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1&rec=140&run=13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是年,全市财政经济保持了平稳、协调、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呈现出总量跨越、增幅提高、
结构优化的可喜局面,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全市财政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财政收支总量规模跨上新台阶。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200.53亿元,比2005
年增长24.87%;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7亿元, 比2005年增长25.84%;财政总支出达到101.05亿元,比2005年增长
25.43%。连续第二十二年实现全市财政收支平衡。市级财政收支总量分别为20.13亿元、22.71亿元,增幅分别达到
23.37%、23.95%。自2002年实施所得税、营业税分享体制改革以来,全市财政收支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二
是相关比例关系更趋协调。境内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19%,比2005年提高0.97个百分点,是多
年来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 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1%,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税收占
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5.74%, 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4项主体税种和契税合计,占税收
总额的比重达到73%。三是区县域财政实力增强。区县级财政收入完成60.57亿元,比2005年增长26.68%,高于全市
平均增幅0.84个百分点。 区县级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为75.1%,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有2个区财政收入过
10亿元,最高的达到12亿元。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乡镇达到59个,比2005年增加7个。其中,过5000万元的9个,
过亿元的2个,最高的达到1.51亿元。

【支持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不断加大对“三个亮点”“三个一批”“双百工程”和区域经济、结构
调整的奖励扶持力度。全市落实出口免抵退税、循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改造等税收优惠政策40.9亿元,市级直接
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投入达到5.11亿元。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财源建设的核心环节,
市级兑现品牌、专利、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奖励补助资金3295万元,全市用于企业挖潜改造、技术研发与应用资金的
投入达到6.61亿元。通过持续加大投入、扶优扶强,全市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年新增中国名牌11
个、 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新增数均居全省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改
制,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央和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任务,妥善解决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
周密实施企业联合重组,优化资产资源配置,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坚持上下联动,切实加强县域财源建设和县乡财
政建设,全年市对下转移支付总额达到10.8亿元,其中市级安排补助资金3.66亿元,增强了县乡自我发展、加快发
展的能力。

【收入组织工作】围绕实现全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工作目标,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突
出抓好“四个提高”。一是提高税收收入总量。积极协调税收征管部门,改进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水平,堵塞收入
漏洞,确保税收的持续较快增长。全市税收总收入达到176.54亿元,比2005年增长20.87%。其中,地方税收收入达
到61.12亿元, 比2005年增长25.52%。二是提高非税收入总量。通过强化非税收入计划管理、健全监管制度、拓展
管理范围、 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确保非税收入依法、完整、及时征缴,全市共完成政府非税性收入46.09亿元,
其中市级17.08亿元。 三是提高国有资产收益收缴总量。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强化收益收缴,维护所有者权益。市
级完成国有资产收益收缴1.24亿元, 比2005年增长33.8%。四是提高政府资源运营收益总量。突出抓好垄断性收益
收缴、行政事业房产运营、空间广告资源运营等重点工作,实现了政府资源运营领域和收益总量的新突破。市级完
成政府资源运营收益收缴5802万元,比2005年增长25%。

【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是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保障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立足财政职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建立财政支农
投入保障机制、发展现代农业、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支农资金监管等
六个方面,制定30条具体措施。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达到19.05亿元,比2005年增长27.08%。其中,
农、林、水等生产发展方面支出6.57亿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等农业
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支出1.44亿元,
全面落实对种粮农民和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等直补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农民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
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柏油路和沼气建设工程等,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基层组织建设
方面支出11.04亿元, 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和中小学课桌、凳免费更新,扩大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试点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敬老院改造,推行农村低保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
支持“科普村村通”“强基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呈现出
新的面貌。积极推动财政支农工作创新,按照农民自愿参保、政府政策性补贴推动、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的原则,
在全省率先开展财政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推行财政支持农民小额担保贷款,吸附和引导基层金融机构加
大对农民特色种植养殖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的支持,促进了农民增收。
支持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解决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问题,认真做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的相关准备工作,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金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水平等,确
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化社保基金扩面征缴和基金监管,进一步加大社保投入。全市用于社会保障
方面的支出达到12.21亿元, 比2005年增长40.34%,城乡低保、“两个确保”、就业再就业补助、社会弱势群体救
助等工作扎实推进。
科学运筹资金,确保社会事业和城建环保支出需要。加大对公共管理、公检法司等政权建设的经费保障力度,全市
行政管理费支出达到11.64亿元,比2005年增长21.08%。贯彻科教兴市战略,全市教育总支出21.72亿元,比2005年
增长22.79%;科技总支出2.21亿元,比2005年增长24.01%。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文体广播事业费支
出2.74亿元,比2005年增长21.78%。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总支出4.37亿元,
比2005年增长24.31%。加大城市现代化和绿色城市、“生态淄博”建设投入力度,优化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改善人
居创业生态环境。大力支持昌国路立交桥拆迁建设、中心城区建设改造、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等重点工程项目实施,
全市城市维护和环保总支出达到9.46亿元,比2005年增长22.97%。切实抓好新城区建设融资及资金使用管理,新城
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是年,积极推进财政“四项改革”。一是稳步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完成2006年预算
执行分月数据的新旧科目转换,按新旧两套科目启动了2007年预算编制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在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收入领域拓展延伸,顺利完成财政、税务、国库、银行联网工作,
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综合效益和财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加强综合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非
税性收入集中统一管理的新模式,逐步拓展管理范围,不断完善征管系统,将非税收入收缴的全过程纳入财政监管
之下。 市级非税性收入中,纳入部门预算、政府投资计划和综合财力安排的资金达到7.72亿元,占到总量的45%以
上,初步实现了对各类财政性资金收支的统一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制度,努力拓宽采购范围和领
域, 提高节支效果。全市共完成采购额13.9亿元,比2005年增长37%,节约资金2.27亿元,节支率达到14.05%。四
是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把加强县乡财政建设与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配套实施。积极
开展“乡财乡用县管”和“村财村用乡管”改革试点,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了财权、事权相对应的
财力保障机制。

【财政监督】加强制度约束,认真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做到“先有制度、后拨资金”,
内控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更加规范、安全、有效。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实
行“关口前移”和提前介入,建立完善事前审查、事中评价、事后评审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预算编制项目评审,
市级完成工程预结算审查3.01亿元, 节减财政支出6055万元,审减率达20.1%。强化财政监督,树立和强化“全覆
盖”的财政监督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收支并举、涵盖资金运行和财政管理全过程的财政监督体系,促进了精细化
理财水平的不断提高。认真组织开展预算收入征管质量检查,维护税收征管秩序。加强对环保治理资金、“两免一
补” 资金、 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金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市级共查缴违规违纪资金
2781万元。积极推进财政法制建设,制定实施了财政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加强地方金融、政府债务监管,抓好财政
周转金清理回收和债权保全,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继续抓好财会信用等级考评,充分发挥淄博会计网系统功能,
促进会计诚信建设,为全市会计人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加大新会计、审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力度,
夯实会计管理基础。不断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运营和安全管理,顺利完成管理体制调整及业务移交,为进一步提高
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队伍建设】是年,做好机关党建、文明创建和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推动财政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全年
有50余项工作、70多人次获得财政部、省财政厅和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
和预防腐败体系。丰富和创新廉政教育方式,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述职述廉、廉政谈话、
离任审计、廉政档案和社会监督员等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服务承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的监督。
加强制度约束,抓好反腐败源头治理工作和财经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加强行风和机关效能建设,积极开展示范
窗口、优质服务标兵等评比活动,组织参加全市“政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收到良好效果。市财政局继续保持全
国文明单位荣誉,并连续第三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