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5&rec=28&run=13

综述
1990年,博山区委、区政府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
动力,领导全区人民振奋精神,团结实干,克服种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绩。社会总产值
完成3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国民收入完成9.69亿元,
比上年增长11.8%。
强化农业基础,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行农业双向承包,增加投入,农林牧有新的发展。全区共完成水利工
程1346项, 小流域治理70平方公里, 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15000亩。 10万亩玉米高产开发、10万亩山旱田开发、
6000亩吨粮田开发及千斤玉米乡镇建设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粮食总产达到6006万公斤。绿化达标活动取得了显著成
绩,完成百公里绿化风景带和4个生态恢复保护区年度建设计划,全年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板栗开
发为重点, 巩固和发展5个果品基地建设,果品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完成年计划的150%。农业总产值完成16359
万元,比上年增长54.41%,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97亿元。
由于坚持挖潜和开发上新并举,突出抓了一批重点工程和技改项目,调整管理体制,加强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工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总产值全年完成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7%。全年投资2700万元,完成技
术改造52项,特别是贯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工业发展方针(即发展经济要背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背靠大企业,
背靠金融部门)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1家企业晋升为区基础级企业,12家企业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1家
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重点抓好群众最关心的水、住、路问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城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的凝聚
力、承载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博山城乡建设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的引天津湾水入博工程竣工通
水。 中心路一期工程一次拆迁民房658户。秋泉路大修、柳杭东路北段拓宽、羊栏河至西过境公路路段打通、柳杭
路市容达标、 大峪口至石门路沥青路面铺设完工并通车。完成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青龙园和供销大厦步行桥建
设。新建居民住宅41900平方米。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西山开发区,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并开始布点建厂。
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在繁荣市场、平抑物价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全区财贸繁荣稳定,外经外贸工作迈出
新的步伐。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城乡储蓄余额达51900万元,比年初增加17636万元,人均存
款1183元。保险费收入提前83天完成计划任务。年内建起掩的蔬菜批发市场、柳杭机电市场和北门里工业品市场。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51432万元, 比上年增长9.97%。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全区出口创汇企业增加到31家,出口产
品增加到67种,全年出口商品收购值4191万元,比上年增长83.8%。
全区以完善科技政策,促进科技长人经济为主线,认真抓好基础达标工作,积极组织实施“星火计划”、“丰
收计划” 、“工业振兴计划”、“科教兴博”见成效,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2处乡镇通过首批九年制义务教
育达标验收; 19处乡镇通过基本扫除文盲乡镇验收;10处乡镇通过社会文化先进乡镇验收;3处乡镇达到省级先进
体育乡镇标准。全年在市级以上运动会获得金牌54枚,银牌57枚,铜牌43枚。实现星火计划18项、丰收计划12项、
工业振兴计划15项、推广应用新技术34项。全区职工年人均收入1751元,比上年增加201元;农民人均收入872元,
比上年增加84元。 全区20处乡镇全部建起敬老院。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7‰,比计划低1.9‰。社会劳力资源安置
率达到93%。档案馆晋升为省三级档案馆。《博山区志》出版。
各级政府坚持把稳定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大力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思想整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全区政治形势稳定。区委在年内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博山工作大思路,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
依靠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致富一方;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建设了“四馆”(焦裕禄、王进
喜、雷锋、赖宁展览馆),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弘扬“三种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人
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精神),促进了全区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中共山东省委在12月召开的“全省县以上领
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上推广了博山区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经验。

(杨长瀛 继东)

“引水入博”工程竣工通水
博山素有“独擅林泉幽壑胜地”之称。但自1976年始,城区地下水位开始下降。至1989年的13年间,水位下降
137.24米。迫于这一严峻形势,区委、区政府为缓解城区居民用水和企事业用水的困难,决定实施”引水入博”工
程。这是一项省内由区县单独施工、最大最艰巨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博山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群众受益最直接的
城市基础建设工程。总投资3620万元。

工程东起天津湾水源地, 途经源泉、崮山、岳庄、八陡、山头、乐疃6个乡镇进入城区,总长27.5公里。长达
22.7公里的输配水管线, 分别由直经600毫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和钢管对接安装而成。沟槽均宽5米、深3米,最
深处达17米。同时架设一条15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并建配水厂2处。整个工程共征用土地74.4亩,投工127万个,其
中义务投工48万个,挖填土石方达百万立方米。
在时间紧、 任务重、 技术标准高、地形地质复杂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动员全区力量,投入工程建设,有
235个单位参加施工,22万群众捐款。全体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工作人员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严把质量关,
保证了引水工程的胜利建成。
工程于1990年3月13日破土动工,历时8个月18天,至12月2日竣工通水。每日可为城区供水3万立方米,缓解了
城区用水困难。

(杨长瀛)

10万亩山区玉米高产技术开发亩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0年, 博山区10万亩玉米高产技术开发,9月按照省科委规定的测产验收办法,由淄博市有关专家测产验收
鉴定, 全区102914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13.4公斤,比原计划开发指标超产63.4公斤,比全区历史最高亩产增产
77.4公斤。 南博山镇4700亩玉米,平均亩产523.6公斤,成为博山区第一个千斤玉米镇。域城镇的闰家楼村,玉米
平均亩产达600公斤, 创博山区玉米生产最高纪录。其主要做法: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了玉米高
产技术开发领导集团,由分管副区长任团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组成15人的领导集团,下设办公室、技术指导
组、物资供应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玉米高产开发领导分团,村建立领导小组。层层签定合同,分片包干,各负其责,
形成了政、科,物为一体的承包集团,保证了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二是深入宣传、普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使传
统栽培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选用优良杂交种、适期套种、配方施肥、科学管理,落实到生产中去,并迅
速转化为生产力。

(李广志 康绍裘)

池上乡小流域综合治理收效显著
池上乡地处淄河上游, 总面积105.2平方公里,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地少山多。加之十年动乱期间,水土流
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2.3%),年土壤侵蚀模数严重时达到9720吨/平方公里,生产长期低而不稳,
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缓慢。为改变这一状况,振兴山区经济,自1984年以来,这个乡的历届党委、政府均把小
流域综合治理列为工作重点,在国家的扶持下,采取集体出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连
续7年进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总投资达1092万元,投工155万个,搬动土石方100万立方米。新建塘坝69
座、谷坊130座、水池15个,修旱池620个,截潜流8处,修防洪防渗渠40000米,将围山改为水平梯田4330亩,挖大
穴98200个,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5650亩。为更有效地做到水土保持,还大搞林木建设,几年来新植树52000亩,开
发板栗万亩,林草覆盖面积达68%以上。
治理后,初步形成了新型的土地利用结构。水平梯田,乔、灌、木、草封植,沟沟塘坝、谷坊,组成生态、工
程、 耕作3大措施的防护体系,不但保持了水土,而且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1990年比1983年,粮食亩产增加42公
斤,达到390公斤;农业总收入增长3.8倍,达到1379万元;人均收入增长3_3倍,达到610元;林业收入增长1倍多,
达到48万元;果品产重增长3.4倍,达到250万公斤,木材蓄积量也大大增多。

(牟恒璋 康绍裘)

建成大口径混凝土输水管生产线
由区属淄博水泥制品厂开发的大口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露天生产线于1990年12月24日建成投产。整个工
程从破土动工到生产出第一条管子只用了110天。
该生产线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承担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任务,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有较高的起点和水
平。主要设备除悬辊制管机、拆装模装置、纵筋涨拉装置、缠丝机等,还配备有专用模具和蒸汽养护设施,其中悬
辊机可生产直径1.6~2米、长5米,共4种规格的产品,还有液力耦合器无级调速系统。由于采取微机自动应力控制
显示系统, 应力误差控制在5%以内,属国内首创的先进缠丝技术。辊射机制作砂浆保护层也是国内外先进的保护
层制造工艺其生产能力为年产20000米大口径混凝土输水管,可年创产值1700万元,利税280万元。

依靠“三字”战略发展乡村企业
1987年初,博山区正式提出了发展乡村企业的“三字”战略。即:新上项目要做到“三高”(技术高起点、建
设高速度、生产高效益);解决“三高”的办法是“三靠”(背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大厂矿企业、金融部门);
为了将“三靠”落到实处,又制定了“三让”政策:在横向联合中认真执行让权、让名、让利。
几年来,在实施“三字”战略的过程中,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政策,认真落实措施,公道平等做生意,赢得了大
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使全区乡村企业一直保持着稳步持续发展的势头。这些企业已
同国内140所大专院校、 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同59家大型企业实行横向联合,同40多家国外客商建立了长期
业务联系, 有50多家乡村企业还挂上了大厂的分厂、科研单位中试厂的牌子。新上项目250多个,其中填补国内空
白的25个,省内空白的81个。创部优质产品5个,省优质产品11个,厅优质产品26个,6项产品获全国金银铜牌奖。
同时还组建了泵类、 陶瓷、 琉璃等11个行业集团公司。 1990年底, 乡村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935个,年总产值达
1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是1987年的120.57%。从1987年起,乡村工业企业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38.5%。

(李洪林)

博山溶洞社会福利壁画厂研制成功唐三彩陶瓷壁画
1990年,乐疃镇镇办企业博山溶洞社会福利壁画厂继上年在全市首家推出丝印陶瓷壁画花纸、向苏联出口陶瓷
壁画之后,又根据国内外对三彩陶瓷壁画需求量大的信息,经反复试验,既具传统特点,又富有时代气息,立体感
强的立粉三彩壁画于8月13日问世,填补了全市一项空白。至年底,已生产12个品种、130多平方米。其中大型立粉
三彩壁画《迎客松》被作为国礼赠与在意大利维罗纳举办的第93届世界农业博览会。

(洪林 持忠 启瑞)

新建两处大型专业市场
1990年,博山区按照“形成城区工商农市场网络,搞活流通,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总体
规划, 投资255万元,新建大型专业市场2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工业品市场位于旧城北门里,投资180万元,
拆除旧房90余间, 新建钢木结构可动式营业房70套, 另有固定摊位105个。 于12月下旬正式开业,日上市人数达
5500人,月成交额达25万元。水泵机电市场位于柳杭路,投资75万元,设经营房50套,以销售博山名优产品水泵和
电机为主,面向全国开放。

(长瀛 同广)

开展“千人百村万户”走访调查活动
博山区为听万家事,搞万家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年内开展了“千人百村万户”走访调查活动。
根据全区实际情况, 上半年组织529名机关干部深入群众,走村串户,察民情,通言路,达民意,认真宣传党
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虚心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批评,耐心回答和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问题。
下半年又从机关抽调477名干部, 在第一批调查试点的基础上,运用编写的《社会主义思想热点、疑点问答》进行
宣传和讲解,加深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广大干部深入到户,与农民拉家常、讲时事,引导他们联系区内、乡内、村内及
个人的实际进行对比,使群众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搞好生产的积极性。
此次活动, 共走访588个单位,8160户,收集整理群众有价值的意见222条,撰写调查报告216篇。同时,摸清
了本区政治经济情况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生活情况,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又为党和政府今后的
决策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依据。

(李洪林)

加强后进村党组织建设
博山区年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后进村党组织建设,使原有的18个后进村领导班子有2个升为一类,7个升为二
类,9个工作有了明显变化,他们的作法是:
一、配备好领导班子,启动后进村的内在活力。他们将乡镇办企业干部派回村中任职、区级下派干部到村任职
和就地选贤任能,先后共配备书记8人,其中从本村选拔的4人,返村任职的3人,下派的1人。
二、帮助后进村发展经济,为村级党组织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石门乡峪口村,新支部班子带领群众
大打翻身仗,架电打井,建起了运输队,半年盈利6000元,初步政变了落后面貌。原18个后进村,年内新上工副业
项目19个,开发经济林650亩,各种种植业、养殖业和家庭副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李洪林 聂树功)

采取措施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博山区采取专业部门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在坚持“严打”的同时,狠抓综合治理,有效地保障了社会稳
定。年内全区的刑事犯罪和重大案件发案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13%。具体措施是:
一、重点区域重点治理。多年来,经济比较发达的蕉庄、白塔、八陡三镇和税务街办事处范围内的刑事犯罪案
件较多,区里便派出工作组进驻这些地区,与当地企业、村委会、居委会密切配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强化治理。
二、 强化基层防御机制。区里同163个单位的法人代表签定了《“创安”活动承包责任书》,加强了专职保卫
队伍和群众自防组织的建设,投资82万元增设了安全措施。全区建立起一个以治安岗亭为依托,以27支中心巡逻队
为龙头,以247支群众性巡逻队为基础,动静结合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
三、“严打”作前提,教育为基础。年内,全区根据不同时期突出的治安问题和刑事犯罪的规律特点,开展专
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同时运用文化、教育的手段进行正面宣传,还举办法律培训班,选择典型案例制
作宣传板面巡回展览,提高了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建立“四馆”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博山区在上年恢复焦裕禄纪念馆的基础上,1990年又拨出专款,广泛征集了焦裕禄、雷锋、王进喜、赖宁模范
英雄事迹资料,充实了焦裕禄纪念馆,新建了雷锋、王进喜、赖宁纪念馆。为了联系实际,使学习先进人物的内容
更富有现实性,区委明确规定凡被推荐、评选出的四种模范式的先进人物,除进行表彰奖励外,其先进事迹还分别
择优选进“四馆”展出。年内已有10名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9名学习雷锋的好青年,9名学习王进喜的好工人,10
名学习赖宁的好少年的先进事迹资料被选入“四馆”展出。全年参观“四馆”人数已达十几万人次。通过参观“四
馆”在全区开展推荐、评选奖励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学习雷锋的好青年,学习王进喜的好工人、学习赖宁的好少
年活动,收到了好的效果。

(李洪林)

各乡镇普遍建立敬老院
全区20处乡、镇,自1985~1990年,普遍建立了敬老院,岜山、东万山村还建起了村办敬老院。22处敬老院总
占地面积29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1770平方米,房屋486间。累计总投资323万元(其中区拨款24.7万元)。年内,
入院“五保”老人316人,服务、工作人员88人。有10处敬老院实现了保供养统筹,5处有了以副补院项目,全年经
营收入3.2万元。
几年来由于抓管理重服务,敬老院声誉不断提高。至1990已有岳庄、蕉庄镇敬老院和岜山村敬老院获山东省人
民政府授予的“文明敬老院”称号。

(王礼业 马洪喜 康绍裘)

博山九中建立学雷锋基金会
在轰轰烈烈的全民学雷锋活动中, 为弘扬雷锋精神,博山九中在党支部的倡导下,1990年3月15日建立了“学
雷锋基金会”。该会的宗旨是:自愿捐资,帮助社会上有难呼救人员解决困难,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他人为
社会做一点奉献。
“学雷锋基金会”建立后,全校师生自愿捐款1828元。当得知池上乡民办教师冯作坤的女儿患癌症交不起医疗
费的情况后,“基金会”派人送去300元现金;还向区“引水入博”重点工程捐款500元;为被歹徒刺伤的王红霞同
学资助200元; 为父母双亡、家庭特殊困难的同学,解决全部学习费用和人身保险费。全校师生助人为乐的事迹不
断传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上级的赞扬,《淄博日报》、市、区广播电台还作了专题报道。

(王枢仁 翟慎河 康绍裘)

博山文石盆景进京展示
应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组委会邀请, 博山文石盆景于1990年9月1日~10月7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了中
国花卉盆景工艺品展示会。
博山文石盆景是以鲁中山石取其自然形态,稍事加工而成的,作品以小见大,气势雄浑,神韵天成。这次进京
展示的98件精品, 以其独特风格, 受到中外宾客的喜爱。王文俭的《庄子观鱼》、沙良忠的《灵芝》、闫乃亮的
《觅食》 3件作品,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均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一等奖,同时,博山文石盆景被授予集体
一等奖。
在京展示期间,国家领导人及著名学者观赏后均赞叹不已。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当即挥毫写了“弘杨中华优
秀文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题词,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世藩题词:“博山奇石古,天工造化多”。
《北京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还对博山文石盆景作了专题报道。

(周玉贤 蒋则君 康绍裘)

整体搬迁金代壁画墓成功
区文化局于1990年10月29日在博山神头村发现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壁画墓,经市、区考古工作者历时
2个月的清理发掘、 绘画拍照、临摹加固、测算论证,严格实施“周密细致,完整保存”的防护措施,采用“整墓
清理,内承外固”技术,12月29日一次整体吊迁成功,创山东省古墓整体搬迁首例。经测算:全部壁画13.2平方米、
古墓整体5.36立方米、整体重量13吨。此墓迁至颜文姜祠东配院,待日后陈列展览,对外开放。
博山神头金代壁画墓,系全省发现的第一座完整的壁画墓葬,其画风古朴典雅,人物栩栩如生,此墓的发掘具
有历史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并为研究当时的绘画、服饰、文化、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依据。

(周玉贤 李同福 康绍裘)

《博山区志》出版
《博山区志》 历时八载,七易其稿,终于锤炼成书,于1990年8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编《博山区志》
反映了1840~1985年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博山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重点记述了建国后全区各条战线取得的巨大成
就,突出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博山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旧志资料则剔除陈陋,取其精华,作为新志
的铺垫和补充。全书百万余字,27编、141章、471节,卷帙浩繁,资料翔实,体例完善,文字精当,是一部具有地
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志书。该书由焦仁方任主编,杨长瀛任常务副主编,李洪林、刘博来、商光前任副主编。

(杨长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