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3&rec=190&run=13

综述
1988年,淄川区作为全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区,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靠改革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较好地完
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计划。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有84个乡镇办企业实行了公开招标承包,14个企业被兼并,
27个企业实行了租赁制,并进行了股份制试点。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承包合同,健全了农村管理、服务、积累三大机
制,乡、镇、村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林、牧业规模养殖场发展到45处。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主要是对政府机关部分
部门负责人实行了公开招聘。另外,金融、物资、财政、教育、住房制度等项改革,也进行了有益探索。经济建设
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成就。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13697万元, 比上年增长31.4%, 其中工业产值完成
99465万元,比上年增长36.25%;农业产值完成14232万元,比上年增长5.4%。乡镇办企业实现利税3275.8万元,
比上年增长38.2%,完成技改和新上项目162个,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为87%,开发新产品62个。有154个乡镇办企
业和372个村办企业整顿验收合格, 有1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8个企业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全区14项工业
重点工程, 有10项竣工投产。地方公路建设投资189万元,新建、改建公路53公里,铺筑沥青路面30公里。交通运
输完成货运量528万吨,比上年增长27.2%;完成货运周转量1150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4%。通过增加投入,
农业生产开始回升。 完成水利工程528项,改善扩大恢复灌溉面积4.82万亩,小流域治理60平方公里。农机总动力
增加到23.45万千瓦。粮食耕亩单产423公斤,总产14072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8公斤和67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
35351亩。果品总产3237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年末生猪存栏9.48万头。罗村肉食鸡、张庄黑猪和峨庄养羊3个
市级良种繁育场初具规模。 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外贸出口产品达9大类60多个品种,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1522
万元, 比上年增长41.7%。杜坡山工业开发区初具规模。城市建设投资1141万元,长4.2公里,宽42米的松龄路已
经通车。城市综合开发8.8万平方米。通过认真治理、整顿,清理在建项目211个,进一步控制了基建和信贷规模,
流通领域秩序有所好转。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575.2万元,财政支出2634.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974万冗。城
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890万元。年末储蓄余额63071万元,比年初增加15581万元。保险收入804万元,比上年增长72
%。区属国营、集体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490元,比上年增加2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8元,比上年增加72元。完
成“星火计划”7项。有7个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实验室提前半年达标,大中专考试录取率比
上年提高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42‰,比上年下降4.08个千分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被评为省、
市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先进区。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单位10个,区级文明单位90个。

(张秀和)

杜坡山工业区初具规模
杜坡山工业开发区,占地4000余亩,始建于1985年,经三年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区西靠张博公路和胶济铁路
张八支线,东临湖南公路,南有新建成的高标准城市马路——松龄路,交通十分便利。区南毗邻建有杜坡山风景区
和教育、 文化、体育中心,西部是居民生活小区,服务设施齐全。为工业区配套的11万伏变电站于年内6月投入运
行,程控电信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区内已先后建成了投资405万美元,年产100万平方米釉面砖的中外合资淄博建筑
陶瓷有限公司;投资4100万元,年产2万纱锭的鲁泰纺织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引进西德设备,年产2000吨丙
纶短纤维和无纺布、针刺地毯的淄博丙纶厂等工业企业。杜坡山工业区已基本建成为水、电、路三配套,文体娱乐、
生活设施齐全,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新型工业区。

(郝光茂)

鲁泰纺织有限公司在淄川签署协议
1988年9月7日,泰中促进投资贸易商会访华团副团长、泰纶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许植楠与淄博第七棉
纺厂厂长刘石祯在淄川签署协议,决定在淄川成立鲁泰纺织有限公司。鲁泰纺织有限公司采用合资方式,泰方投资
50%,即1100万美元,形成1万件纯棉精梳纱和精梳CVC纱的年产能力,以国产棉花为主要原料,其它化纤原料从国
外进口,产品由泰国泰纶纺织有限公司负责销售,双方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承担亏损及责任风险。合资经营期限
为15年,期满后由双方协商延长或终止。该公司的成立,对于加快淄川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秀和)

地方公路建设成绩显著
1988年,淄川区地方公路建设投资大、重点项目多,成绩显著。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2317万元,是1987年
实际投资数的12.04倍,1987、1988两年的投资相当于建国以来地方公路建设投资的总和。完成大、中型工程18项,
新建、 改建路基、路面53公里,建中桥3座,搬动土石方106万立方米,铺筑沥青路面30公里,总通车里程达530公
里,好路率有较大的提高。几项大的重点项目,如全长10公里的黄家峪乡五股泉至章丘渔湾公路,克服了任务艰巨、
资金紧缺等困难,集资43万元,投基建工、义务工10万个,提前一年建成通车。淄峨路洪山至太河段20公里的路基
改造和铺筑沥青路面工程, 区政府贷款79万元,集资227万元,投义务工132万个,仅用5个月就全部按标准完成。
峨庄至沂源公路于10月1日竣工通车,摆脱了多年交通不便的困境。

(郝光茂 孙兆兴)

留仙湖畔新建服装批发市场
驰名鲁中的淄川西关大集南侧,自1982年来,逐步形成一服装专业批发市场。1987年,上市摊位已发展到1300
余个, 日上市人数达1万人次,有全国17个省(市)、100多个县的客商到此经营。日均上市商品价值100余万元,
花色品种3100余个,日成交额27万元,年上缴税利37万元。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设施条件已不能适应需要,尤其是露天交易,经营不便。为了促进服装市场
的活跃和繁荣,方便经营者,吸引更多客户,区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就近选择留仙湖畔新建服装批发市场。
市场于1987年12月破土动工,投资600余万元,占地21亩,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到1988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
成。该市场为一现代化全封闭式建筑群,场内除有可供千余服装经营户进行交易的商业大厅和营业用房外,还有多
种服务设施,如饮食摊点、旅馆、储蓄所、邮电所、寄存处等,同时,场内还安装了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工业监
控电视网络。新市场预计1989年6月份可投入使用。

(袁会峰)

果品产量居全市之首
1988年,淄川区林果生产坚持“抓管理、促发展”的方针,狠抓果品基地建设和老资源开发,经济林面积发展
到10万亩。全区不断完善果园承包合同,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林果生产的投入,积极鼓励农技人员下乡搞技术承
包和技术服务,开发低产果园,开展高产优质文明果园达标活动,果品产量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干鲜果品总产
量达3237.5万公斤,占全市果品总产量的60%以上,居各区县之首。被省林业厅定为全省首批经济林基地区,并被
授予全省果树技术推广先进区、全市林果生产先进区的称号。淄博池梨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市优质果品,五大果品
基地(淄博池梨、山楂、柿子、苹果、葡萄、椿芽、花椒)已初具规模,并正在向高标准、大规模和水利、畜牧、
林果综合配套的方向发展。峨庄乡和口头乡果品产量分别超过1000万公斤,25个村超50万公斤,29处果园被评为省
级样板园。口头乡被评为全省林果技术推广先进乡。

(田兆富 孙兆兴)

规模养殖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1988年,淄川区以规模养殖为突破口,以发展草食畜禽为重点,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全区投资近1000万元,
新建300头以上养猪场24处, 50头以上家庭养猪场119处;5000只以上养鸡场发展到18处,500只以上养鸡大户发展
到387个;规模养猪存栏1.3万头,规模养鸡45万只。全区畜牧业正由传统的家庭散养模式,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养
殖的方向转化。与此同时,加强了规模养殖的科学管理,广泛开展了高效义明养殖场达标活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
益进一步提高,有140处养猪场、1处养鸡场通过了市级检查验收,争取市政府投资32万元;有32处养殖场被评为高
效文明养殖场。截至年底,全区生猪存栏9.48万头,出栏10万头;家禽存养176万只;大牲畜存栏6900头;羊存栏5
万只,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常厚光 孙兆兴)

全省第一家农民自办闭路电视投入使用
淄川区淄城镇公义村地处城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总收入达1264万元,村
民人均收入1306元。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长。1988年村委会投资16万元
(其中, 公共积累投资12万元,村民集资4万元),安装了共用天线,购置了摄像机、放像机等设备,建成了全省
第一家农民自办的有线广播、闭路电视共用网络,10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

(路英霞)

城子村靠蒜黄走上致富路
地处淄河中游的口头乡城子村,充分发挥淄河温泉水优势,从1978年开始大力发展蒜黄生产。到1988年,全村
已有95%以上的户和劳力从事蒜黄种植。生产时间每年为5个月,平均4~5茬,最多可达7茬。从10月下旬开始上市,
至来年3月底, 日销量达20~30吨。1988年,全村从泰安、平邑、长清、莱芜等地购进优质蒜种3000吨,种植蒜黄
250亩, 总产量达4000余吨,最多的户购蒜种30吨。他们积极改革种植技术,先后搞了大蒜品种对比、最佳结构筛
选和三十烷醇、赤霉素、植物生长素喷洒等试验,改蒜窖覆盖沙土为盖塑料薄膜,蒜黄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乡、
村蒜黄生产协会和有关部门,积极为蒜农搞好技术、信息、贷款等服务,村蒜黄批发交易市场设施逐步完善。全村
共有汽车16部、三轮车66部,专门搞蒜黄运销。城子蒜黄已在北京、天津、徐州、宿迁站稳了脚根,在胶东十几个
市县建立了稳定的市场。发展蒜黄生产,不仅为城乡人民提供了大量冬季蔬菜,也富裕了山区农民。是年,全村经
济总收入达到449.45万元, 其中蒜黄收入37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15%;人均纯收入1302元,其中蒜黄
收入1100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88元和300元。

(孙兆兴)

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和庄
和庄村位于淄川区龙泉镇座虎山下,全村350户,1200人,962亩耕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充分利
用当地资源优势,坚持以工为主,以主为本,走以工建农、开发生态农业的路子,农林牧副得到全面发展,两个文
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全村有村办企业12个,占地300亩的果园1处,年存养生猪2000头、羊2000只,鸡5万只的综
合养殖场1处。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近几年又投资80万元,打深井5眼,修防渗水渠3000米,建万立方米水池1
座,修环山水渠1200米,实现了农林水利化,形成了工农林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1988年全村总收入
1450万元, 比上年增长43%;人均收入1290元,比上年增加102元;公共积累1000万元;村庄规划建设从1983年开
始, 先后投资400万元,建起面积为134平方米的新型住宅250套,预计到1990年即可全部完成旧村改造。另外,还
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敬老院、幼儿园、卫生室、教学楼、体育场等集体福利设施。

(翟淑森)

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提前半年达标
淄川区从1985年开始, 多方筹集资金727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24万元,乡镇投入398万元,村投入236万元;
群众捐资34万元, 其它投入35万元),积极进行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到1988年6月,全区已有32处学校达国家
一类标准,100处学校达国家二类标准,138处学校达国家三类标准。共建实验室332个,仪器室407个,总使用面积
29356平方米;配备教学仪器5万多台(件);学生实验台3135套、21599件;教师演示台332张;仪器橱1224个,总
容积2448立方米,经市政府检查验收,全部达标,比市政府规定时间提前半年。区政府被评为市农村中小学实验室
建设先进单位,区教育局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先进集体,淄城镇等12个单位被评为全市农村中小学实
验室建设先进集体,20名同志被评为全市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

(周进军 路英霞)

陈义前、孙即树获残疾人调演华东赛区一等奖
淄川区昆仑镇福利建材厂残疾职工陈义前和寨里镇北沈村残疾卫生员孙即树,1988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
全国残疾人艺术调演华东赛区的演出中,代表山东队参赛的双人舞“雄鹰迪斯科”(双人单腿迪斯科),以9.87分
的最高分,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

(路英霞)

十年改革变化巨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淄川区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改革总揽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
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1984年,淄川区根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新情况,从本区人多地少、矿产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
确定了“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安排剩余劳力为重点”,“稳定粮食生产、重点突破林业,全面发展两户,主攻乡
镇企业”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注意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各级干部的商品经济意识,制定了一系列
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措施。1985年,淄川区先后被省、市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区,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这个中心,不断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企业改革方面,实行了各种
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建立健全了厂长(经理)任期审计制和承包企业审计制,较好地解决了承包企业的短
期行为问题。同时把每个人的报酬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劳动生产率、产品合格率等都有所提高。农村改革继续
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化了农业的经营、积累和服务三大机制,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科技教育改
革,主要抓了科技“双放”,组织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使科学技术和商品生产直接挂钩;实行分级办学,分
级管理,调动了各级办学的积极性。劳动就业和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劳务市场和城市信用社。政
治体制改革主要抓了简政放权。1985年精减乡镇非生产人员2000多名,每年节省工资支出230多万元。《人民日报》、
《大众日报》 都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同时把农、财、文、卫等751个分支机构全部下放乡镇管理,增强了乡镇一
级的活力。对干部实行了“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民主监督”的原则,完善了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逐步将竞争机制
引入干部管理制度。
改革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1988年工业总产值为1978年的8.8倍,平均年递增24.34%,其中,乡
镇工业产值为1978年的10.4倍; 粮食总产达14072万公斤,单产423公斤,比1978年增加121公斤;果品产量为1978
年的2.6倍; 财政收入为1978年的2.4倍,平均每年递增9.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978年的3.9倍;有8个乡镇工
农业总收入过亿元。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民人均年收入758元,比1978年增加635元;职工工资年收入1490元,
比1978年增加860元。 科技教育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7年被列为全国“星火计划”密集区;全区
农村学校校舍改造和实验室建设全面完成, 有7个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区;
淄川区中医院被评为全国中医系统先进单位,在全市率先建起儿童汁划免疫“冷链”。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
留仙湖公园初具规模; 高标准城市道路——松龄路建成通车。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十年共修地方公路217.6公里。
社会治安不断加强, 连续4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全区共建成文明单位409个,其中,省、市级91个;文明村281
个,其中,市级62个;评选出五好家庭13893个。

(翟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