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rec=170&run=13

1987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987年,周村区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重工强农”,加快城市建设,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工农业总产值达134046万元,比上年增长33.7%。财政收入完成6734万元。
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 效益、后劲同步增长,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24786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乡镇企
业完成工业产值34184万元, 增长53%,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7.4%。在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实现
利税2751万元, 比上年增长51%。全区15个乡镇企业重点项目,有12项竣工形成生产能力,11个区属企业技术改造
项目完成10项。 全年开发工业技术进步新产品35种,其中有4种填补国内空白,5种填补了省内空白,4种达到国内
同行业先进水平,1种获部优产品称号,2种在全国评比中获第二名,3种获省优产品称号,6种被评为市、厅级优良
产品。
1987年春旱严重,全区夏粮减产5000余吨。区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以秋补夏”,夺得农业丰收,农村商品经
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达623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458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29.7%。粮食公项产6870
公斤, 创历史最高纪录,总产83961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林业植树100万株,荒山造林672公项,新增果园
126公项,果品产量达331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除生猪有所下降外,其他都有较大发展。大牲畜年末存
养量达4100头,肉蛋鸡46.1万只。
商业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在形成。1987年底,各类商业服务网点达6512处,从业人员
21817人,比上年增加1579处、6196人。年内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4处,基本形成具有周村特色的纺织品、小商品、
茶叶批发市场, 辐射省内外42个地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69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686万元,比上年增长
14.8%,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和资金市场开始出现,资金拆借业务广泛开展,先后从外地拆入
资金7400万元。劳务市场初步建立,为1473名城镇待业青年安排就业。
城乡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先后完成了王潍公路周村段改线铺设工程、火车站东
立交桥引道开通铺设工程、邮电大楼和城区程控电话电缆铺设工程,以及东街、傅后街拓宽等20多项城乡建设工程。
综合开发新建商品住宅28800平方米, 建成1300米长的周村新市场和“一村洞”商业娱乐场,完成了丝绸路和航北
生活区容貌达标以及公共汽车站、东门商业街搬迁等,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逐
步提高。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268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收入677元,比上年增长14.67%;城乡储蓄年末存
款余额达17172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年初增加494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5%。

(彭延旭)

群策群力改善教学设施
周村区过去的中小学教学设施较差,实验教学尤为薄弱。1983年,全区229所中小学,仅有实验室4个,仪器室
7个, 且多集中于城区,成为全市办学条件最差的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区政府提出了“一年规划
设点,二年全面铺开,三年完成农村,四年全区达标”的奋斗目标,从区到各乡镇、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班子,集
中人力物力,狠抓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于1987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任务,较全市规划提前一年。
全区188所农村中小学,已建成实验室135个,总计投资288万元,总建筑面积达17262平方米,受到省、市政府的表
彰和奖励。
周村区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王村镇和彭阳乡分别投资88万元和34万
元, 新建了教学楼和实验室。大姜乡丰乐村群众集资9000元,贾黄乡柳行村7位老人筹资4000多元,许多群众还自
动捐献石料、砂子等建筑材料,资助实验室建设。

(朱湄生)

乡镇企业再登新台阶
以发展乡镇企业著称的周村区,1987年再登新台阶。年初,区政府提出了“一业腾飞,两业突破,三个转变”
(即纺织业腾飞,化工业、纺织机械业突破,乡镇企业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由内向型
向外向型转变)的战略目标,突破地区和行业界限,开展了全方位、大跨度、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先后与京、
津、沪、青等地建立了比较牢固的经济联系,与全国32处大专院校、46个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经济协作关系,促进
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年底, 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01处(乡镇办81处, 村办420处),从业人员达30181人(乡镇办
8704人,村办21477人),并实现了速度、效益、后劲的同步增长,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4184万元,比上年增长53%。
涌现出1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10个超千万元的村,4个超千万元的企业。乡镇工业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1863.6万
元,比上年增加193.3万元;全年完成利润1578万元,比上年增长53.71%;实现税金1290万元,比上年增长50.81%。
年初确定的15个乡镇企业重点项目,有12项竣工,形成了生产能力。大姜乡的周村纺织机械二厂与省有关单位联合
试制的YC442化纤机,南营乡拖内配件厂与电业部门联合试制成功的半自动接地线夹,均填补了省内空白。

(鲍泽春)

股份合作经济试验初见成效
1987年6月,省政府确定周村区为全省四个股份合作经济试验区之一,已初见成效。
周村区的股份合作经济始于1980年。当时,由淄博毛巾厂、区经委和周村公社三家,以股份合作形式合建淄博
毛巾厂周村分厂(现名淄博第七毛巾厂) ,翌年建成投产。此后,区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扶植,至1987年8月底,
全区已有股份制企业或带有股份因素的企业331家, 占乡镇企业总数的22%,共有股金6129万元。在331家股份企业
中, 工业企业221家,占68%;商业企业105家,占30.6%;农业5处,占1.5%。股份构成有企屹之间参股经营、企业
内部集资入股、折股经营、技术入股、复合股份经营、农户之间联股经营等多种类型。
股份合作经济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1987年,全区4个产值超千万元、利润
超百万元的乡镇工业企业,全部是股份合作经营的企业。

(王振声)

外向型经济迈出新步伐
以“天下第一村”著称的周村,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全区工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丝绸为
主,其中丝绸和巾被的出口量占全省1/3。近年来,乡镇企业又异军突起,不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中共
中央提出发展沿海经济战略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外出考察,寻找口岸,广开门路,先后
与中国拉丁美洲贸易总公司签订了长期经济协作协议书,与阿根延签订了销售供应意向书;省外贸总公司投资40万
元, 帮助周村新建一座出口服装厂;省外贸局投资500万元,帮助扩大生产能力;国家农牧渔业部、经贸部和山东
省政府都把周村定为轻纺产品出口基地,这就为周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了它发展外向
型经济的步伐。1987年,全区已建立了十几个出口产品专业生产厂和一个乡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全年外贸收购值
达237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达1200万元,占50%以上,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出口厂家由上年的8个增加到16个,出
口产品由16种增加到28种。

(朱湄生)

租赁经营冲破了旧格局
1987年,周村区商业、供销系统有85处小型企业先后实行了租赁经营,其中商业系统61处,供销系统24处。租
赁经营冲破了大锅饭、 铁饭碗的旧格局,增强了企业活力,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1)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与
租赁前相比,销售额平均增长53.6%,利润平均增长73.83%。(2)店容店貌大有改观。所有租赁企业均整修门面调
整柜台架口,加强商品宣传,提高了吸引力。(3)经营品种迅速增加,一般增加几十种,有的上百种。(4)服务
态度明显改善, 并普遍延长营业时间,开展了送货上门、销后跟踪服务等活动。(5)职工收入普遍提高,平均增
加收入20%以上。

(鲍泽春)

区外贸公司创全市六个第一
周村区外贸公司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团结实干,勇于改革,1987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全市
各区县外贸系统中夺得六个第一: (1)出口产品收购第。全年完成外贸收购额2488.21万元,比上年增长5.45%。
(2) 内贸经营第一。全年完成内贸经营额2068.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7%。(3)内外贸创利税第一。年创利税
161.41万元, 比上年增长5%;上交税金89.6万元,增长41.07%。(4)帮助出口企业扩产立项第一。年内为周村植
物油厂、 前进毛巾厂、周村石油化工厂、淄博染织厂等8家企业扩产立项,投产后可新增出口产值1500多万元,出
口总值达3000多万元。 (5)筹措资金支持乡镇出口企业第一。至年底,已筹集资金254万元,正办理手续的677万
元,正在协商的511万元。(6)财务管理第一。几年来,公司经营的万次业务活动中,均未出现产品积压、亏损和
悬帐、悬案等问题。1987年底,公司财务科被市外贸局评为先进单位。

(王振声)

淄博一棉开全市企业兼并之先河
淄博第一棉纺织厂在1986年兼并濒于破产的周村织布厂后,1987年又兼并了淄博第一针织厂,并使两厂都成为
自己的分厂,开全市企业兼并的先河。
原周村织布厂、淄博第一针织厂,由于管理落后,产品老化,造成产品积压滞稍,连年亏损。织布厂月亏损额
达万元,负债24万元;针织厂贷款、负债额已超过固定资产值263.72万元,资不抵债。而淄博一棉是拥有3000多名
职工、4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大厂,产品、技术资金、管理经营均有优势,并向企业集团方向发展。为救活织布厂
和针织厂,经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双方协商,由一棉兼并,两厂人员、财产、债务等转到一棉,成为一棉的分厂,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企业兼并后,一棉选派了懂技术、会管理的干部,改组了两厂领导班子,并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更新设备,调
整产品结构, 调动了两厂职工的积极性,迅速扭亏为盈。1987年,分别实现利润18.74万元和2.89万元,甩掉了亏
损企业的帽子。 而淄博一棉年产值达6147.71万元,比上年提高15.25%;利润额达753万元,增加34.4%。兼并双方
都很满意。
一棉对被兼并厂的职工一视同仁。年内投资30万元,为两厂职工建起宿舍楼一幢;还为已婚职工配备了液化气
罐;对退休职工与本厂退休职工同等待遇。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两厂职工收入亦随着进一步增加。

(鲍泽春)

周村新市场建成使用
明崇祯九年(1636年)设立的周村大集,原在城区的下河等处,数百年历久不衰。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旧集市狭窄的街道已难容纳。为此,区政府于1987年4月,投资10万元,选定周村北郊的工农六路为市场新址,
经3个多月的施工建设,新市场于7月建成使用。
周村新市场东西长1500米,宽30米,占地面积达45000平方米,是目前全区最大的市场。场内设有建材、木器、
牲畜、 旧货等8个市口,可容2000多个摊位。市场两端已建成百余问售货棚,形成固定的摊点群,每逢集日,除当
地赶集群众外,邹平、章丘、桓台、莱芜、博兴等邻近县市的客商亦云集于此,上市人数近5万,日成交额达6万余
元。

(王振声 孙廷庆)

“两街拓宽一路达标”,增强了城市功能
周村城市建设在1986年完成“三街一场”建设后,1987年又提出“两街(东街、傅后街)拓宽,一路(丝绸路)
达标”的新任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均已完成,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功能。
东街拓宽工程, 全长669米,路宽由7米展为24米,总投资110万元,动迁居民85户,拆房257问,计划工期120
天,实际只用了47天,提前完成了任务。
傅后街拓宽一期工程, 全长1300米,路宽由7米展为40米,动迁企业14家,居民97户,拆房8882平方米,10天
搬迁完毕,3个月道路竣工,三板块式马路直通城中心,结束了多年西门不通车的历史。
丝绸路容貌达标。该路是1985年后开辟的新路,全长2.5公里,建筑红线为40米。为使该路容貌达标,1987年,
动员了沿路32个单位, 拆房172间、围墙685米,整修路面2500平方米,新铺人行道1万平方米,改建透景围墙2112
米, 植草绿化1900平方米,装饰街景2928米,使2.5公里长街焕然一新,沿路20米宽的游园绿地芳草如茵,花红柳
绿,省领导同志曾誉为“五里长街五里园”,已由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达标路。

(鲍泽春)

维尔舒毛毯畅销国内外
1986年3月, 淄博毛毯厂从日本、联邦德国引进80年代先进生产线,当年投产,定名“维尔舒”牌毛毯。同年
10月在沪畅销,一鸣惊人。
1987年, 该厂生产“维尔舒”20万条,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有3万条远销科威特等中东国外市场,
年创汇87万美元,实现利税5706万元。
这种毛毯是国际市场紧俏商品, 目前国内仅有4家生产。淄博毛毯厂勇于开拓,创出世界一流产品的事迹,受
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重视。 1987年6月21日,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来厂视察时,盛赞该厂领导的胆识,并挥毫题
词:“团结实干,争创一流”。

(王振声)

全市第一家乡镇级农村合作基金会
1987年10月6日, 全市第一家乡镇级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周村区贾黄乡宣告成立。至年底,该会已拥有流动资金
30万元,对集聚农村闲散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贾黄乡农村合作基金会成立后,广开融资来源,首先抓了农民最关心的历年陈欠款清理兑现工作,制定了归还
欠款的各项具体规定和相应的计息标准,并在陈欠款较多的柳行村试点,仅10天时间,全村161户、43100元的债权
全部清理,共收现金10100元,办理“欠转贷”33000元。与此同时,对全乡单位和个人拖欠的上交承包款、集体财
产折价款等集体债权32.7万元,分期收回后纳入基金会管理。另外还拆借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资金10.2万元,使合
作基金会的流动资金达30万元。
本着边收边放,开展资金融通,支援商品生产的原则,贾黄乡合作基金会已累计投放资金9.75万元,先后扶植
柳行、 山子两村建起了可饲养700头生猪的养猪场,扶植李家村建起了20公项的园艺场,还扶植60户农民发展菜牛
150头等,深受农民欢迎。

(彭延旭)

个体劳动者的新贡献
几年来, 周村区个体经济在政府的扶植、 支持下发展迅速,个体劳动者在搞活经济中作出新贡献。据统计,
1987年,全区有证业户已发展到8637户,从业人员16529人,全年向国家交纳税金379万元,工商管理费33万元,认
购国库券4.2万元,债券3万元。尤为可喜的是在个体劳动者队伍中,已涌现出一批精明强干的私营企业家。如王村
镇的毕恩德开办的铆焊厂和贸易公司,雇用70多人,拥有资金50万元,成为相当规模的私营企业。周村乡徐庆彬开
办的五金塑料厂,产品远销匈牙利、波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并给美国试制成功了玫瑰牌千
层托架,一年来,外商订货额已达100万元。

(彭延旭)

大酥烧饼香飘全国
周村大酥烧饼历史悠久,驰名全国。它形圆薄脆,香酥可口,具有独特风味,久贮亦不变质,且营养丰富,是
馈赠亲友的佳品。1980年,周村食品厂的大酥烧饼被评为部优产品,列为全省名吃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
高,需求量与日俱增,周村食品厂虽不断增加产量,仍然供不应求。因此,一些生产大酥烧饼的厂家应运而生,其
中以区粮食局食品加工厂为最大。该厂仿效周村食品厂的制作工艺,严格把握配料标准,定期检查化验,并实行产
销一条龙服务,赢得顾客的赞扬。该厂产品除广销省内各地外,每月有17万包远销北京、天津、江苏、云南、吉林、
内蒙等省、市、自治区。

(朱湄生)

企业简介

周村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成立于1958年,曾与区商业局两度合署。1975年9月后又分署至今。全系统有1510名职工,20个核算单位,152
个经营网点。经营建筑面积23452平方米,仓储面积27018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87.7万元,自有资金812.1万元,
运输车辆38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社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深化改革,推行和
完善各项经营制度。 在下属118个经营单位中实行了利润承包制,对24个偏远、微利、亏损的门店实行了租赁制;
全面推行了风险抵押和零售门店的劳动力优化组合;20个企业全部实行了经理(主任、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不
同形式地实行了浮动工资制;对管理人员实行了以考勤、考德、考能、考绩为内容的政绩考核和岗位责任制;干部
由任命制改为选举、聘任制;职工实行了合同制。在经营中,采取“内联外合,内扩外招”的办法,充分发挥供销
社上下相连,经营广泛的合作优势,发展项目,扩大网点。至1987年底,先后与厂商合作办起购销网点42处;与乡
村合办生产加工厂9个;与银行合办储蓄所3处;与个体和社会其他团体合作办照像、饮食、修理、文化等服务项目
12个;与农民合办建筑队1个;与卫生部门合办爱国卫生服务站1个。共扩大网点68处,增加生产经营1493万元。地
处城区中心的观海门商场、鲁周商场,营业面积共计6000多平方米,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该社还改革了经营方式,
由过去单纯的一买一卖,转向综合经营,实行批发零售一齐上。1987年全区供销社系统批发额占销售总额的45.6%。
通过大力开展深购远销,先后与省内外1000多家工商企业建立了比较固定的购销关系,1987年一年来从工厂进货额
达4068万元。该社还采取自办和联办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商办工业,先后办有饲料加工、油料加工、耐火材料加工、
木器加工、 蔬菜腌制等13个项目,年产值300多万元。该社还围绕提高企业、社会两个效益,开展综合服务。服务
形式由一种变为多种,包括信息服务、运输服务、仓储服务等。服务组织也多样化,如区联社以乡镇企业服务公司
为依托,成立有“葡萄生产者协会”,通过它为葡萄种植户提供服务,促进了全区葡萄生产的发展。服务领域则由
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第三产业。在重点狠抓农业生产资料的同时,加强为乡镇村办企业服务。上述综合服务,为
全区农村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 全区供销系统购进额完成7876.2万元, 占年计划的131.5%; 销售额完成8582.2万元, 占年计划的
130.1%; 利润完成152.9万元,占年计划的143.6%;实现利税87.1万元。区联社常委被区委评为先进党委;区联社
被区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并连续4年被市社评为先进单位,还被省社命名为文明单位。
地址:淄博市周村城北路
电话:周村2571
主任:韩志顺

(李修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