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4&rec=169&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89年,全区认真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社会总产值(现
价,下同)达243540万元,较上年增长26.6%。国民经济总收入66687万元,较上年增长11.8%。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业总产值6159万元,比上年减少6%,人均收入811元,比上年增加43元。林木覆
盖率达到15.7%,比上年提高3.3%。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集资954万元,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3.19万亩,比上年增长
60%。 农业机械总动力127090千瓦,比上年增长6.4%。在大旱多灾之年粮食总产73430吨,单产达407公斤,比上
年均减15.2%。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工业总产值80363万元,比上年增长38.9%。乡镇企业人均创产值列全市五区一县之首,
有2个乡镇工业产值过亿元。有27个企业分别晋升为国家二级或省、市先进企业。
外向型经济有新突破。 出口企业发展到29个, 出口产品55种。 有6个企业引进先进设备102台(套) ,投资
975.14万元,年内出口商品收购值4667万元,比上年增长53.8%。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年内城区治理次要道路和小街小巷30条,特别是大街、丝市街以济南舜井街为样板的石
板路建设,为周村建筑增添了光彩。“西水东调”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开通程控电话3000门,11万伏变电站竣工投
入使用,城区绿化人均面积达到3.4平方米。
城乡财贸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636万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
3576万元,比上年增长37.3%,消费品零售额28060万元,比上年增长5.3%。
教育事业稳步提高。 年内筹集教育资金138.1万元,完成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面积8700平方米。全区小学在
校牛26354人, 中学在校生1543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02%。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了多种形式办学的新局
面。
文化卫生事业有新的进展。文学作品《落花情》被省台录制成四集广播剧;筹集资金32万元建成的周村电视台
投入使用。医疗条件有所改善,病人治愈率达85.49%。比上年增长3.9%,病亡率比上年下降0.21%。人口自然增
长率降为6.2‰。

(鲍泽春)

“西水东调”一期工程竣工
“西水东调” 工程是将杨古水东调周村的一项“保命工程”,总投资865万元。年内在突击完成论证、立项、
征地、 贷款、审批手续的基础上,9月26日动工,万人上阵,日夜拚搏,到11月20日一次试水成功。仅用两个月时
间就完成了平常二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区城建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的“周村速度”。
整个工程铺设输水管道1370米, 途经3个乡镇、 36个村庄,跨越26处沟堑,共填土石6.96万立方米;有3万人
(次)参加义务劳动,许多干部、群众主动捐款,不少单位义务出运车辆1100台次(班),从济南运管件3265吨。
王村建安公司承担杨古水厂建设, 完成土建工程面积500多平方米、土石5600立方米、砖砌体1210立方米、混凝土
7110立方米,装修2200多平方米,用35天完成了8个月的劳动定额。
在工程建设中,省、市领导机关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一期工程胜利竣工,不仅缓解了周村城区工业用水和
居民生活用水的困难,也极大地振奋了全区人民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精神。

(翟明本)

乡镇企业人均创产值列五区一县之首
1989年,全区乡镇企业1909处,职工40442人,实现产值72425万元,人均创产值1.79万元,列五区一县之首。
其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新产品开发。年内开发36项,比上年增加13项,其中填补国家空白的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3项,
填补省内空白的17项,共计完成投资418万元,当年创产值2200万元。
二.加快技术改造。年内乡村两级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项目51项,投资2450万元,新增产值1500万元。
三.培训与引进人才。年内共培训技术人员2100人(次),为企业引进技术人才680人。
四. 完善生产管理。年内采用现场观摩、集体会诊、先进企业介绍等形式交流管理经验,请专家、教授前来考
察、咨询,找出问题,提出了完善乡镇企业管理的6条建议。
五.清理回收欠款。各乡镇成立专门回收欠款领导小组,全年共回收欠款1002万元。
六.开发出口创汇产品。年内发展到30个,企业22家,出口收购值比上年增长80%。

(李存才 严顺利)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居全市区县之首
1989年,区外贸公司面对市场疲软的现实,从实效出发,狠抓了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全年收购总值4667万元,
比上年增长53.8%,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主要措施:1.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广设收购网点。先后与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河南、山西及省内有关
地区共120个地、市、县建立了业务关系,在这些地区设置收购网点,将收购的松籽、大豆、绿豆、芝麻等出口。2.
加强对乡镇及出口企业的扶持。集资601.7万元帮助周村、贾黄、南营、高塘、萌水5个乡镇及10个出口企业进行扩
产改造和新上出口项目。 用27万元帮助建立周村手帕厂,产品销往苏联、朝鲜和香港等地,出口额100多万元。帮
助淄博第九毛纺厂新上了地毯纱, 扩大了外贸出口额。年内仅乡镇工业品出口额就达28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8.9
%。3.加强农副产品收购。在区内派人设点广收农副产品,仅甜叶菊一项即收购150吨,出口100吨。农副产品收购
额比上年增长15%。

(王允信 王敬霞)

周村镇三项经济指标居全市乡镇之冠
1989年,周村镇靠内部挖潜,切实抓好企业管理,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130.8万元,工业总
产值2.6亿元;外贸收购值2126万元,三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市乡镇之冠,其中财政收入一项又名列全省乡镇前茅。
近年来,周村镇共办起村、镇企业155处,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7处,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体,
机械、化工、电子、食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治理整顿中全镇企业先后推行了满负荷工作法、全员化劳
动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同时,大力开发优质产品和出口创汇
产品,完成新产品开发12项,有3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3个产品获部优称号,28个产品获省市优称号。出口厂家发
展到14处,出口产品扩大到15种。年年迈大步的周村镇,1989年又上新台阶。

(王振声 甘爱华)

区内首家合资企业——齐达电子有限公司建立
1989年1月,淄博电子元件厂与香港旺兴达有限公司,本着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原则,签署合资协议。12月,
经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双方建立淄博齐达电子有限公司,为全区第一家合资企业。公司总投资40万美元,
注册资本28.2万美元。在投资数量上,旺兴达与元件厂为1:1.86;在所产卧式色码电感销售上为1:0.43。公司实
行董事会管理体制,经营期限15年。

(尹顺利 王允信)

新产品自吸式防腐部分流泵填补国内空白
1989年,淄博饮料泵厂根据卧式部分流泵与外混式自吸泵的特点,经过多次设计试验,研制成功了自吸式防腐
部分流泵。12月经省级鉴定,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工艺采用板材冲压与锻件加工后焊接成型,
并将泵体与电动机设计成直联结构。安装方便,适应易地操作,且能抽送较高温度、粘度或含有悬浮颗粒的酸、碱、
盐等液体。被国家专利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称号。

(尹顺利 王允信)

征兵九年无退兵
1981年以来,周村区送出兵员2000名,合格率达100%,连续9年无退兵,在全市区县中荣摘桂冠。1989年12月,
济南军区予以通报表彰。
9年来, 区委、区政府和区武装部把送合格兵员纳入岗位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为确保新兵质量,做到
严把两道关, 堵死一道门。 两道关:一是政审关,建立村、乡、区三级政审联网体系。村(居)委会初审,乡镇
(办事处)复审,对合格者,由村长、民兵连长、派出所长、武装部长“四长”签字。最后由区终审,做到一一谈
话、审阅材料、查实群众反映的问题,签署意见。二是体检关,在单位目测摸底初检基础上,到区体检站按国防部
规定标准体检。年内周村区建立起全市第一家固定征兵体检站,使体检工作做到正规化、程序化。一个门:即堵死
后门。上站体检青年和批准入伍新兵“二上墙”,杜绝了递条子、拉关系等走后门现象,保证了新兵政治与体质的
合格率。

(王振声 李延宝)

城区环境卫生连续四年保持省级先进称号
1989年,周村城区288名环卫工人,担负着清扫48万平方米的主要街道、640处家厕、42处公厕的任务,日均清
运生活垃圾与粪便200吨,均达到市容整洁清新的要求。
从1984年起,周村区在不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上,先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街道夜扫日保,要道
勤扫;垃圾日产日清,车走地净;粪便入池清理,厕所两次冲扫。对各项制度做到:天天有检查,周周有评比,月
月有总结。同时,坚持思想教育,建立了一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寒、不怕暑的素质良好的环卫队伍。
在全市一年两次的区县卫生检查评比中,连续11次夺魁。从1986年始,城区环境卫生连续4年荣获省级先进称号。

(李存才 王振声)

计划生育率达百分之百
周村区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保持国家、省、市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89年计划生育率达100%。
主要措施:一是抓责任目标管理。区委、区政府实行各级领导人口目标责任管理,把各项计划指标层层落实,
纳入干部考核项目。同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党员干部及时查处。二是深化宣传教育。采用演讲会、板牌联展
等形式,进行“婚、孕、生、育”一条龙系列化教育,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觉悟。全区有16对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夫
妇自愿退出生育指标。三是抓基层综合治理。开展独生子女安全、婴母安康、绝育手术安全、流引产手术安全四项
计划生育保险, 全区投保1.8万人,投保额27万余元。同时,对9600名流动人员纳入管理范围,实行了计划生育证
制度。四是完善节育制度。清理了计划生育工作遗留问题,做到政策兑现。投资5.2万元,加强乡村服务站室建设。
对全区4.5万名育龄妇女做到月走访、季查体。

(李存才 赵建栋 肖兹新)

勤工俭学人均收入连续三年居全市榜首
1989年,全区中小学勤工俭学普及率达到100%,项目124个,其中工业项目88个,商业网点36个。另外还有农
场11个。 共有固定资产174.3万元,从业人员1567人。主要产品有机械加工、化工、灯具、食品加工等。全年实现
总产值702万元,利润215.3万元。在校学生人均收入53.30元。分别比1987年、1988年增长169.5%、22.6%,连续
三年居全市榜首。4月间,被省教委、省计委等6个部门联合授予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称号。三年来,勤工俭学收益中
的145.2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待遇,96.9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李存才 王金法)

文化服务中心——一村洞
一村洞坐落在周村繁华的东门路中段,由地下防空设施改建而成,使用面积1896平方米。是区政府“一手抓扫
黄、一手抓繁荣”,委托文化局、人防办牵头组办的全区健康、文明、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中心。
一村洞每日从9时至21时开放, 游人可随意选择,各有所乐。洞内有四个电视厅;有曲艺厅、围棋室、儿童阅
览室、 电子游戏室、摄影室,有豪华葡萄舞厅、咖啡厅、餐厅,还有灯展馆等。在引人注目的长40米、宽4米、高
2.8米的灯展馆内挂满了琳琅满目、 千姿百态的宫灯、走马灯、灯箱、机械灯,采光闪耀,相互映辉。金鱼游、莲
花放、孔雀展屏、彩蝶飞舞,形象逼真,维妙维肖;孙悟空、猪八戒活龙活现,别具一格。
一村洞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广大群众,每天都有少则数百人多达上千人来此一游。1989年下半年开放以来已
接待10万人次。副市长康寿美观后说:“在地下搞文化服务中心,市里这还是第一家。”

(李庶敏 甘爱华)

太平村依靠科技由穷变富
张坊乡太平村是有名的无工穷村,近几年,坚持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促成农牧并举齐发展的良性循环格
局。1989年被树为全市依靠科技促进农牧业发展标兵单位。
主要做法是:1.发展养鸡。1985年始,以户为单位养鸡,村里出专人对养鸡户进行包防疫、购雏鸡、供饲料、
技术指导等系列化服务。 4年来, 全村共养鸡8.2万只,纯收入113.5万元。1989年,养鸡2.2万只,全村人均收入
1235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59%。2.科学种田。1986年后,对粮食生产从种到管抓“六统一(耕、播、种子、肥、
水、技术统一)”。全村还主动承担市区十几项玉米高产攻关品种对比实验,连续两年亩产吨粮。3.加大农业投人。
依靠实行劳动积累机制和土地有偿使用、集资兴办等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1988年始,打机井,修防渗渠、新增水
利配套设备,使轮灌期由7天缩短到4天。大旱之年玉米普浇水6遍。1989年,全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达7.5万
元。4集约经营。1987年2月,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投资10万元建立了一处占地80亩,集禽、畜、菜、沼为一体的农
牧科技试验场,向着生产商品化、管理科学化、集约经营化方向发展,1989年收入4.5万元。
太平村走出了以粮促牧、以牧养农、禽旺粮丰的发展农业的新路子。1989年,粮食亩产1115公斤,其中玉米单
产705.5公斤,创全市村级玉米单产最高水平。

(李存才 陈夕江)

东塘村农民坚持周末义务劳动
南阎镇东塘村有760人,470亩地,其中有果园400亩,村办企业5处。1988年下半年,党支部、村委为加强村民
依靠集体、巩固集体、热爱集体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做出了村民周末参加义务劳动的决定。1989年初,村“两委”
进一步规定:男18—50周岁、女18—45周岁的村民(党员干部不受年龄限制),每星期六下午一律参加两个小时的
义务劳动。是年,全村经常参加义务劳动的有370人,占全村人数的48.7%,为应参加人数的110%。外村在本村干
工的有的主动参加,在外地外村当教师,干临时工的回村也参加。有的因事未参加,星期天主动补上。一年来,全
村义务维修道路400米,挖树穴3400个,植树500株,还为本村造纸机械厂挖运土1400多立方。周末义务劳动已成为
东塘村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李存才 尹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