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0&rec=4&run=13

淄博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5日)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收尾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
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全面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观念更新、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济运
行呈现出“总量扩张、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各项改革全面深化,
结构调整绩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3095亿元(现价),
比上年净增28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
分点,创十年来的新高。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68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
加值95578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41649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构
成比由上年的47∶651∶302调整为41∶668∶291。
全年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状况呈现出高开、调整、反弹的特点。企业景气状况明显好
于上年, 年平均景气指数为14576, 比上年提高137点。企业景气指数年末达到最高点
14988, 创开展景气调查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八大行业景气指数全部在景气区间高位平
稳运行,其中信息传输业景气指数最高,其次是工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企业家
信心也得到进一步稳定,年末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098,比上期提高168点。
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依然
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尚
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三个亮点”

全市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亮点”更加突出。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一年来,全市上下不断调整思路,创新方式,招商方式开始向
专业招商转变,重点地区招商逐步向纵深发展,引资项目的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共
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1091个,实际到位外来投资(境内投资)1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
6%。

对外经贸稳步发展。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93家。吸收外商投资合同外资106779万
美元, 同比增长256%,实际使用外资41213万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实际外商直
接投资合同外资98724万美元, 实际使用外资3189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31
%;全年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2700万美元。全年进出口总值达到313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77%。 其中出口总值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到20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
%,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从出口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
三资企业出口增长。 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增长2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23%。非国
有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大大高
于加工贸易出口增幅。 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11632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7
%,增速达529%,增速领先于加工贸易出口291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构成看,2005年
我市六大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
额的72%。 从行业出口情况看,各重点行业均实现了全面增长,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323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92%、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增长534%、建材行业出口增长1144
%。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5641亿元,比上年
增长5104%,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705%,比上年提高2
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223亿元,增长4394%,占地
方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1%,比上年末提高168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完善和出
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开展“红盾帮扶工程”,优化发展环境,全力促进民
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民营) 完成增加值8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
201%,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7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个体私
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74190户,新增8772户,增长
134%,户均资金224万元;私营企业21421户,新增2468户,增长13%,注册资本 (金)
2903亿元。其中有590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 超过1000万元,有15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
(金)超过亿元。

三、农业

2005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指示,全面取消了
农业税,积极实施粮食直补,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农业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028亿元(现价)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73%。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夏粮总产5928万吨,
比上年增加95万吨,增长190%;秋粮总产7229万吨,比上年增加56万吨,增长8
6%。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达20万吨,下降290%;油料产量143万吨,增长35%;
蔬菜产量33782万吨,增长12%;瓜类产量222万吨,下降24%。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 比2004±%
粮食 131.57万吨 13.1
夏粮 59.28万吨 19.0
秋粮 72.29万吨 8.6
棉花 2.00万吨 -29.0
油料 1.43万吨 3.5
蔬菜 337.82万吨 1.2
瓜类 22.2万吨 -2.4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抓好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
全年肉类总产1682万吨,比上年增长68%;禽蛋产量1511万吨,下降69%;奶类产
量1067万吨,增长32%。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818公顷,与上年
持平。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林业产值5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人工造林面积2
58万公顷, 增长26%;封山育林面积703万公顷,增长262%;成林抚育面积648
万公顷,增长11.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2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
排灌机械动力8572万千瓦,增长75%。全年农用化肥使用量3813万吨,农村用电量44
0亿千瓦小时,地膜覆盖面积307万公顷。

四、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优化升级中
实现新突破,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16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6875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6071%, 对GDP的贡献率为781%,分别比上年提高282个和847个百
分点。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以上工业的支撑。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达2222家,比上年新增46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796亿元,增长4359%(按现价计算,以下
同)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91390亿元,增长4473%;集体经济完成28776亿
元,增长2891%;股份制企业完成101214亿元,增长4486%;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71
32亿元,增长41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298.96亿元,增长4825%;其他
经济完成21226亿元,增长495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完成57833亿元,增长
2747%;重工业产值完成221801亿元,增长4849%。分隶属关系看,中央省属工业产
值完成85159亿元, 增长4631%;地方工业产值完成194476亿元,增长4243%,其
中区县属工业完成产值180427亿元,增长4324%。工业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全年工业产
品产销率达9815%。受市场需求的影响,部分产品快速增长。全年日用不锈钢制品产量增
长3663倍、生铁产量增长8701%、铝材产量增长6720%、纱产量增长3104%、中成
药产量增长4896%、汽车产量增长26%、发电量增长3315%。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5年 比2004年±%
原煤 1427.93万吨 -6.25
发电量 179.94亿千瓦小时 33.15
化学纤维 37.68万吨 2.15
纱 13.99万吨 31.04
布 104206万米 13.55
彩色电视机 57.99万台 13.13
白酒 24812千升 -21.92
合成氨 12.27万吨 15.19
化肥 23.58万吨 130.09
农药 1.86万吨 -7.14
硫酸 93.03万吨 43.93
乙烯 83.02万吨 80.68
化学原料药 2.78万吨 7.17
水泥 1990.04万吨 34.17
日用陶瓷 78031.49万件 14.98
钢材 65.15万吨 37.00
氧化铝 126.07万吨 21.12
原油加工量 1104.75万吨 18.05
汽车 26081辆 26.00
平板玻璃 1594.63万重量箱 18.15

工业整体效益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4744
亿元,比上年增长4557%;利税28568亿元,增长4337%,利润16275亿元,增长54
63%。中央省属工业效益增长较快,2005年中央省属企业实现利税8175亿元,增长41
06%;实现利润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833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876个百分点。全
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3604亿元, 增长4558%;利税20393亿
元,增长4432%,利润总额12225亿元,增长4699%。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5年全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工作,在
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增幅的基础上,投资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市场取向渐趋一致。2005
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948亿元,比上年增长378%,房地产开发投资7505亿
元,增长313%,增幅比上年回落25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二
产投资43204亿元,增长447%,三产投资21187亿元,增长257%,三产投资比重达
3262%,比上年提高了004个百分点。
住宅建设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全年房地产企业住宅投资达5110亿元,增长351
%;竣工住宅面积16109万平方米,增长34%;商品房销售额3966亿元,增长231%,
其中销售给个人的住宅销售额为3582亿元,增长32%。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 2005年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1671亿元,比上年增
长1972%。

六、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5355万吨,
比上年增长13%, 货运周转量31625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公路客运量18361万
人, 旅客周转量38194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07%和67%。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
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9215公里, 比上年增加1925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66公里/百平
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 2005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
内新建邮政网点5处,自有网点146处。积极拓展服务外延,支持农业发展。截至年末,全市
村级邮政配送服务点已达到3000个, 占行政村的94%,配送站点的规范率达到100%。数据
通信业蓬勃发展,数据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开发推广固定电话、小灵通、网上应用增值
业务和一号通、亲情直通车等新业务,着力构建“中小企业网”“电子政务网”等信息化平
台,推动我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和企业、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深入,网上
应用内容日渐丰富,各类通信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全年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长16%,城市市场零
售额增长159%; 二是各行业零售额都保持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速保持领先地
位。 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237%、餐饮业增长147%、其他行业增长219%;三是个体
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较快。 全年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1908%,高出全市零售额增幅3
18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787%,比上年提高1285
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内全市重点流通项目完成投资378亿元,有5处市场跨入全省
30强市场行列。 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0处,其中成交额过10亿元的11处、过60亿元
的4处。陶瓷科技城、义乌小商品城、金宝岛大厦、易初莲花等重点流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为把我市建成鲁中物流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我市旅游工作以抓项目建设、市场开拓、旅游标准化管理等
为重点, 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全年共投资105亿元, 完成旅游项目建设67个。积极推进
“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多策并进,大力开拓市场。国际陶瓷博览
会、齐文化旅游节和聊斋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淄博节庆活动的重要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
92857万人,比上年增长203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360亿元,比上年增长3385%。
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显著增强,全市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档次大大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
馆32家, 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旅行社100家。全市已开发建成重点旅游景区35处,
其中4A级2处、3A级6处、2A级5处。

八、财政、金融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共完成各项税收14088亿元,同比增长2714%,
其中国税完成10036亿元,增长26.67%,地税完成4052亿元,增长2833%。完成地方
财政收入6413亿元,增长2816%;地方财政支出8057亿元,增长288%。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
着力改善金融服务,适时调度、合理运筹信贷资金,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与金融的和谐发展
和良性互动。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0494亿元,比年初增加1498亿元。其
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3186亿元,比年初增加8865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6204亿
元, 比年初增加8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73704亿元,比年初增加862亿元。其中企
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投放的用于
企业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较年初增加1745亿元,农业贷款增加2027亿元,占全部
贷款新增额的2351%。农业贷款和短期工业贷款的增加,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5年,全市继续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和“环境立市”战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城市综合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城市道路面积34338万平方
米, 供水能力5万吨/日,供热能力200万吨/小时,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32座,改造小街
巷166条, 新建公厕57座,改建32座;新增园林绿地64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
%,绿地率达到33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8平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组的
验收。 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全市76家建制镇总体规划率达100%,详细规划覆盖率达
到了40%;以20个中心镇为重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资源得到保护;11家中心镇
成立了村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村镇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2005年是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的启动年,是淄博“绿色十五”
计划的收尾年,也是省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2003~2005) 的验收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
围绕实现“碧水、 蓝天”的工作目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取得良好成效。全年共对107
家企业实施了废水治理再提高工程,对张店东部化工区的水污染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
限期整治;对66家燃煤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或天然气替代改造,拆除或关停落后燃煤炉
窑156条, 张店城区近郊水泥企业搬迁改造圆满完成;年内拒批化工等重污染项目13个,控
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生态市的建设全力推进。进一步搞好鲁山和原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博
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淄川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使受保护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203%,
基本完成了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阶段性任务;按照“点、线、面”推进
的思路,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27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空气质量实现了新
的突破, 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7天,主要空气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二
级标准,为10年来最优。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5年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
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契机,全市科技工作又上新台阶。2005年山东省科技厅批准
新增3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市就占了18家,名列全省之首;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工业
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实现了全省工业类零的突破;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
地延伸了原料药、 中药、医药制剂等生物医药制造产业链;连续5次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
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城市”。作为综合性的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年内成功举办
了2005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成为淄博吸引国内
外科研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外商投资的重要桥梁。全年共申请国内专利1865件,累计专
利申请总量达到11310件,授权总量6480件,在全省名列前茅。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达136项,
其中2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各级各类教育和谐发展,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高等院校达到12所,在校
生928万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稳步推进,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小学毕业生
升初中率达100%,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继续推进公办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创
新,支持淄博工业学校、淄川二职专等学校的异地办学,扩大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建立健
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年培
训农村劳动力124万人,转移107万人。教育教学质量创历史新高,2005年我市升入本科
院校人数达10788人,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录取百分比和人口万人比均居全省第一。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顺利完成体制改革,突出宣传报道了
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建文明城市、建市五十周年、纪念抗日战争
胜利60周年、建设平安淄博等重大活动。广播电视事业及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
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共
发展数字电视用户55万余户,投资3000多万元搭建了数字电视平台,向全市传送模拟电视
节目37套,数字电视节目119套,数字广播节目45套,数字信息广播10套。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艺术创作势头良好。投资2000万元建成的淄博影城
是山东省第一家按五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大型影城。《草原之子》《沙家浜》《颜文姜》等
优秀剧目的巡回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新闻编辑出版工作日趋规范。全年以开展“管理发展年”活动为载体、以“扫黄打非”
为重点,进一步净化了出版物市场。年内集中进行的“扫黄打非”行动,共查缴各类非法出
版物314630余册(盘) ;取缔、关闭印刷企业12家,书店摊点121家;对15家非法经营业户依
法进行了处理。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农村卫生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农民健康保
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了3处乡镇卫生院改造和400处村卫生室的改建任务,加强农村药品
“两网” 建设,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四区一县13
个镇”的15195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13419万人,参合率达8833%。城市医疗
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全市共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7家,覆盖全市城区
93个居委会,服务城市居民15万户。爱婴市、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创建成果得以巩固发展。进
一步完善孕产妇死亡、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报告制度,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
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无偿献血工作,积极开展以“血液安全”为主题的采供血
和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和督导活动,加快无偿献血向农村转移步伐。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群众体育不断走向深入。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4金、3
银、 4铜的优异成绩;在今年的21届省运会预赛中,获得了19枚新上项目的金牌。围绕全民
健身活动,以实施《淄博市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为重点,先后举办了全民健身节、开展了国
民体质监测工作、推广健身气功、深入实施农村体育“五个一工程”等一系列活动,既活跃
了市民文体生活,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市的全民健身阵地,有效地占领了业余文化阵地。

十一、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2032元, 比上年增长2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57元,增长178%;农民
人均纯收入5107元,比上年增加675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87元,增长
136%。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

城市居民家庭 农村居民家庭
(每百户) (每百户)
成套家具95套 彩色电视机107台
组合音响18套 家用电冰箱52台
彩色电视机108台 洗衣机65台
家用电冰箱94台 移动电话84部
洗衣机93台 影碟机58台
影碟机61台 大型家具331件
移动电话125部 组合音响29套
空调器79台 空调器17台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5474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9513亿元,比上年增长31
45%;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057元,比上年增长1761%。
市场物价走势平稳。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上涨01个百分点。其
中,食品类、居住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1、35和18个百分点。

2005年各类价格指数(%)如下:

1居民消费价格 100.1
食品类 103.1
烟酒及用品 99.2
衣着类 89.4
家用设备及维修类 99.3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98.7
交通和通讯工具类 97.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8
居住类 103.5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112.93
工业品出厂价格 104.3

十二、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共救助困难企业10户,为7052名下岗失业人员发
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1011万元,为全市51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03亿元;通过抓再就业
扶持政策的落实, 全年为1016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贷款21355万元,带动5978名下岗失业
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公益性岗位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85人,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18万
人,其中失业再就业7万人。截至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84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全面推开社会保险费“一票征缴”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覆盖面进一步
扩大。全年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43万人、415万人、64
3万人和423万人, 分别比上年末净增445万人、04万人、120万人和5万人。农村
养老保险取得新进展, 累计收取保费1813万元,参保人数达335万人,有21万人领取了
养老金848万元。 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65万人。其
中, 城市37万人,农村2.8万人。被市政府列为为群众所办实事之一的乡镇敬老院改造和
夕阳扶老项目顺利实施,50处乡镇敬老院达到了验收标准。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出生率为982‰,死亡率为596‰,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386‰。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631万户,总人口为41677万人,比上年增加178
万人,增长043%;市辖区人口达27565万人,增加104万人。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金融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仅为人民币口径,不包括外币。

本部类编辑:徐先法
副主编:徐 杰
校对:郭延志
张爱云

·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选介·
振衣阁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系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主体建筑
之一。蒲松龄曾在此执教数十年。该阁为双层楼阁式建筑,高8米,面阔10.4米,进深6.7米。
硬山顶,单檐泥瓦石基砖墙,木架结构。檐下有斗拱,脊檐皆饰图纹。原门上悬有“振衣阁”
匾额一块,并有“崇祯乙亥荷月上浣”“练坡佐书”字样。抱柱原有楹联一副,上联为“万
卷书当南面富”,下联为“一帘风快北窗凉”,系徐日升题。此阁因年久失修及人为破坏,
已残破不堪,仅存东、西、北三面墙及梁架、椽木、柱基。阁前还有一棵枯死多年的蝴蝶松。
现政府已对该阁进行了修缮。
(李 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