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rec=78&run=13

综述
1987年全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方针,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
发展,深化内部改革;全面推行经理(校长、站长、所长)负责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乡镇农机站走“管理、服务、
经济一体化”的路子,逐步办成经济实体;农机经营部门扩大横向经济联合;继续改革管理制度,改变单纯靠行政
管理的老办法,初步确立了综合运用行政、法规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的新机制,工作重点逐步转向服务。随着改革
的深入,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沿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向发展,农机装备能力持续增长,服务领域逐步扩
大,经营结构渐趋合理,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981年内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9.3千瓦,每个农户平均占有
2.36千瓦, 居省内领先地位。农业机械总值达到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用拖拉机2.3万台,304846千瓦,分
别比上年增长12%和8.1%。农用汽车4959辆,与上年基本持平。机引田问作业机械(不含拖车)25297台(件),比
上年增长12%。农业生产的耕、耙、播(小麦)、灌溉、脱粒、运输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继续保持在80%以上。
小麦机收4.93万公顷, 占麦田面积的50.3%,比上年增长7.6%。玉米机械中耕灭茬、机械秸杆还田、小麦精播半耕
播、机械旱田沟麦播种等项目均有新的突破。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70%以上。
年内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2.79亿元, 比上年增长12%;纯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上交利税2043万元。
农机经营结构发生了变化。国营站拥有拖拉机31台,占拖拉机总数的0.1%;比上年下降0.1%;经营收入401.88万元,
占总收入的1.44%。 集体经营拖拉机3014台,占总数的13.1%,比上年降低3%;经营收入5568.18万元,占总收入的
19.96%。联户经营拖拉机481台,占总数的2.1%;经营收入2230.97万元,占总收入的7.99%。户营拖拉机19413台,
占总数的84.6%; 经营收入19663.46万元, 占总收入的70.48%。 1987年联户经营大幅度减少,单位数比上年下降
56.55%, 独户经营明显增加,户数比上年增长1.5倍。这种经营格局,进一步适应了现行农业生产体制和土地经营
规模,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服务领域
1987年的乡镇农机组织建设,继续贯彻“三结合三为主”(即管理与服务结合,以服务为主;行政手段与经济
手段结合,以经济手段为主;官办与民办结合,以民办为主)的精神,实行管理、服务、经营一体化。围绕发展农
村商品经济,积极开展农机的供应、维修、科研推广、培训、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项业务,把服务落实到基层。
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到年底,全市乡镇农机组织共106个,其中农机管理站97个,
达到乡乡有站。 开展综合经营服务的46个站,年经营收入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5.5%,纯收入增长8.2%。有38个
站实行“两站合一”(拖拉机站与农机管理站合并建立农机管理服务站)。有20个站已成为经济实力较强、服务功
能比较齐全的经济实体,开展了农机管理、技术咨询、新机具推广、配件供应、机具维修、机手培训等服务项目。
全市有1499个村建立了农机服务队(组)或配备了农机管理员,占总村数的77.6%,比上年增长59%;农机专业服务
组织达到1058个,农机队伍发展到72851人,比上年增长37.4%。到1987年底,全市农机系统已基本建成由市区(县)
乡(镇)三级农机管理组织构成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由6处国营农机供应公司和250个基层供应点构成的农机供应
服务体系, 由7处国营拖拉机维修站和792个基层农机维修点构成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由市农机职工中专学校和6
个区县农机化学校、农机研究所构成的农机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了上下结合、纵横联系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农机服
务网络,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建设现代化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占英)

市级农机化区划和农机化发展战略研究通过鉴定
市级农业机械化区划在1986年典型调查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 形成了7万字的综合材料《淄博市农业机械化区
划报告》和专题报告、成果图各4份。1987年通过了市科季组织的鉴定。
“淄博市城郊型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系省下达的课题。从1986年开始,市农机服务公司在山东农业机械
化学院帮助下,在大量调研、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写出了十个专题报告和一个综合报告,共12万字。研究报告所
阐明的观点和结论,多数已被有关领导部门采纳并用于指导农业机械化工作。利用这些成果,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
发表文章4篇,参加全国、省、市级学术活动4次,并宣读交流了论文。其中综合研究报告《淄博市城郊型农业机械
化战略研究》在全国农机化发展战略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论文进行了交流,受到好评,并被编入《全国农机
化发展战略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出版。该项研究课题于1987年通过省农机服务公司组织鉴定,认为“该项研
究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有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肖玉茹)

农机供应公司深化改革,增强活力
1987年,全市6处农机供应公司普遍实行经理负责制,对外加强横向联合,拓宽购销渠道,开展农村市场调查,
扩大经营范围;对内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明显提高。全年完成销售额6701.2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农机分公司完成2186万元,比上年增长47.6%,创
历史最高水平;完成购进额6404.9万元,比上年增长5.56%,其中分公司完成2146万元,增长54.5%;商品销售毛利
完成488.7万元, 比上年增长15.02%;利润完成123.7万元,比上年下降9.91%(因1987年提取商品削价准备基金,
商品流通费用相应增加)。各区县经营情况普遍好于往年。
1987年农机供应企业强化商品意识,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过去“农民需要什么就组织供应
什么”转变为“农民和乡镇企业需要什么就组织供应什么”;由过去“单一经营”转变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由过去“包购包销”转变为“按市场需要组织供应”等。在1986年与“五拖一动”(上海、洛阳、潍坊、青岛、山
东拖拉机厂和莱阳动力机械厂)横向联合经营,扩大拖拉机及配件货源的基础上,各公司组织人员下乡调查,根据
农村需求扩大经营范围,新增了建筑机械、储油、储酸碱等设备项目共20多种,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市农机供应点
已有250处,比上年增长25%。分公司在张店王舍、邹平县临池、青岛崂山设立销售点,并建立了信托贸易公司,推
动了供应业务的开展。

(阚玉珊)

农机科研推广取得新成果
1987年农机科研推广工作,重点抓了面广量大、易于推广、效果明显的项目。有五项通过市级鉴定,有些新机
具填补了省内空白。
一、小麦半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此项技术适合小麦高产栽培的农艺要求,可达到增产、省种的目的,经济效
益显著。 1985年在淄川、桓台试验示范,三年累计推广3.1万公顷,其中1987年推广2.2万公顷,比1986年增长1.5
倍。实验证明,在高产地块实行半精播一般比常量播种每公顷可节约种子60—90公斤,增产375—600公斤。淄川区
农机所推广此项技术起步较早, 用2BX—9A型谷物播种机改制的半精播机,成本低,维修方便,能满足农艺要求,
经济效益显著。该项技术于1987年10月通过市级鉴定。
二、旱田小沟麦播种机械化技术。旱田小沟麦播种是我国近几年推广的一项小麦增产技术。1985年在淄川区试
验示范,1986年大面积推广,1987年推广0.32万公顷,比1986年增长1.2倍。推广使用旱田小沟麦播种机100台。实
验证明, 旱田沟播比畦播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公斤以上。省农机服务公司已将该项技术作为重点项目在全省推广。
淄川区寨里镇研制的旱田沟麦播种机可实现深播浅盖的技术要求,能蓄水纳墒,保墒保苗,挡片抗寒,有利于提高
地温,促使麦苗早返青,其播种规格适于间作套种,两季都能增产。1987年通过市级鉴定。
三、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1981年开始推广,1987年推广面积达2.91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0%。引
进推广大型还田机200台,淘汰了部分小型机具。据对连续还田地块考察,一般增产粮食10%左右。省农机服务公司
已将该项技术作为重点项目在全省推广。张店区农机局研制的4JF—430型玉米秸秆还田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
便,与小拖拉机配套等优点,便于推广应用。1987年通过市级鉴定。
四、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引进、试验、示范。1987年张店、临淄两区引进5台北京产4LZ—2.5型小麦联合收割机,
当年收割小麦120公顷。该机割幅2米,可一次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选、装袋和秸秆粉碎还田等项作业。联合收
割效率高、节省费用,简化操作、损失少,是小麦收割的发展方向。为了推广小麦联合收割机,市政府、市农机服
务公司分别召开了现场会,进行示范。
五、谷子半精量播种机。淄川区农机所研制的2BG—1型谷子半精量播种机,是以播谷子为主,亦可播种玉米、
大豆、高粱等作物的小型人力机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解决了长期以来谷子间苗费工费力的难题,填补了省内
谷子播种机具的一项空白。1987年通过市级鉴定。
六、 液压翻转双向犁。张店区农机局主持研制的1LYS—330型液压翻转双向犁与铁牛—55型拖拉机配套,是铧
式犁的一种新机型。可双向操作,耕后地面平整,不留墒沟。采用液压翻转,灵活可靠,能达到或优于同类单向犁
的耕作质量要求。1987年通过市级鉴定。桓台县建材厂生产的1L—220J型全自动翻转双向犁也受到农民欢迎。

(肖玉茹)

农机维修形成网络
1987年全市有农机维修网点741个,其中国营7个、集体176个、个体558个。市及区县农机管理部门根据农牧渔
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针对各级维修点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开
展了等级审核发证工作。全年共审核发证636个单位,其中高级维修点25个、中级维修点168个、初级维修点443个。
在组织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对1320名修理工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获个人维修技术级别证书的1045名,其中2—4级
工994名,5—8级工52名。全市6处国营拖拉机维修站贯彻“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方针,修理拖拉机2964台(次)、
汽车190辆(次)、其他农机具4233件(次);年总收入503.8万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利润39.06万元,比上年
增长23.2%,其中农机维修利润13.9万元,比上年增长64%。全市48个乡镇维修点,全年修理拖拉机7342台(次)、
汽车4038辆(次)、其他机具11792件(次);实现产值725.15万元,利润119.51万元,上缴税利34.86万元。村维
修点128个, 修理拖拉机5890台(次)、汽车8188辆(次)、其他农机具11792件(次);完成产值1245.58万元,
利润329.22万元, 上缴税利96.57万元。个体维修户504个,修理拖拉机20715台(次)、汽车4831台(次)、其他
机具54127件(次);实现产值561.15万元,利润210.89万元,上缴税利30.95万元。

(阚玉珊)

推行农田柴油“管理、供应、节约”一条龙
1987年,全市农机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全省农用柴油管理会议精神,积极推行油料年度计划一次分配到户,分季
供应,让农民“一年早知道”的管理办法,推广农用柴油“管理、供应、节约一条龙”的经验,加强了组织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 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农用柴油管理体系。1987年省分配计划内农用柴油2.165万吨,粮食挂钩奖励
柴油4071吨,均及时分配供应到农民手中。组织计划外农用柴油3800吨,缓和了供需矛盾,保证了农业生产需要。
同时抓了节油工作。
桓台县耿桥乡农机管理站和西雅河村实行农用柴油年度计划一次性分配到用户并张榜公布的做法,效果很好,
便于农民有计划地安排使用有限的油料,保证农田柴油指标与用户兑现。1987年下半年,各区县都推行了这一办法。
有12处乡镇供油点搞了试点,把管理、供应和节约工作结合,收到了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987年试验推广了节油新技术—195型柴油机CL油量限制器。 经过对63台泰山—12型拖拉机进行坡道、平路、
耕地、 播种、秸秆还田等不同作业的节油试验,效果明显,平均节油率为13.18%。全年共推广1.2万个CL油量限制
器,按每台泰山—12型拖拉机年耗油1.3吨计算,可节约农用柴油2100吨。
金属清洗剂是国家经委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用清洗剂代替汽油、柴油清洗金属零部件既安全又节油。经试验,
1吨清洗剂可代替20吨汽油或柴油。1987年全年共推广清洗剂15吨,节约油料约300吨。

扩大监理范围,促进安全生产
1987年,农机安全监理部门深入贯彻农牧渔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意见》,在搞好年审、
开展面上法规教育的同时, 重点抓了三项工作:(1)扩大监理范围。全年共检验脱粒机8100台,对其中不符合安
全要求的1374台进行改装,培训了操作手,达到一机一手,发给牌证,基本杜绝了脱粒机人身伤亡事故。柴油机、
联合收割机的检验发证、 培训操作手等工作,也已着手进行。(2)组织安装小四轮拖拉机气刹车装置。全市共安
装1.2万台, 占保有量的75%,进一步消除了事故隐患。(3)继续开展拖拉机功率、油耗检测。全市共检测泰山—
12型拖拉机1.44万台,对其中6480台功率低、油耗高的发动机进行了调整。至此,1986年以前的小四轮拖拉机已基
本检测一遍。通过检测调整,拖拉机功率平均上升1.1马力/台,油耗下降23.8克/马力·小时。相当于净增594台
泰山—12拖拉机,节油700吨。这一工作,淄川区农机服务公司成绩突出,被评为全省检测节能先进单位。
1987年农机安全情况明显好于往年。全市共发生农机事故10起,比上年下降33%;事故率为0.5起/千台·年,
比上年下降30%; 死亡9人,比上年减少40%;死亡率为0.45人/千台·年,比上年下降37%;重伤1人,比上年下降
85%;重伤率为0.05人/千台·年,比上年下降83%;直接经济损失6500元,比上年减少64%,损失率为380元/千台
·年, 比上年下降58%。市农机安全监理站被省农机服务公司评为“农机安全监理先进单位”,被市人民政府授予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肖玉茹)

市农机职工中专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1987年,市农机职工中专深化改革,面向企业,面向生产,面向社会,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拓宽了路子,
增强了活力。全年新招学生234名(上年有学生146名)。在师资少(16名教师)、校舍不足(仅3600平方米)、资
金缺、设备差的情况下,采用全日制、业余班、电视教学等多种形式,开设三个专业、八个教学班,并针对成年人
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被省职教委评为“全省职工中专教育先进集体”。
该校坚持“一要改革、二要发展”的原则,首先扩大招生范围。由原来只招收本系统干部、职工,扩大到厂矿
企事业、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和社会待业青年。在办学形式上,除脱产全日制外,扩办了业余班和电视教学班,较
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和校舍不足的困难,增强了教学能力。1987年内从社会新招的7个全日制班、182名学生中,有
电视中专班1个、学生38名(全是应届初中毕业生);职工业余班1个,学生48名。同时,学校坚持“以学养学”的
路子, 自筹资金10余万元,加上财政投资3.5万元,搞了教学楼的水、电、暖等设施配套,扩大了教学规模,并建
实习厂房120平方米,购置了实验设备,办起了附属工厂。

(阚玉珊)

各区县农机教育改革见成效
1987年,全市有6处区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共有教师27名,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80%。一年来,各学校积极
推行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自主权,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常年办学,积极为农村培训农机人员。全
年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84期, 培训各类农机人员8284人,比上年增长19.9%,其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50期,
新培训驾驶员3061人,复训1733人,培训村农机管理员294人,农机修理工235人,各类农具手2689人,为驻地部队
培训军地两用人材272人。各学校为增强教学效果,还普遍开展了电化教学。
为提高教学水平, 市公司在1987年5月份举办了区县校际教学观摩活动,从中推荐两名教师参加省农机服务公
司组织的教学观摩评比。淄川区农机化学校教师张继红在这次教学观摩评比中获全省第一名。

(阚玉珊)

张店区列为全省农业机械化试点区
1987年,省农机服务公司确定张店区为全省四个先行一步实现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区)之一。省公司组织市区
农机部门及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的有关专家对张店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劳力结构、农机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作了
全面考察和分析论证,制定了区级、乡镇和重点村的农机化发展规划,组成了以区政府、市农机服务公司、区有关
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和试点办公室,举办了试点骨干培训班。“三夏”、“三秋”期间组织实施了小
麦机收、中耕灭茬、玉米半机械化套种、喷灌、小麦精少量播种、玉米秸杆还田等十几个作业项目的机具推广和试
验示范,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

(肖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