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经济和社会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3&rec=8&run=13

国民经济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稳步发展
1988年,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大和七届人大会议精神。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深化改革,稳定
经济, 加快开放和开发步伐,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计划。全市社会总产值完成168亿元,比上年增
长24.2%;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国民
收入达到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在整个国民经济全面、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治理整顿也取得初步效果。
进一步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经济秩序和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全市停缓建楼堂馆所和一般性生产项
目56个,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9820万元。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引导消费资金合理分流,有效地抑制了需求
的过旺增长。 大力整顿流通领域中的混乱现象,全市清理整顿公司382家,其中,撤销了违背中央和省、市有关规
定的公司28家。党政机关所办的各类公司已经停办或与机关脱钩。进行物价、财税检查,基本刹住了乱涨价风;整
顿流通渠道,坚决打击了转手倒卖、哄抬物价、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等不法行为,市场秩序明显好转。1988年全市
国民经济发展总的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经济发展过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和物价指数上升幅度过高等问题。

(冯新生)

农业生产全面增长,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
1988年,全市粮食生产在遇到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2.66万亩的困难条件下获得丰收。总
产达到95.63万吨,比上年增产4.89万吨,增长5.39%;播亩单产达到303公斤,比上年增加18公斤,总产和单产均
创历史最好水平, 是全省粮食增产的三个市地之一。 畜牧业生产在规模养殖方面有新的突破,年末生猪存栏达到
38.8万头,比上年增长36.1%;羊存栏13.37万只,比上年增长29.3%;家禽存养量超过600万只,比上年增长25.5
%;水产品产量突破1500吨,比上年增长26.7%;果品总产比最高年份的1987年增加7700吨。制订并开始实施全市
黄淮海农业开发总体规划和山区农业开发规划,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农业的资金、技术、物质、劳力等综合投入,
建成和正在建设太河水库东溢洪道、引黄补源等一批大型水利设施。加强了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
水平有新的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村社会总产值保持了较
高的增长速度,全年突破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74.5%上升为76.6%,农业总
产值达到7.58亿元,比上年增长6.60%。

(冯新生)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8.70%,跨入了百亿元城市行列。其中,中央、省属企业工
业总产值达到4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9%;市及市以下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5%。
全市整个工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工业内部结构趋向协调,特别是长期薄弱的城镇集体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有了
较大发展。全年兴办各种形式的城镇集体企业58处,城镇集体工业产值完成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乡村工业
完成工业产值33.25亿元, 比上年增长42.5%。二是市场适销产品有较快增长。自行车、呢绒布、纱、彩电等分别
比上年同期增长19%到8倍; 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主要产品都有较大增长。三是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
全市工业企业安排技术改造项目282项, 开发新产品289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79项,
填补国内空白的29项。全市重点考核的286项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的260项,占90.9%;全市累计完成优质产品产值
21.08亿元,比上年提高21%。四是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49亿元,比上
年增长19%。

(冯新生)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所控制,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加快
1988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6亿元, 占年计划的98.86%, 低于年计划投资规模。其中,基本建设完成
25.59亿元,技术改造完成3.97亿元。全市22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8.86亿元,建设进度快于一般
项目。10项续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国家重点工程30万吨乙烯二期工程竣工投料生产,柳泉石矿投入试生产,张店热
电厂二期工程开始进行设备安装, 淄博长途汽车站和淄博师专新校建成使用,1.8万门程控电话已进入安装调试阶
段,桓台引黄补源工程提前一年竣工通水。12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城建投资7575万元,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供热和供气条件有新的改善,全市综合开发开工和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和47万平方米,
分别比上年增长32.9%和75.4%,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冯新生)

城乡市场活跃购销两旺
198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6.55亿元, 比上年增长27.92%。商业、供销部门全年纯购进额达11.35亿
元, 比上年增长40.7%,纯销售额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46.7%。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量有明显增加,奖售物
资兑现好于往年。 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值4.53亿元,比上年增长36.04%。粮食合同定购7.45万吨,在全省第
一家完成了任务。社会集团消费2.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降低,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居民消费26.9亿元,
比上年增长33%。农贸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8000万元,新建商业网点70处,
新建和改造市场26处, 全市各类商业网点达到5.16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5.2万人。农贸市场发展到261处,全年集
市贸易成交额达到5.4亿元,比上年增长35.8%。生产资料市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生产建设。

(冯新生)

外经外贸迈出新步伐
1988年,淄博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对外联系和项目洽谈,狠抓投资环
境建设,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29%。出口商品结构有较大调
整,工业品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由上年的70%提高到78%。利用外资有突破性进展。全市签约的利用外资项目
21项, 批准和建成“三资”企业7家,全年利用外资总额2264万美元,超过了过去九年累计利用外资的总和。全市
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已发展到158家,出口产品255种,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对外交往合作的
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 向关岛、中非、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劳务输出和承揽工程,首批输出劳务123人。
淄博海关已开始筹建,涉外机构逐步健全,涉外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冯新生)

财政收支平衡,金融保险事业走出新路
1988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54%;财政支出4.22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05%,全市连续
四年实现收支平衡。金融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外汇市场、证券发行与转让市场、
短期与长期资金调剂市场相结合的金融市场体系。 到年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2.57亿元,比上年增加8.85亿
元;城乡储蓄余额21.8亿元,比年初增长37%。压缩了不合理贷款,调整了信贷结构,年底各项贷款总额为46亿元,
比年初增加9亿元, 增加额低于上年,贷款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控制。全年开办的保险种类扩大到51个,承担的国
内财产、人身保险金额达到131亿元,保费总收入5649.9万元,比上年增长37.8%。全年拆借资金51.24亿元,调剂
外汇1000万美元,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发行债券2000万元,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冯新生)

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有新发展
1988年全市科技“双放”迈出新步伐,完成科技攻关项目43项,其中22项得到推广应用。安排“星火计划”项
目40个, 总投资4728万元,其中已推广应用的37项。为农村培训科技人员1.5万名。科技进步因素在工农业产值增
长中所占比重达到36.9%。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全市已有59个乡镇、办事处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
育调整了专业设置, 扩大了招生规模,全年招生达到1.3万人,比上年增长11.2%,进一步解决了城市学生升高中
难的问题。文化工作,通过深化文艺体制改革,实行“以文养文”取得明显成效。体育事业创出新成绩,市运动队
在1988年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获金牌25枚,团体总分由上届第八名跃居第三名。城乡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市共
有卫生医疗机构710个, 病床10.7万张,比上年增加340张。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9.9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9.06‰,比上年降低3.4‰。

(冯新生)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1988年全市城乡人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773元,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达到766元,分别
比上年增长22%和11.5%。贵重耐用消费品不断涌入居民家庭,年底每百户拥有自行车215.3辆,电风扇156台,洗
农机83.3台, 电冰箱58.7台,电视机116台(其中彩电49.3台),收录机82.6台,照像机21.3架,中高档乐器16.7
件,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市政府要求重点办好的有关人民生活的十件实事,已全面完成。国办中小学校舍
改造已基本完成; 市电视教育频道设备安装完毕,并于10月1日试播;电视大中专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24%;蔬菜
种植面积、保护性栽培面积和产量比上年都有明显增加;养猪场建设发展较快,生猪存栏量比上年增长23%以上;
基本解决了山区1.5万人的吃水问题;2.8万名城镇待业青年得到安置;13处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改造充实工作基本完
成;市中心医院CT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城市公路交通建设和住宅建设全部按计划完成,城镇居民人
均居住面积达到7.7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0.07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型煤加工又有新的进展,
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

(冯新生)

十年改革带来巨大变化

国民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全市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各个
行业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全方位、大跨度、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
农村服务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全面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实力不
断增强,使全市经济进入了一个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比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
增长1.8倍,年平均增长11%;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7倍,年平均增长10%;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4倍,年平均增长9
%;国民收入增长1.3倍,年平均增长8.9%,均超过1978年前30年的总和,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其中,社
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均居全省前列。改革的十年,国家对淄博的
经济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 十年累计投入达112.5亿元,超过1978年以前30年投入的总和,保证了国家和省重
点项目的建设,加快了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为促进淄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积蓄了后劲。

(乔秀泉 冯新生)

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十年改革,全市工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由于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两步
改革,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重视对农业的资
金、技术、劳务投入,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突破了过去那种单一经营、城乡分割的产业模式,逐步走上
了农、 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城乡一体综合发展的轨道。1988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64.52
亿元, 比1978年增长6倍。其中,农业总产值14.98亿元,比1978年增长3.2倍;林牧副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78年的20.3%上升到33%;农村工业产值39.64亿元,比1978年增长8倍,平均每年增长24.6%,占农村社会总产
值和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8.7%和12%分别提高到61.4%和30%,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市从事
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54万人,比1978年增加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15%上升到55%以上,
非农业劳动力首次超出了农业劳动力。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在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连续
四年超过90万吨, 1988年达到95.63万吨,比1978年的75.9万吨增长26%。花生、棉花、烤烟等主要经济作物的种
植面积由1978年的14.8万亩发展到18.5万亩,产量分别增长4.6倍到6倍。瓜菜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15.4万亩发展到
22万亩, 总产增长23%。果品产量达到5.02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肉类总产达到3.2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
1658吨,比1978年的231吨增长6倍,年均递增21.7%。十年改革,在农村建立并完善了农业积累机制,农业的生产
条件进一步完善。十年间全市向农业投入3700万元,建成了一大批水利设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1988年,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4.76万千瓦,比1978年的54.39万千瓦增长1.3倍,农村用电量7.34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的
1.98亿千瓦小时增长2倍多,均居全省首位。
全市工业, 1988年底已拥有乡镇办以上工业企业1348个,比1978年增加286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86个,比
1978年增加54个。全市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纺织、丝绸、医药、电力、建材、陶瓷、塑料、电机电器
为重点, 门类比较齐全、内部结构比较协调的工业体系。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8倍。改革十年
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978年前30年总和的近两倍。1988年比1978年,主要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钢材、水
泥、棉纱、棉布、电机都增长1倍以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自1978年以来,全市共获575项次省以上优质产品奖,
其中9种产品获国家金质奖, 69种产品获部优质产品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全市独立核算的乡镇以上工业企业
统计,1988年实现工业净产值35.36亿元,比1978年的15.65亿元增长1.3倍;实现利税20.49亿元,比1978年的8.74
亿元增长1.4倍。年利税总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达36个。其中,齐鲁石化公司、山东铝厂年创利税过亿元。在工业
发展中,注意了加强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发新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十年来全市共完
成工业投资94.65亿元, 1988年底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99.34亿元,比1978年的28.85亿元
增长2.4倍。 电力装机容量、陶瓷和氧化铝等数十种产品的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淄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
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

(乔秀泉 冯新生)

国内外贸易日趋繁荣
十年来,全市内贸围绕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对旧的商业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克服
了过去独家经营、流通渠道少、经营方式死板、流转环节过多的弊端,形成了多种商业经济形式并存、多种流通渠
道经营方式相互协调、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活跃局面。198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78年增长3.8倍,年
均递增17%,高于1978年前30年平均增长7%的速度。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19.12亿元,比1978年的4亿元增长3.8
倍, 年均递增17%。 十年动乱几乎被砍光的集贸市场,在十年改革中得到恢复和发展。1988年全市集贸市场达到
261处, 比1978年增加169处。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到5.4亿元,为1978年的17倍,相当于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20%。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不断增加,1988年末达到5.16万个,每万人拥有商业网点117个、饮食网点36个、
服务业网点28个,比1978年分别增长9倍、17倍和26倍,每万人拥有的各类网点数都多于省内兄弟城市。对外贸易,
通过改革外贸体制, 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迈上新的台阶。1988年全市外贸商品收购总值比1979年增长2.4
倍。出口商品发展到陶瓷、机械、化工、纺织、服装、食品、五金、矿产等18个大类。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从无到有
迅速发展。 十年间全市利用外资和技术成交项目118个,利用外资0.49亿美元。到1988年底,全市已同40多个国家
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乔秀泉 冯新生)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十年来,围绕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全市重点抓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淄博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得
到发挥和强化,吸引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十年全市城市建设总投资累计5.41亿元,相当于1978年前30年投资的
5.5倍, 平均每年增长20.6%。 在城建资金管理上, 逐步由“统收统支”改为“市区分成”,加快了建设进度。
1979年以来,全市新建、改建、拓宽城市道路57条58公里,其中柳泉路的建设以及柳泉路、张店东、辛化路等立交
桥的建设,提高了城市道路的通过能力。胶济复线工程淄博段、王潍公路王村至张店路段、辛孤公路淄博段、博山
西过境路等重要交通线路先后建成通车,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相继建设了市体育馆、淄博百货大楼、市中心
医院门诊楼、工业品展销大楼、市工商银行大楼等一大批公用设施,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十年来,全市自来水综
合生产能力增加了1.95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全市晴雨通车里程达1165.4公里,96个乡镇全部通车。
邮电通信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和电话机数比1978年分别增长4倍和5.4倍,张店至济南
1800路中轴电缆投入使用, 直拨长途电话开通到128个大中城市和地区。 1988年全市公用系统液化气储气能力比
1978年增加2.23倍, 供气量达到1.24万吨,供气面达到54%,用气人口达到44.9万人,比1978年增加24.23万人。
实行了集中供热,1988年末供热面积达到178万平方米。环境绿化和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新建和扩建公园10个,
人均绿地面积4.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3%,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六个城
区黑烟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乔秀泉 冯新生)

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科教事业十年间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工作围绕经济建设,以科技“双放”为突破口,重点抓了科技承包和
技术有偿服务。有万名以上科技人员走向社会,搞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和业余兼职服务。198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10.58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5.28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2倍;中级以上科技人员1.89万人,比
1978年增长了50多倍;中级以上工程技术人员5902人,比1978年增长了18.7倍。全市有专业研究与开发机构21处;
厂办科研及技术开发机构110处,比1978年增加了5倍。十年来,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5033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
1156项, 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3060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589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在90%以上,平
均年创产值4亿元左右,年创利税0.7亿元左右。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因素达37%以上。1986年全市被国家
科委列为全国首批星火技术密集区,至1988年末共开发“星火计划”项目69个,其中有43项达到省内和国内先进水
平,有1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年来,教育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实施并取得成效,1985年全
市已普及小学教育、城区普及初中教育。198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小学毕业升初中率达94%,每万人中有普
通高中在校生102人, 均居全省第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1988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95所,在校
生3.33万人,占高中段在校学生的53.7%,比1978年分别增长7倍和9倍。各类成人高、中等专业教育在校生1.33万
人。广播电视和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市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于1985年5月正式开播,并相继建成了高146米的电
视发射塔和卫星地面接收站、38座电视差转台,改善了电视收转质量。文艺改革和文艺团体的调整成效显著,市、
区、乡三级群众文化网络正在形成,文艺创作有了新的起色。十年来,卫生医疗事业有很大发展。1988年全市卫生
医疗机构、专业卫生人员、病床数比1978年分别增长57.7%、63.7%和48.6%。体育事业硕果累累。十年来,全市
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202枚、银牌61枚、铜牌80枚,其中获国际比赛金牌3枚。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广泛,全
市有3个区获国家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8年在省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得总分第三名,还承办了全国首届城运会的排
球、乒乓球比赛项目,受到来自全国各城市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
改革十年,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城市职工1988年平均工资比1978年增长
19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2%。农民1988年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3.9倍。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显著
提高。1988年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204元和660元,其中农民比1978年增长3.4倍。人们的食物结构向副
食型转化,肉类、禽蛋、鱼虾等消费量逐年增加。穿着由注重结实、耐穿向款式新、质量好发展,绸缎、毛料已进
入普通人家。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用户普及率达到50~80%,照像机和高档乐器也进入市
民家庭。 人民的居住条件普遍改善。城市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十年新建住房574万平方米,为1978年前30年的2.06
倍; 1988年人均住房面积比1978年增加3.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比1978年增加10.4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1988年底,全市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比1978年增长16倍;人均储蓄760元,比1978年增加722元。

(乔秀泉 冯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