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9&rec=4&run=13

淄博市统计局(2005年1月27日)
2004年,面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
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观念更新、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经济运行呈现出“总量扩张、速度
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绩效显著,城市形
象得到新的提升,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山
东中部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综合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测算, 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230.96亿元(现价) ,比上年净增22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增速
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为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4.06亿元,增
长7.9%, 第二产业增加值796.90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增长11.6%。
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4.9∶61∶34.1调整为4.4∶64.7∶30.9。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明显好于上年,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创历史新高。企业
景气指数达到144.39,比上年提高8.11点。八大行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高位平稳运行。
其中,信息业景气指数最高,为160.15;其次是批零贸易、房地产业和工业,分别为149.02、
148.28和147.60。企业家信心进一步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平均为145.64,比上年提高
7.9点,充分表明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信心增强。
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老工业城市一
些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日
益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环境保护压力较
大;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三个亮点”
全市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亮点”更加突出。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一年来,全市上下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资金供应紧张、土地供求
矛盾尖锐的新形势下,积极有效地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调整思路,创新方式,招商引资
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全市共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961个,实际到位外来投资131.4亿
元,增长31.4%。
对外经贸快速发展。 全年共审批利用外资项目210个,比上年增加41个,合同利用外资
金额达85405万美元, 实际外资到位4506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18%和61.83%;全年
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2960万美元,外派人数210人,新批准成立3家境外企业。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值达到26.6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8%。其中出口总值实现14.51亿美
元,比上年增长43.7%。从出口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增长12.2%,三资企业出
口和其他类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48.8%和76.2%,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
57%。非国有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加工贸易出口高速增
长, 大大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全年加工贸易出口额6888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
重达47.49%,增速达53.2%,领先于一般贸易出口17.1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构成看,2004
年我市六大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韩国、东南亚、日本和香港,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
的73.7%。从行业出口情况看,传统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纺织、轻工、化工三类产品出
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57.6%。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 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74.06亿元, 比上年增长
24.3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97%,比上年提高0.93个百
分点,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1.50亿元,增长30.89%, 占地方工业企业
总产值的比重为23.63%,比上年提高2.68个百分点。高科技园区发展迅猛,淄博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2004年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增长40%以上;齐
鲁化学工业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04年底,进区项目已达52个,完成投资25
亿元,已拥有3个国家级、9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完善和出
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进一步放宽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发展。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民营)完成增加值69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非公
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6.2%, 比上年提高2.36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
壮大。 截至年底, 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65416户,从业人员达到12.13万人;私营企业
18953户, 从业人员19.28万人,注册资金213.35亿元。其中有322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
1000万元,有8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亿元,全市出口创汇私营企业达212户,实现创汇折
合人民币12.01亿元。
三、农业
2004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到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年未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
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101.15亿元,按可比
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6.38万吨, 比上年增长5.1%。其中:夏粮总产49.83万吨,比上
年增加1.9万吨,增长4.0%;秋粮总产66.55万吨,比上年增加3.77万吨,增长6.0%。经济作
物中,棉花总产达2.82万吨,增长49.9%;油料产量1.38万吨,下降22.1%;蔬菜产量333.66
万吨,下降5.5%,水果产量52.76万吨,增长1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4年比上年±%
粮食116.38万吨5.1
其中:夏粮49.83万吨4.0
秋粮66.55万吨6.0
棉花2.82万吨49.9
油料1.38万吨-22.1
蔬菜333.66万吨-5.5
水果52.76万吨16.7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抓好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
年末猪、羊、家禽存栏量均比年初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15.53万吨,比上年增长9.2%;
禽蛋产量16.23万吨,下降7.3%;奶类产量10.44万吨,增长27.5%。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展。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812公顷,与上年持平。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 全年完成林业产值5.68亿元, 比上年增长29.2%。 造林补植面积
4823公顷,增长19.5%,森林覆盖率达27.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0.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
农用拖拉机2.55万台, 增长2.8%;排灌机械动力79.7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80万
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8.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7.83万公顷,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
62%。
四、工业
工业生产迈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优化升级中实现新突破,全年工业
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达到2248亿元, 实现工业增加值70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7%,对
GDP的贡献率为69.42%,分别比上年提高3.32个和4.8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主要
得益于规模以上工业的支撑。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54家,比上年新增341家,
完成工业总产值1898.42亿元,增长33.94%(按现价计算)。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
583.82亿元,增长21.26%;集体经济完成225.37亿元,增长33.90%;股份制企业完成684.97
亿元, 增长40.45%;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59.62亿元,增长35.3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
业完成202.02亿元,增长36.23%;其他经济完成142.62亿元,增长63.03%。分轻重工业看,
轻工业产值完成476.44亿元, 增长35.90%;重工业产值完成1421.98亿元,增长33.30%。分
隶属关系看, 中央省属工业产值完成537.87亿元,增长23.53%;地方工业产值完成1360.55
亿元, 增长38.56%,其中区县属工业完成产值1254.22亿元,增长41.08%。工业产销衔接基
本平衡, 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7.45%。受市场需求的影响,部分产品快速增长。全年平
板玻璃产量增长103.24%、 墙地砖产量增长84.27%、 布产量增长45.64%、 生铁产量增长
33.41%、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增长30.32%、汽车产量增长35.69%、发电量增长23.64%。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4年比上年±%
原煤1499.15万吨-1.28
发电量139.23亿千瓦时23.64
化学纤维35.31万吨2.21
纱12.09万吨36.61
布86236万米45.64
机制纸101.19万吨58.70
彩色电视机51.26万部-6.80
白酒51762千升-33.36
合成氨10.65万吨11.17
化肥6.58万吨82.90
农药2.01万吨25.09
硫酸66.50万吨58.14
烧碱35.61万吨-0.30
化学农药2.01万吨23.31
水泥1431.99万吨8.18
日用陶瓷65683万件-0.63
钢材39.46万吨21.55
氧化铝103.87万吨11.64
原油加工量935.83万吨10.69
交流电动机194.67万千瓦18.98
平板玻璃1945.32万重量箱103.24
工业整体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3.66%,比上
年提高23.3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84.07亿元,比上年增长34.85%;利税197.98亿
元, 增长44.52%,利润总额突破百亿元,达103.07亿元,增长55.43%。中央省属工业效益
增长较快, 2004年中央省属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08%,高
于全市平均水平80.6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6.50亿元,增长50.0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57
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9.29%, 比上年提高16.66个百分点,实现产
品销售收入1332.02亿元,增长39.36%;利税突破百亿元,达141.47亿元,增长42.41%,利
润总额82.00亿元,增长42.89%。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4年全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工作,在
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增幅的基础上,投资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市场取向渐趋一致。全年
共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30.95亿元, 比上年增长45.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4.63亿
元,房地产开发投资57.17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9.15亿元。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单
位共完成投资65.57亿元, 增长1.98%; 市、 区县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465.39亿元,增长
54.29%。
住宅建设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全年城镇单位自建和房地产企业住宅投资达37.82亿
元, 增长65.1%;竣工住宅面积155.78万平方米,增长12.9%;商品房销售额32.22亿元,增
长51.1%,其中销售给个人的住宅销售额为26.13亿元,增长44.8%。
建筑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社会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81.01亿元,比上年
增长46.19%。
六、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5285万吨,
比上年增长7.53%, 货运周转量29671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01%;公路客运量16591万
人,客运周转量358112万人公里,分别增长7.34%和5.36%。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
市公路通车里程3729公里,比上年增加83.4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62.8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46万门,全年新增电话用户18万户,主线普及率达每百人27
部,综合通信能力持续增强。数据通信业蓬勃发展,数据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用户数量不断
增加,年末全市上网用户达15万户,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和企业、社区信息化建
设不断深入,网上应用内容日渐丰富,各类通信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消费
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是城市市场发展快于农村。 全年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
14.4%, 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15.6%,快于农村市场1.2个百分点;二是各行业零售额都保持
增长,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速保持领先地位。 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6.0%、餐饮业增长
15.8%、 其他行业增长4.4%;三是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年国有经济零售额增长
6.57%,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13.2%,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达55.02%。
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有5处市场被命名为全省30强市场。全年市场建设完成投资
47.27亿元,新建、改建市场238万平方米,中国财富陶瓷城、淄博义乌小商品城等一批规模
大、影响大的市场相继开业,为把我市建成鲁中物流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我市旅游部门多策并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全市旅游业进
入新一轮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先后组织举办了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国际齐文化旅游节、周
村开埠一百周年暨首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原山旅游节、聊斋民间艺术灯会等20
多项旅游活动,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 社会效应。全年共接待游客771.53万人,比上年增长
29.5%; 实现旅游总收入47.52亿元,比上年增长50.6%。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显著增强,全市
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档次大大提升。到年末全市共有星级旅游饭店29家,其中四星级4家;旅
行社86家,全市已开发重点旅游区(点)35处,其中4A级2处、3A级2处、2A级4处。
八、财政、金融
税收突破百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2004年,全市共完成各项税收108.23亿元,
同比增长28.7%,增幅比上年提高15.69个百分点,其中国税完成76.66亿元,增长32.62%,
地税完成31.57亿元,增长20.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04亿元, 增长24.3%;地方财政支
出62.55亿元, 增长30.52%。全市已连续20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连续8年实现了区县财
政收支平衡。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应对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调整对信贷资金管理的影响,着力缓解经济运行中重点环节的
资金供需矛盾,为全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
额达943.9亿元,比年初增加119.6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43.2亿元,比年初
增加63.88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54.61亿元,比年初增加30.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75.73
亿元, 比年初增加63.47亿元。其中短期工业贷款和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不断增加,
到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短期工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6.02亿元,同比多增18.09亿元,农业贷
款较年初增加22.19亿元,同比多增2.8亿元。农业贷款和短期工业贷款的增加,对推动农业
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4年,全市继续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和“环境立市”战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环境明显改善。年内重点抓了新城区道路建设、城
乡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被市政府列为为群众所办实事之一的小街巷和公厕改
造工程超额完成, 全市共改造小街巷178条,新建公厕49座,改建40座;年末城市绿化覆盖
率达到38.5%,绿地率达到32.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8平方米,主要指标已基本达到了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 年末全市乡镇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率达100%,村庄规划调整完善
率达81%,全市共有8个全国重点镇,20个省市级中心镇。另外,全年还完成三峡移民建房1
万平方米,安置三峡移民410人。
2004年全市环保工作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为重点,继续深入贯彻“环境立
市”战略和“绿色十五”计划,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张店城区近郊水泥企业的
搬迁改造工作已按期完成,年可减少粉尘排放4000吨;围绕治理城区机动车排气污染,进一
步加快了城市运营车辆的双燃料改造步伐;同时对张店东部化工区污染企业实施了建国以来
最大规模的限产、停产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化工区“化工味”的刺激影响范围已明显减小;
水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全市5个出境断面除猪龙河外,基本达到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
大力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和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达11座,日处理污
水能力54万吨,可基本满足城市污水处理的需要。市医疗垃圾处置中心正常运营, 确保了首
期纳入处置范围的50家县级以上医院每天120桶约4.3吨医疗垃圾的日产日清、高效处置。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 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2004年全市20家
骨干新材料企业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0亿元,占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
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优势十分明显,我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
的陶瓷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最大的增塑剂生产基地、最大的氧化锌纳米材料生产基地和国
内重要的玻璃窑用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作为综合性的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年
内成功举办了2004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成为
淄博吸引国内外科研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外商投资的重要桥梁。 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
136项, 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19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
进水平的111项,达到省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6项,有21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教育普及水平迈上新台阶。一是全市提前一年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截至目前,学前三
年入园率达到91.3%,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8%,小学升初中达100%,高中段教育普及
率达到85.5%。 二是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2004年我市升入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占同龄人口
的27%,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超过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最低标
准, 并领先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的平均水平。民办教育实现新发展,年内我市成立了
民办教育协会,审批学校15所,使全市民办学校总数达到250余所,在校生7万余人,进一步
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实现新突破,淄博师范学校顺利升格改建为淄博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 使全市在两年内升格学校达到7所。目前全市全日制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2处,在校
生7万人, 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教育教学质量创历史新高,2004年我市普通
高考本专科招生录取人数达20403人,首次突破2万人大关,本科上线录取人数达7864人,成
为改革招生制度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宣传报道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平
安淄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陶博会”、纪念建党83周年等重大活动。广播电视事业
及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新安装有线电视用户3.93万户,新增中华宽带网用户1.44万户。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年共发展数字电视用户2.5万户。目前,向全市城镇
传送模拟电视节目38套,数字电视节目90套,数字广播节目46套,数字信息广播5套。
文化艺术创作实现新突破。齐国历史剧《马夫掌鞭》一举夺得全省“精品工程奖”和山
东省首届“泰山艺术奖”金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节庆文化活动为主线,全市共举
办大型文化活动21个,有5台文艺演出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扩大了我市的对外影响。
新闻编辑出版工作突出“管理发展年”和“扫黄打非”两个重点,出版物市场得到净化。
年内集中进行的“扫黄打非” 行动,共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0000余册(盘);取缔、关闭
印刷企业3家,书店摊点81家;对9家非法经营业户进行了依法处理。
卫生事业发展良好。2004年全市农村卫生事业呈现勃勃生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
作稳步推进,4处乡镇卫生院、400处村卫生室的改建任务如期完成,农村“炕头医”现象得
到了较好解决;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市有75处乡镇卫生院先
后分流151名富余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 农村卫生资源共享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疾病控制成
效显著。全市已连续12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启动了新生儿
听力筛查,使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爱婴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加强
血液管理, 继续巩固发展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成果,我市连续4年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街头公民
自愿无偿献血,成分输血率达95%以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四连冠”。
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群众体育不断走向深入。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杜
丽勇夺首金,并打破该项目奥运会纪录,提前四年圆了我市奥运夺金梦。2004年“世界足球
发源地”的桂冠花落临淄,也成为淄博体育史上辉煌的一页。围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先后
举办了全民健身周、攀登珠穆朗玛峰北坳、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第四届退休人员运动会等一系
列活动,既活跃了市民文体生活,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市的全民健身阵地。
十一、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9960元, 比上年增长14.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11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
4432元, 比上年增加530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94元,增长10.8%。城
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
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
成套家具98.7套
组合音响27.3套
彩色电视机110.7台
家用电冰箱97.3台
洗衣机92.7台
影碟机58.7台
移动电话93.3部
空调器59.3台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
彩色电视机100.1台
家用电冰箱41.0台
洗衣机51.1台
移动电话60.9部
影碟机45.8台
大型家具307.3件
组合音响23.6套
空调器13.5台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为47.22万人;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72.36亿元, 比上年增长
13.41%; 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
资为15238元,比上年增长13.67%。
市场物价全年走势先扬后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除衣着类、家用设备及维修类项
目外,其他项目价格都较上年水平有所上升。
2004年各类价格指数(%)如下:

1.居民消费价格102.9
其中:食品类109.7
烟酒及用品100.9
衣着类92.7
家用设备及维修类98.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0.9
交通和通讯工具类100.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2
居住类105.3
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114.46
3.工业品出厂价格109.94
十二、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保障工作有了新进展。2004年全市共救助困难企业10户,为7100名下岗失业人员发
放生活保障金1919万元, 为全市4.5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9168万元;通过抓再就业
扶持政策的落实,全年为1120名下岗职工办理贷款1157万元,带动2600余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年内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发布招聘信息,共实现城镇人员就业再就业12.8万人,
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1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4%。以养老、失业、医疗、
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征收企业养老保险10.4亿元,收缴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4.24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
步扩大。 目前全市共有参保单位3067个, 新增319个, 参保职工达48.5万人,全年共筹资
3.51亿元, 支出2.36亿元,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达106家,定点零售药店56家。
农村医疗保险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收取医疗保险费1850万元,比上年增长2.2%。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 年人口出生率为10.36‰,死亡率为5.91‰,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4.45‰。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5.07万户,总人口为414.99万人,比上年增加1.85万人,
增长0.44%;市辖区人口达274.61万人,增加1.24万人。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金融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仅为人民币口径,不包括外币。

本部类编辑:徐先法
副主编:徐杰

校对:范立学
唐乃兴