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 情 调 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5&rec=246&run=13

淄博市“十一五”期间城建工作的回顾与思考一、“十一五”期间淄博市城乡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十一五”期间,市
委、市政府立足老工业城市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城市化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按照“中心凸
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协办全运会、承办省运会等为契机,立足城乡统
筹发展,突出生态园林特色,狠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调整,城市面貌和环境焕然一新,城市功
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提高。截至2009年底,建成区面积达261.99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36平方公里,城
市化水平达到62.54%,比“十五”末提高近3个百分点。先后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
绿化模范城市,淄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1.创新城建理念,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思路逐步清晰。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建造一个什
么样的城市, 怎样对城市进行定位,是淄博城建工作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5年来,淄博市立足于淄博市组团式的城市架构,
立足于地处鲁中的区位优势,立足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立足于近现代工业超过百年的产业基础,立足于南山北水
的生态风貌,逐步完善城市发展定位。2007年在全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总体目
标,明确“坚持四个原则,强化八个意识”的具体要求,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2008年以后,全市紧紧围绕协办全运会、承办
省运会的有利时机,通过提升发展理念,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功能配套,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多年来城市建设上的欠
账,城市结构布局有了较大的变化,初步彰显现代化城市风采。从200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立足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确定
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四个层级”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定位,科学确定优化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主体功能分区,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必须紧紧围绕主体功能区划、城镇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规划,着力推进城乡交通、水系、网络、生态规划建设。一系列城建理念的提出,为彰显淄博市自然、文化、产业特
色,塑造个性,努力打造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现代化的城乡规划体系逐步构建。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和龙头。5年来,淄博市坚持规划覆盖到每一寸土地原则,高
起点规划城市,全市城乡规划的覆盖率和深度都有了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以城市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
划和专项规划为主,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辅的综合规划体系。一是完成《淄博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09~2020年)》。
按照“四个层级”的总体布局,合理确定中心镇、中心村,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
间和区域基础设施通道,明确划定覆盖市域的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提出空间布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生态环境等“一体化”的专项规划,实现了城乡规划市域全覆盖和空间资源硬约束。二是完成城镇体系规划。启动完成
《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组织完成全市所有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镇区控规
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部分重点镇已实现100%的全覆盖;对全市规划保留1500余个村庄的建设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已全部
编制完成,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不断强化“多规合一”。在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中,
注重规划的整合和衔接,特别是城市发展规划与国土利用规划的“并轨”,极大地提升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规
划编制体系、规划协调机制、规划标准体系、规划法规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
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突破口。“十一五”期间,淄博市以2008年北京奥运
会、 协办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和承办第二十二届省运会、U19亚洲足球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为契机,实施以路网提升、
管网改造、 园林绿化、亮化工程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6.17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82.66亿元。一是
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启动建设市体育中心、文化中心、新客运中心、运动员公寓、柳泉路人防通道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
大工程,开通“大十字”公交线路,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前期设计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大规模建
设、改造城市道路,济青高速南线、昌国路立交桥、惠青黄河公路大桥、张博路附线等建成通车,“三纵三横”骨干交通网逐
步完善;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改造、309国道改造、中心城区大外环、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实施;新区“二
纵四横”道路网建设全面完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293公里,境内铁路运营里程263公里。三是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大规模改造供热、 燃气、供水等管网,集中供水率100%,燃气普及率98%,集中供热面积突破3000万平方米;全市14座污水
处理厂日处理能力83万吨,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5%;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处理) 、区县处
理”的城乡垃圾管理体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5%。四是形成一批城市游园。改造建设绿地公园和便民游园40
余个,建设淄川樊家窝湿地公园、博山文姜公园、桓台红莲湖、高青千乘湖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四宝山生态修复,累计投入
3亿元,园林化绿化800公顷,建设一批水利、交通、旅游和体育设施,一处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的城市郊野体育公园已显雏形。

4.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城建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完
善“大城管”的理念。坚持管理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的原则,进一步抓好事关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环保、市政、安全、社区等方
面的管理,强化社区观念,下移管理重心,把管理细化到每一条道路、每一条小巷、每一个社区、每一幢楼,进一步夯实街道
(居委会)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使城市管理工作由突击型向经常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二是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制定
《淄博市城管执法部门联动制度》,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配套联动机制、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城市管
理司法保障机制、 城市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 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狠抓环境综合整治。
“十一五”初期,正值全省开展为期3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期间,3年间,淄博市开展的整治成效显著。为了进一步巩固
成果、 形成长效机制,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再用3年时间,在全市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2009年,又全
面启动全国环保模范城建设,对环境综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定位。集中开展中心城区立面整治、主干道路面保洁和亮化工
程建设等,通过对中心城区44个单体建筑及人民公园、火车站广场、玉龙河等实施一系列高标准亮化、美化工程,提升了城市
品位。

5. 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环保工作的欠账较大。5年来,全市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是淄博经济社会
发展的“命门”意识,立足市情,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发行了15亿元治污减排专项
企业债券,大规模开展结构性污染治理工作。一是实施环境友好工程。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将大
气污染防治列为“一号工程”,累计投入30多亿元,针对二氧化硫、化工异味等进行整治,空气质量改善状况居全省第一位。
关停2600多家“土小”企业,进一步将治理的重点转向重要区域和重点产业,先后实施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产业布局调整、南
部建材区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 对新华集团、大成集团、张钢总厂、市焦化煤气公司等5家大中型企业进行搬迁改造;关停立
窑水泥生产企业50家106条生产线,对276家建材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和淘汰转产,重点区域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实施清水润城工
程。 投资20多亿元,对淄博流域八大水系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累计整治河道200多公里,新建生态湿地13处,新增湿地面积
120多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主要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的目标。猪龙河原为淄博市小清河流域污染最重的河流,经过连续3年的大规
模治理,昔日的污水沟变成桥、路、绿、水、休闲设施浑然一体的城市游园。三是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全部关闭“三区两线”
可视范围内露天开采矿山。组织实施“两库三河一山”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荒山绿化、绿色通道、环城镇绿化、因景植绿等一
系列绿化工程。截至2010年底,城区建设各类绿地8040余公顷,新增园林绿地2805.8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由2005年的31.9%、 38.28%、6.86平方米上升到2009年的36.1%、41.92%、15.92平方米,淄博市的生态
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6.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优化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
全市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为重点, 累计完成投资270亿元,“村村通”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一是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把
中心镇的规划建设作为全市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突出发展20个省市级中心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
扶持资金,重点向小城镇倾斜。采取征用、置换和农村宅基地集中使用等多种灵活形式,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降低小城镇建
设成本。逐步形成马桥镇、凤凰镇、双杨镇等一批产业支撑力强、人口聚集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新型小城镇,马桥镇和凤凰
镇列入全国“千强镇”行列。二是“两区三村”改造全面展开。从2009年开始,对全市棚户区、老旧工矿区和城中村、城郊村、
农村危房进行为期3年的建设改造工程。 截至2010年底,累计开工项目269个,完成安置房面积805万平方米,一批功能完善的
新型社区逐步建成, 5万多户城乡居民将陆续乔迁新居,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
以来,淄博市按照“二十字”方针要求,发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先后提出实施“十百千万”
工程、“联手共建新农村”和“一个主体,两轮驱动”的总体思路,特别是2008年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以来,
以“联手共建”和“联片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措施,突出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5年来,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促进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
展。
二、“十一五”期间淄博市城建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
过去5年是淄博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取得成绩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过去5年城市建设工
作的实践,为淄博市如何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一是做好城建工作,必须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的观念。城市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环境建设。城市建好了,有了完备的
基础设施,有了优美的生产经营和商住环境,就有了吸引力、聚集力,就会引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5年来,市委、
市政府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是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意识,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
境持续优化,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持续拓宽,中国化工、光大集团、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德国西门子、
巴斯夫、 拜尔公司及美国PPG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和人才纷至沓来。经验表明,加强城市建设既可以直接改善居民生
活条件,又能以良好的城市形象凝聚人心,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以环境增效益,以环境树形象。

二是做好城建工作,必须以科学有序的规划引领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建设的法定依据,是
调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区域协调共建、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基础性政策。5年来,全市按照“全域淄博”的理念
和“彰显特色、塑造个性”的工作要求以及城乡统筹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科学制定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基本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工业集中发展布局等专业专项规划相协调,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与统筹城
乡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规划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构建无缝隙的城乡规划体系,切实达到“每一块土
地都列入规划,不留下空白;每一个项目都按规划实施,不盲目建设”的要求。实践表明:通过科学规划,既能突破空间、地
域和产业限制,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来谋篇布局,同时又能在宏观大局中把握好局部发展的各种优势,较好地兼顾全局利益
和局部利益,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城市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做好城建工作,必须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
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淄博市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但仍有200余万的农业人口长期居住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发展,全
市的城镇化道路就难有大的突破。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淄
博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组团式城市城乡交错、区域间要素交流频繁的优势,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
产业布局、生态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六个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合乡并村,全面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
全力推进联手共建和联片创建,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城市与农村,生产、生活与生态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平台。

四是做好城建工作,必须将精细化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传
统的城市管理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将现代工业化时代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现代城市当中,把城市
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定量化、精细化,从而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5年来,
淄博市牢固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关注民生”的观念,在实施建设项目时,时时处处突出“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思想理念,
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造福群众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尊重群众的意愿,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建
立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联动机制、督促检查机制、考核机制,走出一条组团式城市、老工业城市不断加强城建管理工作、
优化城乡发展环境的创新之路,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三、淄博市城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淄博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受基础条件、历史遗留问题、资金、拆迁等诸多因素影响,城
市建设对比先进城市、距离群众要求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城市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彰显。淄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部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齐文化,南部飞瀑流泉、林密
洞幽的山水文化,纯洁朴实、唯美浪漫的牛郎织女文化,西部商贾林立、汇通天下的商埠文化,中部俚曲悠扬、鬼怪狐媚的聊
斋文化,北部气势磅礴、厚重悠久的黄河文化共同彰显了淄博浓厚的特色地域文化。但是,多年来,特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并
没有过多的体现,取而代之的是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建设的日益趋同化以及区县之间的趋同,宽马路、
大广场、大草坪、中心商务区和标志性建设成为城市硬件建设追求目标与标准。据专家分析,城市趋同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必
然过程,在一定时期内,它能有效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然而,当城市趋同越过生长上限后,
边际收益递减必然带来城市发展边际成本递增,转而抑制城市发展,其负面效应会不断加剧:城市管理低效率,城市资源巨额
浪费,城市公共利益受到侵蚀,甚至引发城市管理部门的“信任危机”,严重阻碍城市和谐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挖掘区域
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城市建设,成为淄博今后工作应注重解决的重大问题。

2.产业布局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淄博市工业格局出现源于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对企业属地依赖性较强,因
此形成单个企业“离群索居”的现象,后期地方政府招商内因促进,新上企业多依托原有工业企业选址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
规划协调和整体论证,形成目前工业园区遍地开花的分布现状。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将各区(县)建成区包围,造成工业
围城、污染围城的现象。各工业园区各自为战,各自规划,横向衔接不够,原材料、交通等发展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此
带来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严重浪费和使用效率的低下、企业服务市场发育不足、环境治理成本增加等问题。尤其是今后随着土
地综合整治、合村并居的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会大量腾出,如不及时将其统一布局、统一使用,有可能造成新一
轮“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工业格局。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思路,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努力做到产业向园区集中。

3.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规范管理和长效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管理意识滞后,“重建轻管”的观念仍然存在;
在管理体制上,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现象依然存在,形成“都管都不管”的局面;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和以罚代管的问题时有发生。二是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法律意识不够强。执法中粗暴执法、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
法的现象存在,导致执法效率、质量不高,影响城市管理的有序进行和城市发展。三是市民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随着社会人
口流动加快,构成日益复杂,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被带进城市空间,导致交通堵塞、占道经营、毁坏绿地、
乱搭乱建等现象出现。四是环境整治任务依然繁重。许多道路两侧建筑陈旧,新楼旧楼混杂,建筑立面破损、脏乱,影响景观
效果。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于城市建设,如城市新区存在小区已建成入住而配套设施不到位现象,造成居民生活不便。

4.城镇体系规划建设亟待完善。目前按照“四个层级”的要求,“1733”的现代化城镇格局已基本确立,但四个层级的定
位及人口、空间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次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中心镇、
中心村在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培育方面有模糊认识,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布局散乱、生态文明建设薄弱、中心村特色不明
显的问题。特别是在主导产品培育方面,在对全市49个重点工业园区调查中有23个园区没有编制园区规划,或不按照产业规划
实施,在园区发展上缺少宏观指导,在招商过程中存在注重“量”而忽略“质”、园区的主导产业不明晰的现象,导致大多数
工业园区同质竞争严重。

5.影响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亟待破题。一是资金短缺是城市建设主要瓶颈。调研中大部分区县均反映“资金短缺仍是制约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主要瓶颈”。另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发商筹资也出现困难,部分在建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处于停工状
态,形成了新的“烂尾楼”“半拉子工程”。二是城建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大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涉及征地、拆
迁等问题,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规模的扩大,旧城区及城郊民房拆迁项目增多,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多,群众上访甚至
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的现象时有发生,新的不稳定因素时有出现。随着城市品位的提高,加之新型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对建
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工程安全、质量监管形势严峻。三是城市园林水系景观开发建设不足。目前城区
河道水系景观开发建设依然不足,离生态城市目标有较大差距;城市绿量总体不足,绿化种植结构不合理,绿地植物种类单一,
绿化方式单调;调研中还发现中心城区近几年精品工程不多,尤其缺乏有地区特色、有代表性的精品景点或设施。四是土地要
素制约严重。中心镇的主干路两侧,大多历史性的被居民或商铺占据,而整个建成区又被围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之中,中心镇改
造外扩又不能突破农田保护区这条红线,城镇发展建设受限制。特别是一些改革措施出台后,相应的政策没跟上,也制约了中
心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对“十二五”期间淄博市城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城乡之
间将进入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全市城建工作应继续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乡总体布局和统筹城乡发
展、构筑新型城镇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快城乡布局调整,完善城镇功能,以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四个层
级”为核心,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

1.进一步完善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努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显重要。
作为全省地处鲁中的中心城市,在完善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方面应着重解决好三个环节。一是将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于全省五个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之中。特别是在全省“一蓝一黄”战略中寻求新的功能突破。重点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发展规划对
接、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对接,把加快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塑造淄博发展新优势
的重要手段。二是与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紧密结合。紧紧围绕淄博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基地、疏港物流、资本市场发
展三大优势,以打造区域“无水码头”、全国新材料名都、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等优势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区
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三是加强各区县间的功能互补。完善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促进区域间产业协作,重点抓
好老城区改造、新城区行政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做大做强做美做畅中心城区;完善提升次中心城区功能,淄川、博山、周村、
临淄四区及桓台县,应积极对接中心城区辐射,做优做精作出特色,发挥好区域内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生活居住、文化商贸
等优势,实现区域优势功能互补;高青、沂源县应充分发挥“山水生态”的特色,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淄博生态建设高地。
各区县应紧紧把握“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兼顾长远发展、现实需要和承受能力,早谋划、早着手,找准城镇
功能上的“短板”,建设完善一批提升城市化功能、改善群众生活的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打造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风
貌。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十二五”期间,是淄博市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时期,应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
培育建设中心镇的若干意见,认真搞好3个试点镇的改革发展,在工作中应突出解决好4个问题。一是城镇功能定位问题,集中
扶持30个左右的中心镇,强化产业支撑,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经济,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功能配套,使其成为所在区域经
济、文化、服务中心;立足城镇现有产业、区位、资源条件等合理确定多类型特色镇、专业镇、产业镇。二是主导产业培育问
题,发挥城镇优势,因地制宜的构建和培育各具竞争优势的特色立镇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重点是依托现有大企业,积极拓展
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依托现有国家、省级名牌产品,进一步优化环境,尽快实现产业聚集,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三
是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问题,根据淄博市主体功能区域布局,合理制定不同开发区的差异性发展政策体系,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
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投入长效机制;对优化提升区,大力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推进过剩产能的转产或转移;对重点发展区,制定完善开发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品
牌特色产业集群和品牌特色园区。四是中心村布局及特色问题,综合考虑区位、产业、人口、资源、风俗等多种因素,突出抓
好300个左右的中心村(农村社区) ,生活设施要按城镇标准进行规划,生产设施主要与一、三产业和手工业发展相适应;要注
重中心村建设特色问题,突出产业特色、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

3.加大重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十二
五”期间,淄博市应从有利于城乡一体发展的角度,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在规划布局上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环节。一
是从“全域淄博”角度考虑布局。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架和脉络,是构成城市功能和承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以“一体化”推
倒“二元墙”的有效途径。应立足淄博全境,冲破行政区划限制,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在全域内一体布局
基础设施,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7个次中心为主体、30个中心镇为节点、300个中心村(新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
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二是从城乡一体化角度考虑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按照“四个层
级”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中心镇、中心村及周边镇、社区的延伸,本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到位原则,统筹推
进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干支相连、区域协调、城乡通达、顺畅便捷”的“大交通”体系、“南蓄北引、三河相通、两库相
连、客水补源”的“大水系”体系、“雨污分流、垃圾无害、气电改造、三网融合”的“大网络”体系。三是从增强城乡基础
设施共享能力角度考虑布局。淄博市作为组团式城市,城市布局分散,各城区基础设施自成系统,全市联网困难较大,目前除
电力、通信、消防、道路全市联网,其他都是各区自成系统,大大降低了城市功能的发挥,这也是城市功能差的主要原因。应
认真分析现实和需要、需要和可能的辩证关系,探索实现全市基础设施联网的各种方案,构筑现代化的城乡基础设施,使全市
居民共享到标准一致、水平均衡的路、水、电、气、暖、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

4.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大生态”理念,继续加大治污力度和生态恢复建设。把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
构、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进一步强化环保“命门”意识,突出抓好污染减排、水污染
综合防治、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网格化、全覆盖、全天候环境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
“一票否决”和“顶格处罚”,努力构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体系,按照市域三大
生态功能区划,以南部自然山体林地和北部大面积农田作为生态基准面,以沿黄河、小清河生态链和大型市政走廊、各城区间
绿化隔离带等大型带状绿地为基础,以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两侧的防护绿化隔离带和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公共绿带为
骨架,以淄河、孝妇河等水体作为绿化走廊,以城市公园和大范围均匀分布的街头绿地为生态节点,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点
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突出抓好对生态绿化地区、风景旅游区、水源涵养区、农业用地区、园地区、林业用地区等重点
生态保护区域的管理。

5.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方式。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资金需求量很大,而现行的投融
资格局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因此,必须拓宽思路,深化城乡投融资改革,创新城乡投融资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规范、社
会投资活跃、投资主体多元、融资方式多样、服务保障有效的新型投融资格局和机制。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因此,今后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树立现
代市场经济的理念,转变财政职能,着力保障城乡统筹建设中公共物品需要;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通过运用参与投资、贴
息支持等办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引进和培育多种金
融机构,用好用足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大力扶持信用担保公司发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鼓励组建创业投资公司,
积极引进风险投资资金。三是发挥民营经济的投资主体作用。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注册登记门槛,改革项目审批制度,更充分
地发挥民营经济的投资主体作用。四是组建一批实力较强的投融资公司开展产业化运作。利用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资
本,联合被征地农民、村改居农民和村集体组织参股,并吸收其他民间资本,组建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这样既让农民
变居民,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又能使资产变为股份,让农村农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有就业岗位,有股份资产。
五是发展推进产权融资。发挥淄博市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平台作用,促进城乡企事业单位产权流动,增强资本经营的能力。
六是积极探索其他新型融资方式。积极探索推进BOT(建设—营运—移交)和TOT(转让—运营—移交)融资方式、融资租赁方式、
有选择地运用集合信托方式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方式、拍卖政府掌控的无形资产资源筹集资金方式、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总承
包制”和“代建制”,努力实现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6.继续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就是将工业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现代城市管理当中。一是坚持科学设计和确
定城市建筑的基本风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筑风格和色彩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塑造城市特色,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必
须从市情出发,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淄博市具有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
近现代工业超过百年雄厚的产业基础,也具有南山北水生态风貌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要运用现代化手段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包
括特定的地理地貌、气候植被、文化习俗、传统历史以及地域内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和色彩的关联等,尽快制定《淄博市城市
建筑风格与色彩规范》,通过建筑分类、分级和城市分区两个层面,对建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建筑外立面的风格、色彩、材质、
建筑细部设计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控制,同时加强城市精品景点、设施建设,形成与淄博实际相适应独具特色的淄博建筑风格。
二是采取运用数字化、 网络化先进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城市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淄博市作为“863”数字化城市试点城市的
优势,结合实际,坚持统筹规划,总体设计,面向全市,条块结合,以区县为单位,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城市
综合管理数据库,全市实行统一编码,内容要涵盖规划设计、市政道路、城市绿化、房屋建筑、市容环卫、公共交通等各方面
的情况, 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服务。建立和完善“12319”城建服务热线,使之成为城市数字化的有力支撑。三是
社区建设配置完善、运转有效。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应立足组团式城市特点,统筹城乡社区建设,以和谐
社区建设为抓手,以社区服务为重点,健全服务机构,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内容,逐步建立职责明晰、制度健全的社区组
织体系, 系统科学、配套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项目齐全、设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力争用3~5年时间,全市50%以上的社
区达到市级以上和谐社区建设标准,90%以上的农村行政区实现社区建设全覆盖。四是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联合执法、文
明执法的长效机制。坚持管理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的原则,处理好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城市行政综合执法的关系,形成部门联动机
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发现及时、文明执法、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长效机制,保障城市运行的安全有序。
(中共淄博市委政策研究室201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