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5&rec=29&run=13

综述
1990年,全区人民发扬“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的淄博精神,坚持以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大力兴办各项社会
事业为中心, 齐心合力,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4.85亿元,比上年
增长22.83%; 国民收入12.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社会总产值36.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年完成工
农业总产值1 7.67亿元,比上年增长26%。
由于认真贯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精神,落实各项倾斜政策,增加资金、科技和劳务投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农业总产值3.34亿元,比上
年增长32.9%; 粮食总产达到1.51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76亿公斤;单产456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一批
山区吃水工程,解决了数万人的吃水问题。林业绿化达标年活动成绩显著,荒山造林3.54万亩,名列全省第二位。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猪存栏8.2万头,家禽存养151万只,大牲畜存养6500头。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农
村双层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达标活动深入扎实,新建8个乡镇农委大院,有167个村农业服务综合达
标,年内有40多个地、市、县前来考察学习。
工业生产,针对市场持续疲软、产成品积压、资金严重不足等困难,各级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不断强化对工业
生产的组织领导,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调整工业结构、鼓励产品销售、重点扶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工业生
产保持了稳定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区属工业完成0.68亿元,乡镇工业完
成4.43亿元,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10.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22%、20.64%和23.56%。年内共投资5650万元,
新上项目223个, 投资2500万元对36个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共开发新产品26个。全区有11个企业晋升为省系统
级先进企业,10个企业通过市级先进企业验收,44个产品获市以上优良产品称号。完成了企业第二轮承包。
外向型经济有较大发展。年内,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调整增加了出口产品,努力拓宽了出口渠
道, 全年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6420万元,出口创汇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年内,增设了厦门、广州、海口、济南4个
驻外办事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淄川的对外影响,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财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2%,在全省率先超额完成全年财政
收入任务, 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跃居全省财政收入亿元县行列。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8.7亿元,比上年增加
2.4亿元,增长37.6%,创历史最高水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亿元,比上年增长6.87%;城镇职工工资总额3601
万元, 比上年增长16%,平均货币工资1806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857元,比上年增加78元,增
长1 0%。
为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年内,适当调整了投资力度,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集中人力物力,先后铺开了一批
重点建设工程,并顺利实施,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综合治理见效。东水西调工程和城子电灌
站一期补源工程竣工通水,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及区中医院病房楼建成投入使用,闻名全国的服装城于年底落成。
城市综合开发完成6.6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扩大到18万平方米。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环境卫生有很大改观。年
内新建、 改建干线公路、区乡村道路175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604.4万吨,比上年增长12.55%,货物周转量
1367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54%。
科技教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年内“科教兴市”基础达标工作通过全市检查验收,各项科技计划
基本落实,完成“星火计划”15项,科技成果25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3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6项,填补省级
空白的7项,填补市级空白的9项;取得成果专利13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14项;新引进技术人员30人。
有5个乡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经市政府验收达标。国办学校校舍改造完成11700平方米。向大专院校输送新生3
33人, 向中专学校输送400人,委培大中专学生39人。计划生育率达到9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6‰。劳
动就业全年安置4577人,是近几年安置最多的一年。文化工作围绕着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区这一中心,开展了10多项
富有特色的大中型文艺活动。浩繁的文化工程《淄川区志》出版发行,发挥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全国首批体育先进
县复查验收合格。 精神文明建设突出抓了各种形式的共建、创建活动,省、市、区级文明单位上升到714个,各种
共建单位达265对。顺利完成了第四次人口普查任务,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显著
1990年,淄川区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再夺农业丰收,动员全区十几万人上阵,开展了
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其规模和效益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最突出的一年。全区共铺开区级
会战工程6项,乡镇级会战工程23项,村级会战工程356项,总投资3681.2万元,投工388万个,搬动土石方220万立
方米。新建防渗渠19.5万米,维修配套机井411眼,新打机井、大口井103眼,新建、维修扬水站117处、方塘130个,
新建塘坝12座、 旱池水窖3040个,整修三保田3.7万亩、地堰69.3万米,修筑道路112条、总长248.8公里,全区旱
涝保收面积达到8万亩,解决和改善了24个村、3.7万人的吃水困难,完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80平方公里。

区委、区政府重点抓了崇山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红石岭万亩经济作物开发,胶王路沿线农田水利综合治理达标
会战工程,一干渠防渗化处理,引淄入坪延伸,“780”小流域治理等6大工程。各有关乡镇及早行动,不失时机地
深入发动干部群众,集中人力、物力大干,日上阵劳力达6万多人。这6大会战工程,抓得紧、抓得实,取得了显著
成绩,为全区更大规模的治水改土拉开了序幕,对改变全区农业生产条件起到重要作用。

(孙学珍)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区委、区政府针对全区多元型农业结构的特点,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战略目标。年内,突
出抓了粮食高产、旱作农业、中低产果园及蔬菜、黄烟等经济作物开发,加大物资、技术、资金的投入,取得了显
著成效。为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区成立了技术开发小组,定目标定措施,实行农、机相结合,区、乡镇、村三
级推行技术人员集团承包。 区财政资金投入150万元,比上年增加25%,三级农业投入4383万元,区、乡两级农业
发展基金投入709万元,在全区农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城郊乡镇8万亩粮食高产开发,平均亩产达850公斤,其中3万亩建成了吨粮田,有14个村建成了吨粮村,有2个
乡镇建成了千斤玉米乡。 东西山区10万亩旱作农业开发, 3年任务1年完成, 平均亩产501.3公斤,粮食总产增加
2375.8万公斤。旱沟麦种植技术,是旱作农业开发的重点,其主要技术环节是:深耕蓄墒,改良品种,改变播种方
式, 配方施肥,提高复种指数,此技术已经全国小麦专家论证,亩产可达395.7公斤。10万亩中低产果园开发,通
过改良品种,加强科学管理,已有60个果园被评为省、市样板园,全区干鲜果品产量达到2956万公斤。10万头瘦肉
型猪开发, 规模养殖场发展到43处。东部山区乡镇的万亩黄烟开发推广970亩,经试验已达到云烟质量,青州卷烟
厂以每亩补助120元的优惠政策鼓励继续开发。 万亩越夏蔬菜开发,主要利用东部山区温差大、光照条件好,推行
西红柿、菜花、辣椒等越夏蔬菜栽培技术,西红柿可亩产3000公斤。农业综合开发为全区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奠定
了良好基础。

(孙学珍)

东水西调工程按期竣工通水
东水西调是解决淄川城区人民饮水困难的一项重点工程, 该工程于年内7月26日全线动工,11月29日按期竣工
通水, 缓解了34万人的吃水困难。工程全长28.6公里,总投资2450万元,供水量为3万吨/日。工程地下采用直径
为6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和部分钢管做输水管路,经太河、黑旺、寨里、洪山、淄城5个乡镇,将水送至淄川城区。
地面建有生产井6眼、加压站1个、容水3.6万立方米的蓄水池1座、水场1处。4月1日,区成立东水西调工程指挥部。
之后组织淄城、黑旺、寨里、太河、洪山、二里、查王7个乡镇及有关单位,每天万余人上阵,总投工100万个,开
挖土石方13万立方米。万米山洞管道安装是工程最艰巨的阶段,区长陈家金、副区长王世海率领指挥部成员现场办
公,参加工程建设各乡镇的主要领导都靠在工地上。经过35个日夜的苦战,将2000多条管道固定在4000多块支墩上。
东水西调工程的按期竣工通水,大大改善了淄川的投资环境,为城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学珍)

城子电灌站第一期补源工程竣工
从口头井场引水至城子电灌站是解决东南山区人畜吃水困难的第一期补源工程, 于1989年12月动工, 总投资
200万元, 投工3.5万个。1990年1月23日完成主体工程,3月24日一次送水成功。工程建有水场1处,容水4800立方
米的调节蓄水池1个, 安装直经0.5米的管道3公里,架设高压线3公里。引水通过城子电灌站三级扬程,流经7.5公
里水渠至东坪乡。
1989年淄川遇到百年未有的大旱,山区人畜用水奇缺,区委、区政府及时做出决策建设城子电灌站引水补源工
程。 参加工程建设的有口头、东坪、西河、张庄4乡镇和区属16个有关部门,日上阵劳力近万人。为确保群众早日
吃上水,区主要领导曾10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动员各行各业集中人、财、物力、一切为工程让路,明确分工,实
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区农委书记王际夏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技术人员53天吃住在工地,抓技术、抓质量,定措施,
日夜奋战,保证了春节前主体工程竣工,一次放水成功,解决了1.5万人吃水难的问题。

(孙学珍)

鲁泰纺织有限公司开业
山东省最大的中泰合资企业——鲁泰纺织有限公司, 于年内3月30日正式剪彩投产。出席开业典礼的有泰方客
人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司长王期猛、山东省省长赵志浩及省、市、区有关领导。鲁泰纺织有限公司是由泰国泰纶纺
织有限公司和淄博第七棉纺厂(淄川区属企业)共同合资兴办的,总投资1100万美元,合资期限15年,从日本引进
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21120锭全程环锭纺纱设备,年产平均45支涤棉混纺纱1928吨,年出口创汇额可达600万美元。
正式投产以来,月产量平均达到175吨,比设计生产能力超出10%。生产的6种产品总产量为1849吨,完成产值2357
万元, 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产品质量保持在国家优等品水平,产品销往泰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深
受用户欢迎。 年内共出口创汇444万美元,实现利润140万元,在全省6家中外合资棉纺企业中居第一位,也是其中
唯一不亏损的企业。

(孙学珍)

寨里无氧铜材厂产品获国际展览会银奖
寨里无氧铜材厂建于1987年,是寨里镇寨里村村办企业,有职工49名。该厂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克服资金不
足、技术力量缺乏、攻关难度大等困难,经反复设计试验,研制成功了连铸无氧铜薄壁异型管材、连铸无氧铜大规
格铜棒、铜带及双孔铜排等产品,并分别通过了省、市级鉴定、有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产品销往上海、
杭州、无锡、青岛、辽宁等地,备受用户欢迎,其大长度铜管无焊接生产工艺,上海、西安等地的同行业大厂家多
年来都未试制成功, 该厂却取得了新的突破。年末全厂产值达到260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1990年11月16日在广
州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上,该厂生产的大长度薄壁异型铜管获银牌奖。村办企业产品获国际
展览会奖牌全市尚属首家。

(孙学珍)

财政收入跃入全省亿元县行列
1990年,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克服经济生活中的多种困难,积极探索生财、聚财的新路子,保证了全区财政
收入的稳定增长。提前31天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任务,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的县(市)区。全年财
政收入达到10303.2万元,比上年增长13.12%,跃居全省财政收入亿元县行列。
淄川财政收入提前完成任务并突破亿元大关的主要做法:一是区委、区政府坚持抓生产、控支出、保平衡的财
政指导思想,每月召开一次生产分析会、调度会,严密组织和调度生产。财税部门通力协作,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二是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增加财政收入的关系,扶持企业发展,培植财源。区
各大班子领导分工挂包12个重点项目, 87名副局级以上干部挂包81个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及时了解和
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广大财税干部努力工作,多方争取资金,扶持各行业发展生产。为引导企业搞好产品
结构调整、 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先后投资7600万元,新上技改、扩建项目133个,新增产值近亿元,新增利税1500
万元。三是加强税收征管保收入。区税务部门根据纳税户的不同情况,制订控制管理制度,并责任到人,坚持依法
治税,依法护税,广泛宣传税法,提高纳税人的税法意识,有效地控制了税源流失。四是加强财政检查监督、增收
节支,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防止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五是实行财政预算包干、编制经费包干等办
法。年内,区机关仅压缩编制减少的开支就达20余万元。

(孙学珍)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1990年,淄川区对外经济以出口创汇为中心,以利用外资建立合资企业为重点,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全
年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6420万元, 比上年增长1.7倍,增长幅度跃居全市首位。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出口企
业已达到31个,开发新的出口产品13个,新增出口收购值3511万元,提前2个月超额完成市下达的计划。
为了加强对外联系,扩大交往渠道,区领导曾多次带领有关人员外出走访客商,先后参加青岛、深圳、哈尔滨、
厦门和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等经贸洽谈会,达成初步意向49个,贸易成交额近3000万元,初步达成三资项目意向21
个,签定出口成交额2561.8万元,已经市批准立项的4个,合同利用外资131.7万美元。全区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
—鲁泰纺织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投产,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了扶持外向型企业,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区外经委曾两次对全区出口厂家进行调查摸底,主动为其宣传、展
销产品、联系销售渠道,帮助解决资金、燃料等困难。全区有出口产品的乡镇已发展到16个,出口厂家26个,出口
7大类37种产品,其中化工、纺织两类出口商品比上年增长3倍。为扩大对外影响,还组织了40种产品送美国展销。
年内, 商家乡西商西餐具厂和龙泉镇淄川琉璃器皿厂出口商品交贸值均超过100万元,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外
向型企业”。

(孙学珍)

淄川建成服装城
淄川服装城是在原服装市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大型服装经营中心, 为淄川商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
1990年12月18日落成剪彩,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刘敏学及市、区有关领导出席剪彩
仪式并讲话、题词,对淄川服装城给予了高度评价。
服装城始建于:1988年,总设计面积7万平方米,已建成楼房与营业大厅相结合的全封闭式建筑群体,占地4万
平方米, 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直接投资1300余万元,基础设施配套投资1200万元。营业大厅设有2400个固定摊
位,厅外有1000多个流动摊位,可供3000多户经营者进行商品交易。北京、上海、浙江、黑龙江等全国17个省市的
客商常年在城内设摊经营,日上市5~10万人、品种3100多个,年成交额达2.5亿元。区专门设立了服装城管理处,
对服装城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电视监控、办公一体化,并设有公安、税务、银行、邮电等办事、管理机构,依
法管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当经营活动。199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成为淄川区两个文明建设的窗口
和华东地区重要的服装商品集散地。

(孙学珍)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
年内,淄川交通业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立大项,多投资,取得了新成绩。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333.55万元, 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9.7公里,完成的干线路大、中型修建工程有:胶王路东段25公里沥青路
面工程;淄川西过境线5.1公里路基桥涵工程;张博路8.5公里沥青罩面工程;胶王路西段10公里挖补罩面工程和张
博路36公里路沿石更换工程。为提高城市功能,实施全区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而治理整顿的张博公路淄城段,工程
量大, 投资多,是历年来少有的。工程全长3830米,达标配套工程共投资189.16万元,铺人行道4.1万平方米,更
换路沿石5700米, 新安装路灯134盏,修地下水道1800米。另外,还对淄城段两侧噪声、污染等死角进行了处理,
关停了3个污染单位,噪声得到有效控制。除完成以上重点项目外,还新建、改建区乡道路41公里,乡村道路108公
里,是全区历史上修建地方道路最多的一年。全区全年总通车里程达909.6公里,好路里程增加,好路率大大提高,
为淄川经济的振兴架设了桥梁。

(孙学珍)

实施“大文化建设工程”成效显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的日趋活跃,淄川区各级领导及时地把文化工作纳入全区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创造了以“节假日文化”、“行业文化”、“乡俗文化”、“现代文化”和“服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文化建
设工程” 。“七五”期间,区财政对区属文化设施共投资278万元,文化业务经费平均年递增26%,乡、镇、村、
个人用于开展群众性各种文化活动的社会投资总数达6000多万元。
1990年,全区的“大文化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寓教于乐、文化育人、争创社会文化先进区这个中心,在全区范
围内形成了一个多形式、多层次、多位一体的格局。23个乡镇均建有文化中心,村村都建有文化大院、文娱活动室
或“青年之家” 。青年农民乐队(团)发展到11个,拥有队员220多名,74个村有自己创作的“文明村歌”。规模
较大的节假日文化市场,每逢节日各种文艺联欢、音乐会、报告会、歌咏比赛、书画展等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
群众。春节刚过,立即举办了全区第四届元霄灯会,相继是由机关、乡镇、村举办的“淄城杯”巾帼系列艺术表演
赛、“奎三杯”校歌电视大赛、职工歌咏比赛、“丰华杯”交谊舞大赛、庆“七一”党员之声歌咏比赛、罗村西官
农民艺术节、 “笠昆杯”新闻摄影大赛等文艺活动。6月29日晚,在淄川影院举行了由山东电视台与淄城镇西关二
村主办的华东6省1市“西二杯”青春歌手电视选拔赛,特邀著名作曲家肖江、王酩,著名词作家张希武、凯传及文
艺界的领导、专家、歌唱家等担任大赛评委,来自各地的17名青年歌手参加了角逐。山东电视台曾作为专题节目分
两次播放实况录象。 7月20~25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正殿举行了王承水(区计量局局长)个人书法展,中顾
委常委康世恩为书展剪彩。在京的书法界领导、著名书法家观展后,都纷纷作序、题词祝贺。《人民日报》、《北
京晚报》、中央电视台曾先后编发、播放了消息。在展出的楷、草、行、隶、篆、甲骨文6种书体、114幅作品中,
10幅赠给了亚运会, 悬挂于主要大厅,7幅编入亚运书册,受到亚运会组委会表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个人
书法展,建国以来尚属首次。全区第二届少儿书法展、城二村和城里居委会书画展、辛悦修个人书法展、蒲松龄诗
意书画展等也先后在区内展出。《淄川区志》的出版发行,淄川有线广播电视台的开播,也都是实施“大文化建设
工程”的成果。年内,全区近65万人经常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占35%,其中20万青少年,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
动的达到80%左右。实施“大文化建设工程”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思想、文化素
质,为跃入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县)行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学珍)

首届省级文明村精神文明建设协作会在城二村召开
5月27~28日, 首届省级文明村精神文明建设协作会在淄城镇城二村召开。城二村是198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
名的淄川区第一个省级文明村,这次协作会是由城二村倡仪发起的。全省16个地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和38个省级
文明村的代表150余人参加了会议,有30多个单位在会上交流了经验。会议通过了会议纪要和《强化农村文明建设,
培育“四有”新型农民》的倡仪书。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淄川工业区、城二村村办企业和城二村幼儿园,并观看了城
二村管弦乐团、农民艺术团演出的文艺节目。这次协作会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文明村建设
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学珍)

《淄川区志》出版发行
建国后, 全区第一部社会主义地方志书——《淄川区志》已由齐鲁出版社出版。7月25日区政府召开了《淄川
区志》发行会。《淄川区志》的编纂始于1982年,历时八载,数易其稿,为全市第二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新志书。全
书共分34篇168章463节,资料性地图14幅,彩页12码,总计1270千字。记述了淄川区自1840~1985年间的历史和现
状,具有实用、参考和收藏价值,是一部资政、存史,教化的好教材。发行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孙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