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5&rec=25&run=13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七五” 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深刻变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提前3年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和提前1年完成“七五” 计划主要指标的基础上,到1990年底,“七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各项任务已全面胜利完成。 反映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基本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达到107.8亿
元和85.6亿元,比1985年增长59.3%和50.8%(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跨人全国百亿元
城市之列以后,1990年又成为国内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元的城市之一。到“七五”末,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157.09亿元, 比“六五”末增加110亿元,增长2.3倍。5年来,按照全国、全省总体发展的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
可能及需要,全市石油化工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以石油化工为首的主导产业立体化态势也已趋向明朗化。经济发
展已由自然资源导向转向结构导向。一轮空前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地改善
了城市面貌。 5年间,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以
8.7%、7.5%和17.3%的年平均速度增长,分别达到2819元、2239元和6404元,均居全省前列和全国同类城市上游。
在“七五”时期,淄博市抓住机遇,拓展优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
快最好的时期,是淄博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投入最多产出最高的时期,也是省内外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孙增源)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七五”期间,市、区县、乡镇、村及农民个人,累计向农业投入4亿元,是“六五”时期的2倍多;狠抓了以
治水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完成了桓台引黄补源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7.03万千瓦,
比“六五” 末增长21.2%。5年来,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农业基础地位
不断得到强化,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5年间,全市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1,
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5.7亿元,超额完成“七五”计划指标。粮食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单产和总产稳
定增长。1990年,全市粮食播亩单产达到340公斤,总产达到151.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85年分别增加84公
斤和33.5万吨。棉花、花生、生猪、畜禽、果品、黄烟等主要农产品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城乡注重“菜篮子”
工程建设, 5年间已初步建成13个不同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农产品商品率已达到70%。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
迅速。 1990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82亿元,是1985年的4.7倍。其中,完成乡镇工业总产值59.7亿元(80年不变价
格) ,是1985年的5.8倍,提前实现“七五”计划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七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29.25亿元, 其中实现国家税金12.9亿元;乡镇企业向社会提供的支农、建农、小城镇建设、教育及各种补助性社
会开支达6亿元。 到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60.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已达到43.7%;农村非
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66.5%上升到83%。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农村商品经
济繁荣,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大大提高了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水平。
“科教兴农”已渗透到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全市平原、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平原地区,
围绕主要粮食作物的大面积稳产高产,引进良种,推广配套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山地、
丘陵地区,走以林果为主、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的路子。粮食中、高产开发、生态农业建设、百公斤低酚棉
开发,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象唐山、西单、峨庄、双泉等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先进典型。全市已建成吨粮田66
万亩。1990年桓台县粮食单产达到1020公斤,成为全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高青县棉花生产也已进入全国“百强县”
之列。

(孙增源)

工业生产迈上新台阶,工业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加强
5年间, 全市工业以每年20.2%的速度增长,比“六五”时期高出近14个百分点。在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
百亿元之后,1990年又达到219.14亿元,大大超过计划规定的指标。绝大部分工业品产量已实现了计划指标要求。
对资源的开发已由对自然资源的初期开发转向综合深度加工阶段。引人注目的是,国家特大工程之一的齐鲁30万吨
乙烯工程在淄博建成投产,石油化工工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全市工业和经济的支柱和巨大动力。围绕石油化工配套
系列开发的化纤、塑料、医药、精细化工等行业逐步形成优势。机械工业有所突破,开始向成套、整机方向发展。
“七五”时期,高档建筑陶瓷、高性能水泥产量倍增。通过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建材工业已
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尤为突出的是,纺织工业起步晚、起点高,5年间,通过引进、新建和扩建,装备和技术
水平大大提高,开发了一批现代化的轻纺深加工产品,纺织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全市工业的骨干行业。淄
博传统的陶瓷,丝绸、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由于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保持了稳定增长。其它消费品
生产也都有长足的发展。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0%以上的能源、原材料工业稳步发展,特别是30万吨乙烯等工程的竣
工投产,使淄博具备了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原材料生产能力。工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通过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
嫁接新兴技术,石油化工、机电、轻纺等行业,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占有率的优势产品。1990年,全市
实现优质产品产值51亿元, 优质品率由1985年的22.7%上升为33.8%。5年间,共获得国家质量金银质奖的产品47
个。 工业经济效益在结构调整中逐步提高。“七五”期间,万元产值综合耗能年平均降低9.6%,全部独立核算工
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8.8%。
工业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加强。到1990年全市拥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57.09亿元,是自建国到1985年这一时期
的3.3倍。 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率,1985年不足60%,到1990年上升到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
个百分点。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到1990年底,全市有大、中型企业117家,比1985年增加1倍多。在大中
型企业中,已建立技术开发机构101处,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有6655人。全市已有2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53
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54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孙增源)

重点建设、技术改造为发展积累了后劲,主导产业立体化态势初露端倪
“七五” 期间,全市共安排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54项,投资规模72.5亿元,是“六五”时期的4.2倍。
在54项重点工程中,齐鲁30万吨乙烯、张店热电厂、淄博第二棉纺织厂等37项,已建成投产和使用;张店化工厂万
吨环氧丙烷, 山东新华制药厂吡哌酸、布洛芬扩建,柳泉石灰石矿3项工程基本建成;淄博焦化煤气,齐鲁建陶等
正在建设中。 5年间,充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先后建成了淄博第一、第二塑料厂,淄博经编厂,并以齐
鲁3 0万吨乙烯产品为龙头, 建设了增塑剂、环氧丙烷、丙烯腈等大中型化工项目。基础设施结构建设受到特别重
视。 例如:胶济铁路复线淄博段已竣工投入运营,建成7座立交桥、2座煤矿、2条220KV以上高压输电线路和1座电
厂、5个变电站,修筑公路101.8公里,修筑了柳泉路,建成了工业大厦、淄博师范专科学校新校、市体育馆、长途
汽车站,开通了1.9万门程控电话和500路长途电话,等等。
“七五” 期间,全市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100多个,实际完成投资29亿元,是“六五”时期的3倍。技术改造
贷用外汇居全省第2位。 企业技术改造取得了推动技术进步的明显成效。一是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全市区
县属以上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 主要设备更新率达到35%以上。完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引进项目110
个,先进设备985套。二是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全市共完成新产品开发1238项,其中41项达到国际水平,121项
填补国内空白, 802项填补省内空白。新产品产值率1985年为1.76%,1990年达到9.57%。市场畅销产品和出口创
汇产品占全部技改项目的70%以上。 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技改的资金投入、新增产值和利税比为1:2:0.5,高
于全省比例。5年间,技术改造可新增产值60亿元,利税16亿元。
“七五”期间,由于实施了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获得了重大成功。第一、大大增强了经济与社
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使全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机结合,初步具有了现代化城市的特点,投资的内外
部环境大为改善。第二、在使石油化工继铁路交通业,煤炭电力业等行业部门之后成为全市首屈一指的主导行业的
同时,又使纺织工业在高起点的基础上起飞,高新技术企业及行业也已具雏型,同时进行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大规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虽然全市经济结构仍为以工业部门为主的格局,但第二、第三产业
中的主导行业成长可观,发展较快,全市主导产业立体化态势已初露端倪。这对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
展,至关重要。

(孙增源)

外向型经济迈出新步伐,经济技术联合协作成绩显著
“七五”期间,特别是1988年淄博市被国务院列为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以来,全市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发
展出口创汇企业,努力改善设资环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截至1990年底,全市利用外资86
项,1.82亿美元,已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8家,其中已建成15家。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出口和国际旅游事业等也
取得了新进展。市政府1986年组织的大型元宵灯会,1990年在美国伊利市举办的“淄博物产展销会”和首届“中国
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都扩大了对外影响,获得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七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外国客人、
港澳台同胞10250人,旅游外汇收入170.6万美元。在“七五”以前,全市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出口商品收购值最高
年份仅1.9亿元。 进入“七五”以来,多渠道、多口岸出口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工农业生产的增
长速度。5年间,全市对外贸易收购值以每年34.1%的速度增长,1990年比1985年增长3.3倍,达到8.65亿元。出口
商品也由“六五”时期的13大类206个品种,发展到22大类260个品种。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完善,工业制成品已占
全部出口商品的90%。 化工、医药、工艺美术、农副产品已基本形成出口商品基地。有3个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
全市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与交流关系。商品出口除了巩固港澳地区和日、美等国外,还打入
东南亚、 西欧、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向多元化国际市场迈出了可喜步伐。5年间,始终把改善投资环境摆
在重要地位。市、区两级起步建设石油化工、精深加工及高新技术工业开发等一批经济开发区。建立了海关、中国
银行、商检、涉外保险等涉外机构。开展了集装箱运输和海陆联运业务,完善了交通、邮电、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
增强了城市对外开放功能,淄博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七五”期间,全市经济技术联合协作取得显著成绩,大大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一
是全市城乡经济联合更加广泛深入。 5年间,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2482项,其中挂网联项目1559项,投产后可
新增产值23.2亿元,利税4.49亿元,有85%以上乡镇企业挂靠上了中央、省、市企业。二是有重点地加强了对省内
1条铁路(胶济铁路) ,2个港口(青岛港、烟台港),2大企业(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的联合开发。三是区
域性联合协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5年间,已与全国225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协作关系,签订科
研生产联合项目845项; 建立了能源、原材料基地43个;引进各类人才1528人;引进市外资金1.85亿元。到1990年
底,已在国内沿海开放城市和内陆中心城市设立了12个办事处,与13个经济发达城市缔结了友好市区关系,与30个
省、市、自治区的650个单位建立了信息交换关系。

(孙增源)

城市功能明显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到199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已达86.1平方公里,比1985年增加16.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向高标
准、现代化迈进的同时,兼顾地方特色。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一大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城市公用设施建成并投
入运营和使用。5年间,城市道路和公路建设累计投资4.1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1.6倍。共完成城市道路新建、
改建、 扩建工程40项。新建11条标准较高的城市主干道和9座立交桥,市区道路的主干道骨架已经形成。公路建设
突飞猛进。 新建、改建干支线公路484.9公里。“七五”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64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
面1231公里,占62.7%,等级公路1846公里,占94%。公路平均密度为32.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密度的
2倍; 各级公路综合通行能力达到246.8万车公里/日,比“六五”末提高了1倍。1990年客运量1007.1万人,客运
周转量62814万人公里。 做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电讯业,已建成全省首家全地区性的程控电话网,实现了
市、农、长话联为一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自动拨号。同时有30多个系统并入全市自动电话网,全面完成了“七
五” 增容改造计划。市话交换机达到2.79万门,市话普及率达到5.1部/百人。建成了方便、灵活、保密性强的无
线寻呼通讯网,并同步进入全省网络。从美国引进先进的移动自动通讯设备,已投入安装。农村电话通讯发展迅速,
装机总量已达9170门,比1985翻了一番。“七五”期间,全市邮电建设投资近亿元,邮电业务比1985增长1.59倍。
一大批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卫生公用设施建成投入运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
控制。 全市拥有污染治理设施1434套,形成日处理废水29.5万吨、废气4.104万标准立方米,粉尘2.95亿标准立方
米、固体废弃物800万吨的能力。已建成烟尘控制区39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已达313平方公里。对城市全面推行
综合开发, 加速了旧城改造。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环境优美、风格各异的居民生活小区。新建供水工程5项,新增
供水能力12.5万吨。到“七五”末,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1.6万吨/日,比“六五”末增长38%,自来水
普及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液化气供应能力增加70%以上,使用液化气总人口达到51.97万人。园林绿化面积达到
2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张店、周村、临淄、桓台已建成省
级“卫生城”。“七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就,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大
提高了城市的承载力、凝结力和辐射力。淄博城镇体系发展,已开始由以小城镇为主体的低级平衡发展阶段,转向
以发展中、小城市为重点的不同步,分先后的倾斜发展阶段。淄博“组群式”城市面貌为之一新。城市综合服务功
能的启动和城市面貌的明显改善,初步呈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走上了城市健康发展的道路,
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孙增源)

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七五” 期间,特别是198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科教兴市”方针以来,科教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5年间,
共开发和推广1900多项技术成果,相当于“六五”时期的4.7倍。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60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70项,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60项,填补省内空白的430项。技术开发喜获丰收。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
35%以上。 到1990年,全市有专业科研机构23处,厂办科研机构129处,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61万人,比198
5年增加9万多人。 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380项。其中有116项获得省以上科技成果奖,已有90%用于生产。全市实
施工业技术振兴计划、火炬计划和丰收计划累计达375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淄博市水泥微机的应用,
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之首, 影响很大。淄博市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第一批星火技术密集区,已先后建立了3个星火
技术密集小区。各类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活跃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促进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
高了经济实力。
“七五” 期间,教育事业得到普遍重视和加强。全市各种渠道用于教育的投资累计达到6.5亿元。初等教育已
全面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居全省前列。已有20个乡镇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校舍改造和实验
室建设全面完成。周村、临淄区已实现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达标。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各
类毕业生累计达3.8万人。 成人教育、 职工技术培训得到加强。 全市各类成人高、中等专业教育,1990年在校生
2.49万人。新建、改建了第一、第二师范和师专新校及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全市文化、 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1990年全市拥有各类电影院、影剧院和电影放映机构575个;文化艺术
馆9个;图书馆8个,馆藏图书105.4万册。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7%。共有各种档案馆10处,馆藏各
类历史档案17.92万卷,各种资料8.03万册。全市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1990年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65个,拥
有医疗病床1.3万张,比1985年增加220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7万人,比1985年增加2100人。5年间,人口自然
增长率控制在9.5‰, 计划生育率达到99%以上,成为全国、全省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体育事业得到发展。“七
五”期间,成功地承办了首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部分比赛项目。淄川、张店、周村和临淄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村已达1053个。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
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982年的506人,上
升到1990年的141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7792人上升到1108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917人
上升到29893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36021人减少为34785人;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1.61%下
降为13.07%。

(孙增源)

财贸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
1990年,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36.06亿元,比1985年增长1.2倍。5年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发展。
服装、陶瓷、建材、机电、沙发、蔬菜等各类专业市场迅速形成,并成为省内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
市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已达401个,成交额达9.11亿元,比“六五”期末增长4.5倍。共新建、扩建大中型商业设施40
多处,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全市各类商业、服务网点5.6万处,平均每万人有网点150个以上。流通秩序和物价涨
幅得到有效控制,1990年全市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3.1%。全市财力显著增强。5年来,财力累计达到18.3亿元,年
平均增长19.1%, 连续5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七五”期间,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扩大,
聚集融通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 1990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2亿元,比1985年增加近32亿元,增长3倍多。各
项存款余额达到74.6亿元,有力地满足了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保险事业发展很快,1990年保险费收入达到1.07
亿元,比1985年增长5倍多。
在生产建设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0年全市城镇职工平
均工资22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5元。分别比1985年增加1161元和408元。全市人均储蓄达到1156元,比1985年增
长2.27倍。5年间,新建城市居民住宅291万平方米。农民住宅1280万平方米。到1990年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
7.86平方米和20.6平方米, 高于全国7.1平方米和17_8平方米的一般水平。全市共安排城镇就业人员12.2万人,比
“六五” 时期增加近1万人。全市人均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大
幅度增加。1990年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75.3台、电冰箱80.7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视机71.4台,均高于全
国51.47台,36.47台和37.54台的一般水平。

(孙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