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对淄博的重点报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6&rec=245&run=13

【国内媒体对淄博的报道目录】
1.山东淄博:文化产业促经济转型(5月19日《人民日报》)
2.同心治水力度大 河水复清景象新(6月21日《经济日报》)
3.博山:“整建制”发展有机农业(1月17日《大众日报》)
4.“搬”出一个一流化工园区:中心城区企业搬迁的“淄博样板”(4月23日《大众日报》)
5.淄川:“宣讲站”成民意直通车(5月23日《大众日报》)
6.高青:“六小警务”换来大平安(5月29日《大众日报》)
7.张店:提升干部队伍精气神儿(8月8日《大众日报》)
8.中秋节,派出所里当“民警”(9月13日《大众日报》)
9.淄博:老工业城市迈向生态文明(9月22日《大众日报》)
10.沂源:民生需求倒逼经济发展(11月19日《大众日报》)
11.临淄:“五代管”管出了风清气正(11月28日《大众日报》)
12.周村:网络成没有围墙的信访局(12月11日《大众日报》)
13.淄博:内涵发展铸就工业强市(12月19日《大众日报》)
14.环境治理:群众满意是标准(4月15日山东卫视)
15.“三化”并举,城乡统筹提标增速(4月23日山东卫视)
16.一个农业欠发达地区的转型之路(5月16日山东卫视)

【国内媒体对淄博的报道选登】
山东淄博:文化产业促经济转型(5月19日《人民日报》)
开春以来,山东省淄博市文化产业新项目建设好戏连台。作为老工业城市,淄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
市委书记刘慧晏提出:“通过结构调整把文化做出来,把淄博的比较优势释放出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从2008年起, 淄博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市税务部门先后为9家文
化企业减免税收426.26万元,金融部门为14家文化企业提供贷款6.59亿元。2010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80个,
总投资213.88亿元,其中32个项目投资额过亿元。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也是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地。借此,淄博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世界足球起源地、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等齐文化品牌, 已成为淄博对外开放的名片;总投资126亿元的周村古商城等10大文化园区(基地),正成为淄博新的文
化品牌。经过努力,淄博市的印刷发行、电影放映等新兴文化产业也脱颖而出,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达4600余
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

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淄博经济发展倚重第二产业的趋势出现拐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利民介绍,2006年起,全市文化
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达125亿元,同比增长30.2%,对全市服务业的贡献率达13%。

小清河淄博段的一条支流猪龙河一景(淄宣摄)

“小清河是怎样变清的”采访纪行 淄博篇:同心治水力度大 河水复清景象新(6月21日《经济日报》)

(一)小清河流到淄博后,沂蒙山北麓的汩汩山泉、蒲松龄家乡的涓涓细流先后汇入,于是,河面变得宽阔。
水面倒影如画, 水上白鹭低翔,水中鱼儿舞蹈,水岸钓者悠然——站在小清河岸边,记者竟不能相信已入淄博境,因为5年前
采访这里时,根本不记得河上有此一景:太公湖。
“这里原来的确没有湖,只是一片干涸的河滩。”太公湖保护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眼前这片净水,是淄河进入小清河之前的一
个蓄水湖,往下游,这样的湖面还有若干个。
上游无来水,何来湖水一片?
这位负责人笑答:中水。

若不是旁边的水利专家含笑点头,记者无论如何也难以相信眼前这浩渺水面竟然全由中水集成。
太公湖上游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城区的生活污水在那里处理达标后被排进芦苇塘,经芦苇湿地净化后才能排入太公湖。中水到
湖中停住脚步,在大气微循环和自然水生物作用下得到进一步净化,一部分湖水下行由淄河汇入小清河,更多的湖水则在长年
累月不断下渗过程中涵养着地下水源。

溯着一湖清水采访,记者发现,城市中水进入太公湖、小清河之路,走得很曲折也很艰难:
小清河沿岸工业结构本就偏重,但最重的地区是淄博。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化工和建筑陶瓷,决定了淄博治水之艰难。
化工产业对淄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全市共有化工企业2000多家,居山东省首位。在让城市得到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这些
化工企业也让城市失去了透明的天与清清的河。

2007年,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治理小清河的部署,淄博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打响了治污治水的攻坚战。
对化工行业治污,淄博市不仅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治”上下工夫,更在“减”上做文章——减少企业数量,留下来的也要大
搬迁,集中到新建的张店区东部化工产业园区。

但是,“企业治污并不是简单地一搬了之,而是借搬迁摒弃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和工艺,采用更先进、更环保的技术和
设备,同时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关系,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淄博市副市长周连华说,搬迁只
是手段,目的在于把产业“搬大、搬强、搬净”。截至目前,全市仅剩化工企业800家。
与化工产业比,淄博另一知名产业建陶业的治污之路则更为艰难。

2008年,淄博制定出台了建陶行业环境管理规范,利用倒逼机制促企业治污治水;2009年年底,出台了《淄博市建筑陶瓷
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三个三分之一”的治理目标:即“保留三分之一、淘汰三分之一、转移三分之一”。
谁去谁留?企业问,群众也问。
排放达标者留,不达标者淘汰。

那“标”是什么?是纸上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是河水与其他沿河城市一样清,清到出境水与入境水同质甚至更好,清
到人能坐在河岸垂钓。

广大干部群众明白了,这一次治水是真的了,是要治本了。但是,从根本上治污治水,对一个以重化工为支柱的城市,需
要决心,更需要力度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方法是什么?

“除了各地都有的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和能力、产业升级、河道整理等,我们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治理目标,摸索出一套自
己的办法。”淄博市环保局局长李洋说。

(二)王锡清说,丰沛而又清净的小清河水是桓台县成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的重要保障。“俺这地场的人对小清河感情太
深了! ”他努力想让记者明白,他的家乡桓台崔家村与河水的关系:失去清净的河水,就失去生存的条件。所以6年前,64岁
的他听说环保部门要在村边的猪龙河上建一个水质监测站,就积极加入这份“一天都不能离开”的工作。尽管有电脑自动监测
河水的COD、 氨氮等指标,但他不放心,每天坚持“亲眼看机器上的数字,然后记在本子上,每间隔两个小时做一次记录。”
今年2月的一天,王锡清夜间12点做记录时发现“情况异常”:COD高达134,连忙给市环保局打电话,“当时可把我急坏了!”
他说。

尽管立即赶到现场的工作人员测定是仪表坏了,但王锡清的行为还是受到了层层表扬。“他的这种精神,值得表扬提倡。”
李洋说,更重要的是王锡清老人的所作所为代表了这个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治水愿望与决心。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小清河还清的有力保障。小学生、离退休老人,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每个人都是环境监督员、
都是小清河的保卫者。
法制的力量是小清河还清的另一重要保障。

“充分利用法制的力量,严厉打击向河道私拉乱倒、恶意排污的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李洋说。
这震慑作用有多大?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和农民,问到“如果向河里偷排会怎样”,他们不仅全都回答“会受到严厉处罚”,
而且都会拿一件事情做例证:

2010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有人将一车含有二乙烷等危险品的废料偷偷倒进小清河,虽被群众发现报告,但废料还是导致周
村区的所有污水处理厂瘫痪,当事人受到了法律制裁。
包括这起偷排事件, 淄博市在小清河治理的关键时期,共立案处罚了214起违法排放案件,对55名环境违法人员进行了行政或
刑事处罚。

“谁还敢偷排?谁还好意思偷排?”望着从村头流过的一渠清水,王锡清老人感慨。
良好的愿望毕竟不等于现实,受利益驱使或许还会有极个别的人偷排,但公安、环保、住建、水利、城管部门的协调行动,对
违法排污行为形成一种强大震慑压力,而“网格化”、“无缝隙”等环保监测与管理手段,也几乎没给环境违法留下空间。
这种上上下下一心、各个部门尽责的通力合作,为小清河变清见鱼打下了坚实基础。
例如,住建局3年来投资2.87亿元,新建3个污水处理厂,同时改造旧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以上;
例如, 水利部门在小清河重要支流孝妇河流域封堵排污口281处,清理河道35公里;采取生态、环保的河堤铺设方式,提高河
道的生态功能;

例如, 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累计兑现财政贴息及各类奖励资金近3亿元;及时将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
征收标准提高到位,保证了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发行治污减排专项市政债券,专门用于环保治理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到“十一五”末,淄博市经济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COD和氨氮的排放总量却大幅下降,同比净削减率为19.06%。去年12月,
境内7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实现恢复鱼类生长水质要求。

高青:“六小警务”换来大平安(5月29日《大众日报》)
◆百姓的小事比天大
◆大小案同考
◆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淄博第一

走进高青县唐坊镇派出所,迎面便可看到大石上刻着“园”二字。七八十平方米的小院,“园”占了一大半。园内栽着翠竹、
花卉,摆着石桌、石凳……5月26日,女所长刘梅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县里推行“六小警务”后,干警们建了这个袖珍公园,目的
是为来所里的群众提供一个说事拉呱的好环境。
一个“园”折射出高青“六小警务”带来的嬗变。为百姓, 从“小处”想起;惠民生,从“小事”做起;保平安,从“小案”抓
起;促和谐,从“小纠纷”调起;抓安全,从“小隐患”整起;正警风,从“小节”改起——发轫于高青县的“六小警务”,其核
心就是把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这既体现了我们工作理念的变化,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淄博市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岳华东如是说。
670元小案的启示

高青县公安局曾困扰于一个现象:近几年大要案件尤其是命案全破,民警也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可民意调查显示,群众仍
对公安工作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有的意见甚至非常尖锐。
为什么?

一起670元诈骗案的破获,使县公安局长刘志强找到了症结。

这起案件发生在79岁的张金山和77岁的张孝兰夫妇身上。5月26日下午,在高青县城郊的一处院落里,记者见到了两位老人。
提起两年前被骗的事,张孝兰仍心有余悸:“那天两个年轻人在门口见到我,就说是民政局的,来给办扶助金。一个年轻人说要照
相办证, 另一个到屋里说是记材料。送走了年轻人,再去屋里发现柜子里的670元钱不见了。”意识到上当的老人赶忙到派出所
报案。

“被骗670元钱对公安来说是小案子,但对靠捡废品为生的张金山夫妇却是一笔大积蓄。”正在派出所检查工作的刘志强得
知后, 下决心为老人找回这笔钱。3名民警奔波3个月,辗转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在聊城将两名嫌疑人抓获。670元钱失而复得,
老两口激动地痛哭流涕。更出乎民警意料的是,一段时间里,这起小案成了周围群众热议的话题。有的群众还把电话直接打给刘
志强:“一家被偷受骗,弄得全村人整天提心吊胆;街坊邻居间磕磕碰碰,搞得大家心烦意乱。警察管好这些小事,我们最高兴了!”
百姓的呼声,在公安局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响:重视办大案没错,但不能重“大”丢“小”。百姓的小事比天大,而大量事关群众切
身利益的小事被忽略, 不仅导致人们对公安工作不满意,也会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理念牵着行动走,“六小警务”在高青顺势
而生。
从面对面到键对键

“六小警务”使基层警务重心发生变化, 干警们管得“宽”了,干的事也更加琐碎了。要让“六小警务”长久惠及百姓,必
须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激发公安队伍的活力。

过去, 他们侧重以破大案论业绩,如今实行“大小案同考”,一般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全部纳入民警绩效考核。民警小案破
多了,小事管好了,照样记功,受重奖。每月10日,各基层队所都要召开警民恳谈会,雷打不动。在把群众请进来的同时,把原来集
中开展的“大走访”常态化,规定每名基层民警每月进村不少于10天。派出所全部建立了纠纷调处室,今年以来全县治安案件调
解率达到70%以上。和店村挨墙邻居张循宝、刘维强两家因建房子发生纠纷, 打了群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辖区民警往两家
跑了18趟,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终于劝得各退一步、握手言和。
新的警务模式要求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了解社情民意,由“面对面”向“键对键”延伸。在高青采访期间,正巧碰上定期举行的

警民网上在线恳谈,县公安局负责人与网民“键对键”,原定在线恳谈两小时,结果延长到三小时,现场回复群众的咨询、建
议60多条。恳谈中,网友“王小”反映:“民警到网吧检查说话都是命令式的,听起来很不舒服。”两天后,“王小”又在网上留
言:“民警的态度明显变了,口气很亲切,咱也不好意思不改。”
没送出去的感谢信

“推行‘六小警务’,好像是抓了些琐碎事、无碍大局的事,实际上是为社会和谐、百姓平安铺下了基石。”在高青县委书
记李灿玉看来,“六小警务”以小见大、以小带大、以小积大,走出了一条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田镇街道办南乔村的柴翠花,至今珍藏着一封没送出去的感谢信。她从抽屉里拿出两张叠得很平整的信纸,向记者讲述了写感谢
信前后的经过: “我不识字,去年把除草剂当成农药喷洒在棉花上,三亩棉花苗全死光了。我心里那个难受呀,坐在地里大哭,民
警霍小涛找到我,说补种大豆还能行,又帮着买来豆种,扶耧播种到地里……”心存感激的柴翠花找人代写了感谢信,谁知霍小涛
却“火了”:“不弄这些事,值不得声张!”感谢信就一直留在了柴翠花家中。
在高青,“六小警务”将警民关系带入新境界。

“作案现场小, 不一定案件小;作小案的人,不一定不作大案。如果小案破得好,大案的发案几率就会减少。”县公安局刑
侦大队长曹能滨对“破小案”体会颇深。去年5月,滨博高速公路高青服务区发生一起货车司机物品被盗案,民警及时串并案,打
掉一个流窜多省的特大盗窃团伙。他们还根据勘查发现的漏洞,督促指导落实防范措施,此后服务区再无类似案件发生。
高青农民养牛多,而且养的大多是“金牛”——山东黑牛。这可是国内唯一通过国家种质鉴定的高档肉牛新种质,一头成牛能卖
到三四万元。但由于大牲畜被盗多发, 农户不敢放手养殖。推行“六小警务”后,公安机关一边加强治安巡防,一边引导养殖户
安装防盗装置,双管齐下推动养牛业大发展,目前全县养牛达到12.75万头。

“六小警务”换来大平安。零发案天数不断增加, 县城城区达到163天。去年以来,全县无一起命案发生。群众社会治安满
意率93.2%,居淄博第一。

“搬”出一个一流化工园区——中心城区企业搬迁的“淄博样板”(4月23日《大众日报》)
4月18日,淄博市张店东部化工园区施工现场,挖掘机、筑路机轰鸣穿梭,一片紧张忙碌。放眼望去,道路宽阔平整,厂房排列有序,
一个现代化化工园区已见雏形。

今年年初,淄博市吹响了企业搬迁“集结号”:到年底,化工企业将退出中心城区,搬进新建的张店东部化工园区。
目前,占地近10平方公里的新园区已完成各项配套90%,搬迁企业全部开工。同时,还引来高精尖项目17个,总投资超150亿元。
借助搬迁,淄博中心城区不但减少了污染,还实现了搬大、搬强,为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了成功范本。
搬迁破解城区化工企业两难

作为传统工矿城市,化学医药工业在淄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本位于城郊的一些企业被围
困在了市中心。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气味和噪音,对城区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 淄博就出现了化工企业搬离出城的呼声。但搬与不搬,地方党政一班人面临着两难选择。若要搬迁,原有管
线、设备几无再利用价值,巨额资金如何解决?如搬迁不成功,数千名职工又向何处去?
在深入调查研讨基础上,淄博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将中心城区化工企业搬迁出城,完成东部化工产业布局调整。这不仅是几个化
工企业搬迁的问题,更是淄博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和谐宜居城市的破冰之举。
为此,淄博市成立了由市长周清利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作为总牵头部门的市发改委在园区选址、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等环节,深
入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意见,把6个初步选址方案同时推荐给中国石化工业规划院和山东建筑大学的专家,再经专家深入调研,确
定了最终地址。

淄博市发改委主任李树民对记者说, 新园区多为山地,利于节约土地资源;距中心城区12公里,远离居民生活区,紧邻102省
道和309国道,运输便利,发展空间广阔,不仅有利于搬迁企业长远发展,也能吸引新的关联企业入园。
企业搬迁,受益最大的还是城区居民,往日饱受污染之苦的居民终于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在东部城区居住了49年的李秀英老人
激动地说:“盼了这么多年,化工厂终于要搬走了,政府真是为咱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激励政策“四两拨千斤”

对市民来说,化工企业搬迁是件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但对企业来讲,又是一件十分棘手的难事。搬迁之初,企业普遍存在畏
难情绪。为此,淄博市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政府对搬迁企业缴纳的地方税收实行5年内等额补助;企业应缴纳的行政事
业性收费等项目即交即返补助给企业,政府“分文不取”。

对企业更具吸引力的是,企业搬迁后原厂址土地净收益全部等额补助给企业。政策一出,搬迁企业的热情立即高涨起来。
为减轻企业负担, 淄博市还确定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化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由政府承担,政府负责做好园
区内水、电、路等“七通一平”,企业只负责自家厂区建设。淄博市发改委还多方奔走,积极协调银行帮助企业争取贷款。
新华制药总经理任福龙对此赞不绝口: “如果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没有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单靠我们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搬
迁成功的。”
一流园区提升产业布局

搬迁不是把污染搬到另一地方, 更不是原企业的复制和翻版,淄博市力求搬迁与调整和升级同步,借搬迁之机调整优化产品
结构,提升产业水平。

任福龙告诉记者, 新华药品经过了欧洲COS认证和美国FDA检查,在欧美地区有着广泛的销售市场。但囿于老厂空间有限,无
法扩大生产规模。这次借搬迁之机, 在张店东部化工园区建设了占地900亩的新华园,在这里可完成包括水杨酸、阿司匹林、安
乃近等产品的升级改造,以及新产品氨氯地平等原料药的产业化和规模生产,实现了新的扩张,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着“精品做精, 不留遗憾”的原则,淄博聘请中国石化工业规划院编制了科学的搬迁规划。按照规划,新化工园区采用各种节
能、节水、高新技术和再循环技术, 采纳国际先进的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坚持“减量、再用、循环”的3R原则,将循环经
济理念贯穿于规划全过程。

高品质的新园区吸引了不少外地高精尖项目,拉长了产业链。山东齐翔腾达公司投资47亿元,开工建设了特种橡胶项目。中
化集园斥资60亿元建设新材料基地, 其聚醚多元醇、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等项目采用世界先进工艺,能耗物耗低,不仅在环保、
节能降耗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将对淄博化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和整合,形成具有循环经
济特点的新型化工基地。

中心城区的化工企业历经此次波折, 越搬越强。搬迁前,4家搬迁企业年销售收入21亿元,利税1.2亿元,全部搬迁完毕后,不
仅将消除污染, 还能扩大产能,据测算,届时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64.8亿元,利税48.76亿元,到2015年将实现年销售收入397亿元,
利税82.2亿元。

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化工园区展现在人们面前。加上规划占地6平方公里的中化集团新材料基地,张店东部化工园区总面积已
超10平方公里。而此园区一旦与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的齐鲁化工区连接成片, 未来淄博东部化工区将超过南京、上海等石化强
市的园区面积。“十二五”期间,淄博大化工园区产值有望达到1000亿元,呈现出大化工锻造“发展极”态势。

淄博:老工业城市迈向生态文明(9月22日《大众日报》)
找准命门

秋天的四宝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红花绿树,色彩斑斓。74岁的汪本利大爷像往常一样,拿着二胡,提着马扎和装满茉莉花茶
水的大茶杯来到离家不足1000米的小公园里。那里, 已有很多市民或悠闲散步,或在棋盘上厮杀。当然,湛蓝的天空下少不了或
悠扬或走调的歌声和在树上唧唧喳喳吵闹不休的鸟儿。

穿城而过的猪龙河边,小孩子忙着用小网和罐头瓶捕捉小鱼小虾,不时传来的欢笑声表明,他们收获不小。
五六年前,四宝山是淄博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区域,有100多家小矿山开采企业和水泥厂,每天有成百上千辆小拖拉机满载水泥矿石,
在漫天尘土中鱼贯而出。附近的村民一年四季门窗紧闭。猪龙河污水横流、臭味熏天,鱼虾都无法存活。
当时的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推磨打着伞,一年吃进几块砖。”

深受生态恶化之苦的不仅是普通百姓,淄博的决策者更有切肤之痛:环境容量超载,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好项目根本就不
来,好不容易来个客商,急匆匆谈完后捂着鼻子“落荒而逃”——谁还敢奢望他能带着投资再次光顾?
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告诉记者,依靠拼资源和能耗、牺牲环境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淄博,不仅面临资源枯竭、环境容量超载的
现实问题,而且占GDP七成以上的化工、建材、冶金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也严重阻碍淄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环境下
生活,市民的幸福指数大大降低。

淄博市既不怨天尤人,更不畏难发愁,他们调整发展理念和思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的主线,把节能降耗作为发展的关
键, 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命门”,在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2003年,淄博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环境立市”战略。面
对日渐好转的生态环境,他们又自我加压,提出建设“生态淄博”的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明
确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坚持规划覆盖到每一寸土地、设计具体到每一个单位、建设考虑到每一个细节、管理延伸到每一个
角落。
壮士断腕

靠资源起步的淄博, 数以千计的小煤窑、小炼铁、小化工、小石灰窑四处散落,黑烟、粉尘遮天蔽日,尽管它们在安置就业
和提供税收上有暂时的“利益需要”,但它既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更与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相悖。
因煤而兴的淄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刀阔斧关停了600多家污染大、能耗高的五小企业,几乎占全区企业总数的两成。用环保倒
逼调整结构, 鼓励传统企业升级换代、新上企业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健康发展之路,2010
年地税收入不降反增,比上年增加了1.7亿元;今年一季度地税入库收入2.4亿元,同比增收6633万元,增长38%。
从2005年起, 淄博累计投入260亿元,先后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打响“天蓝气爽工程、清水润城工程、环境友好工
程”三大战役;从2008年起,淄博把空气污染防治作为环保“一号工程”,以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扬尘、化工异味及机动车
排气污染防治作为重点,截至目前,淄博完成8710项治理任务,治理污染企业4770余家,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万吨,减少粉尘排放
50多万吨,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的历史性突破。通过“上大压小、等量淘汰、差别电价、区域限批”等扎实有力的措施,淘汰落
后产能,共关停小化工企业3800多家,炼铁企业22家,造纸企业24家,淘汰建陶企业50条生产线,否决了不符合节能要求的项目117
个,涉及投资额56亿元。

淄博投资数十亿元对四宝山等重点区域以及孝妇河、淄河、猪龙河等8条主要河流进行了高标准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大
规模推进城乡绿化和城市园林建设, 全市造林以每年1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要求,“清水
润城”“森林环城”“鲜花进城”工程稳步推进,全时段、全覆盖的环卫保洁机制和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建立,天蓝、
地绿、水清、气爽的生态建设目标渐成现实。

今年一季度,淄博全市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6.17%,万元GDP电耗下降11.18%;“十一五”期间,淄博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14.3%, 比“十五”翻了一番,但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8.1%和27.6%;可吸入颗粒物下降了50.4%;中度以上污
染天数从172天减少到了8天;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7%。
打造名都

刘慧晏告诉记者,传统的特别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基本上都是产业结构重、耗能耗材多、环境污染大。但问
题不是出在产业属性上, 而是出在工艺水平、技术标准落后上。所以,淄博的结构调整不能简单地抛弃原有产业、企业,而是要
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在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标准、工艺装备水平上下工夫。
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08年初,淄博决定实施“5年1500亿”技改计划,在5年时间内投入技改资金1500亿元,运用先进技术、装
备和工艺, 对机电、纺织、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提升一遍”,通过“存量改革”使规模以上企业70%以
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能耗和污染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目前,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015.6亿元,全市40%以上的地
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淄博制定了培植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医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六大新兴产业计划,把
做强新兴产业作为淄博老工业城市浴火重生的重要举措,制定了拉长产业链条的行业规划、项目目录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全力打
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千亿元特色产业集群。
淄博市每年通过市科技三项费用和高新技术专项基金等提取专项经费5000多万元,重点支持新材料产业化项目,企业的技改和技
术创新投入也高达销售额的7%至12%。在新材料方面,已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技术中心70个,是这一行业研发机构、
科技人才最集中的领域,在国内同行业位居前列。
2010年末, 淄博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2%;新材
料产业连续数年增幅超过30%, 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0%,被我省确定为重点培育的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去年被
命名为全国首家“新材料名都”。

价值一万元的陶土, 在淄博人娴熟的技艺和深厚文化熏陶下,可变成价值60万元的陶瓷产品;原价不足10元的小瓶,在陶琉
大师精心打扮下,可变成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艺术精品。借助齐文化、鲁商文化、陶琉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淄博提出建设文
化大市强市的目标,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辐射强、后劲足的良好态势。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5亿元, 占GDP比重达
4.37%。
百姓欢歌

为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淄博市把“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家园”创建纳入全市文明城市创建、节约型城市建设和节
能减排工作总体规划,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村规民约、融入市民家庭。全市组建巾帼环保志愿服务队873支,涌现出节能环保家
庭1168户,创建“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社区(村居)226个。

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 高青、博山、沂源等区县立足实际,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区位和
资源劣势逐渐显现出无可比拟的生态优势——都市农业、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突出。
奶牛基地位于高青的得益乳业,在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液态奶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一;
1000多元一斤的牛肉、38元一斤的草莓、50元一斤的韭菜、36元一斤的大米、1500多元一斤的金银花, 让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
“富”得瞠目结舌。生产方式的转变让淄博人的生活方式悄然而变。享受到生态优化的淄博人越来越珍惜来之不易的蓝天白云
和清新空气。

在张店居住了49年的李秀英老人美滋滋地说: “做梦也想不到,张店会变得这么好。以前土多味大,都不愿出门。现在不愿
在家呆了,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听听鸟叫,连久治不愈的鼻炎也悄默声地好了,这才叫幸福。”李秀英老人还参加了社区合唱
团,有时间就和团员们到公园里唱歌。在张店,有100多个这样的合唱团活跃在城乡,为自己也为乡亲、邻居们送去欢歌笑语。
悄然而变的淄博吸引了众多大企业、大项目:默默关注淄博3年的深圳茂业,认定这里很快将进入生态发展裂变期,决定先期投资
70亿元建设高档写字楼和住宅,“虚位以待”即将汹涌而来的投资商。与此同时,华润投资50亿元在张店建设气势恢弘的城市综
合体,中海投资210亿的中海文昌湖城乡统筹生态旅游示范区破土动工,香港新恒基集团决定投资4.5亿美元在张店建设规划面积
270亩的世界贸易中心……
生态淄博,春华秋实。

淄博:内涵发展铸就工业强市(12月19日《大众日报》)

本报淄博讯在12月17日召开的淄博市工业经济过万亿暨促进内涵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刘慧晏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经过长期不懈坚持内涵发展, 淄博市工业总产值、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省第三个、全国第16个工业经济
过万亿的城市。刘慧晏说,作为靠拼资源、牺牲环境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淄博克服结构性矛盾突出、环境容量超标、资源枯
竭等困难,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命门”, 持之以恒地抓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逐步将一个工业大市打造成工业体系
完备、自主创新能力强、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化工业强市。

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从环境立市到全面建设生态市再到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全
国文明城市,淄博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2005年开始,他们累计投资230亿元,先后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计划;狠抓重点流
域、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因景治污、因景植绿、因景修路”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为生态文明构筑起一道道坚
实的绿色“屏障”;狠抓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重点的综合环境整治, 彻底根治化工异味、秸杆焚烧、含酚废水、粉尘烟尘等
破坏生态文明的一个个“毒瘤”;关停土小企业4000家,治理污染企业3800多家,全市8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要求,
整体水环境恢复到1985年以前水平。2006年, 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加大节能减排考核和处罚力度,实行节能
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淄博提前一年半在全省率先完成“上大压小”任务。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先后在宁夏、甘肃等省
建设了一批“飞地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十一五”期间,淄博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比“十五”
翻了一番, 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8.1%和27.6%;可吸入颗粒物下降了50.4%;中度以上污染天数从172天减少到8天;
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7%。

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有机结合。对于陶瓷、重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一度占到GDP80%以上的
淄博来说,传统产业绝不能简单抛弃。2008年初,淄博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实施了“5年1500亿”技改计划,5年时间投入技改资
金1500亿元, 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对机电、纺织、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提升一遍”,通过“存
量改革”使规模以上企业7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能耗和污染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目前,累计完成技改投
入2015.6亿元,全市60%以上的地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淄博制定了培植新材料、精细化工、
信息、医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六大新兴产业计划,全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73家,其中国家级8家,拥有院士工作站27个,数
量居全省首位。仅在新材料方面,已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技术中心70个,是这一行业研发机构、科技人才最集中的
领域,在国内同行业位居前列。

在全方位精心培育下, 淄博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
业迅速壮大, 2010年实现产值2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以上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24.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18%。淄博被省确定为重点培育的特色新材料产业
聚集区,去年被命名为全国首家“新材料名都”。(淄宣整理)

本部类编 辑:王 娟
副主编:徐 杰
校 对:郭延志
张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