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4&rec=168&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89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全区国民经济取得新发展。
农业战胜特大干旱夺取全面丰收。 农业总产达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3%。农村经济总收入6.62亿元,比
上年增长18.85%。 在粮田面积减少4785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2.79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048万公斤;粮食单产
686公斤,比上年增产33公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有20个村实现了亩产吨粮,有3个乡、镇小麦单产超
过400公斤。蔬菜种植8.4万亩,比上年扩种5800亩,瓜类种植2.05万亩,比上年减少1.95万亩。瓜菜总产4亿公斤,
高于上年。 造林6265亩,完成年计划的125.3%,育苗1619亩,完成年计划的108.6%。果品总产量750万斤,比上
年增长39.93%。全年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1.3亿元,新打机井1228眼,新建防渗渠59万米,水利失修、老化的
状况得到较大改观。
工业生产实现产值、效益同步增长。年内工业系统以“内功”应“外变”,靠科技度难关,向调整要效益,创
出了“两高一低一突破”的新局面。“两高”:一是产值、利润提高,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48亿元,比上年增长
40.38%,按可比口径统计,实现利润2703.7万元,比上年增长60.47%;二是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列入计划考核的
17种主要产品稳定提高率达100%,国家、省、市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9%。有12个企业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
15个企业通过标准化工作达标验收, 24个企业计量验收合格,3个企业跨入省级档案管理先进企业。“一低”是能
源消耗降低, 区属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6.1%。“一突破”是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有新突破,横
项联合项目达166个,总投资达2.95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8.5亿元(现价),利润1.83亿元。
城乡市场活跃, 商品可供量增加。 1989年,社会商品零售额5.06亿元,比上年增长6.98%。集市贸易成交额
1.02亿元, 比上年增长8.93%。出口创汇企业23个,比上年增加5个。出口产品27种,出口商品收购值完成2122.8
万元,直接利用外资982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215万美元,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0879.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1%,跨入全省12个县(区)财政
收入过亿元的先进行列。财政支出4943.5万元,比去年增长49.27%。年末,全区各项存款余额11.3566亿元,比年
初增加2.2354亿元。各项贷款10.2686亿元,比年初增加2.2354亿元。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有16个乡、镇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升人大学和中专学校的学生502人,初中
升入中专学校的学生298人, 居全市各区(县)之首。文化工作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大打了“除害”、
“扫黄”战役,整顿了文化市场。搜集整理了《临淄民间文学集成》。《临淄区志》出版发行。完成了区医院病房
楼扩建工程,增加床位30余张。乡、镇建中心卫生院4个,甲级卫生室达343个,占农村卫生室总数的77.7%。全区
计划生育率达9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9‰,计划生育协会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89年,全区农村人均纯收入831元,比上年增加56元。职工平均工资收入1515元,
比上年增加85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5.7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25%。全区18个乡镇都建起了敬老院,“五保户”
入院率达37.1%。

临淄区被列为全省第二批粮食生产基地
1989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临淄区被列为全省第二批粮食生产基地县(区)之一。1990年将达到的
目标是: 粮田面积控制在40万亩以上,粮食单产提高到720公斤,比1989年增长33公斤;粮食总产提高到2.83亿公
斤,比1989年增长2%;粮食商品率提高到26.39%,商品粮达到7600万公斤。
为了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农委书记、计委主任以及财政、水利、农业、农
机、 农业银行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负责具体工作。 其计划是:投资
188.5万元, 增打300米左右的深井30眼,增修高标准防渗水渠59.5万米;投资105.3万元,优化国营良种场和种子
站的建设, 并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农技综合服务站;投资49.2万元,更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设备,新建农业病
虫害测报站1个、 病虫害观测点15个、土壤肥力观测点30个;投资37万元,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购置小麦联合收
割机7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和青贮饲料机13台,新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2个。

(朱乐平)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被国家土地管理局评为科技二等奖
临淄区作为全市的试点单位,于1986年2月至1988年8月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该项工作共分两个阶段
进行: 第一阶段由市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从全市抽调81名业务技术骨干,于1986年2月至5月底,完成了9处乡镇约
占全区总面积60%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 第二阶段由区组织65名专业技术人员,于1987年10月至1988年2月上
旬完成了其余9处乡镇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 1988年3月至8月,又组织14人的专业班子,全面完成了全区土地
利用现状调查汇总任务。
这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获取了7项成果:1. 查清了全区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及利用状况,编制了区、
乡(镇)及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2. 编制了乡(镇)和行政村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全区1:
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3. 编制了全区1:10000分幅权属界线图。4.编制了区、乡(镇)边界接合图。5.编写了18
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6.进行了土地的初始登记、统计,建立了地籍档案。
7.进行了耕地坡度分级,编制了全区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表和1:50000耕地坡度分级图。
全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束后, 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于1988年9月19日至21日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定为优
秀成果。该成果上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后,1989年4月4日被评为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科技二等奖。

(于洪来)

兴办节水型水利设施
由于工农竞相超采地下水, 自1978至1988年的10年之间,临淄区地下水位下降22.93米。1989年又遇到近二百
年间未曾有过的特大干旱, 地下水又比上年下降5.77米,其中有3个区域水位降到了海平面以下,致使全区农用机
井报废920眼。 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区在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同时,大力兴办节水型水利设施。在区境北部46万亩井
灌平原上,对报废和水位明显下降的机井作了检查、修复和配套,并对输水渠道进行了更新换代,淘汰土渠、砖渠
和石渠,建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防渗渠——软管混凝渠道(亦名内衬塑料外护“三七”灰土低压管道),填补了
全省水利工程的一项空白。
这种节水渠道具体施工办法是: 在地面上挖1米左右深的沟,用三七比例灰土作底部处理,然后放进塑料输水
管,开机注水,让塑料管鼓起,再加护一定厚度的三七灰土,待凝固形成中空后,将沟填平即可使用。这种渠道造
价低廉,节水、节地、节电,省工耐用。水的利用率由原来的66%提高到99%。年内全区共建这种软管混凝防渗渠
道59万米,在大旱之年水浇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还扩大5万余亩,为战胜特大干旱,夺取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调整产品结构,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1989年,临淄区乡镇和村办企业通过治理整顿,调整产品结构,全年完成产值4.68亿元,为计划的111.32%,
比上年增长37.27%。 其主要做法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严禁与国家争原料、质次价高、经济效益差的产品
的生产。对能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名优产品、支农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和为大工业配套的88种产品,83家企
业, 在资金原材料等方面给以重点扶持。对质量差、效益低的12家企业,包括小化肥、小水泥等9类产品严格控制
生产。对与国家争原料并且严重污染环境的小炼油、小磷肥、小水泥和低质饮料等80多个生产厂家果断予以取缔。
这些措施使全区乡镇、村办企业形成了以化工、塑料、建材、机械、食品、轻工等行业为主体,轻重工业日趋协调
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提前一年完成“七五”星火规划
1989年临淄区提前一年完成“七五”星火规划的各项指标。1986年以来,全区实施星火规划项目20项,其中国
家级8项,省级4项,市、区级8项。总投资6255万元,创产值28513万元,利税8159.5万元,比“七五”星火规划要
求的产值增加42.5%,利税增加62%。
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区政府把星火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例会制,专题研究星火规划的组织实
施,并经常深入实施单位检查指导,现场解决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星火计划组织管理体系。区政府建立了由区长张
守增任组长、副区长李永海和科委主任李延福任副组长、政府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星火规划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抓规划的落实,并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星火规划领导小组每年都召开财政、金融部
门联系会,解决星火项目的资金问题。近3年用于星火规划的贷款4000万元,减免税收670万元。四是抓星火示范。
几年来重点培养了3个星火示范乡(镇)和5个星火示范企业。星火示范乡镇每年都新上1—2个星火计划项目,其技
术水平、经济效益居同行业的前列,带动了星火计划指标的全面完成。

“科教兴区”取得新成果
临淄区自1987年以来坚持“科教兴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至1989年,全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开发
项目88项。 其中新产品开发57项,新技术推广应用31项。有18项填补国内空白,24项填补省内空白,6项填补市内
空白, 40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乡镇企业,有2项新技术应用获国家金奖,6项获省“星火计划”金奖,7项
获银奖,9项获铜奖。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上,狠抓了丰收计划、吨粮田、黄淮海平原小麦综合高产、
千斤玉米乡、玉米高产攻关321工程等6大技术开发,推广了小麦和玉米高产栽培、立体农业种植、科学施肥、瓜菜
保护地栽培、密集保护性畜禽饲养、农作物秸杆青贮氨化、旱作农业、节水型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10大农业技
术。1989年,5万亩吨粮田开发,平均单产1031公斤,高出全区平均单产345公斤;15万亩黄淮海小麦综合高产开发,
增产粮食540万公斤; 5个千斤玉米乡开发, 面积共8.7万亩。 平均单产532.5公斤。 玉米高产攻关开发实现单产
965.2公斤,创全市最高水平。

全省首家麝鼠养殖培训基地建成
山东省科技咨询中心与临淄区齐陵食品站联合,于1989年11月建成全省第一家麝鼠养殖和技术培训基地,年底
已养种麝鼠100余只。
麝鼠养殖技术开发,国家已列入星火计划,麝鼠系食草动物,饲料来源广,其毛皮属中高档裘皮,享有软黄金
之称;其肉蛋白含量丰富,细嫩鲜美,可制作多种罐头、香肠;麝鼠提取麝香的工艺已初获成功。养殖麝鼠投资少,
见效快,可获得较高的效益,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种田大户崔玉成一年售粮3.5万公斤
敬仲镇崔官村土地承包专业户崔玉成,承包土地60市亩。由于靠科学种田,精耕细作,粮食连年获得丰收。他
丰收不忘国家, 1989年夏季向国家交售小麦1万公斤, 秋季又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公斤,全年共向国家交售粮食
3.5万公斤。 为此,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及省、市新闻单位都作了报道,他的爱国举动,受到党和政府及广
大群众的称赞。

《临淄区志》出版发行
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编修的《临淄区志》 ,经省、市史志编委会审阅批准,于1989年5月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出版发行,这是全市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也是全省和全国的第一部城市区志。该书由党和国家领导人、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题写书名,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任顾问。
《临淄区志》共34卷,即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邮政电信、
城乡建设、商业、工商管理、物价计量、粮食、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党派群众团体、政权、军事、公安、司法、
民政、 人事劳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文物古迹、方言、风俗宗教、人物、附录,计140万字。其中
有地图18幅,照片120张,表格186个。
《临淄区志》的编写,始于1982年4月,定稿于1988年10月,历时7年。参与该书编写的共52个单位,140余人。
赵洪祥任编纂委员会主任,高广举任主审,朱乐平任主编。

(朱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