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3&rec=191&run=13

综述
1988年,临淄区辖18个乡镇、441个行政村(居)委会,52.4万人,比上年增加7085人。总面积668平方公里,
耕地55.96万亩,比上年减少1983亩。
年内,全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按照“重工、强
农、兴商”的原则,强化农业这个基础,发挥多种经营和靠近大企业两个优势,提出服务城市,支援齐鲁,富裕人
民,振兴临淄,建立城郊型经济的构想,确保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使全区经济发展有一个较高的速度。全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5.57亿元, 比1987年增长29%。农业总产值19663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87年增长8.95%。
粮食总产2.685亿公斤, 比1987年增加0.193亿公斤。交售商品粮5583万公斤,人均147公斤。粮食产量和交售商品
粮数量均创本区历史最高水平,是国家商业部表彰的全国一百个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市、区)之一。瓜菜面积
12.51万亩,比1987年扩大1.26万亩,总产35356万公斤,总收入1.24亿元。造林6758亩,育苗2018亩,全年果品总
产536万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栏30743头,比上年增长38.49%,生猪年末存栏125825头,全年肉蛋总产1620万公斤。
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复垦利用废弃地1889亩。
工业总产值46142万元,比1987年增长47.89%。按可比口径全区工业企业产值比1987年增长47%,销售收入和
实现利税分别增长61%和80.54%。
外向型经济迈出关键一步, 共吸引外资1750万美元。出口商品收购值2337.9万元,比1987年增长105.7%;出
口创汇项目18个,产品33种。
财政收入8858.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6.2%,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年末城乡储蓄余额36600万元,比
1987年底增加796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7308万元,比1987年增长36.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增强。辛六街拓宽改造和辛三街、辛六路东伸工程均按期竣工,完成沥
青路面3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8000平方米,辛四路被省建委命名为1988年市容达标路。城市新辟绿化地6.6万平方
米,绿化覆盖率由1987年的33%提高到39%。城市综合开发开工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当年竣工3万平方米。全年完
成建安产值893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所控制,共停建4个项目(投资446万元)。
完成科技攻关项目19个, 4个星火计划项目投入批量生产。 7个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病床使用率达
91.6%,比1987年增长6.6%。学校学生体育达标率93%,列全市第一。计划生育率达到99.7%,比1987年提高1.1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6‰,比1987年下降4.81‰。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430元,比1987年增加230元,农民人
均收入775元,比1987年增加78元。

(朱学文 张玉波)

临淄区成为全国城市抓好农业的范例
临淄区委、区政府以大农业观点指导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开发土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了粮食、蔬菜、
林果、肉蛋奶生产“四大基地”。在稳定40万亩粮田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多茬种植,向单位面积要产量要效益,
形成保粮增效、 粮菜并举的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植面积已达19.03万亩。同时,为增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大
搞了小麦、 玉米秸秆还田和禽畜过腹还田。自1986年以来,已累计还田近130万亩,土壤有机质每年递增0.03%以
上,形成了粮食多——秸秆多——饲草多——还田多——培肥地力——粮食增产的良性循环,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
开创了农业稳步增长的局面。1988年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545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2.685亿
公斤,单产653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是年11月11日,新华社和《科技日报》以“城市抓好农业的范例”为题,
向全国介绍了临淄的经验。

(朱学文)

临淄区成为淄博工业组群中的“后起之秀”
临淄区是传统农业区,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1986年区委、区政府提出“重工、强农、兴商”的指导
思想,充分利用背靠油田,面向“齐鲁”(石化公司)的优势,新上一批化塑、轻纺、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
这些项目在技术上突出了高起点、高水平,并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至1988年底,全区已建成区属、乡镇、
村办和联合体企业1381个,总产值达34069万元,比1987年增长42.83%。1988年,临淄酒厂生产的“牺尊特酿”、
“蒲公酒” ,在全国食品博览会上,分别获银牌和铜牌奖,全区并有19个产品获省厅或市优良产品称号,其中4个
工业产品获省优称号。在全市“增效益、创优质”竞赛活动中,临淄区以总分206.83分的成绩列全市五区一县之首,
成为淄博市工业组群中的后起之秀。

(朱学文 王玉芬)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1988年5月, 临淄区组建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委员会(同时设立办公室),主要抓了化工产品出口创汇,开发新
的出口农副产品深加工, 对出口企业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加强外贸队伍的建设等工作。年内全区有8个项目同外
商举行了洽谈,其中正式签订合同并经市外经委批准生效的1个,草签合同两个,批准立项的3个,中外双方达成意
向的两个。可吸引外资17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70万美元。接洽的全部项目中,采取补偿贸易的2个,合资经营
的3个,合作经营的3个。
对外贸易改变了出口商品结构,将原来以出口农副产品为主,改为以工业产品为主。出口创汇企业由1987年的
13个增加到18个,出口产品从18种增加到33种,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337.9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十多个国家
和地区,深受外商青睐。全区全年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总额列全市第一,外经工作居全市五区一县领先地位。

(朱学文)

实施“星火计划”成绩显著
1987年临淄区汞山被列为全市三个星火计划密集小区之一。区政府根据当地优势,组织实施10个星火计划项目,
其中国家级6项、 市级1项、区级3项。至1988年底,已有岩棉制品PVC塑料加工助剂、PE热收缩膜、福美纳4项提前
完成, 年产值达2626万元,实现利税801万元,其中PE热收缩膜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11月,汞山星火
技术密集区开发管理科技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学文 霍金源)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PVC塑料助剂获国家奖
淄博塑料助剂厂是个不足百人的乡办企业,系国家“星火计划”定点厂。1986年11月该厂建成后,重点研制完
成了国家科委下达的星火计划项目塑料加工用PVC润滑剂多元醇脂肪酸脂,效果良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87年6
月国家科委委托山东省科委组织鉴定,认为该产品性能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德汉高公司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填
补了国内PVC加工用润滑剂的空白。 8月,淄博市委、市政府与国家科委主持召开PVC加工用润滑剂现场技术交流推
广会,全国60多个塑料厂家一次订货400吨,总额600多万元,可节约外汇200万美元。1988年5月,多元醇脂肪酸脂
ZB—74、ZB—16、ZB—10等产品均获山东省优秀产品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月26日在西安全国星火计
划成果展览交易会上,多元醇脂肪酸脂获金奖。同时,在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发明评比会上获国家星火科技奖。国家
科委把这个厂作为典型向联合国进行介绍,并得到好评。
PVC塑料助剂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这一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提高了经济效益。

(朱学文)

小城镇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临淄区有非农业人口13万人, 乡镇村办企业职工3.1万人。近年来,城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促使乡镇驻地向
多功能的小城镇过渡。为了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形成具有吸引力、承受力和一定辐射力的综合中
心,区委、区政府在规划小城镇建设时突出了四个重点:1.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2.科学设计农贸市场和
各项服务设施;3.科技文卫体综合规划,使之形成“大文化”格局;4.规划要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这样,不但避
免了厂点无规划的分散建设,还解决了交通堵塞、配套服务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以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科技、集市贸易为中心的多功能的新型小城镇。
建设规划的实施,经过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赋予法律效力。在实施中,坚持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
原则,杜绝出现“姓王的扒,姓李的建,姓张的来了另打算”的现象。此外,还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从群众急
需解决的吃水、 走路、上学、就医难做起。1988年3月,临淄小城镇建设被省列入文明建设示范单位,其规划理论
在全省交流。

(朱学文 王安民)

深冬黄瓜生产试验成功
1987年,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总站安排临淄区牵头,搞深冬黄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9月中旬建起单坡面“冬
暖式” 节能塑料大棚, 进行黄瓜深冬生产的播期、 品种、 密度、 不同保温等6项措施的试验获成功。黄瓜亩产
2439.2公斤, 亩产值26385.11元。1988年3月14日,由山东省农业厅农技站、市科委、农业局等单位联合对深冬黄
瓜生产试验进行了鉴定验收,一致认为这一试验在全省是个突破。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15省、地市、31个区
县派员专程来考察学习。 该试验还于1988年4月12日在洛阳召开的“全国蔬菜塑料大棚南片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
流。
单坡面塑料大棚所产黄瓜,12月中旬可上市,正值新年、春节两大节日,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也为全省利
用单坡面塑料大棚(不加温)进行深冬生产黄瓜供应市场闯出了一条新路。

(朱学文)

农业生态平衡良性循环村——西单
临淄区朱台乡西单村,是个偏僻小村,发展商品经济受到一定限制。他们充分发挥地多、劳动力多的优势,调
整产业结构,推广科学种田,在稳定农业基础、保证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将全村2100亩粮田
面积调剂为1200亩,经济作物900亩。其中藕池300亩、葡萄园230亩、大蒜413亩(包括套种),打破了长年单一种
植粮食的局面。1988年全村粮食总产90万公斤,实现了户均“四个一吨、一个三吨”(即每户生产一吨葡萄、一吨
藕、一吨蒜、一吨蒜苔和三吨粮食),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依靠大力发展畜牧业来完善、稳定大农业。1988年
秋后投资60多万元办起了大型养殖场, 年底全村生猪存栏2000多头,户均养猪7.7头。是年可实现全村养牛千头、
出栏万头猪、存养万只鸡的生产规模。近年来村支书单台阶又三下海南考察,在五指山南端开辟了种植蔬菜的理想
基地。1986年10月北菜南种获得成功后,同年11月将村里的40辆汽车改装为恒温车,行程4000公里进行南菜北运,
创出了一条北菜南种、 南菜北运的新的生财途径。1987、1988两年元旦、春节前后共运回瓜莱165万公斤,纯收入
50多万元。这个村还投资50万元建起了4000立方米的恒温库,年纯收入3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配套成龙的加工业,
形成了生产加工、 运销的一条龙生产和贸工农一体化。1988年全村农副牧工总收入986.5万元,人均收入1400元,
比1978年分别增长38倍和14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被省农业
厅定为农业生态平衡良性循环村。

(朱学文 朱卫东 张玉波)

民俗工作跨入省先进行列
临淄区把改革旧民俗、开创新风尚,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七·五”规划。在区委领导下,由一名区委
副书记分管, 区委宣传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1986年7月成立了区道德风尚促进会。全区18处乡镇成立了改革旧
民俗指导小组, 432个自然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区民俗促进会成立后,首先研究制定了规划,并以会议和训练班
的形式,对3000多名基层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了培训,然后以这批骨干为主力,向全区人民进行了改革旧俗的宣传
教育,提高了广大群众进行旧风俗改革的认识和自觉性。具体做法是:在婚事方面,当事人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后,与村红白理事会商定结婚时间和形式,一切结婚事宜由理事会安排和主持,克服了送彩礼、大操大办、拜天地
等旧弊,杜绝了迷信活动。在丧事方面,也由村红自理事会主持,实行了六项改革:即改土葬为火化,改摆供祭灵
为治丧,改出殡发丧为开追悼会,改披麻戴孝为戴黑纱白花,改筑坟头为纪念堂存放,改发丧吊孝为对丧主进行安
慰。这样改革,深受群众欢迎。许多人说:“过去是喜事喜中愁,丧事悲中忧。现在是喜事一场电影一包糖,欢天
喜地入洞房;丧事是一个盒子一次会,简易肃穆进灵堂。”梧台乡政府为45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时,淄博市委书记
赵志浩前往祝贺,称赞他们是“虽无百宴候贵宾,确是一代移俗人”。1988年10月,临淄区被评为省民俗改革先进
区。

(朱学文)

临淄区被命名为省乡镇党校工作先进区
临淄区1987年有中共基层党委27个,党支部842个;党员13733名,其中农村党员7864名。为了加强对党员的培
训教育, 自1985年开始,全区18处乡镇、区直5个系统全部办起了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8期,培训党员31984
人次, 非党员4950人次,在职干部10012人次,后备干部1593人次。基层党校在全区党员教育中已发挥重大作用,
在增强党性,加强党纪,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效果。1988
年临淄区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命名为全省乡镇党校工作先进区。

(朱学文)

十年改革成绩巨大
十年改革, 给临淄城乡带来了巨大变化。1988年比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6倍,财政总收入增长3.58倍,
城乡储蓄余额增长42.36倍,人均增长48.72倍。
临淄是全省的重要产粮基地。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农业生产进展迟缓。1979年,农村开始实行联产
承包责任制,至1982年,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区广泛推开。1983年农业获得大丰收,全区粮
食总产猛增到2.6亿公斤。 随后又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合同。1988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好
水平,分别比1978年增长34.3%和56.8%。
十年来,临淄区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首先扩大了瓜
菜生产规模。自1983年始,瓜菜种植面积平均每年递增1.5万亩,1988年达到12.5万亩,瓜菜总收入比1978年增长4
倍多, 仅此一项,全区农民人均占有313元。第二,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原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林木、果园承包到
户后,加强了管理,山区又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使林果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86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
位。1988年全区实有林地面积74086亩,比1978年增长近2倍,果品产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第三,畜牧业生产抓了
规模饲养,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小型牛、猪、羊、鸡饲养场和专业户。1988年底,全区牛存栏量1.78万头,生猪
存栏量12.58万头,羊存养量2.19万头,家禽存栏量127.5万只,畜牧生产比1978年增长3.5倍。
十年来,全区工业特别是乡镇村工业发展迅速。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由过去的单一抓
农业向工农并举方向转变;二是根据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化工为发展重点;三
是积极发展横向联合。 198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5.2倍。 工业总产值在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78年的49.1%上升到70.1%。
财贸工作坚持从支援工农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出发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
主体的多成份、多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商业系统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各公司、站、店、厂实行公
开招标,有的实行全员抵押承包,促进了商业的繁荣。1988年,全区各类商业网点比1978年翻了两番,社会商品零
售额比1978年增长6.4倍。
十年间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全区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比1978年增长1.7倍,农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3.1倍,
贫困村、贫困户基本脱贫。
科学技术坚持以“双放”为中心的体制改革,“科教兴区”取得重大成果。十年来,全区共安排省、市、区科
研、 推广、开发项目60余项,“星火计划”8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6项。1988年完成科技攻关项目19个,4个
“星火计划”项目投入批量生产。全区十年共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校舍改造,其中新建校舍4559间,维修校舍2320
间, 新建教学楼12座,全区校舍总面积增至18.2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7万多平方米。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了调
整,新开办了3个职业技术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比1978年增长1.3%。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截至1988年底,全区共建成文明乡镇3个,文明系统3个,文明村211个,文明单
位(企业)282个。

(朱乐平 张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