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2&rec=149&run=13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是年,全市财政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税收总收入和财政总支出分别达到
245.51亿元、221.91亿元和117.6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2.43%、25.67%和16.37%,分别是2002年的2.96倍、2.94倍和2.94倍。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97.86亿元, 增长21.26%。若计入齐鲁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两户中央企业所得税上划因素,全
市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达到100.88亿元,增长25.01%。财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境内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重分别为12.62%和5.03%, 比2006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和0.12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和0.53个百分点。税收占地
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6.8%, 比2006年提高1.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非税收入和国有资产及政府资源运营收入成
为财政收入的有益补充,全市政府非税性收入实现52.16亿元,比2006年增长13.17%。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财政资金政策的调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大对经济发展重点环节的支持力度,创新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全市兑现品
牌战略、服务业发展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招商引资、外经外贸、企业改革改制等各类奖扶资金2.8亿元。积极推进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污染治理,全市用于污染源治理、污水处理、小清河流域生态补偿、空气和河流断
面监测等方面的支出达1.45亿元。 实行鼓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政策,认真执行国家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征收标准等政策,全面推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费和排污费征收管理,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实行超耗能加价制度,
提高了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市级筹集资金2000万元,设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支持节能降耗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和节能公共
管理工作开展。统筹产业优化与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投入,市级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建维护、城市绿化和城建
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的支出6.21亿元,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继续扩大
对下转移支付规模,市级以上对下转移支付总额达12亿元,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年,全市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区县是临淄区和张
店区, 总量分别达到14.93亿元和13.44亿元。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乡镇(街道)达到66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61.68%;过
3000万元的34个, 过5000万元的17个,过亿元的3个。桓台县马桥镇、临淄区凤凰镇、桓台县果里镇3个财政收入过亿元镇分别达到2.28
亿元、1.81亿元和1.16亿元。

【支持民生改善】是年,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民生财政”建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的工作方针,坚持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
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达到22.4亿元,比2006年增长17.7%。着力支持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
大工程” ,市级以上安排资金达4亿元,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林业生态、扶贫开发等农业重点项目实施和粮食直补、生产资料
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全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
事业支出38.93亿元,比2006年增长25.78%。
“民生财政”建设特点:一是支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困难学生救助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城市义务教育
免杂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工作开展。全市教育支出达到28.46亿元,比2006年增长27.65%。二是支持完善
医疗保障和救助机制,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乡镇卫生院改造、社区卫生补助等工作开展。全市医疗卫生
支出5.89亿元, 比2006年增长35.37%。三是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科学技术支出2.84亿元,比2006
年增长30.1%。四是支持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认真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民健身运动、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等各项
民生保障政策。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3亿元。五是支持公用事业发展,市级用于供热、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达1
.22亿元。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支
持完善困难群体救助机制,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13.22亿元,重点支持了城乡低保、国有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补助、下
岗职工生活救助、困难群体供暖补贴和副食补贴、农村五保供养、贫困残疾人住房补助、廉租房建设等政策的落实。坚持把促进和扩大就
业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完善就业再就业保障机制,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等工作的开展。

【强化财政改革与监督】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化和透明度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
制度改革,区县级预算单位全部实施了集中支付改革,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在市级和区县得到全面应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综
合预算制度, 市级非税收入中纳入部门预算、政府专项支出安排的资金达到19.58亿元,占总额的89.53%。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计划管
理更加规范, 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完成采购额19.06亿元,比2006年增长37.11%,节约资金3.05亿元,节支率13.78%。加强财政
投资评审, 拓展评审领域和范围,市级完成评审值4.13亿元,审减资金7800多万元。落实加强县乡财政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理顺市
以下财政体制,将省下放市的中央所属石油、石化、电力和有色金属企业税收全部下放有关区县,壮大了区县收入规模,区县级财政收入
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7.05%, 比2006年提高1.9个百分点。强化“大监督”理念,加大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
处违规违纪行为,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加强地方金融和债务监管,推进会计诚信建设。加大财政有偿资金清收和保全力度,有效防范
地方财政风险。在全年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各级严格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从严从紧控制行政支出,坚决制
止铺张浪费行为,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做出积极努力。(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