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1&rec=4&run=13

淄博市统计局
(2007年2月15日)

2006年是我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
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淄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绩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2006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幅逐季回
落,但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45.16亿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06亿元,增长15.8%;第
三产业增加值503.38亿元,增长17.5%。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4.19∶66.80∶29.01调整为3.81∶65.59∶30.60。
企业景气指数再攀新高。 2006年全市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153.93,比上年提高8.2点,再创新高。国民经济八大行
业中, 工业、 建筑业、批零贸易、房地产等主要行业企业景气状况都明显好于上年。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
157.47, 比上年提高8.46点;批零贸易业景气指数为165.24,比上年提高26.46点;房地产业景气指数为153.01,
比上年提高4.3点。企业家信心进一步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平均为148.87,比上年提高6.4点。
企业改制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积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上市公司股权分置
改革全面完成,华光股份资产重组取得成功,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对外合作又有新的进展。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
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97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
值占GDP的比重达59.1%, 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
发展到75464户, 增长1.72%,注册资本金18亿元,增长5.88%;私营企业23916户,增长11.65%,注册资本金359亿
元,增长23.79%。
名牌战略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全市有11个产品获“中国名牌”,新增数量位居全省首位。中国名牌产品总量
累计达到22个, 跃居全省第二位; 有136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29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淄博制造”品牌效应初显,名牌发展战略已成为拉动淄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招商引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全市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全年实际到位外来投资
153.7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
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作为老工业城市,创新发展
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很大;促进农民增收、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仍有较大难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和压力。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良好。2006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指示,继续积极
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6.0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全年粮食生产再次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连续四年实现丰产
丰收,总产量达到143.51万吨, 比上年增长9.1%。其中:夏粮总产64.53万吨,比上年增加5.25万吨,增长8.9%;
秋粮总产78.99万吨, 比上年增加6.69万吨,增长9.3%。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1.84万吨,油料产量1.38万吨,蔬
菜产量192.37万吨。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 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 重点抓好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 全年畜牧业总产值
完成29.45亿元,肉类总产量15.12万吨,禽蛋产量9.79万吨,奶类产量9.18万吨。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水产
养殖面积6882公顷, 渔业总产值完成1.98亿元。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林业产值5.26亿元,人工造林面积
0.35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6.12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8.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全年农用化肥使用量37.89万
吨,农村用电量50.22亿千瓦时,地膜覆盖面积2.85万公顷。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优化升级中实现新发展,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新增367家, 达到2501家, 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58亿元, 增长28.47%; 实现工业增加值
1009.57亿元, 增长24.8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完成增加值310.23亿元,增长12.22%;集体经济
完成73.74亿元, 增长18.33%; 股份制企业完成443.94亿元, 增长32.4%;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17.93亿元,增长
23.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16.76亿元, 增长28.03%;其他经济完成78.51亿元,增长46.56%。分轻重
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完成180.69亿元,增长16.59%;重工业增加值完成828.88亿元,增长26.87%。产销衔接基本
平衡。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31%,同比提高0.18个百分点。除布、化纤等个别产品受市场影响产量下降外,
化肥、化学原料药、 钢材、生铁、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其中,生铁产量增长22.98%,
氧化铝产量增长11.02%, 纱产量增长11.75%,中成药产量增长7.87%,汽车产量增长9.67%,发电量增长4.53%。全
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6年 比上年±%
原煤 1543.68万吨 9.95
发电量 88.19亿千瓦时 4.53
化学纤维 20.35万吨 -48.18
纱 15.88万吨 11.75
布 100756.86万米 -2.72
彩色电视机 64.85万台 11.82
白酒 30023千升 26.67
合成氨 13.81万吨 12.51
化肥 45.00万吨 27.26
农药 2.14万吨 14.80
硫酸 119.71万吨 47.69
乙烯 83.88万吨 1.65
化学原料药 3.92万吨 31.16
水泥 2133.22万吨 24.78
日用陶瓷 86630.89万件 17.59
钢材 90.27万吨 35.95
氧化铝 139.63万吨 11.02
原油加工量 1210.55万吨 9.57
汽车 28603辆 9.67
平板玻璃 1601万重量箱 0.56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4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5%;
利税340.61亿元,增长24.74%,其中利润193.20亿元,增长25.12%。地方工业效益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地方工
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17亿元, 增长35.23%; 利税258.52亿元, 增长35.20%, 其中利润总额154.35亿元,
增长35.69%。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38、10.46和10.57个百分
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投资市场稳定发展,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好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清理工作,投资增幅回落并趋于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5.1亿元,投资增速由一季度增长60%
逐步回落到前三季度的10.1%,到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投资增幅为18.1%,比上年回落19.7个百分点,投资保持了适
度较快增长。 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引导下,全市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共完成96.82亿
元,增幅由一季度的144.2%回落至全年的29%, 实现了较为合理稳定的增长。全市二、三产业投资均保持合理增长。
其中, 二产投资367.8亿元,增长9.7%;三产投资243.73亿元,增长34.5%,三产投资比重达39.62%,比上年提高
了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57.5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比上年
提高1.2个百分点。 企业节能降耗和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氧化铝节能改造项目
完成投资1.84亿元,齐鲁石化公司等10家企业污水处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
住宅建设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房地产企业住宅投资达71.02亿元,增长39.0%;竣工住宅面积190.88万
平方米,增长18.5%;商品房销售额72.86亿元,增长83.7%。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五、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5864万吨,比上年增长9.51%,货运周
转量37354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11%;公路客运量19567万人,旅客周转量42510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6.57%和
11.3%。 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695.7公里,其中国道218.3公里,省道852.2公里。全市
公路密度达166.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
民用汽车拥有量增加。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85.84万辆,比上年增加5.36万辆;其中私人拥有汽车78.61
万辆,比上年增加5.91万辆。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 2006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邮政业务市场稳步拓展。
年内新建邮政网点5处, 自有网点151处; 年内全市建成规范“三农服务站”740处,上报“万村千乡”工程农资店
100处。数据通信业蓬勃发展, 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年内完成了宽带城域网骨干改造、无线市话扩容和室内覆盖工
程, SDH传输网络扩容和农话环扩容、 ADSL扩容、首期NGN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继续进行了宽带接入层和小灵通
网络优化工程。政务信息化进展顺利,年内完成了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网建设;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全面铺
开;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和“平安淄博”电子眼工程稳步推进。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8亿元,增长16%,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消
费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城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快于农村。全年城市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00.2亿元,增长16.4%,
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1.8%;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99.7亿元,增长14.4%,低于
城市消费品市场增幅2个百分点; 二是各行业零售额均保持增长,住宿和餐饮业业绩喜人。2006年住宿和餐饮业实
现零售额76.9亿元, 增长17.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3%;三是个体私营经济零
售额所占比重稳步攀升。 全年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13.8%,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9.2%,比上年提高1.3个
百分点;四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表现突出。200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53.2亿元,增长27.3%。
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汽车、建筑及装潢材料、体育娱乐等类商品分别增长43.7%、67.3%和62.9%。
对外经贸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7.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出口总值25.09亿美元,增长
24.4%。从出口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三资企业出口增长26.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3%。
非国有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大大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增
幅。 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158401万美元,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3.1%,增速达36.2%,增速高于加工贸易出口
28.3个百分点。从市场构成看,2006年我市六大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和中近东,其出口额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1.8%。从行业出口情况看,各重点行业出口均实现增长,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14.5%、服装出口
增长36.9%、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6.5%、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增长38.6%、建材行业出口增长15.7%。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双向推进。2006年,全市共审批外资项目113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3.7亿美元,增长
22.3%。 全年新批准境外投资项目10个,协议投资1.22亿美元。全年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4366万美元,
增长61.7%。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市旅游工作围绕“1275”的总体发展目标,以抓项目建设、市场开拓、标准化管理
等为重点, 旅游人数和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年旅游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共接待国内游客1096.75
万人,比上年增长18.1%;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年50多个在建旅游项目及配套服务
设施共完成投资5亿元, 桓公台生态园、世纪名都生态园、翠林园等一批高档次服务设施建成使用,香港冠都集团
五星级酒店、齐鲁休闲文化广场、欢乐世界主题公园、五星级万豪大酒店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旅游类项目正规划建
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增强,使全市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档次大大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33家,其中五星
级1家,四星级5家;旅行社106家;拥有A级旅游景区20处,其中4A级3处、3A级1l处、2A级6处。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全市共完成国、地税收入170.68亿元,其中国税完成119.12亿元,增长18.7%;
地税突破50亿元, 达51.56亿元,增长26.87%。境内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0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0亿
元,达80.7亿元,增长25.84%。全市两税收人占GDP的比重为10.37%,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9%,分别比上
年增长0.53个和0.43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改善金融服务,合
理运筹信贷资金, 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28.77亿元,
比年初增加134.81亿元。 其中,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25.30亿元, 比年初增加93.44亿元; 企业存款余额
260.27亿元,比年初增加12.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849.60亿元,比年初增加112,56亿元。其中,企业流动资金
贷款和农业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 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投放的用于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较年初增
加20.86亿元, 农业贷款增加25.57亿元,两项贷款增加额占全部短期贷款新增额的61.7%。农业贷款和短期工业贷
款的增加,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06年,全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5.5亿元,增长6.88%;支付赔款和保险金10.64亿元,
增长46.82%。其中,全市财产险业务共实现保费收入8.05亿元,占全部保费收入的31.57%,增长10.36%;全市人身
险实现保费收入17.45亿元,占全部保费收入的68.43%,增长5.35%。
八、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全市继续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和“环境立市”战略,城市基础设
施日趋完善, 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5万吨/日,新增燃气
使用人口2万人, 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232万平方米,完成了新城区6条道路和10座桥梁的建设。全年共安排城
建资金1.21亿元用于对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改造, 新建改造雨污管网26530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
设项目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投入使用后可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服务于张店、周村、桓台和高新区。
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桓台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周村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均完工投产;高新区和
沂源污水处理项目工程正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共开工建设重点绿化工程30项,新建
园林绿地460公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6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5%,绿地率达到33.5%,人均公共绿地
达到6.7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村镇建设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村镇建设完成投资51.5亿元,中
心镇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个中心镇完成投资35亿元,占全部乡镇总投资的68%。
环保力度加大,成效明显。2006年,全市深入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环保工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取得明
显成效。 水污染治理实现新突破,主要水体水环境质量呈现好转趋势。2006年全市COD排放总量下降5.3%。其中,
境内沂河水质已达到功能区划要求;污染最严重的猪龙河张店区出境断面COD已降到50mg/L以下,入小清河处出境
断面COD已连续6个月稳定在150mg/L左右。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全年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28%,空气
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 为近十年来最优。张店东部化工区,临淄区梧台、朱台、敬仲、齐都,桓台县
果里,张店区良乡等重点区域化工异味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 共取缔污染企业255家。年内还对88家燃煤炉窑实施
了清洁燃烧技术或天然气替代改造,拆除、关停落后燃煤炉窑256条,拆除废弃烟囱300多条。
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了市政府节能办公室和执法大队,先后制订出台了《淄博市资源综合利用管理
办法》 等10余件法规规章及配套文件,起草了《淄博市节约能源条例》等5件地方法规和文件。自2006年上半年我
市能耗指标出现向下的“拐点” 以来,能源消耗保持了良好的下降势头。2006年,全市148家重点用能工业企业按
节能单位产品能耗计算,实际节能量达到56万吨标准煤,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116%。上述企业29项单位产品能耗指
标中,有25项指标同比下降,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科技战线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
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3家,总数达到353家,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
到2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对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全市规模以
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 达到103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1%,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创新型城市建设
步伐进一步加快, 市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超过1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企业研发平台
建设加快。 2006年全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
其中国家级5家。 与此同时,淄博民营科技创业园、齐鲁石化国际工业园、新华国际工业园和淄博高新区高科技产
业园等产业园区的建设日臻完善,为创业项目由科技孵化向产业转化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
活动再获成功, 期间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2项,涉及新材料、新药及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
节约、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农业高新技术等十几个领域,对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申请国内专利2788件,
同比增长4 9.49%, 居全省第四位;专利授权1018件,同比增长50.59%;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0.3047件,居全
省第三位。 全年完成重要科技成果147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26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
先或国内先进水平的121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在巩固、深化、提高中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基
础教育进一步巩固。年内有4所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使我市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37处,占全市中小学的
17.9%, 列全省第二位。高等教育实现新发展。年内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正式建立,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
学院山东分院在淄博成立,为我市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市高等院校发展到12所,大
专以上在校生达到10.52万人。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2006年我市高考文理本科一批上线总数达到2831人,比上年增
加611人。 本科一批文理科上线率居全省第四位,艺体高考本科上线万人比由上年的全省第二位跃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共有13名考生高考成绩进入全省前100名; 有38名考生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录取人数居全省第二
位,万人比列全省第一。全省文、理科高考状元双双落户淄博。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了良好
的社会舆论环境。 有线数字电视推广顺利。全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2万户,发展双向数字电视用户2.5万户,城区
整体转换率超过95%; 基本完成“村村通”数字电视工作。调频广播覆盖沂源、高青,实现了淄博全境广播调频、
调幅信号无缝覆盖。
文化建设取得好成绩。专业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发展良好。年内《云翠仙》《齐韶乐舞》《王渔洋查案》《俺
爹俺娘》《旱码头》等一批歌舞、戏剧、电视剧的拍摄或演播,对宣传淄博起到了积极作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
彩,有100多支民间剧团参与了全市民间剧团调演活动,6个民间剧团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
有效带动了基层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市图书馆新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
了方案设计及公示、招标等工作。文化产业招商成果喜人。在山东省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我市有26个项目签约,
总招商金额44亿元, 占全省融资总额的20.3%。其中,璀璨中华文化影视园、博山陶瓷大观园国际商贸城、临淄足
球博物馆扩建、 淄博西部旅游文化景区4个大项目融资总额24亿元。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年内全市共进行文化检
查9694余人次,检查网吧经营场所3606家(次),检查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063家,查缴非法音像制品11万余张(盒),
共立案调查254起,有效保证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各项卫生重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已有临淄、桓台、张店(含高新区)、
周村、博山五区县列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单位,另有淄川、高青、沂源三区县的25个乡镇列为市级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试点乡镇,覆盖人口210.24万人,参合农民188.81万人,参合率达89.81%。共有209.72万人次享受合作
医疗补助,最高补助金额达到2万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突出和加强。2006年全市对列入全省“360”
工程的16处卫生院在业务用房、医疗设备、技术骨干培训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市、区县、乡村三级共投资1922
万元, 如期完成了400处规范化村卫生室的改造建设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展良好。目前,全市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发展到112个, 覆盖城区人口103.36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4.71%。群众“看病
难, 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惠民门诊124个,惠民病床142张,共减免医药费用200余
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自单病种限价制度实行以来,累计为患者节约医药费600余万元。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群众体育深入发展。在第21届省运会上,我市金牌总数,总分和奖牌总数均列第四位,为
历届最好成绩。以实施《淄博市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为重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先后举办了全民健身科普知
识巡回讲座,开展了健身气功推广普及工作,继续深入实施了农村体育“五个一工程”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活跃了
市民文体生活。
十、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2006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4
元,比上年增长14.6%;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45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生
活消费支出3752元,增长14.1%。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
城市居民家庭 农村居民家庭
(每百户) (每百户)
成套家具 91套 │ 彩色电视机 109台
组合音响 32套 │ 家用电冰箱 55台
彩色电视机 115台 │ 洗衣机 75台
家用电冰箱 96台 │ 移动电话 108部
洗衣机 97台 │ 影碟机 60台
影碟机 71台 │ 大型家具 292件
移动电话 152部 │ 组合音响 29套
空调器 93台 │ 空调器 23台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57.03万人;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19800元,比上年增长15.35%。
市场物价走势平稳。 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1%,上涨1.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和娱
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2、4.4和0.1个百分点。
2006年各类价格指数(%)如下:

1. 居民消费价格 101.1
食品类 103.2
烟酒及用品 102.0
衣着类 95.6
家用设备及维修类 101.5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6
交通和通讯工具类 98.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1
居住类 104.4
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107.01
3.工业品出厂价格 102.96
十一、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就业规模继续扩大,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稳步推开。200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再就业10.9万人, 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 困难群体再就业7332人, 分别完成省计划的121.5%、130.6%和
133.3%。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6.9万人,完成省计划的116%。年末全市实有登记失业人员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为2.75%, 比上年末下降0.2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市累计参保人数达315.6万人次,其中2006年新增参保40.16万人次。全年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
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68.5万人、77.76万人、42.21万人,与上年末相比,分别增长12.5%、20.8%和1.7%;农村养老
保险参保人数达38.33万人, 比上年增加4.83万人。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全市共保障低保对
象6.5万人, 发放保障金6741万元。其中,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6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9万人。敬老院改造工作和
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开展。按照全市敬老院建设规划,2006年全市继续开展乡镇敬老院改造工作,第二期35
处敬老院改造工作结束,新增床位1427个;市儿童福利院建设项目被列入首批“蓝天计划”省部级福彩公益金资助
项目;福利企业发展良好,全市205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职工6000人,实现利税2.4亿元。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出生率为8.81‰,死亡率为5.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0‰。年末全市
总户数为137.70万户, 户籍总人口为418.13万人,比上年增加1.36万人,增长0.33%;市辖区户籍人口达276.53万
人,增加0.88万人。到2006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445.90万人。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金融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仅为人民币口径,不包括外币。

本部类编辑:徐先法
副主编:徐杰

校对:安永善
范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