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9&rec=27&run=13

【国民经济】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29.77亿元,比2013年增长7.4%。农业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173.6
万吨,实现12年连续丰收。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6%,提高1.3个百分点。需求拉动总体平稳,20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59亿元,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增加
34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404.6亿元,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9.5亿元,增长12.4%;外贸进出口总额89.4亿美元,
下降0.6%。 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2.5亿元,增长7.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534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5531元,分别增长8.6%和11.5%。金融运行基本平稳,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94.3亿元、
贷款余额2490.5亿元,分别增长4%和6.9%。

【转方式调结构】 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114.9亿元。稳步推进6个行业过剩产能化解,提前1年完成“十二五”落后产
能淘汰任务。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2%,战略性新兴产业主
营业务收入增长1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被列为全国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
获“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称号。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金融、信息、创意设计、商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
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52家,110家省级都市农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4666.67公顷,创建为全省出口
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增加27天,提前1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和淘
汰落后产能任务,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

【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布《淄博市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全面启动实施建设项目“联审代办”
和“一费制” 改革,实现市与区县联网在线审批和项目主审全程代办,审批时限平均提速30%以上。鼓励全社会创业创新,建
立完善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和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三大平台,启动建设淄博市创业就业孵化中心;
实施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 年内新增市场主体3.02万户、注册资本329.8亿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决算公开、预算绩效管
理、政府购买服务、“营改增”试点等顺利推进。完成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改制,建立与新三板批量对接机制,中心挂牌企业达
到412家, 直接和间接融资超过150亿元,1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5项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
证任务。

【拓展发展空间】 融入“两区一圈”发展战略,在交通、旅游等方面加强与济南的对接融合,高青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
态经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招商引资和经济合作成果丰硕,汉能3吉瓦光伏产业集群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中国公共
安全特种设备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 唐骏欧铃、 鲁阳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 全年实际到位投资385.8亿元,比
2013年增长43.2%。 对口支援成效突出,石嘴山淄博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扶贫协作重庆市石柱县等工
作取得新成效。

【新型城镇化】 制定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框架加快形成;新区建设进度加快,商务中
心、文化中心、教育卫生、景观水系等项目扎实推进,鲁泰大道西延、中润大道西延等重点工程全面完成;省、市级示范镇建
设完成投资214.2亿元; 全面深化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淄川区、博山区获
得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临淄区纳入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

【社会民生事业】 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组织实施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全年民生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
比重达到57.5%。 城镇新增就业8.4万人,农村人口转移就业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
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和每人每年2880元; 连续第10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标准
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 启动实施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启动高青县、沂源县全省第二批县
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启动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
在第二十三届省运会上获得总分和奖牌“双第一”;启动实施一孩生育登记及“单独两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2
‰以内。继续实施“十万农户脱贫奔康工程”,年内帮助4万户、11万人实现脱贫;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1万
套(户) ,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580户。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全面实施“三四二”工程,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优秀市称号;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宋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