月24日20时30分,周村下河农贸市场北侧陈家起火,火舌高达10多米,群众争先恐后跑来灭火。突然,
油桶爆炸, 女青年沈玉环被气浪推倒在大火中。新婚不足2个月的淄博造纸厂青年工人石玉水见状冲进大火将她抱
起向外冲, 但因火势猛烈,昏倒在火中,烧伤面积达75%。为抢救石玉水生命,全区共捐款4万余元。8月5日终因
伤势严重,停止了呼吸,年仅27岁。消息传出,城乡人民为之悲痛。市委副书记杜祥荣、副市长康寿美、曹钟书和
区领导及各方人士400余人, 在张店殡仪馆向石玉水遗体举行告别仪式。为弘扬石玉水舍己救人的精神,区委、区
政府给石玉水追记特等功, 市总工会追授他“舍己救人好工人” 称号,团市委追授他“舍己救人好青年”称号和
“五四青年奖章”。

(王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