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对淄博的报道(选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0&rec=220&run=13

【崇“文”增“绿”宜人居(2005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去年淄博商品房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1691元,比上年上升126%
 房价上涨既因为居民收入增加,又源于投资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走进山东淄博市, 第一感觉是“绿”。单说位于市中心的350亩人民公园,有逾万株乔
木、37万平方米水面、227万平方米绿地,被市民誉为“天然氧吧”;围绕城区还有100
公里的绿色通道。第二感觉是“文”,这里是齐文化的发源地,它与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鲁
文化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
大概认为自己的优势得天独厚,所以,淄博人提出,要打造鲁中人居第一城。近几年,
淄博房地产业的确得到较大发展, 人气渐旺,全市房地产价格从2002年上涨35%发展到去
年上涨125%,中心城区张店的房价每平方米高出全市平均价格259元。
“去青岛居住,在淄博创业”的观念被抛弃
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淄博,绿色曾是人们的奢望。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工业布局不合
理、生产工艺落后,以陶瓷水泥产业及煤矿为主的城市结构性污染仍十分严重。淄博,仍是
“大烟囱,冒黑烟,混混沌沌少晴天,一年吸块半头砖”的城市。当时,淄博的经济实力虽
居山东省前列,但房地产市场处于萎缩状态。“去青岛居住,在淄博创业”,一时成为不少
人的选择。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让经济与环境同唱一
首歌,在实现淄博在鲁中地区率先崛起目标的同时,把淄博建设成鲁中人居第一城,才能人
气旺、经济兴、实力强。”淄博市委书记张建国说。
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淄博在确立“经济强市”战略的同时,确立了“环境立市”战
略。
大气和水污染是一直困扰淄博环境的一个“结”。为解开这个“结”,淄博发起大规模
烟尘环境治理行动。淄博城区的空气质量连续两年良好天气超过300天。
先“洗脸”,再“上妆”,而绿色则是一个城市最具吸引力的妆颜。为了上好“妆”,
淄博以规划见绿、拆墙透绿、破硬造绿等方式,相继建成市中心广场、张店莲池公园、张店
植物园等十几个大型公共绿地。2003年,又投资3000万余元对淄博人民公园进行升级改造。
改造后的人民公园焕然一新,被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全市绿化覆盖
率达385%,绿地率达324%,人均公共绿地达108平方米。
2004年淄博琴岛建设有限公司进入淄博开发房地产,可以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这是一家来自青岛的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宗可玥认为,淄博大企业多,单位和居民的购买
力较强,近几年人居环境又变好了,不仅淄博人愿在当地居住,外地人也很喜欢这座城市。
所以,这家青岛的房产公司决定到淄博来开辟新天地了。
1999年到淄博经商的浙江商人于庆,已经在淄博购买了两套住房。他说:“淄博的天越
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地越来越绿,人文气息非常浓厚。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很舒心。”他
还计划把远在老家的父母都接来居住。
“东商西居”,创业居住两相宜局面正在形成
2003年, 淄博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2004年达1200亿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宜居
环境,活跃了淄博的房地产市场,也使淄博的楼市出现了新的变化。
去年,淄博商品房销售平均单价为每平方米1691元,同比上升126%。在商品房销售中,住
宅类价格上升128%,非住宅类中的商业用房上升116%。“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淄
博房价水涨船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淄博市房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淄博房价上涨的原因
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与其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密不可分。
旺盛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北京荣宝斋、上海春申、温州时代等国内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入
驻淄博。2004年,淄博新批房地产开发资质企业数量59家,增长335%。
近年来,淄博市房地产开发市场逐步向规范的方向发展,在合理调控开发规模的前提下,
保障一定的住宅供给量,房地产开发市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商品房空置率逐年下降(见表)。
钻石商务大厦、国贸大厦等一批环境好、配套齐全的商住用房,主导了淄博房地产市场。而
正在建设中的中润华侨城、义乌小商品城等,也吸引着购房者纷至沓来。
淄博市2000~2004年商品房空置指标对比情况表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淄博的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形成“东商西居、创业居住两相宜”的发
展局面。(仝志强郝际钰)

【翅愈振身愈轻(2005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淄博市以发展破就业难题

 编者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继
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拓展就业渠道,要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在华东各地,已有不少
经过艰辛探索获得的成功经验,山东淄博市即其中之一。淄博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改造
改革的任务繁重, 同时又拥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城乡双重的就业压力之下,该市在
“千方百计”上下工夫,日积月累,终有所成。本版将来自淄博的报道作为专栏的开篇,并
欢迎各地来稿。

“请问你有什么特长?”
“我会焊接,想应聘电气焊工岗位。”
“你对待遇有什么要求?”
“每个月七八百元吧,需要提供食宿”……
3月18日上午, 在山东淄博市职业介绍中心,来自沂源县的李兆义与济南一家机械公司
签了约。
翻开淄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4年的档案,可以看到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全年实现
新增就业再就业128万人。 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9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
体再就业3917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73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低于山东
省06个百分点……这张成绩单的背后,折射出淄博市在发展中求解就业难题的“曲线”。
结构调整不忘百姓就业
淄博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市近半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城镇登记失业率超过20%,10多万下岗职工等待就业。
经济结构必须调整,就业问题也必须解决。淄博市的决策者在科学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
后认定一点:要想方设法保证增长与就业的“双赢”。
确定思路后,淄博市把打破条条管理,实行“板块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一役”。
市属73家企业下放区县管理,重新组建32家市级重点企业集团。在重组过程中,淄博市要求
企业先制订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让大多数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齐鲁石化公司在兼并淄博化
纤总厂和淄博石油化工厂过程中,盘活存量资产近20亿元,同时安置下岗职工5000多人。几
年来,淄博市破产企业80%的失业职工和80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淄博市有400多万人口, 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否使劳动力充分就业,成为淄博市决策者
确定建设项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积极抓好“三〇工程”、重点企业集团、重点经济园区
和经济强乡镇等工作中,该市积极落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招
商引资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扶持发展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及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逐步
形成以安置就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群。同时,鼓励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更多地吸纳下岗失
业人员。
多措并举,淄博市的就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实现了经济与就业的双赢。2004年,
淄博GDP超过1200亿元,与此同时,从2001年开始的4年间,累计实现就业30余万人。
培训+网络“善事”先“利器”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淄博市一方面
大力加强就业与再就业的培训,另一方面扎扎实实编织了一张张市场就业之网。
“以前我们下岗职工找工作特别难,现在经过培训有了一技之长,找工作比以前容易多了。”
李兆义兴奋地说。
李兆义是淄博市实施“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工程的诸多受益者之一。近年来,
为使劳动者在新的岗位有能干活的“金刚钻”,淄博市开展了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
技校、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以培养多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淄博市劳动就业办公室综合
科科长杨健说,仅2004年,该市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万余人。
淄博农民占全市总人口近2/3, 为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转移,淄博市实施了针对农民
工培训的“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为让有技术的就业者找到合适的就业
岗位,淄博市积极完善就业服务网络,直接为就业者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培训申请、
求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加快就业信息的网络建设,实现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建
立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库,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快捷查询所需信息。
去年, 淄博市职业介绍中心共举办劳动力市场92次,意向成交134万人次。一个全方
位、多层次、多方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培训和就业格局,已在淄博初步形成。
小额担保贷款雪中送炭暖人心
有决心、有方法,还得有资金启动。
近年来,淄博市将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紧密结合,为就业者开辟“绿色通道”。
谭启飞夫妇2002年4月双双从淄博服装研究所下岗。 在劳动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参加了市里
组织的“企业管理”创业培训班。一年后,两人创立淄博张店中心路佳尔美服饰部,并申请
到3万元小额贷款。 经过两年发展,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近10万元,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2
名。
据淄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韩发磊介绍,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紧密结合,
大大提高了培训后的创业成功率。
淄博市在开展创业培训过程中,按照“培训、引导、扶持”的原则,注重建立创业培训、
专家咨询、后续服务等一体化服务机制,把政策扶持作为重点项目,聘请小额担保贷款中心
负责人参与教学,讲解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程序、贷款手续等。同时,将诚信教育作为创业
培训的重点部分,帮助学员树立个人信用意识,坚持诚信经营,增强还款意识。此外,开展
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根据学员不同的创业能力和经营项目,帮助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资金
使用的合理性,提高贷款项目的可行性和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
目前,淄博市已累计为1283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1224万元,发生贷款贴息60
5万元,带动20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仝志强庄新军郝际钰)

【淄博:从“黑烟盖城”到水碧天蓝(2005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追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也就是“双赢”。近
年来全国涌现出许多实现双赢的先进典型。它们的实践充分说明:只要处理得当、治理得法,
环保不仅不会扯经济的后退,而且还会与之良性互动、比翼齐飞。

老工业区如何有效地治理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构建和谐
社会的今天,显得格外迫切。
淄博,山东省曾经污染最严重的老工业城市,从过去的“黑烟盖城”到今天的“碧水蓝天”,
在全国树起老工业区环境污染治理的一面旗帜。
曾经:黑烟盖城,晚上星星看不见
中国老工业区是东北,山东老工业区在淄博。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齐鲁石化、山东铝厂、
新华制药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建设,到上世纪80年代,淄博基本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以石
化、医药、陶瓷、建材、冶金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这曾给淄博人带来骄傲:工业的固定
资产拥有量占山东省的1/4,工业产出总量长期占山东第二位。
但是,这样的工业体系能耗高、污染大,加上当初规划布局的不合理,工业越发展,污染越
严重。 2001年前,淄博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不足100天,二氧化硫、烟尘、化工工艺废
气年排放量均居山东全省之首,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大烟囱,冒黑烟,晚上星星看不见,一年吸掉半块砖”,“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推
磨打着伞”……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受到极大影响,患鼻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在居民中
司空见惯,有关环境污染的群众投诉每年居高不下。
更严峻的是,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人才开始大量外流,招商引资困难重重,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面临挑战。生存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断裂使矛盾前所未有地突出起来。
协调:调、迁、治、升求双赢
2002年起,醒悟后的淄博人举起“环境立市,环保先行”的大旗。“环境包括硬环境和
软环境,环境保护是基础。”淄博市委书记张建国说,“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优,则人民
安居,经济兴旺,社会和谐。”
在淄博,根据污染呈现的特点,治理环境一要直接治理污染源,二要重新调整工业布局,
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业企业。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淄博找到了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的结合点:
通过全面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两者的双赢。“一方面污染严重,群众
意见很大,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再加上长期积累起的经济实力作
后盾,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淄博市长刘慧晏这样分析。
打响的第一个战役是整体搬迁该市四宝山水泥产业区。淄博是山东第一水泥大市,每年
产值85亿元。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四宝山地区,15家42条生产线,离市区仅一路之隔,排气
污染直接影响市区空气质量。彻底搬离城区是解决污染的根本办法,而搬迁意味着巨大的代
价和风险。为使水泥行业一次实现由传统立窑生产线,向成本更低、污染更轻、效率更高、
质量更优的新型干法回转窑升级改造,市里建立了企业搬迁基金,实施政策引导:搬迁一条
生产线政府贷款贴息100万元,如果提前搬迁再奖励100万元,原址土地仍归其所有还享受招
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搬迁工作2002年底开始,2004年6月就全部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3年半。同时,在新工
业区完成了新型生产线的建设,不仅每年减少粉尘排放量4000吨,而且水泥年产量比以前提
高了一倍,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一下子跃居全省第一。企业、政府、群众皆大欢喜。
与此同时,淄博市又打响了治理化工区污染的第二个战役:治理化工区污染。化工区位于市
区,污染物排放点30余处,治理难度更大。经论证,市里决定对化工区不能根除的污染项目
实施搬迁,对能治理的实施专项整治,污染严重的实施限产、停产。“治污风暴”刮过之后,
“苦臭”“鱼腥”等怪味明显减轻,多年来首次出现单月群众零投诉。
人与自然和谐不是梦
淄博市的水污染治理同样让百姓叫好。流经淄博四区一县、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
孝妇河,以前因工业污水直排早已魅力尽失,如今碧水绿草、水鸟嬉戏的情景又开始重现。
污染治理了,生态环境建设开始有了质的飞跃,“黑”和“灰”少了,“绿”和“清”多了。
位于市中心占地350亩的人民公园,改造后乔木万株、水面近4万平方米,被评为“中国人居
环境范例奖”。目前,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85%,人均公共绿地108平方米。
还天以蓝,还地以绿,还水以清,以老工业区重工业污染闻名的淄博市,开辟出环境治理的
历史性新局面: 至今连续两年,在全市GDP超过千亿元的情况下,空气环境质量由2000年的
三级标准提高到国家二级标准, 好于二级的天数超过300天,无论经济还是环境均实现近10
年最优。在最近的山东省17个地市排名中,淄博市城市环境质量由原来的倒数第三位,跃居
第六位。居民曹耀光特意给市长助理兼环保局局长邹光平寄来感谢信:“谢谢党和政府,让
我们结束了成年累月灰头灰脸的日子。”
临别淄博,邹光平告诉记者,淄博市委、市政府又一环境治理的大手笔“淄博市碧水蓝
天行动计划”已经出台,计划用3年时间使该市环境质量有大的改善,力争5年内创建国家环
保模范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创造良好条件。
那将是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新淄博。(王淑军仝志强)

【淄博“突围”(2005年5月4日《经济日报》)】
——一个老工业基地是怎样变成新材料基地的
近来,一些世界顶尖企业的高层人物,接连来到东岳集团洽谈合作。为什么他们会“屈尊”
拜会?东岳集团老总说:“我们有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前沿技术。”
这么有底气的企业,记者在山东省淄博市还采访了几家。新华医疗集团的消毒灭菌设备,
世界一流; 兴亚新材料公司的氧化锌纳米材料生产规模,国内最大。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还与淄博工陶集团合资建立了全球性研发中心, 这是世界500强在山东设立的第一个研发中
心。
淄博市近年来的发展,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个百年老工业基地,目前是我国惟一的
综合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在有机高分子材料领域,是国内最大的增塑剂生产基
地,年产量占国内总量的1/3;在金属新材料方面,年处理氯化稀土材料12万吨,居全国首
位;同时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陶瓷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玻璃窑用耐火材料生产
基地、 亚洲最大的氟硅化工基地、国内最大的氧化锌纳米材料生产基地。目前全市261家高
新技术企业中,涉及新材料的就有140家。去年全市新材料骨干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
元,利税55亿元。新材料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0%。更为可喜的是,在新
材料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达到42%。有一些成果,走在了世
界新材料行业的前沿。
一个问号浮现在记者心中:地处鲁中内陆的淄博,靠什么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由一个老
工业基地到新材料基地的巨大跨越?
当年的淄博,煤炭、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当家。上世纪末期,淄博传统工业相继陷入
困境,全市下岗职工近10万人。作为我国五大瓷都之一,淄博当年有13家风光一时的陶瓷骨
干企业,号称“十三罗汉”。可是到2000年,活下来的只剩3家。
淄博市委书记张建国认为,改造老工业基地,必须靠科技,靠自主创新。要凝聚内力,
引进外力,全面整合科技资源,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生路。
淄博开始整体“突围”。
淄博市伏下身子,整合当地科技资源,组建了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和山东陶瓷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组织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一校五院”联合成立了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高校与企
业、 科研院所联起手来,可共用的科研仪器设备迅速达到 43亿元。目前,工程技术研究
院已申报两项国家“863” 课题和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建了以新材料为主要服务领域
的淄博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齐鲁石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同时, 全市超过80%的限额以上工业
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建立科技开发机构201个,为大规模的技
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奠定了基础。
内部科技资源活起来,与外部科技资源的对接便水到渠成。近年来,淄博市与中国工程
院不断深化合作,市里聘请了17名院士作为科技顾问,连续举办了三届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
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去年的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 23名院士带着技术和项目前来淄博,
与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一起相互交流。中国工程院还专门设立了淄博市成果转化
促进中心,近年来有19个院士项目在淄博落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来淄博进行技术指
导时曾明确表示,中国工程院要把淄博作为新产品试验、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让淄博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
整合内外科技资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淄博工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目
前,淄博市围绕全市主导产业、优势行业和关键项目,形成了科技创新的三个体系:以重点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作为源头创新网络;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
体系,强化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应用;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
技中介推广体系,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去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6项,
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19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的
111项;全市投资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项目达到115项,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24个。全市
近几年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攻关计划共10项。
很多人羡慕淄博的好项目,但好项目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企业机制、创新环境等
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1998年,在经济形势最困难的时刻,淄博市在全省率先撤销了市属的
13个工业主管局,重新组建了6个行业管理办公室,剥离了其行政管理职能,改为指导服务,
大大优化了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市里集中抓好22户重点企业集团,其余97户市属企业全部
下放到区县管理。 全市企业改制面达到985%。这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从外部环境和企
业机制上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过艰难的调整,淄博市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源型工业比重逐年降低到目前
的58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97%。其中地方工业企
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近四年连续提高了8个多百分点。 2004年,全
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88407亿元、利税19797亿元、利润103,07亿元,分别增长34
85%、 4452%、5543%。与1998年相比,分别增长 27492%、29032%、482
51%。靠自主创新,淄博工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单保江)

(何意光整理)

本部类编 辑:王 娟
副主编:徐 杰

校 对:赵建国

唐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