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6&rec=48&run=13

【国民经济】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0.23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农业发展平稳。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
产177.57万吨, 增长1.2%; 肉、蛋、奶总产37.08万吨,增长2.91%;农业市场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达到238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2
家, 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1535家。工业发展跨上新台阶。全部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万亿元大关,其中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为1216.82亿元和748.5亿元,分别增长28.36%和36.42%。现代服
务业发展较快。淄博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华润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顺利实施,服务
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9.22亿
元,增长23.7%;其中服务业投资增长40.8%,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50.25%。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1186.25亿元, 增长18%。境内财政总收入476.2亿元,增长19.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3.59亿元,增长25.36%。全市金
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55.97亿元和185.96亿元。

【转方式调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6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2010年
提高1.56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6%(新口径),较年初提高1.25个
百分点。 产业布局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化工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工,4家企业的
搬迁项目进展顺利, 2个项目竣工投产。中心城区南部区域产业升级工程和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自主创新能
力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23家,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全市共申请专利9836件,其中授权3822件,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6项。生态文明建设
进一步加强。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均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7条省控
河流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增加45天。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组织实施中心城区及全市统筹重点项目70项,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以上,市
文化中心、城市路网、园林绿化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年度任务。境内铁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晋豫鲁铁路沂源段建设进展顺利,
寿平铁路桓台段完成设计论证,8条铁路物流专用线新、改建工作进展顺利,1条已投入运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稳步推进,淄
博火车站南广场规划正在优化完善;实施境内6个公路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93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大外环全面贯通,
薛馆路沂源段、 庆淄路高青段等干线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继续强化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建设农村公路321.4公里。加强城乡水
利设施建设,南水北调干线工程全面开工,投资3.74亿元的“引太入张”工程竣工通水,饮水安全工程有序推进,解决25.5万
名农村居民和7万名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691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0.92亿元。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出新
步伐。积极推进30个中心镇和一批中心村的建设与发展,全市累计完成村镇建设投资70亿元以上。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
“蓝黄两区”战略顺利实施。高青县黄三角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完成重点项目投入59亿元以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转
型等取得积极进展; 4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同比分别增长23%和30%。争取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取得
重大突破,淄川区享受国家资源枯竭城市支持政策,沂源县享受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

【体制改革】制定《关于加快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转方式调结构的制度环境。各项改
革向纵深推进。 投融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3家企业成功上市,1家企业完成增发,合计实现融资、再融资28.84亿元;齐鲁
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运作良好, 挂牌企业达到36家,总市值近40亿元,托管企业115家,总股本36.8亿股;全市新增小额贷款公
司6家, 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40家。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桓台县省级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各项改革
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1.3万公顷,3个区县建立流转服务平台,38个乡镇成立流转有形市场。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90.6亿美元, 比2010年增长34.7%,其中出口53.3亿美元,增长
32.1%;实际利用外资7.11亿美元,增长21.3%。“走出去”势头良好,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1家,中方协议投资额8300万美元,
完成境外工程承包额2.4亿美元。

【和谐社会建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8元,比2010年增长18.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955元,增长14.6%。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启用新的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全市新增城镇
就业13.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5%。全面实现与国家新农保制度的并轨,开展城
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316元和每人每年不低于1700元。将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
休时发放一次性养老补助以及“老工伤” 人员全面纳入社会统筹。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12017套,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基本
完成“两区三村” 3年改造任务,受益城乡群众达到15万户。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中小
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 各级财政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3亿元,为43万名学生免除杂费,为30.5万名农村学
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8600多名义务教育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基层医疗机构综
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深化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和治安安民工程,全面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建设,维护
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六小警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成
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魏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