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3&rec=9&run=13

企业改革逐步配套完善
1988年,全市企业改革逐步向配套、完善发展。一是从健全制度、制订政策措施上配套。在承包奖惩、工效挂
钩、 搞活固定工、发展企业集团、试行股份制等方面,先后制定了12个方面288条有关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二是
把竞争机制、 风险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引入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年底,全市288个市、区县属工业企业、52
个大中型商业企业、139个供销社企业,全部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56个粮食企业实行了内部承包;
陶瓷、 冶金、公用事业、物资4个行业实行了行业承包;有130个区县属及其以上企业实行了招标承包;有178个区
县属及其以上企业实行了风险抵押承包;部分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承包。
股份经营迅速发展。1988年底全市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经济或集资入股的企业已发展到2630个,
股金总额达4.4亿元。其中,农村合作经济由上年的345个发展到2523个,股金总额由上年的1.4亿元发展到3.5亿元。
年内第四砂轮厂、山东农药厂两家企业进行了规范化股份制试点,向社会发行了股票。通过试点,对股权结构设置、
资产评估、收益分配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推行股份制积累了经验。
企业的劳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1988年,全市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新发展388个,占区县属
及其以上企业总数的55.6%。 全市已有364个区县属及其以上企业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占区县属及其以上企业总
数的43.9%。 其中,工业企业176个,商业企业30个,粮食企业156个,物资企业2个。通过竞争就业,择优上岗,
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实现了劳动力与生产手段的最佳组合。
小型商业企业租赁经营和企业兼并有了新的发展。年内全市实行租赁的企业由上年的329个发展到429个,销售
额和利润较之租赁前普遍有了增长。全市有19个优势企业兼并了23个劣势企业,这些被兼并的企业调整了产品结构,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88年, 全市有6个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满负荷工作法”试点。博山水泥厂创造的“规范化工作法”已在不少
企业进行推广。在8个大中型企业试办“特区企业”,积极探索企业放开经营的路子。

(李雪 王晓东)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
1988年,全市各类市场在上年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
生产资料市场。市物资贸易中心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区域性汽车交易市场开始形成,计划内外生产资料同
一销价、差价返还,由钢材单一类别发展到木材、纯碱、固体烧碱等多品种。以市物资贸易中心为主体,进一步形
成城乡物资交易网络。到年底,全市有贸易中心1处,区县物资贸易中心5处,乡镇物资供应站66处。
资金市场。 为了进一步搞活短期资金市场,促进资金横向融通,4月份建立了淄博短期融资公司并与全国52处
大、中城市资金市场建立了融资关系,各金融机构融通资金5.14亿元。全年资金拆借总额达52亿元,提高了资金的
使用效能。外汇调剂市场逐步走向正规化,年内成立的淄博市外汇交易所,全年共调剂外汇1000万美元,缓解了全
市外汇资金短缺的矛盾。 股票、债券市场开始形成雏形,8月份在张店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证券交易部,专门经营人
民银行批准上市的各种债券和股票的买卖及转让业务。全市市区乡三级票据交换网络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综合性
金融机构发展到172个,其中参加市级交换的108个,日均交换额3378万元,平均节约在途资金6756万元。
技术市场。全年举办技术交易会2次,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60项,比上年增加7%,合同金额643万元,其中研
究开发交流合同36项, 合同金额51万元,比上年增长17%;技术转让合同完成47项,合同金额304.7万元,比上年
增长164%;技术服务合同完成277项,占合同总数的77%。这些项目促进了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日用消费品市场。全年投入2500万元建设了农贸市场,是历史上投入最多的年份。全年共新建、改建农贸市场
26处,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城区商业网点全年投资6510万元,新建网点70处,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全市所有网
点实行“一证二签一卡”规范化管理,26处集贸市场达到了市级“文明市场”标准。
劳务市场。由刚开始时的技工交流等单项服务,发展到达11项的综合服务。全市各劳务市场举办综合性和专业
性劳务洽谈会18次, 全年实现技术工人交流2651人,介绍家庭保姆127人,代聘家庭教师26人,安排双退职工再谋
职业107人, 农民进城求职3510人,全民职工到集体或乡镇企业工作330人。此外,还为乡镇企业招收合同工人595
人,聘请劳务信息人员197人。

(李雪 王晓东)

从理论上加强对企业集团的研讨
1988年全市对企业集团的发展重点在理论上作了研讨,形成了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企业集团的九个要点:
一是通过股份制、兼并和拍卖等形式形成集团的核心层;二是企业集团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形成较大的规模经
济,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拥有一定竞争能力;三是企业集团要拥有强大的科技开发力量,依靠科技进步,开发
新技术、新产品,带动集团的发展;四是要突破“三不变”的束缚,开拓更广更深的联合领域;五是要瞄准国际市
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六是改进企业集团内部管理,按照集团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七是政府和各
主管部门要切实树立为集团服务思想,为集团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八是要注重规模经济,以规模效益
增强集团的凝聚力;九是集团的发展必须从封闭式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中解脱出来,树立起大生产、大集
团、大市场观念。

(李雪 王晓东)

十年经济体制改革令人瞩目

综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到1984年,重点是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主要是贯彻对国民经济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到1987年,按照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
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重点抓了“三分、两活、一联”。“三分”是党政分工、市区分权、政企职责分开;“两活”
即搞活企业、搞活流通;“一联”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城市工业与乡镇企业实行“挂网联”,促进城乡经济一体
化。同时,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把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结合起来。从1987年起进入第三阶段,
主要是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题目,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发展资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为搞活企业创造条件;巩固发展城乡经济“挂网联”的成果,组织企业群体和企业
集团。按照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配套、完善、深化发展。

(李雪 王晓东)

深化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十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市始终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外部条件上,一是按照国家、省搞
活企业的有关规定,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结合淄博实际,先后从生产计划、经营方式、工资奖金分配、用工制度
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二是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由过去直接管理企业逐步转向间接管
理,重点是为搞活企业搞好服务。从1985年开始,各经济综合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包括各工业公司,基本不再干预
企业的产供销活动,并且在11个工业公司中开始实行行业管理,对工业公司实行双轨考核。
在企业内部进行了领导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1984年,在26个企业中开始试行厂
长负责制, 1985年发展到86个企业,1986年发展到103个企业,其中有70家企业实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初步
理顺了党政工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
改善企业经营机制,探索两权分离的新路子。承包经营责任制是1987年上半年首先在牵引电机公司、博山水泥
厂、市冶金工业公司和淄博化肥厂开始试点的,下半年全面推开。承包经营责任制,经历了由开始的单纯利润承包
逐步转向包括企业发展后劲、资产增殖在内的全面承包,由经营者个人承包逐步转变为企业全员风险承包,使承包
不断地走向配套、完善和深化。至1988年底,全市各类企业已全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型国营企业租赁制主要
是从商业、 供销企业开始的,1984年博山区八陡镇小车店成为全市第一家租赁经营企业。1986年1月,市客车出租
公司实行单车租赁, 成为全市公交企业第一家试行租赁经营的企业。1987年5月淄博电工器材厂是全市工业企业第
一家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 至1988年底,全市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达429个。股份制经营是从1986年开始探索的。
1986年6月, 周村区王村供销社与本镇栗家村委及五户农民,用发行股票的办法,投资12万元,办起了全市第一家
股份制企业——王村供销社高铝粉厂。1987年4月3日,淄博拖车厂组成了全市工业企业中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集体
企业。1988年,在山东农药厂、第四砂轮厂两家大中型国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试点。至年底,全市已有各种形式的
股份经营企业2630个, 股金总额4.4亿元。企业兼并始于1985年,当年淄博第一棉纺厂兼并了淄博第一针织厂、周
村织布厂,成为全市第一家实行兼并的企业,该厂固定资产、产值、利税分别比兼并前增长58.1%、57.7%和63.9
%。到1988年底,全市已有22个优势企业兼并了27家劣势企业。兼并正向着打破所有制、隶属关系和地域限制的方
向发展。
企业配套改革逐步展开。 1984年9月,全市开始试行劳动合同制,招收了第一批合同制工人,并相应成立了社
会劳动保险事业处、劳动争议仲裁等机构。为把固定工制度搞活,部分企业推行了劳动优化组合,通过定员、定岗,
班组长与职工实行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动态组合,开始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竞争机制。从1986年淄博
钢厂、博山建筑陶瓷厂、张店榨油厂等6家企业试行优化劳动组合起,到1988年已有364个区县属以上企业实行了优
化劳动组合,这些企业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效率。1987年初,市委、
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意见》,并首先在淄博铝制品厂、淄博钴厂、张店化工厂、淄博建筑
陶瓷厂、博山水泥厂等企业试行。其主要形式有“计件工资”、“部分浮动”、“全额浮动”、“超定额计件”、
“百元产值(产量或销售额)工资含量包干”、“岗位工资”、“结构工资”等,初步克服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
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拉开了分配档次,进一一步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从1984年在淄博合成纤维厂、淄
博钢厂等九家企业试行“工效挂钩” 起,到1988年,全市实行这一改革的企业已达461个。全市还推广了“满负荷
工作法”、“厂内银行”,1988年博山水泥厂创造的“规范化工作法”,使企业管理逐步走向程序化、标准化、科
学化。

(李雪 王晓东)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市农村经济是“以粮为纲”,工副业占农村总收入的41.6%。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工副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乡镇村办企业的发展
更为迅速,1988年非农业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6.8%。业结构开始由重型向轻型发展,轻纺工业发展尤其迅
速。十年间,对部分重工业生产不配套、产品质量差、市场滞销、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进行了调整,仅“六五”期间
就有31个企业转产轻纺产品。全市轻重工业所占比例已由1978年的1.7:8.3调整为1988年的3.0:7.0。原材料工业
向加工工业发展,在大力发展陶瓷、丝绸、棉纺织、针织品等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化纤、毛纺、日用机械、
家用电器、 塑料制品等。 内向型工业向外向型工业发展。到1988年底,全市共有外向型企业38家,出口创汇额达
8377.94万美元。地方工业发展很快,1988年全市乡镇村及其以下工业总产值达33.0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
由1978年的11.5%上升到30.3%。市属以下工业企业和中央、省属工业企业的产值比例也发生厂变化,地方工业产
值1978年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1988年提高到60%。

(李雪 王晓东)

农村的一步和二步改革
十年间,全市农村改革大体上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1978年底到1985年初,主要是解决农民与集体的关系问题,
重点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淄川区太河乡东南牟村首先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底到1983年初,
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开,主要采取了三项改革政策:一是在坚持土地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二是取消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社合一的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基层政权与经济组织分开;三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第二步改革从1985年春开始,主要是解决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取消了过去30多年来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和派购的办法,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并通过强
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把家庭经营引向专业化和社会化,积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行股份合作经济。
1988年4月, 周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股份合作经济试验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改革,农村产业结构日趋
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仅占全部农村劳力的19.8%,1988年则占58%。全市
农村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走向工、商、农、建、运、服等多形式、多行业、多层次的商品经济。

(李雪 王晓东)

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十年来,全市已在商业批发、生产资料、资金、劳务、技术等市场方面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经济建设、人民生活
需要的市场体系。
理顺商业批发体制,建立日用消费品市场。从1986年起,三级批发站已全部下放各区县管理,建立了日用消费
品批发市场,仅当年就建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7处。临淄区形成了以蔬菜、瓜果为特色的专业市场,周村
区形成了以纺织、丝绸为主的专业市场,淄川、博山分别形成了以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为主的专业市场。
改革物资供应体制,发展生产资料市场。1986年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发展生产资料市场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1987年6月, 市建立了物资贸易中心,各区县也相继建立了物资商场和物资交易市场,有70%的乡镇建立了物资供
应站,形成了综合与专业相配套、大中小相结合、多层次的生产资料流通网络。从1987年元月起,钢材实行计划内
外统一市场价格销售、差价返还,1987年3月淄博市被国务院钢材市场领导小组批准为第二批建立钢材市场的城市,
6月,淄博市钢材市场正式开业,并从1988年起由钢材单一种类发展到木材、纯碱、固烧碱等多品种。
改革金融体制, 培育和发展短期金融市场。1987年2月,市短期金融市场开业,逐步形成了各金融单位之间以
横向融通为主的短期资金拆借市场,以商业信用票据为工具的票据贴现、再贴现市场,企业向社会直接筹集资金的
股票债券发行市场,创汇和用汇单位之间的外汇调剂市场,各金融单位之间同城结算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市场。发
展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 1986年10月建立了市信托投资公司,1987年9月,淄川区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区级城市信用
联社,到1988年底,全市已有城市信用社17处,邮政储蓄所62处。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一方面提高了聚集和融
通资金的效能,缓和了全市资金供求的矛盾,保证了全市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另一方面进一步
促进了专业银行的企业化进程和金融单位之间的合理竞争。
建立和发展劳务市场。 1987年6月,张店区首先正式开办了全省第一家多方位,综合性劳务市场,当年,全市
其它区县也都相继建立起来。劳务市场建立以来,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采用调剂、招聘、培训、招工等各种服务
形式,为谋求职业者牵线搭桥,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科技市场初步形成。1987年成立了市技术市场协调小组,加强了对技术市场的宏观管理,组织技术交易会,扩
大科技成果的横向交流,搞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促进了人才交流。

(李雪 王晓东)

实行市区分权,增强区县综合管理职能
从1985年开始,市按照凡是区县能办的事尽量放到区县去办的原则,放权于区县,不断增强区县的综合管理职
能, 促进了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市先后在工业、城市建设、财税、流通、金融、劳动人事6个方面向区
县下放了33项权限,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维护费使用权;统管公房收费管理权;市属以下企业排污收费权;给区以县
级土地管理审批权;农业税附加收入全部留区使用权;扩大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使用权;下放了市属62个工业
企业和商业系统218个独立核算单位; 对商业三级批发单位的人财物全部下放区县管理;县以下单位新增金融机构
的初审权、工资基金、奖金审批权等全部予以下放。市区分权以来,扩大了区县的管理权限,加强了区县的综合管
理职能,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区县的关系,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

(李雪 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