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rec=171&run=13

1987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987年, 桓台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全县社会总产值实现
109649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8798万元,增长32.4%;农民人均收入651元,比上年增加66元;
职工年平均工资1244元,增加96.58元。
1987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9472万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27720万元,增长70.9%。县属、
乡镇办工业企业分别实现利税1977万元、 770万元, 比上年分别增长42.3%、 20.3%。年内乡镇工业企业完成投资
4256万元, 比上年增加639处,总数已达1932处。全县工业结转、续建、新开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942万元。水
泥建材总厂被批准为省级先进企业, 酒厂、轻工机械厂被评为市级优秀企业,17个企业达到3级计量标准,乌河特
曲酒获省优质食品称号。
198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9326万元,比上年增长4%。粮食公顷产9600公斤,比上年增加13公斤;总产25979.9
万公斤, 比上年增加608.67万公斤。 蔬菜面积发展到1692公顷;牛、羊、兔饲养量分别达到10251头、12905只和
27367只,分别比上年增加6373头、4105只和7323只。鲜鱼产量达424吨,比上年增长30.9%。立体田开发达201公顷,
跨入省先进行列。全县修防渗水渠57万米,增打机外380眼;集资1027万元,完成了引黄补源第二期工程。
建筑队伍, 1987年发展到5.5万人,完成建筑安装产值3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2%;劳务收入11500万元,比
上年增长15%;竣工面积143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和优良品率分别达80%和15%以上。承建的省外贸大厦丰体_T程竣
工; 济南燕子山小区会战工程和山东省体育中心项目也受到好评。并有200人进京承建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楼和教
学楼,技术素质和施工装修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987年, 全县财政收入完成2654.1万元, 比上年增收10.0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3556万元,比上年增长
33.7%。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年末达19273万元,比年初增长44.8%,其中农村储蓄余额12899万元,增长27%。流通领
域活跃,各类服务网点达1148处,比上年增加194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031户,比上年增加3119户。
城建方面,1987年县城修通县医院南面东西柏油路,完成了县城排污第一期工程。程控电话大楼具备了装机条
件。 实验小学、建筑技工学校分别招生开学。桓台宾馆大楼已开业。城区新建职工住宅4312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
管道1.559米。
此外,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县建立了鲁中热管应用研究所、特种铸铁研究所。蠕
墨铸铁蠕化剂的筛选研究及其应用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通过部级鉴定,获省科技
成果三等奖。在教育、卫生等方面,已完成中心联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并有489名学生被中专以上学校录取。 乡镇卫生院已全部下放到乡镇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16%。以内。
在文化活动方面,全县第一个农民营业性舞厅开业,华沟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民轻音乐团。国画《亘根》由文化部推
荐参加巴拿马国际美术交流展览。 王士祯纪念馆增加库存文物700件, 其中一级品5件,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
18000人次。

(田家美)

引黄过清补源第二期工程竣工
引黄过清补源工程是桓台县水利建设史上规模较大的项目。作为第一期工程的小清河倒虹吸、岔河公路桥、溢
洪堤涵洞、曹家生产桥等工程早在1983年完成,由于种种原因,其余工程未能续建。1987年4月8日,省委书记梁步
庭现场视察后,会同淄博、惠民两地市主要负责人协商,确定1989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总计投资2447万元, 其中本县集资1027万元。为尽快发挥工程效益,桓台县强化工程领导力量,7
月20日完成了测量定线, 下旬开始了高青县境内的15座建筑物施工,并对沿途20.15公里的干渠迁占作了细致的准
备。 9月25日在马桥乡施工现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有代省长姜春云、市委书记赵志浩等出席。施工期间,来
自东营、荷泽、临沂等十几个市县的民工和中国第八建筑工程局、黑龙江农场管理局以及解放军某部参加了施工,
总计动员劳力1.5万余人,施工机械349台,各种车辆4500余辆。经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11月28日完成了干渠土方
施工任务,使第二期工程竣工。
二期工程总计用工46万个, 完成土方137万立方米,建筑物15座,砖石砌体4545立方米,混凝土1112立方米。
工程放水后每年引入桓台境内的水量可达1亿立方米, 效益面积可达2.65万公顷,其中自流灌溉面积5420公顷,提
水灌溉1.07万公顷,引黄补源面积1.03万公顷,并为扬水南去支援邻区用水创造了条件。

(刘庆镇 薛廷仁)

建筑企业推出四项改革措施
以“建筑之乡” 著称的桓台县建筑企业,1987年先后推出股份制、劳动保险制、合同制和设备租赁制等4项重
大改革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一、股份制经营。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企业内涵改革,首先是在经营好、效益高的乡镇建筑公司推行的。一
般是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依照所有制关系,确认股权,划分股金,然后将固定资产净值按一定比例确定集体股金
和个人基本股金的数额。个人股则按工龄长短、技术高低、贡献大小等划分享受基本股金的多少,一般高者不超过
三股,最低为一股。实行股份制后,职工收入分为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两部分,把个人利益和企业经营好坏更紧密
地联系起来,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二、养老保险制。是由各单位参照保险公司有关规定,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制定劳动保险细则,对保险金来
源、使用办法以及退休年龄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到1987年底,大部分乡镇建筑公司都办了养老保险,入保人数已达
3000余人,投保数额达100余万元。据测算,入保职工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90——160元,解决了职工老有所养
的问题,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三、用工合同制。1987年,全县13处乡镇建筑公司都已实行。所有技工、壮工都与公司签订合同,能进能出,
优化了职工队伍,工人政治、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设备租赁制。在1987年内,县建筑公司成立了设备出租公司,对企业内外一律实行设备租赁经营,使设备
完好率达85%,利用率达65%,9个月营业收入46万元,获利15万元。索镇、新城、侯庄等的乡镇公司,年内投资968
万元购置设备,开展租赁业务,年创利356万元。
上述四项重大改革措施、激发了建筑企业的蓬勃生机。全年完成竣工面积143万平方米,实现建安产值3.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劳务收入1.15亿元,增长11.5%。

(刘庆镇 魏宽凡)

商品粮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桓台县是1986年被首批列为全省商品粮基地的县之一。根据省政府批复的各项建设项目和分年度实施计划,自
1987年起, 三年内计划投资400万元,需完成兴建和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良种生产基地、建立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以及购置部分农机培训教学设备等四项建设任务。
截至1987年底, 已建成地上防渗渠58.1万米,占计划数的37.2%。建地下防渗渠1.3万米,占计划数的65%。打
机井380眼,占计划的135.7%,超额完成了任务。机井配套建设完成918眼,占计划的65.6%。良种场增打深井7眼,
提前完成任务。维修晒场400平方米,占计划的33%。农机培训教学设备已经购进,植保专业队已经成立。另外,本
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提前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2台,“铁牛-55”拖拉机1台。属于1988年计划内的化验室维修和病
虫害测报站建设任务亦提前完成。
桓台商品粮基地县建设, 目前已使农业生产收到较好效益。防渗渠节水、节能、节时、节地均在30%以上,累
计每年节约资金142.2万元。改善良种场的生产条件,减少了良种的霉烂、破碎、损失,保证了对全县的良种供应。
培训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6500人次,提高了农业技术服务的质量。通过实行吨粮田开发,推广小麦精播高产栽培
技术、玉米“一换二增”等新技术,使全县粮食公顷产由1986年的9405公斤增加到9600公斤,公顷产、总产均创历
史最好水平。小麦已出现公顷产9397.5公斤的高产地片。玉米公顷产已出现9750公斤的地片。全年亩产过吨粮的百
亩方田已有若干个。

(刘庆镇 罗大成)

机井节水节能试验通过部级鉴定
1987年4月25—27日, 中央水利电力部在桓台县召开了北方13省、市水利鉴定验收会议,确认桓台县的机井节
水、节能试验成果达到了部级要求,在全围有一定推广实用价值。
该项试验自1984年春开始至1987年春结束,历时三年。其间,共测试机井4060眼,改造机外3326眼,使平均装
置效率由27.48%提高到38.03%,其中1000眼示范井平均装置效率由29.02%提高到41.23%,达到和超过了部级要求。
三年共修建各种U型防渗渠道35万米, 控制面积4667公顷,使渠道水的利用率由63%提高到95%。通过对畦田规格的
灌水试验,确定了桓台县畦面宽1.5—1.65米、长在30—40米为最佳规格,并在全县推广这种标准畦面积2.23公顷。
通过长期试验观测,取得了4个乡镇地下水动态和可采量的资料参数。
经试验改造后的机井及其配套,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每眼机井每年可节约费用198.44元。对2224眼机配
井的改造,一年可节约柴油963.56吨。对1102眼电配井的改造,一年可节电180万度。修建U型地上防渗渠道,每公
顷平均投资172.5元,可节约开支134.5元。

(刘庆镇 薛廷仁)

乡镇建筑队进入北京建筑市场
桓台县建筑工程总公司邢家建筑公司是一支设备精良、 技术力量雄厚的乡镇施工队伍。1987年9月,经国家建
设部推荐、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批准,首次代表“建筑之乡”桓台县进入北京建筑市场,承建中国科学院外国专
家楼。该项工程也称“李政道、牛满江宾馆”工程。此楼高17层,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造价1.2亿元,高级豪华装
饰在目前我国是高水平的。“李政道、牛满江宾馆”工程建成后,在首都将成为代表“建筑之乡”的活广告,将继
续拓宽北京建筑市场,为实现“立足山东、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魏宽凡)

民俗改革成效显著
1987年,桓台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60年代以来抓移风易俗“三起三落”的经验教训,立足实际,着眼建设,
通过深入开展“民俗改革大讨论”,组织“红白公事理事会”以及制订有关规定等具体措施,积极进行民俗改革,
收到了明显效果。
农村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耗资十分惊人,已成为一项公害。桓台县有关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全县一年中去世
不到3000人, 而治丧费用近300万元;结婚的6600多对,办喜事花费竟高达3000多万元,超过了全县一年的地方财
政收入。除经济账外,还污染了社会风气,恶化了人际关系,形成诸多不安定因素。鉴于这种情况,自6月份开始,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民俗改革大讨论”,至9月份,共撰写稿件1381篇,举办讲座208次,报告会54场,出动
宣传车19辆,张贴标语6500多条(幅),编印简报80多期,使群众认识“喜事新办,丧事从简,神事不办”的好处。
大讨论中, 县里还推广了起凤镇把民俗改革与建设精神文明村升级活动结合起来的经验,在全县90%以上的村建立
起“红白公事理事会”,统揽农民的婚丧嫁娶事宜。
为了将民俗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民俗改革的有关规定》,对婚事新办、杜绝买卖
婚姻、改革丧葬仪式、提倡厚养薄葬、破除封建迷信等,作了14条明文规定。并将此规定印了10.5万份,农村每户
一张,城市人手一份。各乡镇也普遍制订了本地民俗改革的补充规定。对民俗改革中涌现的先进典型,除公开表彰
奖励外,还组织了民俗改革先进事迹报告团,在13个乡镇巡回报告,现身说法,有力地推动了民俗改革向纵深发展。
民俗改革顺民心,合民意,深受农民欢迎,促进了社会风气好转。年内全县结婚人数4799对,死亡2717人,婚
嫁丧葬费用比改革前节省了近1000万元。18周岁以上女青年中有2240人主动退回彩礼,并有6892人写出订婚不要彩
礼保证书; 60岁以上老人中有19421人填写了赡养协议,做到老有所养;119个巫婆、神汉中已有112人主动弃旧图
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桓台县民俗改革的经验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市委、省委分别于10月、12月在桓台县召开移风易俗经验
交流会和座谈会,推广桓台经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等都在显著位置作了报道,全国
25个省、市、县来人来函学习取经。当年,市委、市政府命名桓台县为“民俗改革先进单位”。

(李敏 张忠国)

我国第一台台式铁水电子称量仪研制成功
由淄博市特种铸铁研究所和桓台蠕墨铸铁厂联合研制的“TDC—2A型铁水电子称量仪” ,1987年12月27日通过
省级鉴定。这一产品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多年来,我国铸铁生产厂家一直凭经验粗略估计铁水量,常因误差大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此,省经委
把研制铁水称量仪列为1987年技术开发项目之一,并交给市特种铸铁研究所和桓台蠕墨铸铁厂联合研制,经过近半
年的设计制造和四个月的装机调试,终于研制成功。鉴定会上,来自北京机电研究所、清华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等
单位的20多位专家、教授认为,铁水称量仪适合我国球铁生产工艺特点,具有结构新颖、设计合理、称量准确、计
量稳定、操作方便等特点,对于稳定铁水质量,减少次品和发展我国铸铁业,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会后,有关部
门颁发了鉴定证书,并批准由桓台县蠕墨铸铁厂批量生产,预计年产可达20台。

(刘庆镇 窦乃孝)

桓台宾馆大楼竣工开业
桓台宾馆大楼竣工开业典礼于1987年8月15日举行。省、市、县有关单位180余人到会祝贺并进行经济洽谈。
宾馆大楼座落在原桓台县招待所内,包括主楼、小型停车场及过厅等附属建筑,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丰楼
连同地下部分共有16层,总建筑面积为8651平方米。最高处49.7米,是桓台县目前最高的楼房建筑。
大楼设计先进,配有完备的服务设施。主楼地面层为服务厅、餐厅、休息室、小卖部。各接待层都备有小型会
议室。
桓台宾馆大楼开工1985年3月,投资650万元。它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对各级各类团体和个人的接待能力,将为发
展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