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5&rec=19&run=13

工农业生产在治理整顿中持续稳定增长
199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进行治
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积极落实总量控制、调整紧缩力度等一系列措施,认真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全
市经济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总产值完成272亿元,比上年增长
13%; 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6.88亿元,比上年增长6.6%,跨入了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城市行列;国民收入
完成85.6亿元,比上年增长6.3%;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4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6%。
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1990年,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了向农业倾斜的各项政策,
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科技和劳务投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全年共铺开各
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2.9万项,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亿元,开工项目和完成投资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全年
共修建防渗渠430万米,其中平原井灌区398.6万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0.18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81.2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6%。年内实现劳动积累工2455万个,为上年的1.46倍,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全
市粮食播种面积444.65万亩,单产达到340公斤,比上年增加74公斤,增长27.8%;总产达到151.3万吨,比上年增
加31.5万吨,增长26.3%,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与大丰收的1988年相比,播种面积减少6.97万亩,单产增加61公斤,
总产增加25.4万吨,增长20.2%。到1990年底,全市共建成吨粮县1个,吨粮乡镇15个,吨粮村420个,拥有吨粮田
66万亩。桓台县39万亩粮田耕亩单产达到1020公斤,成为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全市80万亩小麦高产开发,平均
亩产突破了400公斤,77万亩玉米高产开发,亩产达到500公斤。棉花、花生、黄烟等作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
业综合开发和山区小流域治理取得新进展, 林牧各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全年治理小流域243.6平方公里,造林
11万亩,全市林网面积已达167.4万亩,有4个区县已基本实现绿化达标。全市生猪、牛羊存栏以及禽蛋生产,均比
上年增长。 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6.98万亩,比上年增加6500亩,总产达72.54万吨,增加10.06万吨,增长16.1%。
瓜类种植面积和产量比上年下降较大, 播种面积减少23.1%,总产减少28.14%。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5.7亿元,
比上年增长12.6%, 是近10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市乡村工业总产值达到7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已有18个乡镇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 70多个村超过千万元,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工业生产战胜各种困难,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1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中央
省属工业完成8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市及市以下工业完成134.89亿元,增长17.90%。在全部工业总产值
完成额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166.6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位次由1989年的第5位上升到
第3位。 全市工业生产的速度加快,但发展不够平衡。集体工业快于全民工业,轻工业快于重工业,集体工业完成
产值46.57亿元, 比上年增长16.6%;全民工业完成产值119.27亿元,比上年增长5.2%。轻工业产值达到45.36亿
元, 比上年增长14.7%;重工业产值1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8%,轻重工业之比为27:73。工业产品结构有所
改善,能源、原材料和部分紧缩消费品生产稳定增长。全市重点考核的60种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的38种,
占63.3%。其中,铁矿石、生铁、塑料制品、日用玻璃制品、中小农具、化学纤维、布、丝绸丝织品、合成橡胶等
17种产品比上年增长20%以上。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市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2%,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优
质产品产值50.76亿元,优质品率达33.8%,比上年上升了7.1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全市共开发新技术
项目673个,完成新产品产值10.98亿元。
(冯新生)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调整,重点工程建设完成较好
固定资产投资在继续控制总规模的前提下,适度调整投资力度,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各项投资计划完成较
好。 年内, 全民和城镇集体单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
19.1亿元, 比上年增长22.9%;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完成1.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生产性投资完成18.1亿元,
比上年增长26%;非生产性投资完成3.4亿元,比上年增长9.8%。生产性投资的增长明显高于非生产性投资的增长。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均达到计划进度的要求。全年共安排市以上重点工程20项,完成重点工程投资12.3亿
元。其中,张店化工厂1万吨环氧丙烷,山东新华制药厂吡哌酸、布洛芬扩建等项目已经竣工;淄博石油化工厂2.5
万吨丙烯腈、王庄煤矿建设已基本竣工;焦化煤气、引黄供水工程已经正式开工建设。全年共新增固定资产13.5亿
元,主要新增的生产能力有:铝氧1万吨,合成氨7000吨,环氧丙烷1万吨,化学农药3400吨,水泥15万吨,吡哌酸、
布洛芬各350吨,白酒1000吨,日用陶瓷1300万件等。
城市综合开发有新进展,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1990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115.4万平方
米, 竣工率达48.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01.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7万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396
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81万平方米。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6.1平方公里。张店水源地开发及博山、淄川引水等5
项供水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日供水能力14.5万吨,供水综合能力达到51.6万吨/日,用水人口92.9万人,比
上年增加2.3万人。全市集中供热面积3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2137万平方米,绿化
覆盖率达35.3%。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年内全市共安排治理项目183个,投资7180万
元, 处理工业废水4131万吨、烟尘废气358亿标立方米,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4%和67%。交通邮电事业发展迅速,
全年完成城市道路建设25.5公里, 建成微波线路67.2公里,济青高等级公路淄博段正式开工建设。全市123个乡镇
全部晴雨通车, 其中102个乡镇开通沥青路面。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64公里,市内公共汽车运营线路达1352公
里,客运量达到9466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914万人次,增长44.5%。全市邮电业务费总量达到2563.9万元,比上年
增加1891.89万元,增长35.52%。年末电话装机总数达到8.25万部,比上年增加1.86万部,增长29.1%。

(冯新生)

财政贸易形势好转,城乡市场稳定繁荣
1990年,全市财政金融和内外贸易等工作,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36.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2%。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26.83亿元,增长14.4%;社会集
团消费品零售额4.06亿元,增长15.67%;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5.17亿元,下降15.47%;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
2.12亿元, 增长20.07%。在全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企业零售额12.91亿元,集体企业零售额14.08亿元,个
体商业零售额6.9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7.02%、6.04%和16.43%。主要消费品社会零售量多数比上年增加,其
中棉布1446万米,家用冰箱2.68万台,彩电3.65万台,卷烟12.4万箱。城乡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各类大型专业市场
初具规模,天齐商场、淄川服装市场、周村纺织大世界等一批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商业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到
年底, 全市城乡集市贸易市场达到401个,全年成交额达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流通秩序明显好转,市场
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 年内全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为105.2%,比上年增幅降低10.1个百分点。其中全市
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3.3%,比上年物价涨幅降低1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实现了新的突破,对外开放取得重大发展。全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8.65亿元,比上年增长42.3%,
加上以产顶进补偿贸易等共计21.4亿元。 其中,山东口岸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6.9亿元,比上年增长62.6%,增长
幅度居全省首位。出口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已占全市出口商品的90%
以上。全市外向型企业已达57家,出口商品收购值超千万元的企业已达14个。利用外资实现了新的突破。年内新增
利用外资项目22个,实际利用外资6532万美元。至年底,全市累计用外资项目已达86项,利用外资1.82亿美元,其
中外商直接投资3300多万美元。累计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8家,其中建成15家。对外劳务合作和境外办厂开始起步,
到年底,全市劳务输出达200多人次,境外办厂有3家企业立项。1990年,淄博市在美国伊利市成功地举办了“淄博
物产展销会”,扩大了淄博的对外经济往来。旅游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市年内共接待外国友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3014人,比上年增长48.84%,旅游外汇收入人民币169.5万元,比上年增长143.22%。
财政收支较好地完成了年度预算,连续6年实现了收支平衡。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8.2亿元,比上年增长9.4%;
财政支出6.7亿元, 比上年增长18.4%。各类税收基本完成了任务,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3.13亿元,
比上年增长4.9%。 银行存贷进一步增加,充分发挥了宏观控制和启动市场的杠杆作用。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
额达到72.4亿元, 比年初增加16.7亿元,主要是城乡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增加。其中城乡居民储蓄44.38亿元,比
年初增加11.33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4.6亿元, 比年初增加14.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贷款9.5亿元,比
上年增长34.6%;流动资金贷款5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为促进工农业生产和重点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0年,全市累计货币净投放1.311亿元, 比上年少投放3864万元。保险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7亿
元,比上年增长33.1%,赔款支出2610万元,增长12.3%。

(冯新生)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990年是全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三年打基础”的最后一年。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兴工、兴农”重点抓
了农业丰收计划、 工业技术振兴计划、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的实施。全市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04项,其中达到国
际水平的11项。填补国内空白的3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14项;获得国家发明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6项。农
业科技成果推广和粮棉高产开发效果显著。列入省科委15万亩吨粮田开发小麦玉米累计单产达到1075.9公斤,75万
亩带动田小麦玉米累计单产926.9公斤, 分别比前三年平均亩增294.7公斤和248.4公斤、增长37.7%和36.6%。高
青县10万亩百公斤皮棉开发,单产由66.3公斤提高到90.5公斤。工业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新产
品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共开发新产品384项,比上年增长4.63%。
教育工作,重点加快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五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步伐,以及校舍改造达标和验收评估工作。对
首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乡镇进行了验收评估。全市已有20个乡镇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市农村校舍改造全
面完成,周村区校舍改造达标并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成人教育、职工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类成人高、中
等专业教育在校生2.49万人,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幼儿教育和盲、聋、哑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有新的发展。大中
专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计划落实较好。1990年全市共向省内外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5416人,共分配大中专毕业生
3404人,均比上年增加1000多人。
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1990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淄博陶瓷琉璃
艺术节”,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平均每日播出
时间达10.8小时和7.3小时,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7%,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明显提高。卫生事业医
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山东侨联医院完成改建并已开诊。到年底,全市共拥有医疗床位1.3万张、各类卫生人员2万人,
均比上年增长3%以上。体育运动水平有所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年内共举办各种运动会844次,参加人
数13.3万人,全市在省以上运动会中获得金牌共55枚。顺利完成了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
著成绩,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6‰。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和改善。1990年,市政府根据需要和可能,在城乡群众吃水、山区道路建设、城市供奶、
开通淄博至高青和沂源的市内公共汽车班车,以及城乡绿化、环境卫生、扶贫等方面,确定了重点为人民群众办的
11件实事,均完成较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的收入也有新的提高。
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272元,比上年增加286元。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达到15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5
元, 分别比上年增加184元和95元。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提高到7.86平方米和20.6平方米。劳动就业安置工作有
新进展。全市年内全民和城镇集体及其他所有制单位新增各类职工3.42万人,年末职工总人数达到60.21万人。

(冯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