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2&rec=168&run=13

1987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987年,淄川区以改革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区社会总收入达到
156371万元,比1986年增长39.6%;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6596万元,比上年增长50.89%;总收入过亿元的乡镇,由上
年的4个增加到6个; 总收入超千万元的村由上年的9个增加到21个;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村,由上年的20个增加到37
个。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206元,比上年增加42元;农民人均收入737.91元,比上年增加68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 比上年增长53.9%。其中区属工业完成3316万元;乡镇办工业完成22317万元,比上
年增长37.39%;村办工业完成43468万元,比上年增长60%;村以下工业完成3903万元。区属和乡镇办工业完成利润
1259万元,比上年增长3.96%,其中区属工业完成利润124。万元,比上年增长15.89%;乡镇办工业完成利润1135万
元,比上年增长2.81%。年内有2项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20多项产品被评为省市优良产品;出口创汇产品由12项增
加到18项,出口额完成802.9万元,比上年提高26.1%。财政收入完成655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63%,地方财政支
出1734万元, 比上年降低10.03%。各项存款达46376万元,比上年增加12500万元。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8713
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区营业性车辆达到5152辆,完成货运量803万吨,完成货运
周转量9391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7%和65%。
农业总产值13502万元,比上年增长5.9%。粮食生产在粮田面积减少867公顷和遇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
夺得公顷产6225公斤、 总产13983万公斤的好收成。畜牧业、林果业得到较快发展。年未大牲畜存养量7000多头,
比上年增加700多头; 生猪存养量回升到80500头;羊存养32355只,比上年增加2万只;鸡存养120.6万只,比上年
增加35万只。 全年完成造林2292公顷,四旁植树110万株,果品产量283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000万公斤。完成小
流域治理43平方公里。
科技、 教育、卫生等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年引进新技术22项;5个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5
个乡镇按国家标准完成了实验室建设任务。 体育工作被评为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3个乡镇被评为全市首批体育先
进乡镇。 淄川电视台开始试播。 农村甲级卫生室达到61.4%。 计划生育共做4种手术17704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3.5‰。实现了乡乡镇镇都有一处敬老院、一处福利工厂、一处救灾基金会和一处扶贫基金会的要求,17个乡镇开
展了社会救灾合作保险试点工作。

(任传斗)

门类齐全的建材基地
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导下,淄川区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在以往生产砖、瓦、灰、石等地方建材产品和
日用陶瓷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以生产中、高档建材产品为主的生产体系,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建材基地。
1987年,淄川区建材企业发展到405家,从业人员4万人,固定资产2.2亿元,完成销售收入2.7亿元,实现利润
3800万元。 拥有各种窑炉300多座,其中生产能力较大的隧道窑17条,国内比较先进的辊道窑23条,并有各种主要
机械设备700多台,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从普通墙体材料砖、瓦、灰、石到装饰材料中、高档大理石、花岗石、
釉面砖、彩釉墙地砖、红地砖以及各种涂料、粘合剂和塑料天花板;从保温隔热的珍珠岩、耐火材料剑防水防漏用
的防水剂、塑料油膏;从卫生瓷到古建筑陶瓷、玻璃马赛克等,均能大批量生产。其中各种陶瓷面砖,年产能力可
达750万平方米,再加区内的市属企业,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10以上;花岗石、大理石装饰板材年产能力为11万平
方米;水泥年产能力21万吨,加上区内其他水泥厂,年产达50万吨以上;砖、瓦年产能力11亿块(片);石灰80万
吨;石料73万立方米;陶管43万条。许多产品在市场上久负盛名,有些产品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皇冠牌彩釉墙地
砖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被评为最佳产品;五松山牌水泥被授予部优产品称号。各种产品销往国内23个省、市、
自治区,部分产品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

(赵怀东)

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展开
淄川区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全省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为此,淄川区委、
区政府以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针,参照潍坊、大连、诸城等地的改革经验,针对本区实际,制订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计划。1987年,把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围绕搞活企业,
实行了以两权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各镇、村办企业进一步完
善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区属和乡镇办企业中有191个实行了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乡镇企业多数实行了利润与工资
挂钩和计件工资制, 区属企业全部实行了计件工资和浮动工资制。有7处区属企业的厂长与主管部门签定了一包三
年的经济承包合同。商业系统适合租赁的76个门市部、商店,全部落实了租赁制。区供销社下属29个单位全部签定
了经济承包合同。农村在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继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推
行和完善了建农基金和基建工、义务工制度,农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此外,在金融、干部和劳动人事制度、民
政工作、城市建设及科技、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改革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秀和)

积极推行劳动制度改革
1987年,淄川区积极推行劳动制度改革,通过各种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劳力资源。其主要
作法是:(1)对农转非后的待业人员实行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不进城。全区23处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服务站,
组织农转非后的待业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 (2)兴办招工市场和劳务市场。于1986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市场公开招
工的基础上, 1987年5月又开办了劳务市场, 为企业、个体户和家庭招用了700多名临时工,受到社会各方欢迎。
(3) 开拓城镇待业青年到乡镇企业工作的新路子。区劳动部门规定,城镇待业青年安排到乡镇企业工作,享受区
以上集体企业的待遇。 1987年内共有167名城镇待业青年自愿到乡镇企业就业。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 年内共招收
2277名城镇合同制工人。

(翟树森)

充满活力的城市信用社
淄川区在1986年11月15日成立全市第一家城市信用社——淄城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1987年又先后成立了洪山、
昆仑、 罗村三家城市信用社。为加强对城市信用社的领导和管理,1987年9月,淄川区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城市信
用社区联社,成为与当地各专业银行并存的同级金融机构。
区联社成立以来, 加强了对4处城市信用社的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信用社灵活、方便、优质、高效的经
营特点,信贷业务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截至1987年底,共开立集体结算户450户,个体联合户420户,各项存
款余额达1002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32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集体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发放各种贷款,使企业增
加产值2033万元, 增加利润436万元。淄川城市信用社对企业和个人贷款实行利率优惠,仪淄城城市信用社年内就
让利于企业纯利10万余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道永)

农村救灾合作保险全面推开
1987年3月,淄川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8个农村合作救灾保险试点单位之一。为此,区委、区政府切实加强领
导,成立了区救灾合作保险基金理事会,建立了510余人的合作保险队伍,制定了4个有关文件,并决定把国家拨给
的救灾款作为垫底资金,发动农民参与自我保障,投资入保,使农村救灾合作保险在全区推开。截至年底,全区23
处乡镇中已有17处试行了房屋、 农作物、福利企业的合作保险,其余6个乡镇也在办理中。据统计,1987年全区共
有4600公顷小麦、玉米,24501户房屋,44处福利工厂加入了救灾合作保险,保险总额达到4731.85万元,共收保险
费168427元,全区共理赔案件15起,共赔、款11.5万元,其中玉米赔偿11.2万元,房屋赔偿3000元。

(王道永)

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
淄川区共有23处乡镇卫生院,多年来一直由区卫生局直接统管,条块分割,妨碍和抑制了乡镇政府和当地群众
兴办集体卫生事业的积极性, 也限制了卫生院自主权的发挥。1987年3月,区委、区政府本着简政放权的原则,做
出了将卫生院移交乡镇政府管理的决定。移交后的乡镇卫生院,所有权和人员性质、国家对卫生院的扶持与鼓励政
策、卫生院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及工作人员的待遇不变。改革方案实施后,乡镇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卫生院的管理和领
导,把乡镇卫生院建设纳入本乡镇的总体规划。据统计,全区各乡镇用于卫生院建设的投资已达86万元,磁村乡年
内一次拿出32万元新建了卫生院门诊楼。改革卫生院管理体制,使陷于困境的乡镇卫生院增强了活力,焕发了蓬勃
生机。

(赵怀东)

十三个粮食副食品基地初具规模
1987年,淄川区在深化农业改革中,采取增加农业投入、实行规模经营、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有效地强化了
农业基础。
为使农业向商品化、科学化、社会化发展,淄川区制定了兴建13个粮食副食品基地的规划,并以此为中心,正
确引导规模经营。区政府规定:乡(镇)、村企业从业人员每人每月提取10元建农资金,非农业经营的个体户和联
合体每人每月提取3~5元补农资金,重点用于农田、水利、林业和畜牧业建设。年内,全区共投入基建工、义务工
250万个,完成水利工程720项,恢复和改善水浇面积2000多公顷。万亩吨粮田、林果、畜牧业等13个粮食副食品基
地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批农牧综合试验场、家庭农场、农业车间相继诞生。300头以上的养猪场发展到9处,比上年
增加8处; 万只以上的养鸡场发展到11处,比上年增加9处;50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已有5户。种植业承包大户已发
展到990户。
为搞好服务,淄川区年内成立了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发动37名科技人员与林果村、养殖场、吨粮田开发村签订
了技术承包合同,在23个乡镇建立了农委,并积极引导创办经济实体。全区483个村中有350个村成立了农业服务站,
兽医员、水利员、农机员、林果技术员发展到2100人。

(任传斗)

体育先进县托出世界冠军
1987年4月, 淄川区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区(县)后,10月30日再传喜讯:17岁的淄川农技中学
学生崔爱红,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代托纳滩市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中一举夺魁,以挺举85公斤、抓举75
公斤和总成绩160公斤,荣获56公斤级3枚金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近年来,淄川区群众体育十分活跃。23个乡镇普遍建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千人以上的厂矿配备了
专职体育干部, 90%的村建立了“民兵之家”,全区成立了举重、田径、武术等10个单项协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口达22.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9.6%。体育经费由1984. 年的4.6万元,增加到9.1万元。年内共投资120万元,用
于兴建各种体育设施。 年末全区已有200米以上的田径场38个,篮、排球场509个,乒乓球室218个。全年共举办各
类比赛336次。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2人参加国际比赛,荣获4枚金牌;11人参加全国比赛,获10枚金牌、5枚银牌、
2枚铜牌。

(闰荣星 任传斗)

全市首家农民办的电厂开工兴建
淄博市第一家农民办的电厂——淄川区龙泉发电厂, 1987年5月25日正式开工兴建,市委书记赵志浩、淄川区
委书记常志钧参加了电厂奠基典礼。
龙泉镇煤炭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但由于国家供电紧张,制约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就地转化煤炭
资源,改变用电紧张状况,镇党委、镇政府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集资办电厂。经过考察论证,电厂一期工程需投资
1380万元, 仅能贷款600万元,其他资金全部要自己筹集。在集资过程中,镇党委书记、镇长和村干部首先带头,
广大群众踊跃参加,市下派干部、南定热电厂技术员刘延福也拿出了家中准备买彩电的3000元现金。通过多方筹集,
很快解决了资金问题。
龙泉发电厂设计容量1.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7200万度,建成并网后,每年可为社会增加产值2亿元。该电厂预
计1988年“七一”投入运行。

(赵怀东)

松龄路建成通车
被誉为淄博第二条“柳泉路”的淄川区城市一级公路“松龄路”,于1987年12月17日建成通车。副省长谭永连、
市委书记赵志浩、淄川区区长博景鸿为该路通车剪了彩。
淄川区松龄路是我市建设组群式城市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淄川区1987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之一。该
路西与张博公路相接,东至蒲松龄故居,南傍杜坡山公园,北临淄川区新兴工业开发区,全长2400米,宽42米,其
中快车道14米,两侧各有2米花坛隔离带,5米慢车道,3米绿化带和4米人行道。总造价为716万7亡。
松龄路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先后有70多个单位参加了施工建设。自1986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共投入
9.2万个工日, 施工机械1.3万个台班,挖运土石方11万立方米,拆除房屋416平方米,迁移高压线杆24条,坟墓35
座, 砌挡土墙1300米,建涵洞3座,安装排水管道3700米,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5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20盏,沿
路设有夜间反光交通标志。
松龄路的建成改善了淄川城区的交通条件和城市面貌,为开发建设杜坡山工业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
也使游览蒲松龄故居交通上更为方便。
(王道永)

五里河畔富裕村
座落在五里河畔的淄城镇小李村,是个只有269户人家、1003口人的郊区小村。1987年全村总收入达1003万元,
比上年增长95.1%,是1981年的51倍,人均收入达1005元,比1981年增长了18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小李村走上富裕道路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1980年12月,新选出的村领导班子,对原有砖厂和煤粉厂进行了整
顿,贷款5000元新上了磺粉厂,两年就使全村总收入翻了一番多。从此,该村认定了靠村办工业致富的路了,发挥
当地优势,又新上了微型蓄电池厂等4个项目。其中家用微型蓄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年产10万只,畅销20多个省、
市、自治区。该厂研制的“稳压供电免维护蓄电池”,是全市村办企业第一个获国家专利的产品。
村办工业的发展, 使小李村彻底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1987年,全村公共积累已达360万元,村民存款40多
万元。自1986年起,共投资22万元,新修了3条水泥马路,1个市级一类幼儿园和学校试验室。村里实行了老年补助
金制度, 每年拿出2万元,对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补助金10元。对本村考入大专的学生,
每人奖励500元, 中专的300元。对有丧事的村民,发给丧葬费100元。为加快新村建设,还实行发放建房补助费制
度。全村已建起了30间新楼房和200多间新瓦房,家家户户买上了电视机,30多户用上了彩电、冰箱。

(李法耀 孙兆兴)

罗村镇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以较早发展乡镇企业而全省著称的淄川区罗村镇,重视智力投资,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
先后投资160多万元进行校舍改造,新建学校17处,占全镇30处学校的一半以上,新建校舍662问,被市政府命名为
“校舍改造标兵镇” 。为解决初中布局不合理,又筹集资金140万元,于年内建成一座配套齐全的镇办中心中学,
投资50多万元的聂村职中亦基本完工。年内,还投资96万元,提前完成了市、区部署的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任务。
为了解决乡镇企业人才缺乏问题,罗村镇开办了全省第一家乡镇电大班,培训机械、化工专科学员45名,首届学员
已于1987年走上工作岗位。继之又开办了机械、财会两个中专班,入学学员80人。
为妥善解决民办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按市、区规定不低于人均收入1.8倍的要求,全镇统筹统发,1987年民办
教师人均月工资达120元, 比上年纯增32元。1987年,征收教育附加费60万元,超额完成了区分配的54万元的征收
任务。

(翟淑森)

淄川大集新貌
淄川大集座落在淄川西关孝妇河西岸,南北长2000多米,是全省最大的集贸市场之一,早在1960年,就被国家
工商局列为联络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淄川大集的规模越来越大,面貌焕然一新。每逢农历一、
三、六、八集日,前来参加交易的平均达10万余人,逢年过节则近20万人。集期上市摊点6000多个,上市商品1200
多种, 货物总值达400万元,每集期成交额达30多万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逐步活跃,淄川大集的交易形式也发
生了新的变化,既有个体摊点、贸易货栈,也有乡镇企业的产品展销;既可零售,亦可批发。目前,大集上有服装、
木器、 牲畜、粮食、蔬菜、杂货等50多个市场。其中最大的服装市场占地16000平方米,有1000多个摊位,已形成
华东地区服装业的一个集散地和销售、批发贸易中心。

(刘子毅 赵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