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4&rec=167&run=13

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89年,淄川区坚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全区社会总产值达
到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国民收入达到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
%; 财政收入完成9287.1万元,比上年增长19.9%。总收入超两亿元的乡镇有4处,超千万元的村有61个,人均收
入超千元的村有78个。
农业生产在遇到百年未见的大旱灾的情况下, 仍然夺得了粮食单产227公斤、 总产7554.9万公斤、 果品总产
1750万公斤的较好收成。 年内造林1871公顷。年末大牲畜存栏6506头,猪72731头,羊56389只,鸡127.2万只,畜
禽存栏量与上年持平。 狠抓了以淄河滩造地和城子电灌站补源工程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年内铺开水利工程
775处,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75平方公里,农业服务达标活动得到省、市领导及专家的认定。
工业生产克服种种困难, 实现稳定增长。 总产值达到128367万元, 比上年增长29.06%,其中区属工业完成
4203万元,比上年增长12.71%;乡镇办工业完成36711万元,比上年增长26.84%;村办工业完成80134万元,比上
年增长40.15%。 投资3065万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59个,开发新产品、新品种131个。有3个企业晋升为省系统级
先进企业, 65个企业通过三级计量和标准化验收,12个产品被评为省以上优良产品。已建成2个中外合资企业,23
个出口创汇企业,12个重点建设项目先后竣工投产。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收购值2762万元,比上年增长86.2%。各项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62885万元,比年初增长3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5544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城市职工
年平均工资1603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农民人均收入779元,比上年增加21元。城市基础设施和地方道路建设有重
大进展,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城市综合开发总投资921万元,开发量达4.6万平方米,供热站正常运转,
形成了10.2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投资2227.2万元,完成了10条计62公里的地方道路建设。
科教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新进展。全年推广应用新技术55项;11个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校
舍改造及实验室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7.6‰,计划生育率达到99.8%;医院管理进一步加强,
各种传染病总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3.78%, 经市政府验收,全区成为无鼠害区;创办了《淄川报》,电视覆盖率达
到90%,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路英霞)

农业社会化服务达标得到省级认定
1989年初,淄川区在总结前两年开展“两高一优”(即高产优质文明果园、高效文明饲养场、农业优质服务单
位)达标活动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达标活动,即区、乡镇的农、林、水、机、牧、供销、农行、农
电8个部门及全区483个村, 用3年的时间,在农业服务上全部达到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内容指标化、服务形式多
样化、 服务考核制度化的标准。为此,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区级扩建了3个中心、4个公司和5个学会,乡
镇全部建立了“一委六站三场一公司”(即农委,农科站、林业站、水利站、农机站、兽医站、农电站,农、林、
牧场,农业综合服务公司),96%的村设了“一站三队五大员”(即农业综合服务站,水利、农机服务、机械灭虫
队,农科、林业、水利、机械、兽医技术员),村以下发展了生产联户组。二是制定了区、乡镇级6条和村级8条服
务标准。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具体任务和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明确责任。三
是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实体型服务。全区组织了由56人组成的科技、物资、行政三结合的承包集团,进行农
林牧技术承包和服务,培训技术人员1500人次,承包农林牧场16处、吨粮田1万亩、粮食丰产方9.2万亩,取得了显
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区、乡镇两级兴办服务实体73处,仅区级服务实体就调剂木材7000多立方米、钢材100余吨、
饲料17500吨、 良种1500吨。四是建立了一套责、权、利、效相统一的考核奖惩制度。实行计划管理、责任到人、
定量考核、计分奖惩的办法,采取服务指标考核与经济指标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自我
考核相结合,月底检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主管部门考察后,由区里统一组织验收、审批。年内共有114个村、
60个区、 乡镇级农口企事业单位首批达标。9月份,省农委在淄川召开社会化服务达标理论研讨会,对淄川区农业
社会化服务达标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淄川的经验,并向全省推广。

(孙兆兴)

旱沟麦种植取得新突破
全区26万亩小麦, 其中山旱田18万亩,水浇地仅有8万亩。近年来干旱少雨、水源紧张,制约着小麦产量的提
高。为此,区政府自1987年开始致力于旱作农业开发,积极推广旱田小沟麦种植技术,取得显著效果。1989年区政
府成立了由副区长王克勤为组长的旱田小沟麦开发领导小组,把旱沟麦播种面积列入年度粮食生产计划,并按技术、
机械、 物资供应落实了旱沟麦服务责任制。区农机局负责机械供应,使全区旱沟麦播种机由上年的196台增加到38
6台, 旱沟麦播种耧由450把增加到600把,实现了旱沟麦统一机械播种。以区农业局为主的技术组在旱沟麦播种区
实行技术承包,保证了播种质量,使全区13.5万亩旱沟麦实现了分片统一药剂拌种、机防队统一防治病虫害、按照
统一的技术规程进行管理的规范管理目标。以区供销社为主的物资供应组送货上门,实行优惠政策,为推广旱沟麦
提供优质化肥7750万公斤, 农药4.7万公斤。由于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全区播种旱田小沟麦13.5万亩,创本区旱
沟麦播种最高水平,成为全省旱沟麦播种面积最大的区(县),并出现了西河、岭子两个小麦沟播化乡镇。

(宗学兆 孙兆兴)

淄河滩造地1350亩
1989年深冬,淄川区组织太河水库下游受益的10处乡镇,在太河乡南马鹿和北马鹿村之间的淄河滩上,进行了
一场规模空前的造地大会战。区成立了造地指挥部,乡镇的负责同志靠在工地上,并组织了强有力的技术力量,科
学规划,精心组织,发挥机械化优势,狠抓安全生产,在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每天组织2000余人、
540台(部) 大型装运机械上阵。整个工程,共筑防洪坝2600米,修沿河路2300米,建排水沟2600米,挖河道2300
米, 推平河滩搬动土石93.1万立方米,从平均2华里外的地方运土60.42万立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投工226.1万
个。在长2600多米,宽300多米、坑洼不平的乱石滩上建起了1350亩粮田。

(孙兆兴)

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产
1989年是淄川区重点工程建设成就显著的一年。全区在治理整顿方针的指引下,按照“三保三压”的原则,调
整投资结构,集中力量保重点工程,一批关系全区经济大局、能够带动淄川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程陆续竣工投产。
与青岛铁路分局联合投资5000多万元的齐鲁丙纶厂, 建成投入试生产, 年利税可达1700多万元。中、泰合资
1100万美元,引进日本、瑞士先进纺织设备兴建的鲁泰纺织有限公司投入试车,全区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胜利建成。
洪山水泥厂、西河特种水泥厂、冶头砂岩矿、沈阳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罗村轴承厂等重点项目也陆续投产,并初
步取得效益。村级重点建设项目如淄博毛麻纺织厂、淄川化纤厂等均已建成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全区增
强了经济发展后劲,轻重工业的比例日趋合理,多门类、多品种的产业产品结构逐步形成。
全省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淄川服装市场建成营业,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户。3000门程控电话和双(沟)杨
(寨)1000门农村自动电话并入全市电话大网开通使用,大大便利了淄川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具有51个高、平货位,
年吞吐量80万吨的淄川铁路联营货场投入运营,为淄川及周围地区的货物运输开辟了新的途径。松龄路西段建成通
车,淄城路治理达标,使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
推动作用。

(郝光茂 张希栋)

与北京理工大学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
1989年11月26日,淄川区人民政府与北京理工大学本着发挥各自优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淄川签
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
在以往开展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双方拟定在科技开发、人才技术培训、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经济技术信息交
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广泛、长期的合作。北京理工大学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产品,优先向淄川区转让或
合作生产,组织各方面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对淄川区企业进行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并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技术
攻关;淄川区为理工大学提供中试条件,实验场所和后勤服务。协议签订后,北京理工大学随即在淄川区进行了为
期6天的科技成果展览和项目信息发布会, 与有关企业达成科技成果转让项目14个,委托研制开发新产品18项,并
洽谈落实了其他项目。

(郝光茂 苗衍聪)

玻璃窑炉锡槽底砖投入试生产
一种能代替进口产品、 应用于现代平板玻璃先进生产技术的浮法生产玻璃窑炉用锡槽底砖,1988年3月在淄川
区镇办企业——沈阳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研制成功,11月22日通过省级鉴定,1989年1月投入试生产。
锡槽底砖是浮法生产玻璃窑炉用耐火材料。以往国内没有生产厂家,产品全部依赖进口。1987年由沈阳耐火材
料总厂开展技术攻关,淄博分厂提供实验条件,双方携手研制。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并装配于商丘
玻璃厂浮法生产线。 其产品质量、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80年代先进水平。1988年9月13日,淄博市标准计
量局发布了我国第一个浮法玻璃窑炉锡槽底砖技术标准,由此,沈阳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成为国内唯一的锡槽底砖
生产厂家。
锡槽底砖的研制成功, 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并已形成年产锡槽底砖1000吨的生产能力。年内生产300吨,
实现利润27万元。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部分产品已开始出口创汇。

(郝光茂)

淄城改造成效显著
淄川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区多是破旧低矮的平房和旧草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给
城区人民创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区政府十分重视旧城的开发改造工作,制定了《淄川区旧城改造
实施意见》、《淄城二路拆迁补偿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和地方性法规,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城市综合开发,
对旧城进行了开发改造。 年内已拆除旧房屋建筑2万多平方米,建成4万多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楼和3万多平方米的商
业、教育、饮食服务、娱乐等配套设施。步行商业街、财税审大楼、金融大厦、物资交易中心、邮电程控大楼等一
批独具特色的建筑, 替代了往日破旧的小平房,淄城二街拆除旧建筑8000多平方米,建成了近4万平方米的步行商
业街,既方便了群众,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淄川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竣工投入使用
全省大型专业市场之一的淄川服装专业批发市场, 1989年5月29日竣工投入使用。市委书记王怀远、市长韩新
民和区领导同志为市场投入使用剪彩。
淄川服装专业批发市场,位于孝妇河畔,南邻留仙湖公园,西接张博公路,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是从一个群
众自发形成的摊点群发展起来的,1987年11月破土动工,占地1.4公顷,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750万元。
市场内建有经营针织品、各类服装、服装面料、辅料等商品的专业经营大厅和楼房群,有银行、旅馆、饭店、邮电
所、图书馆、停车场、寄存处等配套的服务设施,并配备了先进的电视监控等现代化管理仪器。其规模之大,设备
之完善,条件之优裕,可列华东地区同类专业市场之首。市场投入使用后,吸引了来自省内及浙江、上海、广东、
沈阳、 武汉等地约百余县(区)的客商,日上市平均3万余人次,集(假)日多达5万人次;日上市商品总值约180
——200万元, 日成交额平均达50万元。这一市场的建成使用,有力地推动了个体服装加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
运输业、房屋租赁业、金融业、邮电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沟通了市场信息,扩大了全区同省内外各地的
经济联系,拓宽了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李呈新)

全区经济信息网络初步建成
1986年淄川区被省确定为经济信息系统试点单位,成立了淄川区经济信息中心。至1989年底,已完成基础设施
的各项配套工作,初步建成信息网络,形成了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年内,区经济信息中心的微机室、传真室、信息发布室、经济信息编辑室和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电传机、
四通打字机等现代化设备均已投入正常运行,并入省、中央经济信息电传网络,并能与国外交换经济信息,还与省
内外35个单位建立了信息反馈联系。在区内发展信息网员280个,建成了“经济信息咨询”等6个信息服务体系,开
发了“乡镇统计报表” 等5项较大的微机程序,还利用《淄川经济信息》向区内外1500个信息交换单位、信息网员
和用户提供信息430余条。10月份正式对网络单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并进行经济中证担保和履约监督服务,
使网员单位的信息成交率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了经济损失。12月份开始筹建信息
协会,它将在政府和信息行业之间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全区信息网络更趋完善。

(程光磊 董询贤)

《淄川报》创刊
全省第一家区县级扳纸——《淄川报》,经省新闻出版管理局批准,于1989年7月1日正式创刊。中共淄博市委
书记王怀远、市长韩新民题词祝贺。
《淄川报》 是中共淄川区委的机关报,每周1期,套红四开四版,立足淄川,面向全省发行,年内发行26期,
计33.8万份。

(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