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努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0&rec=22&run=13

市农业局 局 长 王子林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指明了今后“三农”工作的方向。2006
年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关键是抓住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开好头、起好步。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主要是“四个加强”:一是支农强农
的政策加强,全社会支持“三农”的环境正在形成。二是农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民
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加强。 四是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实力加强。全市人均GDP达到4253美
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多;境内财政总收入160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13亿元
以上;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非农从业人口比重和城
市化水平高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更有条件和能力反哺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
“十五”期间尤其是2005年,全市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
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3157万吨,比上
年增长131%,创5年来最高水平。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农民人均纯收入5107元, 比上年增长1524%,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创9年来最高
增幅。 二是农业结构优化,效益进一步提高。8个农产品进入省级农业优势产区。牧菜果三
大支柱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2005年,全市8个区县全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带动全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三
是“三化”进程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7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1家,
共带动基地133333公顷,农户47万户,安置农民工10万多人,农民户均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
入1000多元。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淄博市农业环境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通过省计量
认证和省农业厅检测能力评估,各项检测技术位列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修订蔬菜标准33项,
规范完善3家省级和12家市级标准化基地, 基地面积达85333公顷,畜牧基地125万个标准
畜。 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16个。农业外向化程度提高,2005年全市
农副产品出口创汇1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四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各项农
村政策得到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30多条扶持“三农”的政策,支农财政投入比上年增长
1901%。全市取消农业税和除黄烟外的农业特产税,实现历史性突破;小麦直补、良种补
贴、农机补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农产品品牌奖励、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等政策全面
落实,其中“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42元。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制度,全市98%的村完成延包任务,98%以上的村实行财务公开,有93个乡镇建立村级财
务代理中心。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
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个机制建设、两个差距拉大和三个不协调”。“一个
机制建设”: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两个差距拉大”: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全市
城乡收入差距已由1998年的183∶1扩大到2005年的236∶1, 收入差距由2444元扩大到
6925元,8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183%。二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全市收入最高乡镇
是最低乡镇的25倍,全市三分之二村的收入水平还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三个不协调”:
一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二是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三是资源和国民收
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
面临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一小、二少、三弱、四低”。“一小”:指市场主体小。
优势农产品产区规模和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二少”:即农业投入少、农
村集体收入少。 农业发展长期投入不足,农户贷款难,全市农民人均农业贷款不足100元,
年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不足60元。农业税费减免后,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和公益性事业建
设难度加大。“三弱”:即农业发展能力弱、农业工作手段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四低”:即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产品加工增值比重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就业率低。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三、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开好头、起好步
2006年重点实施八大农业工程:
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重点培育50个农业龙头企业,增强
其对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继续实行“一贴一补三奖励”扶持政策。
二是实施产业升级工程,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粮食生产重点发展66667公顷优质
专用小麦、33333公顷专用玉米和20000公顷杂粮生产,实施好3333公顷粮食超高产及吨半粮
技术开发项目, 确保全市粮食总产保持在110万吨以上。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第一支柱产业来
抓, 重点发展牛、羊、猪、鸡、鸭、兔等六大体系。新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3333公顷。
林果业重点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培育果品品牌。
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加快城镇化步伐。重点抓好张店、临淄两个省级项目区
4000个农户的科技培训,带动农户1万户;通过绿色证书培训,使5000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
四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成5667公顷中低产田改造
和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任务; 做好2003、2004年项目的整改提高工作,迎接省和国家的
三年总验收;搞好博山、高青和沂源733公顷中低产田综合治理试点。
五是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业技术示范体系,抓好10个示
范镇和500个示范户建设。重点推广30项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实用农业技术。
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继续深化农技推广和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六是实施扶贫开发工程,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力争完成扶贫项目1050个;组织好对口帮
扶99个贫困村,力争项目区农民收入增长10%以上,实现12万人脱贫。
七是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生态
家园富民” 项目建设, 争取推广建设“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圈、改厕)沼气池
3000个。
八是实施农村稳定工程,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切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的
合法权益。继续搞好农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严格执行农民负担“一票
否决”制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加强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
管理,维护农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