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3&rec=6&run=13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促进淄博的全面振兴

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 杜祥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党的十三
大进一步确认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更加明确地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
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艰巨的历史任
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并在努力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切实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据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实施“科教
兴市”战略的决策,完全符合中央的方针和经济发展规律,是深受全市人民拥护和支持的重大战略决策。
1988年,是全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第一年。全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双放”为突破口,制订规划,
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推动了全市的
两个文明建设,初步展示了科教兴市战略的巨大威力。
综观一年来科教兴市战略的实践,突出的成果一是广大干部群众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初步树立了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潜在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地把科技教育作为立市、立区、立厂之本,层层制定具体规划和
措施,建立任期或岗位责任目标,把科教兴市变成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二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双放”“双引”开花结果。市委市政府关于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研人员的二
十五条规定,打破了科技管理的沉闷局面,促使许多崭新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奔
赴经济建设主战场。1988年活跃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比上年增长一倍。6000多名科技人员以星期日工程
师等各种业余兼职形式活跃在乡镇企业。 向乡镇企业输送人才1500多人,转让技术成果100多项。从区县到乡镇配
备了科技副区县长和副乡镇长。全市完成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212项。科协、技协组织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
提出合理化建议9500多条, 完成技术攻关项目990多个。各级科研机构改革了内部管理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地与
经济联合,增强了科研开发活力。这些措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锻炼和提高了科技队伍的素质。
科技和经济结合产生的巨大效益,充分证明科技是实实在在的第一生产力。
三是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广大企业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积极推广新技术、新
工艺、新材料,推广“规范化工作法”等先进管理经验,全面开展企业“达标升级”活动,明显提高了企业素质。
特别是广大乡镇企业,背靠大专院校,背靠科研机构,背靠大企业,广泛开展横向技术联合,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
缺人才、缺技术的落后状况。1988年全市科技进步因素在产值增长部分中的比重达到了37%左右,开发了一批具有
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许多企业经过技术改造焕发了青春。全市有12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70个企业
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标准。
四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全市农业在继续完善政策、增加物质投入的同时,强化农村科技工作,增加农业技
术投入,以推广新的科学技术,培植农业新的增长点,促进农业的高产出。去年全市通过招聘、下派等办法,大量
增加了基层科技人员, 并有市、区200多人下乡实行科技承包。推广的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播半精
播等种植技术, 促进了粮食高产丰收。 去年开发的12万亩夏玉米高产田,经省、市有关专家实地测产,单产达到
576公斤, 为建设吨粮田、实施丰收计划创造了经验。其他林、牧、渔各业都有了很大发展,整个大农业正在逐步
摆脱传统型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
五是教育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行各业,从培养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个基点出发,一手认真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手大力培训在职人员,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全面
发展。全市已有59个乡镇、办事处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率、初中升高中率三项
指标均居全省首位。职教招生占到高中段招生总数的60%,参加岗位培训的职工也比上年有所增加。更加可喜的是
全市尊师重教风气更加浓厚,多渠道、多形式对教育增加投入,教育已经从单纯由教育部门管理,形成了全社会办
的大教育,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更加紧密,初步形成了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好机制。
总的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态势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开始见到成效。但是,省市关于“双放”的若干政策贯
彻得不够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少企业负责人科技进步意识差,缺乏技术开发的长远经营
思想;农村科技推广仍然是个薄弱环节,为家庭承包责任制配套的科技服务没有形成体系;教育活力仍然不足。科
教兴市的初步实践说明,这样一项新的开拓性的工作,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一个强大的组织体系,有
一个明确具体的计划,有一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新的一年必须要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技术进步管理年”为载
体,紧紧抓住四个科技计划,以落实政策、落实项目为重点,力求在科技进步和教育方面有较大突破。
根据这一总的要求,今后在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方针中,必须要继续加强科教兴市的宣传舆论工作,进一步
增强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看到如果不把科技教育摆在首位,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现实;必须要继续深入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探索充满活力的内部机制,最大限度
地调动科技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加强科技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
使他们认识到肩负的使命是光荣的,艰巨的,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必须要按照规划,总体部署,认真实
施“四个科技计划”,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
我市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必须要继续加强对科教兴市工作的
领导,逐级建立领导和目标责任制,建立相应的组织保证体系,实行严格考核和奖惩,保证把科教兴市的战略任务
落到实处。
科教兴市是我市经济进入高层次循环的战略措施,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根本途径。只要坚定不移地把这一
方针抓下去,淄博一定能在科技教育高度发展的带动下,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文明民主、环境优美、有
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乡一体化是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韩新民

城市和农村,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运行机制,这是导致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要缩小城乡
差距,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努力实现农村运行机制的城市化、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新路子。
对于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问题,我们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1983年,我们提出了以城市
为中心,以工业为重点,城市带动农村,郊区服务城市,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明确回答了我市究竟
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是以工业为重点,还是以农业为重点的问题,从而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
一次新的飞跃。但是,由于当时对城市的中心作用和城乡间互为依存的关系认识还不够深刻,这个方针还没有明确
体现城乡一体化的思想。直到1985年11月召开的淄博市委五届五次全委会,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淄
博实际的基础上,把城乡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而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加强联合,共
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了乡
镇企业。1986年10月,市委、市政府联合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提出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全
市经济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政策上予以积极扶持,使乡镇企业有了迅猛发展。
到1988年, 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已由1984年的11.4亿元增长到50.97亿元。二是广泛开展了城乡经济“挂网联”。
近三年来,全市有767个乡镇企业与市内676个中央和省、市属企业建立了联合协作关系,签订“挂网联”项目1192
个。三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扶贫工作。通过对口支援和政策扶持,全市22处山区乡镇,1988年人均纯收入已经全部
提高到500元以上。 四是向农村下派干部和科技人员。市区两级先后选派2000多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到乡镇挂职,极
大地强化了城市在人才、技术上向农村的幅射。五是市、区县在更大范围内实行了分级分权管理。市向区县先后下
放了21项管理权,使我市城乡交叉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增强了区县对城乡发展统筹协调的能力和积极性。六是
进一步推动了各种形式的工农“共建”活动,密切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在其他许多方面注
重和不断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践表明,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有效地发挥了城市的幅射功能,大大促进
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通过走城乡一体化路子,建立了以城市为主导,以郊区农
业为基础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农业借助城市的物资、资金和各项服务,得以更快的发展和提高。据统计,从1983年
到1988年的六年间,全市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达8770万元,加上各项以工补农资金,总计达数亿元。由于增加了
对农业的投入,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198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由1983年的116万千瓦,提高到127万千瓦,
亩均0.62千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农村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已基本实现机
械化。1988年全市每亩耕地施用化肥达1.4公斤,居全省前列。
(二)密切了城乡经济联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城市工业
的一些设备,技术、人才和资金,以不同形式流向农村,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在整个农业中
的比重日益增大, 农村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到1988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由
1983年的45.7%提高到61.4%。同时,乡镇企业积极发展与大工业生产的配套协作,并纳入行业归口管理,从而扩
大了城市工业的生产能力。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和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
(三)促进了城乡流通市场的发育,扩大了商品交流。目前,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商业、集市贸易和
专业市场融为一体,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城乡商业市场网络。全市有集市261处,其中158处在农村。各类农村市场
年成交额已达2.1亿元,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8%以上。另外,还逐步建成和发展起了象淄川服装市场,博山及张
博路沿线的陶瓷、建材市场,以批发为主的临淄瓜菜市场和周村布匹市场等一批城乡交融的专业市场;各类生产资
料市场;以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资金市场;以及劳务、科技市场和人才交流大会等,都有效地促进了
城乡资金、技术、物资和人才的交流,在城乡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城市职工和市场的需求,近年
来我们还通过城乡联合、厂村挂勾的形式,大力发展了副食品生产。全市有22个乡镇、46个自然村和10个专业户,
同市内60多家厂矿企业联合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其产品既满足了城市职工的生活需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也起到了平抑市场物价的积极作用。
(四)促进了农村城镇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从大城市的观念出发,把农村
城镇建设纳入了整个城市建设的规划,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了城镇建设的水平,全市40个建制镇成为农
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中象南定、洪山、昆仑、八陡、王村等不少工矿城镇,已经呈现出小城市的雏形,
为农村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带动了整个农
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全部完成农村校舍改造任务;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成为农村的普遍风气;乡镇文
化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年改善;缔结“姊妹村”和各种对口支援活动富有成效,有力地推动
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走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路子,完全符合我市实际,是加快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
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从淄博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城乡
一体化道路,就一定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外向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向城乡
经济融合的一元结构的转变。发扬淄博精神 建设文明城市

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 时立军

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既是建设者,又是承载者。因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巨大影响。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
界的能力,各项事业才能前进。但是,一个群体,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达到预期目的,必须要有一种向心力、凝聚
力。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靠什么来凝聚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呢,我认为,只有靠我们共同的革命理想。我们党的
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
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但这个精神支柱并不是空中楼阁,应该有其实实在在的内容。要教育全体人民懂
得,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实现最
高理想的必经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对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热情、不忠诚,那就是有意无意地背离党的最高理想,
就谈不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了。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确立精神支柱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
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精神支柱的城市,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文明城市。自1987年
4月淄博市委集中各方面的意见, 把“团结实干争创一流”作为淄博精神确立之后,全市上下都以淄博精神作为共
同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形成了建设淄博、振兴淄博的强大精神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和各项
社会事业的发展。
回顾淄博市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其发展趋势由突击性向经常化、制度化发展;从改变环境面貌向改变
人的精神面貌发展;从治表向治本发展;从软任务向硬指标发展;从单项治理、单项教育向综合治理、综合教育发
展;从宏观治理向微观治理发展;从领导层层推动向群众自觉参与发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所有这些,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的淄博精神正成为全市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延伸到了各行各业,渗
透到了各个阶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淄博精神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建设淄博的积极性,一种团结奋斗、英勇拼搏、唯旗是夺的竞争意识
逐步形成,出现了个人争第一、群体夺冠军的可喜局面。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广大干部群众中进发出来的这
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引导到各种竞赛活动中来。认为竞赛是力量和智慧的较量,它能把各部门的力量变成合力,
形成力场,收到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的效果,也是衡量各级领导政绩和才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培养群众集体荣
誉感的好形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办法。竞赛可以增强群体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性。基于上述认识,全市一是开展了“建设淄博立志立功”竞赛活动。凡是在国际上或在全国、全省、全市创了一
流工作的,不论单位、个人,不分党派、团体,市委、市政府都给他们分别记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或三等功。
1987年和1988年, 共为1465名个人和696个集体记了功。二是开展了“满意在淄博”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这个总
体要求下。各部门、各行业都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满意”活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还牵头
组织了市商业局、供销社等八家服务“窗口”单位,开展“跨行业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另外,在党政机关和服务
行业也开展了“创优评佳”和各种“满意”活动,市委、市政府对在竞赛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服务系统和服务明星进
行了表彰和奖励。三是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县竞赛”活动。这是一项综合性、高层次、大跨度的精神文明
建设活动,是对区县全年精神文明工作的一次总检阅。市直10个牵头单位共40多个部门,各自根据对口系统业务特
点,制定了具体考核细则,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四是开展了“文明单位达标升级竞赛”活动。对文明单位、文明系
统和文明乡镇提出了新的标准条件,使全市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创新。全市已建成
省级文明单位42个, 市级文明乡镇、街办23个,文明系统11个,文明单位963个。同时撤销了一部分文明单位的荣
誉称号,保证了文明单位的先进性。目前,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都在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争创一流的
目标要求,一个树一流精神、干一流工作、创一流水平的风气正在形成,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充满生机
和活力。
淄博精神从确立到培养、发展和深化,由于符合淄博人民的意愿,充分体现了淄博人民的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
的时代精神,尽管时间不长,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促进作用。实践告诉我们,
抓住淄博精神,就抓住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纲。目前,各基层单位,以淄博精神为指导,纷纷制定了自己的“行
业精神”、“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集全体职工的信念、意志和行为准则为一身,融
共同理想、淄博精神、企业目标、职业道德于一体,把“四有”教育的普遍要求同各个企业的实际和职工的职业实
践相结合,成了凝聚、激励职工的强大精神动力。党政机关也都制定了反映淄博精神内涵的职业岗位规范和职业道
德规范。广大农村,则主要是把淄博精神反映在党组织的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之中,寓于“讲文明生活,比科
技致富”的竞赛活动和深化民俗改革之中。总之,淄博精神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规范了全市人民的言行,
促进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巨大成果。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努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教育,让淄博精神的重要内涵——“艰苦奋斗”、“勇于奉
献”渗透到全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以进一步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振兴淄博的强大合力,使
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再结丰硕成果,再上新的台阶。

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庆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犹如和煦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在农村,通过实行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
责任制,调整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对生猪、鲜蛋、瓜、菜、果等农副产品实行指导计划,使农村潜在的生
产力逐步释放出来,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十年改革, 淄博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6倍,农副产品率提高
36.3%, 农村人均收入增长近4倍。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贡献比过去大了,收入比过去多了,生活比
过去好了,思想境界也比过去高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不断增强农村的经济实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必须坚持双层经营,完善服务体系。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还存在着耕耙难、播种难、浇水难、运输难、
脱粒难、植保难、买肥料难、调换良种难、产品销售难等一些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迫切要求建立日趋完善的产供
销服务体系。在这方面,能村办的村办,村办不了的乡镇办,乡镇办不了的市、区县来办。我市已有一大批村庄对
农民种田实行了耕耙、播种、供肥、供种、浇水“五统一”,有的还统一组织脱粒、运输;有的乡镇建立了以经营
农副产品为主的产销服务公司、技术服务站、农副业生产专业协会;市、区县以农口各局、公司为主组织的专业服
务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对保证和推动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践证明,哪里服务体系健全、
完善,哪里商品生产就发展得好,经济增长就快。今后,要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着眼点要更多的放
在加强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服务体系上,这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希望所在。
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继续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年来,我市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
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建设肉蛋奶、蔬菜、果品三个副食品基地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88年,
全市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3.8%,肉食、鲜蛋自给水平大大提高,蔬菜自给有余,城乡人民都比较满意。但是,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重,发展不平衡,有些山区乡村因条件所限工业上不去,多种经营发展不快,很少有商
品出售,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仍较贫困。但只要象峨庄、李家等乡镇那样,靠山养山、靠山治山,大力发
展干鲜果品、蔬菜、蚕茧、黄烟、药材等商品性生产,就能够迅速带动储存、运输、加工业的发展。这样坚持三、
五年就会小变,十年八年就可能大变。有条件的办工业,不具备办工业条件的搞开发性生产,在种、养、加工业上
下功夫,这是千秋大业,又是永不衰竭的产业。在山区工作的同志要横下一条心,年复一年、一任接一任地干下去,
荒山秃岭就一定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帽子就一定会甩掉。平原地区具有地肥水好、交通便利、机械化程度较高等优
势,发展粮食生产有潜力,发展多种经营潜力更大。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学“两山”、建设吨粮田的口号和规划,只
要充分发挥优势,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分期分批地实现吨粮田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桓台县近几年粮食连年增产,
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县;临淄区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瓜菜生产,粮食和经
济作物同步发展,在粮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提高,总产增加,成为全国一百个售粮超亿斤的县区之一。
事实证明,不论山区平原,只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积极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一定能够促进
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必须面向市场,实行开放型生产和经营。所谓面向市场,即面向市内市场,市外、省
外市场,国际市场。为什么要面向市场?这是因为国家政策已作了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调整,除粮棉油
等主要农产品实行指导计划外,其他农副产品一律放开经营,可以放手发展,并已经开始实行国家控制市场、市场
引导企业的改革措施。只有面向市场,组织商品生产,才能使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实现其价值。从事农村工作的
同志要适应这一新情况,悉心研究市场情况和商品流通规律,加快出口创汇基地、原料基地、副食品基地的建设。
商品流通如江河,有源则流,无源则止。源远则流长,如长江,如黄河。源小则流短,犹如小溪,其势微弱。发展
商品生产,要认真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面对大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努力把产地
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商品优势,进而把零星的生产变成大批量的商品性生产,逐步形成独具特
点的地区经济优势。城子蒜黄,香飘北京;临淄早春西瓜进京津、下关东;峨庄、口头的干鲜果,漂洋过海,出口
创汇。这说明我市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我们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市场预测,积极寻找农村
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搞好开发性的商品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方针。我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组群式城市,它给农村经济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市委五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城市带动支援农村,
农村服务于城市,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方针,采取了城乡经济挂网联,下派干部到乡村,市区机关和厂矿企业包贫困
乡村脱贫致富,城乡兴建农副产品基地和原料基地等具体措施,现已收到了明显效果。1988年,全市农村工业产值
达到39.64亿元, 比1978年增长8倍,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300头以上的养猪场和万只以上的养鸡场达到一百
余处, 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提供肉食、鲜蛋。蔬菜面积达到21.93万亩,总产538116吨,实现了自给有余。果品基地
已达15万亩, 总产量连续两年超亿斤,全市人均占有果品100斤的目标可望在“九五”计划中期实现。烟草公司积
极实行北烟南移,总产量逐步增加,烟的品质稳步提高,已成为全省第二个收烟大户。丝绸公司在李家、北羊两乡
建设的丝绸工业原料基地开始见到成效。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坚持城乡一体化,确实是一条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的正确方针,必须贯彻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
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
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十年来,我市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柳杭”精
神日益发扬光大,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移风易俗和兴办社会主义福利事业等工作都有了很大
发展。我们要认真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继续深入开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育和“五爱”教育,
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继续广泛开展各种共建活动和缔结文明姊妹乡
镇、村活动,进一步提倡和发扬“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的好思想、好风格。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
文化素质。积极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和文化事业,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幅美好的蓝图。美好蓝图的实现,需要全市人民特别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长期奋
斗。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坚持立国之本,走好强国之路,总结经验,乘胜前进,同心同德,
艰苦奋斗,一个经济日益繁荣,政治安定团结,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一定能够在淄博
的大地上早日建成。

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中共淄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孙立义

1988年,是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的一年。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以提高效益、稳定
经济、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为目标,以治理整顿为重点,突出抓好企业改革,坚持相互配套和不断深化完善,使
各项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所有市区县属工业企业全部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4个行
业实行了行业承包,在小型商业企业普遍推行了租赁经营。积极引入了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兼并机制,推行了优
化劳动组合、企业“双挂钩”等配套、改革措施,区县属以上企业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和工效挂钩的分别达到47.2%
和55.6%。 为探索企业放开经营的路子, 在8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特区企业” 的试点。横向经济联合开始突破
“三不变”的限制,狠抓了企业集团的核心层建设,向资产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市场体系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实
行“同一销价、价差返还”的生产资料品种逐步扩大,资金、技术、人才、劳务等专业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
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了淄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效益的提高。198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1.1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国
民收入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109亿元,
跨入了全国百亿元城市的行列。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仍然是1988年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我们突出抓了承包制的配套、完善、深化和发展,
使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成绩。一年来深化企业改革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推进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抓好
“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把重点突破和全面配套相结合,使企业改革由单项突进向相互配套的方向发展。前几年的
企业改革,由于缺乏综合配套,单项改革措施的正负效应互相抵消,影响了改革的实质性进展。1988年,我市在深
化企业改革方面,通过狠抓“三配套”,即从健全制度、制定政策措施上配套、围绕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配套
和注意外部条件的配套改革,使深化企业改革的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二是必须使企业改革与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
紧密结合。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必须要有新的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1988年,我们注重以改革促管理,以加强企业
管理巩固改革成果,在原材料涨价、燃料、电力严重不足、资金紧缺的情况下,80%以上的企业完成或超额完成了
承包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必须使改革与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我们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注重加
快企业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使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加快了发展。同时,
我们抓住淄博被列入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的有利时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
水平。实践证明,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改革才能
进一步深化,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实行改革领导责任制和项目负责制,是1988年市委、市政府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年初,
市委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改革的重点和目标责任。九月,市委又召开全市深化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
提出了12个改革项目,落实了改革领导责任制和项目负责制,由市级各大班子与有关部门组成改革指导小组,进行
项目分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部署、有计划地抓好各项改革,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贯彻实施。
应该看到, 在治理整顿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I临的新课题。因此,今后几年,
我们必须从淄博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理顺改革的总体思路,不断总结过去十年改革的成功经验,牢牢把握改革的
全局,坚定改革的信心,把我市的各项改革继续推向前进。要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坚持全面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应当看到,目前我市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
题,突出的是:产业、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能源、原材料、资金等方面的供需矛盾仍很紧张;经济效益还不够理
想;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尚未根除,主要表现在物价上涨过多,消费需求过旺。因此,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的
改革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和步骤。要坚持认真贯彻治理整顿的方针,通过治
理整顿,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各种制约因
素,巩固治理整顿的成果,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改革的总体思路、政策、措施与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因此,不论是改革的总体思路、设想,还是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步骤,都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
要求一致起来,使各项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市已经确定了到本世纪末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这就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达到220亿元以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各项改革,就是要围绕经济长期稳定
发展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地不断推进。所有改革的政策、措施,都要密切结合淄博实际,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
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只有这样,改革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改革的
步伐才能迈得更稳、更快、更好。
三是必须坚持综合配套,同步改革。十年改革的实践表明,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引起全局性的变化,这
是符合改革初始阶段特点的正确做法。但是,目前改革已进入全面推进、向纵深发展的阶段,企业机制的健全、市
场体系的发育、宏观管理方式的转变互为条件,已成为深化改革缺一不可的三项重要任务。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的
改革,必须通盘考虑三大改革任务,在有所侧重的同时,做到综合配套,同步进行,发挥改革的整体效益。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积极地、有秩序地推进
各项改革,促进全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