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4&rec=9&run=13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1989年,全市企业改革围绕治理整顿,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个中心不断深
化。
一、企业领导体制更加稳定、健全。针对一些企业中出现淡化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市委、市政府
结合贯彻中共中央1989(9) 、(11)号文件,连续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书记、厂长座谈会,提出了完善企业
领导体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心地位和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在支持厂
长大胆行使生产经营指挥权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委的保证监督作用和职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充实完善。1.加强了承包审计工作,对承包到期的企业认真兑现承包合同,落实奖
惩措施,做到取信于民。2.合理调整承包基数,健全承包指标体系。在突出承包效益指标的同时,主要增加了技术
改造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指标。3. 做好续包工作。对1989年承包到期的104家企业进行了摸底测算和协调,有97
家企业与政府签订了续包合同。对技改任务重的淄博轴承厂则实行了滚动承包。
三、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有新的进展。1. 承包形式多样化。据对407家区县属以上企业抽查统计,有87家企业
实行了招标承包,占21.4%。有的企业实行了工时定额计奖、利润超基数百分比计奖承包,电子行业普遍实行了新
产品开发课题承包。2.推行和完善工效挂钩办法,改进挂钩指标和制约指标,使企业效益工资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
效益。年内有388家市、区(县)属及其以上全民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占全市国营企业的81.9%。对385家企业的
挂钩基数进行了调整,比上年提高25.2%。3.企业管理工作有新的进步。全市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满负荷工作法”、
“规范化工作法”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并结合企业实际抓管理、上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涌现出一批具有先进
水平的国家级企业。
四、充分发挥了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作用。年内召开了全市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座谈会,形成了搞好搞活大中型
企业的33条会议纪要,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的工业生产任务,
促进全市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五、国有企业股份制试点工作逐步完善。进一步理顺了山东泰山磨料磨具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农药工业股份有
限公司的内外部关系, 市体改委、经委、财政局等7个部门联合批复了上述两个公司的章程,促进了两个公司的健
康发展。张店陶瓷厂、淄博钴厂等5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试点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王晓东)

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加强
1989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治理整顿的六个目标,全市进一步
加强了宏观经济调控。
实施总量目标控制。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总体要求,制定了以计划为主体的年度总量控制目标。在
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制定了与资金、物资等相适应的计划指标,控制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在财政支出和社会集团购
买方面,下达紧缩指标控制,并调整支出结构,达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的;在信贷规模和外汇用汇方面,
下达额度控制,做到贷款的发放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制定零售物价上涨指数明显低于上年的目标;压缩固定资产
投资规模,使投资规模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另外,在消费基金规模,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调拨、使用,人口
的自然增长等方面都制定了总量目标。总量目标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过热,促进了全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加强政策调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我省
今明两年工业结构调整的决定》,制定了《淄博市工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意见》,促进全市经济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
下稳步发展。一是确定企业、产品的发展序列。依据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产品质量优劣、经济效益高低和
出口创汇能力的差别等,排出了重点支持、重点开发、限制生产和禁止生产的企业及产品排列顺序。二是确定重点
支持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比例发展。三是强化经济调节手段,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金融部门通过实行贷款投向、差别利率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物价部门发挥价格的经济杠
杆作用,对重点支持和开发的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投资部门按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通过改变资金投向和重点来改变
产业结构;财政部门通过财政预算、税收征管、财政补贴、国家收费、折旧率等调节手段,保证重点产业、产品和
支柱产业的加速发展。其他部门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运用经济调节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在运用经济手段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监督监察部门(如工商行政、政法、审汁、监察等)的法律手段和实施必
要的行政手段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使宏观调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保证了全市治理整顿和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胡俊基)

企业集团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
1989年,全市企业集团紧紧围绕治理整顿这个中心,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
在开展多种经济联合的基础上,突出抓了重点企业集团的完善提高、发育成型,主要采取了两种基本做法:一是进
行以强化核心企业为特征的结构调整。如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是由26个成员企业组成的跨地区、跨所有制大型企业群
体,综合优势明显。为进一步强化主体企业,提高对成员企业的辐射强度,这个集团的龙头企业——山东新华制药
厂利用治理整顿带来的有利时机, 调整生产结构。通过产品扩散、技术转让和企业兼并等形式及时把3个成员企业
由松散型改造为紧密联合,实现了从虚置到实体的转变。二是进行以工业产权转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凋整。如市化
工设备公司、耐火材料公司、化纤联合公司、潜水电泵等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技术、市场、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先后与10多个区属和乡镇企业联合,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发展,使转让双方在联合中受益,在发展中增益。既
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带动一批弱小企业发展。如淄博制粉设备公司注意发挥配套优势,发挥牵引生产的龙头作用,
在国内市场疲软、 产品滞销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成员企业产品配套,成功地打入了国际市场,年内出口制粉设备7
台(套),创汇13.4万美元,实现了利用两套本领占领两个市场的经营战略。通过调整,全市企业集团结构得到改
善,部分企业集团开始形成具有投资巾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基本构架,对发挥企业集团功能,有效地组织规
模生产将起积极的作用。
截至年底,全市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达36个,经过治理整顿,多数企业集团在信贷紧张、市场疲软的情况下,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据新华医药、陶瓷、泵业、华轻4个集团紧密层企业统计,1989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17亿元,
实现利润7496万元,比上年分别提高11.8%和11.5%,出口创汇272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6%。

(夏明)

企业兼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1989年,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通过协凋、理顺企业资产关系、隶属关系、职工不同身份等工
作, 全市又有9家企业被兼并。至年底,全市累计已有24家企业兼并了29家企业。其中,15家集体企业兼并17家集
体企业,5家全民企业兼并7家集体企业,2家集体企业兼并2家全民企业,2家全民企业兼并3家全民企业。全市转移
存量资产累计达4210多万元,利用房产土地733303平方米,消化亏损企业11户,重新安置5382人。
兼并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承担债务为条件,实行资产的转移和经营权的集中。这是在推进企业兼并
中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已有21家企业实行了这种兼并。二是无偿兼并,即以行政手段促使劣势企业并入优势企业。
有7家企业实行了这种兼并。 三是有偿式兼并;就是优势企业直接出资购买劣势企业。四是先承包后兼并,实行平
滑过渡。如淄博毛巾厂1987年底承租了山东电子印刷厂,在扭亏为盈的基础上,1989年实施了兼并。
企业兼并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使大量闲置或低效益、
负效益的资产、场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得到合理流动和盘活;提高了公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和产出效益。同时,
使企业双方优势互补,既发挥了兼并方企业的优势,又使经营差的企业摆脱了困境,找到了出路,有利于社会的稳
定。 张店化工厂通过对张店橡胶厂、张店压铸厂、张店华信化工厂、张店黑白铁制品厂等4家企业的兼并,固定资
产增加近1倍, 相当于向该厂投资500多万元,占建厂以来总投资额的60%。产值、利税由兼并前的1195万元、208
万元分别增长为3102万元和895万元, 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23.9%。到年底,全市29家被兼并企业中,有22家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全市已初步摸索出一条以企业兼并为手段,以提高效益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为
目的,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合理转移的优化企业结构的新路子。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